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需求下的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实践
2015-01-28郝海霞
郝海霞
就业需求下的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实践
郝海霞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人才在企业运营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因此,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但是由于市场供求、职业能力等原因,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依然非常严峻。本文以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导向为出发点,结合高职院校教学现状,试图探索出更适合高职院校会计教学开展的策略与方法,为高职院校优秀的会计人才培养提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就业导向;高职院校;会计;教学;探索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也成为各个企业炙手可热的特需人才,这也对高职院校的会计教学开展及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显然,为了提高人才质量,加强学校就业竞争力,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应以就业要求为导向,全面拓展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当今社会的经济转型提供优秀的会计人才保障。
众所周知,当前会计专业是高职院校招生的热门专业,每年都会有大量的学生报考此专业,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高职院校会计教学的压力。而作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毕业生来说,他们都进行了系统的专业培训,在迈入社会进行求职时,将会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和诸多的人才挑战,如何能够在职位争夺中,全面的展现自身的优势是非常关键的。基于此,高职院校在会计专业课程的开展中,增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综合竞争力,也成为了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重点思考的问题之一。
1、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
近些年来,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一直备受各界的关注。纵观我国经济的发展现状,不难发现各个行业对财务职位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但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是高需求并不意味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前景一片光明。虽然目前财务人员岗位广纳贤才,但是这仅体现在高级财务管理的职位需求,普通的财务人员岗位竞争仍然非常的激烈。另外,在大部分企业的会计招聘信息中,由于会计岗位的重要性,用人单位都会对应聘者的工作经验有一定的要求。这对于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来说是不占优势的,导致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成为“弱势群体”。
此外,我们知道大多数高职院校担任会计专业教学的教师都是毕业后直接留校任教的“科班”人才,没有实际的参与过企业的会计工作,在实践的会计操作经验上有所欠缺。这部分教师虽然在会计专业知识和相关科研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对于毕业生的就业实践指导有待进一步的提升。这也是影响高职院校会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一大问题。
另外,一些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毕业生虽然能够在就业时获得一份工作,但是在工作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专业问题,由于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较短,又缺乏实践的操作训练,受自身专业知识水平的限制,导致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对遇到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影响了工作的效率。此外,很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应变能力以及思考问题能力不强,在实际的会计工作实践中很难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很好的结合起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工作进度,导致学生的综合能力难以全面的发挥出来,成为影响毕业生进行良好就业的关键问题。
因此,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学开展应该以就业为导向,紧随会计人才需求趋势,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会计人才为教学目标,从而确保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优秀的会计人才。
2、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策略
2.1以就业为导向优化课程设置
高职院校在针对会计人才的培养工作上,应该在前期进行充分的人才调研,了解目前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情况,帮助学生合理的进行职业规划,为学生今后的顺利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应该根据就业需求为指导方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具有针对性的人才塑造。在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学开展中,其中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所以,我们应该着重优化会计专业教学的课程设置,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讲授与实践能力的全面培养,并且要科学的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在互相促进中全面的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显然,在高职的会计专业教学中,如果一味地重视学生会计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就会导致学生在今后的会计工作中缺乏应变能力,造成学生适应工作的能力不足。相反,在高职的会计专业教学中,如果一味的只注重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而忽视会计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就会造成学生在工作中“眼高手低”的局面,进一步的影响学生的工作心理,挫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基于此,高职院校的会计教学开展应该合理设置教学课程,优化课程内容,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进行完美的结合。比如,在理论知识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职业资格的考学内容融入到日常的教学内容中,从而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紧密结合在一起;而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应该提供功能齐全的校内实训室,组织开发仿真实训课程系统,为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机会,全面的拓展以就业为导向的优化课程设置。
2.2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高职院校要培养“双师型”会计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会计教学能力,又要具备丰富的会计工作经验,这样的师资才会提高会计专业教学的整体水平。同时,高职院校可以结合自身的教学特点,开展教学调研活动,组织会计教师定期去企业从事兼职的会计工作,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以便会计教师能够及时掌握会计知识及能力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情况,从而在教学开展中能够更好地传授给学生就业所需的知识。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高级职业资格培训或者出国进修等多样的方式,为教师提供深造的机会,打造一支专业的会计师资队伍。
此外,高职院校还可以邀请知名企业的财务经理来校给学生开展专业会计知识讲座;或者聘用经验丰富的会计师来校担任客座教授,拓展学生的知识能力。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有效的弥补会计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不足,又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让学生形成科学的职业定位,在掌握会计事物处理方法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会计职业的兴趣。
2.3重视网络资源的利用
随着计算机水平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高校教学资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学来讲,应该紧随时代的脚步,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重视网络资源的利用。在会计专业教学过程中,灵活的运用多媒体课件,将会计课程教学的重点内容制作成集文字与声音于一体的教学软件,使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更加直观。丰富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仅可以提高会计课程教学的质量,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建立会计教学网站,学生可以根据学习需求随时下载教学课件、教学案例等学习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保障。另外,教师可以利用会计模拟实验软件进行教学,全面地展示会计核算的内容,学生有效的运用这些软件,不仅可以加强对会计核算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在软件的应用中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为学生今后的顺利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3、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全面的解决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高职院校不仅需要优化会计课程的设置,还需要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以及重视网络资源的利用,只有这样才能全面的促进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相信在以就业导向为前提下开展的会计专业教学,高职院校一定会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会计人才。(作者单位: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冬艳.我国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山西财经大学 2012
[2]王洪丽.高职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山东大学 2012
[3]张锐.就业导向的高职会计专业实训模式研究.中国海洋大学 2012
作者简介:郝海霞(1977.05-),女,高级工程师,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