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民主意识培育的探索

2015-01-28杨菊平

科学中国人 2015年11期
关键词:民主培育主体

杨菊平

浙江海洋学院思政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民主意识培育的探索

杨菊平

浙江海洋学院思政部

在民主日益成为共识的现代化进程中,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要内容的民主观念的认同与践行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中,尝试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内化三者有机结合的角度出发,以教学内容的嵌入、教学模式的改变和考核机制的激励为抓手,探索大学生民主意识培育的有效途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民主意识;培育

作为高校大学生公共必修课程之一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原理课”),其教学目应体现知识、能力与信仰的统一,不仅要求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其使命更在于育人。在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还要“化理论为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去发现、分析和解决当代社会实际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能力;更要“化理论为德性”,最终将相关理论内化为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引导其行为选择。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民民主政治诉求日益增强,民主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培育和发展大学生民主意识,既是理论与时俱进的体现也是“原理课”教学的重要任务。大学生民主意识的培育过程,既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输入大学生知识结构的认知过程,更是大学生对民主观念的认同与践行过程。因此,在“原理课”教学过程中,如何科学建构激励机制,使大学生在外部知识输入后,在理解—认同的内化过程与观念—行为的外化过程中有效地形成与提高民主意识,是“原理课”教师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民主意识培育的理论基础:教学内容中嵌入民主理论的思考

1、教学目标的确立:民主意识培育的必要性

“原理课”作为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既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功能,同时,作为时代精神的体现,从基本原理出发把握反映时代特征、时代任务和时代趋势也是“原理课”的应有之义。

2、教学内容的建构:民主理论的嵌入

个体民主意识是后天习得和形成的。由于受封建专制文化传统影响,民主意识的文化土壤贫乏,长期来我国教育体制下学生在社会、学校、家庭中并没有形成民主观念和意识的环境。因此,大学生民主意识的培育首先仍然要有一个民主相关知识从外界输入个体认知系统的过程,即通过教学使之成为主体知识结构的组成部分。在“原理课”教学中,首先要从内容上寻找结合点,如将民主意识的内涵、现代社会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等,有机嵌入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理论知识。

“民主一词由‘人民'和‘权力'构成,指‘人民的权力'或‘人民的统治'。”民主与权力(权利)密切相关,现代民主政治强调权力(利)的有限性。培育学生民主意识首先要让他们正确认识“权力”与“权利”的关系。权力来自于人民,基于法律授权而行使,应理性、审慎地对待权力;宪法、法律所赋予的权利也是相对的,在行使个人权利的同时不得侵犯他人、集体乃至国家的权利和自由。

二、民主意识培育的实践形式:教学过程中参与民主实践的探索

大学生通过理论学习中了解了何谓民主以及民主的基本要求,但获得正确的观念并不一定能能付诸行动。仅有民主的理论说教,如果没有真实的民主实践,也无法真正使民主意识生根发芽。

(一)民主意识培育实践的基本特点

首先,要建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主体间性关系。应营造平等、尊重的学习气氛,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动关系。以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关系模式取代过去以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师为权威,学生为客体”的关系模式,强调教学活动中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的交往与对话的主体间性关系。“主体间性的根据在于存在本身。生存不是在主客二分的基础上主体构造、征服客体,而是主体间的共在,是自我主体与对象主体间的交往、对话。”

其次,让学生学习与练习理性沟通和对话。尽管大学校园还只是个“小社会”,但相较之于小学、中学的生活、学习环境,学生们可以从不同的利益偏好出发提出各自不同的诉求。让学生们学习理性地运用合法途径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尝试通过沟通和对话消除误解、解决矛盾冲突,达成一致。在这个过程中注意避免过激的、情绪化的等非理性语言和行为。这既是民主意识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政治参与中的重要技能。

再次,增强辩证和全面看问题思维与行动能力。在平等的主体间性关系中,一方面,理性的沟通与对话使不同的个体在分享各自的体验和观点的过程中,通过更多的批判与反思、妥协与宽容,在个体差异性的经验,多元性的态度、价值观基础上达成一致。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检视个人权利与社会责任之间平衡。如何在个性独特性和个人自由的的前提下将个体与组织,主观与客观等有机统一,探索有效的民主治理途径,这些思考与体验无疑包含了更多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关性与辩证性。

(二)实践的基本形式

有效的民主意识培育不应只是让学生盲目地接受理论,更重要的是要把基本理念融会贯通到对具体的社会事件和社会问题的认识与解决的实践参与行动之中。除了走出去的社会实践,教学过程本身亦可以成为一种良好的实践载体。

1、围绕时政和社会热点问题,采用课堂问答、案例讨论、时事评析等多种形式,在师生之间、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起广泛的对话平台。在主体间性视域下,教师与学生都是主体,享有共同的话语权,通过对话来解决问题。因此,民主意识的培育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将控制式、灌输式、劝导式的“一言堂”话语方式转变为平等交往的重视交流的对话方式。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构建与学生对话平台,实现培育民主意识培育的教学目的。课堂教学中讲授的知识、理论要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观念,必须结合社会现实问题、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实际展开讨论,一方面使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增进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建构和完善学生民主意识相关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开阔的视野;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提供真实可信的课堂教学情境及和谐的课堂气氛,为学生搭建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提供学生表达的机会,参与互动式教学活动强调教学主体之间的平等对话,在参与互动的平等对话中引起学生的共鸣,在积极参与中更好地体验民主行为模式增强学生在沟通对话中的民主意识。同时这一平台不仅局限在在课堂中,还可以借助和结合现代网络,突破时空的限制,拓展和延伸到课后。

2、通过组织学生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的相关训练来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民主的实践不仅需要建立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主体间性关系,而且还需要组织学生行使相应权利、履行相应义务的相关训练。“原理课”的性质使得其内容具有宏大叙事的性质,这往往造成教学中突出宏观社会生活及其认知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在场”的经验不足,也使得其有效性受到限制。

3、围绕社会事件以小组形式把课堂拓展到“社会”,运用社会调查等方法和手段来培育学生的民主意识。小组内的沟通与合作使学生学会为了使自己的意图得到全组同学的认可而去进行有效的说服;在合作中为达成一致意见而需要理解他人的立场与需求,学会妥协与退让。通过实践使学生们体验到个体如何通过努力去认识、解释甚至改变社会现实。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的分化,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独立精神也不断增强,更加强调自我需求的满足,正视并积极追求个人的人格尊严和利益需求。但也导致部分学生过分关注个人存在的独立性,片面强调权利的实现与维护,而忽视其作为个体的义务和责任意识。

三、民主意识培育的激励机制:教学考核中评价制度的建构

作为培育民主意识有效途径的参与式互动教学的突出特征在于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克服学生学习习惯和认知、能力的阻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学生由于自我认知、性格特征、知识贮备、表达能力和自我表现欲望等的不同,加上过去形成的消极被动,听而不思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要想给予大的改变甚至完全改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帮助他们增强民主意识,使他们在形成民主行为习惯,需要通过良性激励机制,以他律与自律相结合的动力导致良好效果。

成绩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引导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机制。科学运用各种考核方式,充分发挥考核方式的激励作用。从考核形式看,较之于过去单一化的形式,结合学生特点采用多样化考核方式。从评价导向看,以过程导向取代结果导向,考核不仅仅体现在期末,要将考核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从评价侧重点看,教学过程中的考核要体现知识与能力的结合。

在具体操作方法上,课程成绩评价强调过程性学习与期末考核相结合,更加注重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讨论参与情况与小组课外实践。学生课程成绩由过程考核的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构成。其中平时成绩又分为考勤、课堂表现和小组实践三部分。在课堂表现环节,将分组讨论的小组成绩作为个人成绩的基础,个人在课堂中的发言则作为加分环节。具体比例为课堂考勤占总成绩20%,课堂文明行为表现及课堂参与讨论情况占总成绩的20%,两次小组作业成绩占20%,期末考试采用机考形式,占40%。机考主要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平时考核则重点考察学生运用相关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和实践中相关能力和素质。由于作业和实践以小组的方式开展,一部分考核是以小组为单位的,给出的分数也是小组的总体分数,为减少小组成员逃避参与的“搭便车”现象,保证在教学过程中考核尽可能的公平公正,与学生一起讨论形成相应的考勤、作业报告等相关制度并严格执行,在各个环节重视评价的公平公正。

总之,将民主意识培养与“原理课”教学中知识的传授融于一体,运用多种形式与途径,实现“原理课”教学的知识功能与德育功能的统一,充分发挥对民主意识培育的作用。

[1]杨春时.现代性与中国文化[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157.

[2]陈振明.政治学—概念、理论和方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420.

[3]冯契.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1.

杨菊平(1977-),女,湖南浏阳人,浙江海洋学院思政部讲师。

猜你喜欢

民主培育主体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好民主 坏民主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欲望的位置:论两种慎议民主取向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