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德治与法治思想相结合的历史渊源及其继承与发展

2015-01-28刚会娟

2015年16期
关键词:德治法治

刚会娟



浅析德治与法治思想相结合的历史渊源及其继承与发展

刚会娟

摘要:古人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古为镜,可知兴替”,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治国思想就已经形成,他不仅作为一种理论形态代代相传,更成为中国古代乃至现代社会政治家们治国理政的一项指导原则,在中国社会政治实践中影响深远。本文通过对历史变迁中的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的阐释,讲述我国古代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政治思想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进而回归当代社会分析我国几代领导集体在社会建设中对古代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的继承与发展,阐述德治与法治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中的必要性。

关键词:德治;法治;思想渊源;继承发展

治国方略问题是指导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的重大方针问题,作为千百年治国理政的主流政治思想,德治与法治自古就受到政治家、思想家们的普遍关注。但由于立场、认识上的不同,他们在德治与法治关系问题上一直争论不已。然而中国人民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认识到,国家的长治久安不能只是单纯的依靠德治或法治,而要同时运用德治与法治,形成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

一、德治与法治思想的起源与概况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政治经济关系发生急剧的变化,旧的政治经济制度日益瓦解,社会政治生活出现了一系列新问题。如何治理国家,恢复和重建社会政治秩序、成为这一时期政治思想的主题。本文以介绍德治和法治为主:

(一)德治思想

而所谓德治,就是道把道德运用于政治领域规范君主行为治理国家管理百姓的一种治国方式,是以道德教化作为一种主要的治国手段,运用其内在约束力以达到社会稳定的一种学说。而道德作为特定历史时期人们普遍认同的行为规范,自中国远古三代就已经有了以德治世的思想传统。

春秋时期的孔子认为,用“礼”来规范社会生活。他主张君主应该以礼节制自己的行为,按照礼的规定治理国家,而这种以“礼”规范的政治便是德政,即以德治国。

(二)法治思想

中国古代的法治,产生于奴隶社会时代,已习惯法作为基本形态,法律不公开不成文。夏朝已经产生了《禹刑》,上周时期也分别有《汤刑》和《九刑》等法律,管子是法家的第一位先驱,记载他的言行的《管子》一书首次使用了“依法治国”的提法,但是到商鞅治理秦国时,依法治国的思想才得到系统的论述,才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全面和彻底的实践。

商鞅提出,使“天下吏民无不知法者”①,通过法治达到天下大治。然而商鞅的法治思想在约束君主和民众上市不平等的,另外他还主张刑于将过、刑于未然,这意味着统治者在施法处罚民众时,可以脱离实际根据。尽管商鞅的法治思想存在这样的缺陷,但他的思想精华却是后世中国法治思想的最高水平。

二、德治与法治思想相结合的历史渊源

新中国成立后党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政治理念。然而这种基于社会现实需要的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思想历史悠久:

(一)周公“明德慎罚”的思想。在周代前,古人就有慎用刑罚的法律思想了,而真正将“德、刑”一起来谈论,最早可追溯到周文王。后来面对商朝灭亡而西周建立,周公认为是因为殷商“失德”而西周“有德”,因而告诫周人要“惟德是辅”。他强调统治者只有得民心,才能永葆其统治。因而从“以德配天”的思想出发,他又提出了“明德慎罚”的法律思想,对后世“德”与“刑”之间的争论也产生了极大得影响。

(二)孔子“德主刑辅”的思想。春秋末期,孔子继承和发展了 “明德慎罚”思想,从仁学思想体系出发提出了德治思想。他认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②。在统治方法上,孔子又主张适当的施以刑罚,实行“德主刑辅”的治国方略。他认为统治阶级要想治理好国家,必须要重视德治教化的重要性,但不能否定刑罚的作用。

(三)贾谊“儒法相济”的思想。汉代政治思想家贾谊认为,对于国家的治理“取与守不同术也”,不能只是一味的追寻取天下之道,要守住天下即要严厉的刑法制度,又要厚施仁政。贾谊的政治思想是儒法相济,具体到治国方略上则是礼法兼施,以礼为主。

(四)王符“德化与法治”的思想。东汉末年的王符深感官僚腐败贪婪,人民生活艰难困苦。他对东汉以来君主专制的诸多弊端进行了批判性反思,力主重民和实施德治。同时他还认为,仅有“德治”难以治理国家祸乱,在他看来法治是维系政治秩序的必要手段,他认为“国无常治,又无常乱,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 。

(五)诸葛亮“德刑并用”的思想。三国时期诸葛亮,研习儒、法、道、兵、纵横诸家学说,胸怀大志,期于用世。在政治思想上延续了儒家传统的德治教化为主、法治刑杀为辅的治国方略,他认为治国就像治家一样,充分体现了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另外,他在为政以德的基础对上还主张实行法治,但他的法治思想主要体现在治理军事方面,它吸纳了先秦法家的赏罚思想,很好的维护了军队秩序,提高了军队凝聚力和作战实力。

三、德治与法治思想相结合的继承与发展

我党领导人历来都重视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毛泽东从小接受儒学教育,继承了传统的“德治”思想的核心内容,形成了无产阶级的“仁政”观,并提出了毛泽东德治思想的核心理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同时,他还注意到了法律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颁布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法令制度,制定宪法,从而达到稳定国家政权,实现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继续坚持“以德治国”方略,他提出“依法治国”的概念,坚持 “国以民为基”,把民主和法制视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借鉴古代政治思想中“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政治理念,要求君主不但要实行仁政,还要用法治来维系社会政治秩序,做到“明罚敕法”。

江泽民提出“以德治国”的思想,同时他又将“德治”和“法治”结合起来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以德治国的基础上层层强化法律的作用充分体现了其德治和法治相结合的治国理政理念。胡锦涛同志指出,治国要寻求法治和德治的最佳结合点,确保道德的说服力和法律的威慑力,让法的强制性与德的约束性内外结合,坚持“德法并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并把其作为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强调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更加自觉地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法治与德治有机地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之,自人类社会存在政治意识起,治国理政之路就强调用德的内在约束力来引导君、臣、民的思想,用法的外在权威规范君、臣、民的行为,并在社会生活中将二者合理的结合。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同样坚持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政治理念,并且不断延续,以实现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政治秩序稳定,社会和谐发展。(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注解:

①《商君书·定分》

②《论语·为政》

参考文献:

[1]王成 中国政治思想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

[2]赵圣熠 中国古代法治思想及其现代意义[N]营口日报 2009年2月

[3]傅丽 法治与德治思想融合发展的历史溯源及启示[J]陕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2月 第2期

[4]王盛旺 论德治与法治相结合共建和谐社会[J]管理观察 2014年第14期

作者简介:刚会娟(1989—),女,汉族,河北沧州市人,法学硕士,河北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猜你喜欢

德治法治
在法治护航下实现新飞跃
用“问道”之理 求“德治”之功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以德治企,诚实守信
——湖北亿立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法治与德治并举的哲学思考
浅析德治社会与法治社会的不同特征及转化
以德治厂 诚信待客:记大连塑料机械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