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政治参与对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2015-01-28李飒楠

2015年16期
关键词:政治社会化大学生

李飒楠



网络政治参与对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李飒楠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政治参正成为公民参政议政的常态,大学生是使用网络政治参与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的政治化也是一个必然的过程。由此,从网络政治参与来研究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成为一个新思路。

关键词:网络政治参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引言

随着互联网迅速发展,网络正逐渐成为传递原生态民意的重要管道。人们通过网络了解国内外的重大事件,进行信息交流、倾诉个人意愿和发表政治见解,网络正成为公民参政议政的重要载体和工具,公民网络参与已逐渐趋于常态化。大学生网民俨然成为网络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虚拟与现实的结合中,网络政治参与状况反映了当前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趋势。探究网络政治参与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发挥其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积极功能,从而为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好接班人。

一、网络政治参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新途径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途径和手段有很多,家庭、学校、社会、同辈群体以及大众传媒被认为是实现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五大主要途径。但是进入到信息时代后,大众传播媒介,尤其是网络,成为实现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主要管道,其原因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

1.网络客体潜质:网络信息的多元化

1998年5月,在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正式将网络定位继报刊、广播和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在信息时代以前,学生接触的各种政治信息,主要来源于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等工具和学校的灌输,其所传播的内容都是经过层层筛选、层层把关的,其中很多信息已被删除,大学生真正接触到的各种政治信息反而是不完整、不全面的。而互联网是开放性的,这一开放性的特性使得各种政治文化可以毫无限制地在互联网中传播,甚至可以共存。所以,互联网中所传播的信息是多元化的,而且可以说是海量的。

2.主体潜质: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意识的高涨

网络政治参与作为网络与政治的结合体,是一种新型的政治参与模式。作为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对当代社会政治有一定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同时网络技术为政治参与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使其政治社会化有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大学生群体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一个群体,他们有着较高的知识水平、文化素质和强烈的好奇心,而且他们具备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高度关注国家和社会发展,对政治生活高度热情,利用网络这个虚拟的平台,自由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相互间深入地交流政治态度,并积极踊跃地进行政治参与。网络政治参与弥补了他们现实政治参与的空白。

二、网络政治参与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一)网络政治参与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积极影响

1.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由被动变为主动,突出大学生主体的自主性

传统的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途径和过程大多都是被动的。同时,现实生活中,提供给大学生进行政治互动的机会并不是很多,实际可操作性也要考虑诸多问题等。网络的出现,使大学生这个群体获取政治信息,进行政治评价,积极参与政治活动提供一个很好的发展平台,从而形成一定的自我政治意识。

传统的政治参与通常有较为明确的目标指向,事件形态相对稳定,且在事前容易被察觉,从而提前预防、有所准备。但网络政治参与可能是传统事件在网络上的延伸放大,或者是在网络上蔓延从而引起现实生活中的突发事件,使事态在瞬间急剧扩大。网络政治参与可以打破政府的独家报导事实和解释真相的权利,提供了更丰富的事件内幕和解读视角。网络政治参与极大地调动大学生对政治的兴趣和热情,转变参政理念,不再觉着政治是件抽象的陌生事物,不知不觉中树立与自己密切相关的政治参与意识,突出其学生的主体性。

2.有助于推进大学生政治素养的训练,提高政治社会化的质

公民的政治表达和沟通能力是政治参与的必备条件,网络政治参与锻炼和培养了公民的政治表达和沟通能力。网络里众多的网络论坛、微博、博客等场所是大学生发表意见和看法的重要场所,在这里不少大学生通过发帖、跟帖、转帖、发微博、写博客等形式进行真实而自由的政治见解和政治意愿,和网友进行交流沟通;网络论坛,成为大学生进行思想的交流和观点的碰撞的聚集地,共同话题的讨论和辩论成为参政议政的很好的平台,发帖率很跟帖率是传统政治参与形式中从未出现的,这在无形中就锻炼了大学生对政治议题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3.加快了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进度

传统的报纸、杂志、书籍等方式传播具有滞后性和缓慢性,网络的出现打破了时空限制,其传播的便捷性加速了政治社会化的进程,使大学生足不出户就可尽知下事。网络所创造的虚拟世界使得大学生超越了现实社会的距离,跨越空间的局限,从而提高了社会化的效率。网络的快速发展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营造了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奠定了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坚实的基础,大学生通过网络这个平台可以快速地获得丰富的政治信息和广泛地学习政治文化等。

(二)网络政治参与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消极影响

1.不良的政治信息冲击主流政治文化,干扰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

我国当前主流的政治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在网络迅速发展的时代,传统的主流政治文化传播途径被打破。网络信息的可控性难度增大,大学生被虚假信息误导和欺骗的可能性增大;同时,网络打破了信息传播的时空限制,势必会造成西方政治文化的强势入侵,极力向世界特别是社会主义中国传输它的政治制度、政治价值取向、政治理念等。西方政治文化中的消极因素通过网络这虚拟的媒介对主流政治文化造成巨大的冲击,一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就会偏离了主流政治文化的方向。

网络上各种思潮主义纷纷涌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民主主义、后现代主义、恐怖主义等多种价值观和意识形态都能搞在网络上找到其存在的土壤,并借助网络媒介迅速传播,扩大影响。网络上反马克思主义的言论,高调公开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对共产主义,诋毁中国,散布“中国威胁论”,诋毁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使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日益被模糊。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网络群体,其对政治信息的识别、内化和外化的能力还有很多不足地方,自我甄别能力不强的大学生则容易受到网络环境的影响,在思想上偏离马克思主义,走向偏“左”或“偏”右的极端。

2.虚拟的政治实践削弱学生政治参与的实际能力

网络政治参与归根到底是虚拟的间接的政治实践,它无法模拟现实生活中的政治参与场景与氛围,不能给大学生最直接的政治体验,使大学生沉溺在网络的世界中,与现实社会的接触和交流日益减少。大学生在网络上进行政治参与时,只要动动手,点点手指即可。但在现实社会的政治参与中,却没有那么简单。在一项政治参与中,必须考虑到利益冲突、世俗关系、政治技能、政治环境等等现实因素。网络中的政治参与,容易使大学生网络空间中的政治社会化过度化,而忽视现实政治参与中的实际因素,从而导致现实中的政治社会化不足,过分地依赖网络,则大学生的政治思维能力得不到直接锻炼,会使其排斥或者抵制现实中的政治参与,对现实的政治环境的不适应性逐渐增加,从而也就削弱了现实实践能力。

三、网络政治参与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负面影响的原因

不可否认的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在享受着网络政治参与便车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接受它的负面影响,导致这些负面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全面地分析这些原因。

(一)网络政治参与的无序性和虚拟性

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匿名性、虚拟性等特征,带来网络言论自由快速地发展,使得网络上的各种政治信息泛滥,各种不同方向的政治文化在网络空间中大量的存在和传播。这在促使大学生顺利成为政治人的同时,也使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意识弱化和淡薄。现实中大学生的言论自由一方面受法律的约束,另一方面也收到道德规范的限制,然而虚拟的网络政治参与则提供了相对自由、不受约束的网络环境。网络空间使一部分大学生忘记甚至忽视了道德规范和法律的限制,以为网络就是一个“畅所欲言”的场所,在这里发言不用承担任何法律和道德后果,因此他们就超越法律和道德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

网络政治信息的低门槛,极容易使一部分别有用心地利用网络来宣扬其政治理念、政治文化、政治信仰,抨击社会主义,给大学生进行洗脑工作。有传播学者指出,今日充斥于网上的无数虚假有害的信息。好像在生产者一种“有毒的粮食”—“这些粮食由于大量使用杀虫剂而被污染,导致癌症及其他各种健康问题,就像疯牛病引起人们恐慌一样。”有些大学生由于其自身的辨别能力不高,很容易被网络上的虚假信息所蒙蔽,颠覆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影响了他们正常的政治社会化进程。

(二)一些大学生的政治素养不高,整体理性能力不足

网民整体理性不足,“群体极化”的现象是有发生,破坏互联网空间“近似性”时间整的重要民主形式——民主协商。美国学者桑斯坦指出,网络上的圈内传播很容易造成网民群体意见的极端化倾向,在“网络和新的传播技术的领域里,志同道合的团体会彼此进行沟通讨论,到最后他们的想法和原先一样,至于形式上变得更极端了”。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也呈现着群体化现象,这可以从网络舆论的两个倾向看出来,这两个倾向对外表现为网络民族主义,对内表现为网络批判现实主义。大学生对国家大事、时政新闻都很关注,但很大程度上缺乏理性的思考和自主的判断,极易受到网民的影响,很多时候容易跟风,情绪高涨,盲目冲动。比如每当中日之间涉及钓鱼岛主权问题上,总会有线民发起抵制日货、游行示威等非理性的网络宣传,一部分大学生是没有主见的,人云亦云的,不自觉地加入了对日本的不满、谩骂等宣泄活动中。爱国的情愫大于理性的思考,这种情绪化的表达和政治动员活动实际上是不利于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的。(作者单位: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光.网络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影响实证研究.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37-42.

[2]孙爱军.政治社会化:大学教育的一个基本点.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0,6:6-9.

[3]李艳萍.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特殊性分析.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137-141.

[4]黄晓晔.从一元主导到二元对等——网络对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模式的影响.扬州大学学报,2005,6:74-76.

[5]姚宏建等.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环境因素分析.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19-120.

[6]闵绪国.影响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学校消极因素及其优化.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7:46-48.

[7]胡伟.大众传媒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张家口师专学报,2004,2:91-93.

[8]祝传鹏.网络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消极影响及对策,经营管理者,2009年05期

[9]鹿军.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10]陈士玉.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模式及其发展趋势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

[11]赵莉.中国网络社群政治参与:政治传播学的视角.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李飒楠(1990—),女,汉族,河南漯河人,硕士研究生在读,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政治社会化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对晚清儒学政治社会化危机的概论及思考
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价值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