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思考
2015-01-28陈巧玲刘诗文
陈巧玲 刘诗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思考
陈巧玲刘诗文
刘诗文(1990.11-),男,陕西西安人,陕西科技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有利于指导不同层次的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探索实践,明确在社会中应遵循的价值取向。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能够应对现阶段各种不良文化的冲击,树立正确的价值准则,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要紧紧围绕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做到理论通俗化、概念简明化、规范社会化、要求明确化。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普及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必要性
党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三个倡导”的理论思想,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人们在对价值的认识和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些看法,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它在社会意识形态中居于统治地位,是起支配作用的核心理念,是一个社会最根本的价值内核,是在长期发展中逐步渗透至人们思想和灵魂中的一种意识形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究其根本,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为了能够积极发挥意识形态在社会中的作用,就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理论变为人民自觉行为的过程中,要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通过长期累积和沉淀使其源远流长;要按照理论的传播规律,以大众化为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充分融入到社会实践中去,做到从“知”到“信”再到“行”的统一。同时,对于现阶段社会发展中频繁出现道德缺失、贪于享乐、崇尚奢靡等一系列现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地回答了新时期应该建设什么样的意识形态这个问题。党在十七大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命题,就是要求把主观抽象的理论落实到客观实际中去,提升每个人的社会道德意识,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在面对各种非主流文化、外来思想的挑战时,树立坚不可摧核心价值观,这对于社会主义的建设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层次较高,不易理解记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结出的一套价值体系。包含了以实践为主体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以道德为根本要求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其内涵丰富,理论层次较高,有一定的学理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它的大众化和普及程度。数据表示“41.9%的人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达不够简洁、不容易记忆;71.5%的人认为如果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以提炼,则更容易被群众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统一民族思想,面对当下社会中普遍被提及的信仰缺失等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提纲挈领地告诉了广大人民群众应该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但是却没有说明怎样去做。对于抽象的理论怎样变为具体的行为规范,仅用这“二十四字”还是远远不够的。
(二)各地区教育、认知程度不同限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需要人民大众实践,才能体现其作用。但在农村或某些偏远地区,仍存在受教育程度不高,公共意识不强,社会责任感较弱的现象。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来自此方面的挑战。除此之外,社会中还普遍存在认知不足、认知偏差等问题,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中,出现了:“恶搞”经典、“戏说”名人、不负责任的解读历史等乱象。以吸引眼球、宣泄情绪、谋取利益为目的的“三俗”作品漫天盖地,树立崇高价值理想被他人当作笑谈,低俗妩媚的价值取向却获取大量市场。语言粗俗化、虚拟世界流行化、社会价值理想庸俗化充斥在社会文化事业的建设中。文化事业的建设也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部分,因此对于文化事业的建设,需要通过教育进行正确的引导,避免“文化怪圈”的现象出现,遏制文化浮躁的不良风气。
(三)意识形态形成的长期性制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意识形态需要长期的形成和发展。最早在西周时期就产生以“德”为标准的核心价值观,在春秋时期发展成为儒家的“三纲五常”、“仁、义、礼、智、信”,这些价值核心不仅经过了不断推敲和充实,也经历了漫长的考验,并始终贯穿于中华伦理传统之中。而提及美国的核心价值观,最早也要追溯到1766年的《独立宣言》。
但是反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三个倡导”,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比较明确的表述,发展至今,不过两年时间,这对于一个意识形态理论的成熟发展而言,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长期的发展时间里,如何做到价值观的普及和深入,是我们该思考的问题。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对策思考
(一)用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方面,从宏观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抽象性和理论性,落实它的过程,其实就是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把党和群众相结合的过程、把国家和人民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相结合的过程。但一个理论若要被群众接受,就需要将其融入到群众的学习和生活中,将复杂深刻的大道理变为通俗易懂的小道理。通过不断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体系,体现马克思主义与实际相结合,凸显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使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行为理念,紧密围绕在中国共产党周围,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健康发展;依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服务活动,彰显和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党员特性,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贯彻新时期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立场,在人民群众中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以“吾日三省吾身”的态度去不断学习各种理论知识,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去深刻认识各项理论成果,形成“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政府工作氛围。从微观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要注重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群体的差异性,以整体性为关键,突出部分的重要性。从社会科学角度来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个人为单位、家庭为组织、社会为总和,贯穿到行动始终。个人要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在家庭生活中形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行,进而放大到社会中发扬充满正气的公德意识。另一方面,要积极开辟多种传播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需要理论的意识灌输,也应该朝向多元化发展,借助互联网、数字媒体的产业平台优势,结合大众性的特点,用生动、活泼的形式通过媒体传播出去,实现主流文化和大众文化的相互交融,使人民群众能够看懂、听懂,从而充分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二)推动教育建设,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
教育事业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关系着民族兴旺和国家未来。对于我国实现现代化事业有着重大的意义。马克思曾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本质就在于宣传普及群众、教育引导群众。要积极阐述其时代特征、理论内容、教育意义,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和家庭的作用,以家庭引导为基础、学校教育为依托、社会影响为途径,通过逐步灌输、逐层渗透的方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植入到每个人的思想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要切实做到言传身教,注重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两种方式:一方面,要在教育事业上投入更大的精力,提高教育水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丰富到教育中去,开展德育课、组织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要善于挖掘身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代表或事迹,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使群众切身感受到“正能量”。面对解决社会风气的问题时,要善于把握其普遍性与特殊性,以大众的价值取向为基准,尊重不同人的价值喜好,同时也要坚决严守底线,以道德为约束、以法律为保障,抵制不良风气蔓延的趋势。尤其在当下网络发达、言论自由的情况下,更要通过教育的手段培养民族意识形态,端正思想态度,杜绝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的现象发生。
(三)通过长期文化养成,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指出:“文化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两个层次。”社会心理是民族和社会集团在一定时期内具有普遍性的共识和价值取向,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儒家思想在长达两千多年的时间里独领风骚、深入骨髓,以至于潜移默化的成为了人们的价值准则。社会意识则主要反映思想、道德、宗教、哲学等方面内容,每一种意识形态都是对当前经济基础,社会生活的反映。要正确把握意识形态对社会生活的影响,遵循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客观规律,切不可揠苗助长。党在十八大会议中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告诉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有漫长的路要走,一定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调动各方资源推动经济建设。马克思主义指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具有反作用。二者要在相互适应的基础上才会推动社会的发展,因此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推广,要在经济基础稳定、夯实的前提下进行。在新时期改革创新过程中,理论创新更显得格外重要。只有以科学性的理论为框架,才能在实践过程中发挥起作用。核心价值观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是在各个层面进行描述,不断升华的理论成果。在普及的过程中要善于用全面、发展的态度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它的普及不仅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在探索中不断地学习和传承,还需要广大人民群众自下而上从意识形态上得以接受。(作者单位:陕西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日报,2012-11-09.
[2]重庆市“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课题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大时代课题——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调研报告.探索,2010(3):12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4]马克思主义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9:308.
作者简介:陈巧玲(1963.2-),女,陕西府谷人,中共党员,博士,陕西科技大学思政部教授,硕士生导师。1997年获中国人民大学法学硕士学位,2011年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题研究》等教学和研究工作,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在《中州学刊》发表的《试论道德是法运行的重要保障》一文,被人大复印资料《伦理学》全文转载,获陕西省“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探索与实践“四个转化”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教学成果,获陕西科技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主持、参与省部、厅局级项目10多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