APP下载

新时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之我见

2015-01-28隋金波

2015年16期
关键词:法律意识法制依法治国

隋金波



新时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之我见

隋金波

摘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发、为更好治国理政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是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的一个全局性问题。本文主要阐述我国法制建设的历史进程、存在问题以及解决方针。

关键词:依法治国;法制;法律意识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习近平同志强调:治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规矩.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资源丰富,地域辽阔。现在中国经济不断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我们已经具备了成为强国的一些基本条件,但是国家要想继续发展、强大,光靠经济建设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提高国家软实力。我们与美国的差距不只是经济方面,文化建设,法制建设差距依然比较明显,如今习近平书记大力提倡依法治国,这是提高国民素质、维护国家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一个重要目标。党的十八大明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深化改革之后,党中央紧接着在四中全会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工作的基本考虑。①2014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首次专题讨论依法治国问题。10月28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发布,标志着我国实行依法治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部署和协调党和政府的各个部门,深化改革,加强改革力度,为更好的贯彻和实施依法治国铺平道路,为中国的法制建设指明道路。

一、我国法制建设历史进程

自1840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百余年间,我国饱受列强欺凌,在这之后的数十年来,我国迅速发展,强化军备,以法纪整顿国家,采取依法治国的方针,终使我国重立世界强国之林,虽还有种种问题存在不足,但总体而言的确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我国由过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国家处于百废待兴的状况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但是问题虽多,我们没有放弃法制建设,建国初,就颁布了婚姻法,开启的法制建设的这扇大门,随后经过几年的工业化建设,文化建设,党的建设,国家处于相对稳定的局面,党召开了新政协会议并制定了《共同纲领》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随后我国经过几次修改宪法,逐渐完善,直到如今,我国依然使用1982年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一切法律的母法,有了宪法才有依法治国的基础,才能根据宪法制定管理国家的各项法律。从此以后,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不断制定并完善一个有一个符合中国国情实际的各项法律,在法治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随着宪法顺利颁布,建国初期由于我国经济建设走了一些弯路,国家出现了一些问题,法制没有发挥出相应的作用.但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进行全方位的改革,邓小平同志关于依法治国有了新的认识,各个部门法相应的制定,经济建设与法制建设能够很好的结合,极大促进了我国法制发展,经过多年努力,我国法律制度已经相对完善,人民已经有意识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二、依法治国道路中存在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比,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相比,法治建设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有的法律法规不能完全反映人民意愿,可操作性不强,不具有针对性,立法工作中部门化倾向、争权诿责现象较为突出;有时达不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执法体制权责脱节、多头执法、选择性执法现象仍然存在,执法司法不规范、不严格、不透明、不文明现象较为突出,群众对执法司法不公和腐败问题反映强烈;公民尊法信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权意识不强,一些国家公职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办事观念不强、能力不足,知法犯法、法律意识淡薄、以言代法、徇私枉法现象依然存在。诸多问题,违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基本方针,损害广大人民根本利益,阻碍国家经济建设蓬勃发展,必须下大气力加以解决。

三、如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1.以党为核心推进依法治国

所谓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统一领导下,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法制化、规范化、市场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个人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意志改变而改变。简而言之,尽量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十六字方针。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永不改变。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并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依法治国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实施,保证中国共产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保证国家长期稳定的客观需求。因此,要实现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在党正确方针指引下,法制才能与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等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实现最大优化状态的社会。

2.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的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是社会法律现实的组成因素。加强公民的法律意识,提高执法水平和公民自觉遵守法律,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实现依法治国的前提,如果老百姓对法律一点都不了解,不能通过法律来解决现实的问题,那么依法治国从何说起。尤其当今大学生是中国的未来,承担着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重任,但是经过调查,发现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最起码的法律常识都不是很了解,并且这一群体犯罪率也在逐年提升,大学虽然开了一些法律课程,但是起的作用不是很大,教育部针对这个问题应该加大力度,着力解决,实现依法治国,大学生是不能忽视的对象。因此,落实抓好全民普法教育活动势在必行,要克服形式主义,坚持实事求是,真抓实干,要面向学校、机关、工厂、农民,针对不同职业采取不同的教育活动,最终达到人人懂法,人人守法。

四、总结

依法治国就是要建设一个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我们有信心有能力能建设一个法制更加健全的社会主义国家,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这一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论改革的道路有多难走,形势有多严峻,我们都始终都一步一个脚印,走好每一步。可以说,在习主席的带领下,中国的依法治国之路一定能走的更远更好。(作者单位: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

作者简介:隋金波(1983-),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学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和法学。

猜你喜欢

法律意识法制依法治国
融媒体时代下的新闻宣传与法律意识
依法治国 法平天下
探讨培养青少年法律意识的意义及途径
法制报道“负效应”的规避与防范
关于法制新闻的几点认识
“德”“法”辨证与依法治国
医养结合亟须法制规范
论公民法律意识对纠纷解决策略选择的影响
关于依法治国若干问题
坚持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依法执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