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适应变革需求培养新型人才
2015-01-28陈立
陈 立
浅析适应变革需求培养新型人才
陈立
摘要:适应变革需求培养新型人才,是军队人才战略工程的一项紧迫任务,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是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内在要求,对提高战斗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军事人才;教学
以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为牵引的人才队伍建设,必须着眼武警部队的实际,站在现实与未来的交汇点上进行思考和决策,科学筹划人才队伍建设的规模和布局,做到既盯着发展的牵引点,又立足现实的出发点,才能不走弯路、不重复投入,最终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准确把握人才需求
目前我军人才需求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解决未来问题,另一个是解决当前问题。解决未来问题,就是满足打赢信息化战争的需求,人才队伍必须数量规模充足、结构布局合理、科技素质较高、效能作用明显。解决现实问题,就是从人才队伍现状出发,解决好官兵信息化素质整体偏低、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政策机制相对滞后等问题。因此,人才队伍建设,既要着眼打赢未来战争超前设计,又要关注解决现实矛盾立足当前,切实使人才队伍建设目标合理、规模适当,为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提供有力支撑。
在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过程中,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队伍建设指标至关重要。要着眼信息化战争的新要求,对人才培养的总体规模、信息化素质的评价标准、各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比例、高层次人才的储备数量等,切实搞清楚、搞准确,使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与战斗力建设的需求一致起来。同时,要建立人才队伍建设的近期、中期、远期等阶段性指标体系,以保证建设目标成为人才队伍建设正确发展的有力牵引。
二、确立新的育才观
以能够适应军事变革需求为牵引,确立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既是军校现代教育的显著特征,也是使军校培养的新型人才适应变革“新市场”,满足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及国防与军队长远建设的需要。把如何适应变革需求这篇文章做实做好,初级指挥人才的培养至少要实现“五个转变”:即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专才型向复合型转变;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传统型向创造型转变;体能型向智能型转变。军校培养的初级指挥人才不仅要具备可胜任当前排、连级军官的现实素质,还应具备胜任更高职级的发展潜力。这在部队军事人才培养的格局上形成了“前沿与纵深”、“当前与将来”、“现实与长远”的梯次配备,使人才竞争机制充满生机活力。
三、填充新教学内容
从军事变革的需要看,初级指挥院校应着力解决教学内容的优化和重组,针对各部队特点,围绕学员任职的知识能力结构,有针对性的充实修善现行的教学内容体系,把适应军事变革需求的新理论、新装备、新技术体现在教学内容中。一是提升层次。紧紧围绕勤务对初级指挥军官整体训练和执勤的基本要求,精心设计出以学员第一任职为主,不同级别为辅的教学内容。二是突出难点。瞄准基层中队担负的执勤任务,将执勤中可能遇到的疑点、难点、焦点和重点问题纳入教学内容体系中,廓清疑点、突破难点、透析焦点、解决重点问题,为培养学员多重素质提供理论依据。三是“拓渠开源”。进一步拓宽疏通基层部队,兄弟院校和上级教学研究机构的交流渠道,将部队对军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兄弟院校的新经验、新做法,上级的新指示和地方教学研究的新理念、新成果融汇到教学内容体系中。在此基础上针对院校的特点,可采取“经验总结法”进行教育理论研究,包括运用“虚拟实践”和“模拟战场”等手段充实、完善和发展教学内容体系,使之不断升华,贴近实战,适应变革。
四、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达成教学目的唯一途径。目前教学上仍存在“内容不新、方法不活、手段不多、效果不显”等问题。过多强调教学中的系统性、完整性、多讲细教。学员学习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够,束缚学员创造力。导致有的学员在校“高分低能”,到部队任职“文凭高,能力低”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可采取以下方法:一是“启发式”教学法。使学员主动开发智力,不是被动的接收新知识、新技能,而是不断的“改造”、“超越”、充实现有知识库。还可采取引导发现法、谈话交流法、讲读议练法、电化直观法和练习辅导法等。二是角色教学法。科学设置平时和战时可能出现的情况,让学员充当未来任职角色进人情况进行分析判断和处置,使学员在相应的角色锻炼中增长才干。(作者单位:武警警官学院军事教育训练系)
作者简介:陈立 (1977.11-),男,江西九江人,硕士,武警警官学院军事教育训练系共同科目第二教研室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