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民法课堂教学
2015-01-28王红霞
王红霞
1.甘肃电大庆阳分校;2.庆阳市教师进修学校
浅析大学民法课堂教学
王红霞1,2
1.甘肃电大庆阳分校;2.庆阳市教师进修学校
民法学教学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基本的民法知识和理论素养,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帮助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守法、用法,能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民法课程;讨论研究法;案例研习法
2015年1月8日上午10时,上海高院对“复旦投毒案”被告人林森浩故意杀人上诉一案进行公开宣判。这是一则沉重的新闻,2013年4月,复旦大学医学院研究生黄洋遭他人投毒后死亡,犯罪嫌疑人为其室友林森浩。本是上天的宠儿,却因为琐事而采用投毒方法故意杀人,最终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林森浩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近期,大学生犯罪案件时有发生,这不禁使得人们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疑问,大部分都是这些正值年少的孩子们怎么会做出这种事情来。其实,现如今不断发生的大学生犯罪现象,就是不断的的在对我们警示着,要对大学生们进行足够的法律教育,让学生真正懂法、用法、守法已经刻不容缓。
一、大学开展民法教育的重要性
就我国目前的教育状况来说,我国的大学生活与教育就相当于一个开放且复杂的社会系统,所以大学中的生活与教育也会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发生新的改变。现代大学中的法制教育对于建立法治国家,培养公民法制思维以及造就法治人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来说,不仅可以推进我国的政治法制化进程,还能够保证我国长久治安的需要以及构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并且身为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接班人,一定要拥有足够的法制专业的相关知识,还要有较强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大学生们的法制观念的强弱以及法律素养的高低,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家依法治国的方针的实施。所以,在大学之中展开法制教育是相当必要的。
在当今社会形势下,我们需要具备各种素质的人才,法律素养是现代公民们必不可少的一种素养,现代的法制社会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学法、知法、守法,依照法律从事生产和生活,一切活动必须跟随法制的轨道。这就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具备相应的法律素养,在行为及活动上依照法律办事。法律素养的提高主要有赖于法制教育,特别是对于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法律素养的提高显得更为迫切。他们是祖国的未来,其法律素质的高低对于国家长治久安、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高,以及法治观念的树立,会在一定程度上去依靠学校法制教育。大学生法制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的重要途径。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在实行依法治国方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法律教育等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现在大学生民法课程开展的现状
虽然很多高校都开展了民法课程,但是在民法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1、法制教学的重点以及难点的选择与规定缺乏统一性。在同一学校的内部,民法课程的不同任课教师都对民法课程的教学重点与难点选择与界定存在着各不相同的观点,从而影响教学的效果。所以说,在大学法治教育中,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与选择应当具有科学性,就是要根据法制教的内容自身的重要与否以及难易的程度、教学对象的特点以及教学学时的安排等进行科学确定。2、法制教学内容的落后。即法制教学的内容落后于实时民事立法、民法领域的最新学术研究成果以及教学研究成果。3、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务,重概念,轻分析,重一家之言,轻百家学说,这样一来,就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在法治教学中,除了讲课内容及教科书中的内容外,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和了解更多的知识,所以学生们的学习会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4、教学内容的重复。例如,关于合同的内容,债权法和合同法都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内容的重复,会使学生感到厌倦,这样一来,在有效的时间内,学生就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5、学生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过关,态度不端正,认为考试60分及格就一切万事大吉。
三、大学如何开展民法教学
在我国,课堂教学仍然是教学的主要形式,民法作为大学法学专业主干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应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对民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下面主要从讨论探究法和案例研习法进行分析。
1、讨论研究法。讨论研究法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此法对那些理论性强,具有前瞻性的学科有很大的适用空间,因而在西方国家的法学院讨论法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法制教学方法。在我国,这种方法也越来越多的受到了广大法学教师的关注与重视。讨论研究法的实施首先要做好课前准备,教师在课前要拟好讨论题目,设计讨论内容。如讲授生命权时,可让学生讨论一下安乐死是否合法;讲婚姻自由时,可让学生讨论一下同性恋是否可以结婚。教师拟好讨论题目后,将学生分组,由小组负责人组织本组同学查资料,做准备。然后进入课堂讨论阶段,学生人数较多的话可以采取分组讨论的形式,然后由小组代表总结本组意见在班级交流。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有驾驭能力,能够对学生可能或将要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正确及不正确观点或者所提出的问题有所预见,要事先做好回答与引导的充分准备,使讨论能够热烈的进行下去。同时,对学生的观点无论正确与否,只要具有合理性,就应该鼓励学生阐述,使学生积极发言。最后要做好讨论的总结工作,对新思想、新观点予以深化,对有争议问题适当进行引导,讲述法制学术界的不同观点以及有关前沿理论,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去培养其思维能力,为其日后选择论文题目及论文的写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2、案例研习法。案例研习法的学习运用可以提高学生们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们形成严谨缜密的法律思维和逻辑思维。案例研习法的运用需注意以下问题:一是案例的选择要注重准确性和代表性,初学时选用简单案例,用于说明民法中的某一概念、原理,可在课堂讲授中穿插运用。总结复习时选用综合案例,这类案例包含民法中的多个问题,需要学生运用民法中多个知识点进行分析。二是案例的运用要讲究方法。可以运用具体案例来分析说明基本的法律概念和原则;也可以在讲解完某一知识点后适用基本的法律概念和原则分析解决具体案件。三是要确立正确的评价标准。一定要对学生案例分析的评价应当重在过程,而非结果。
大学生法制教育目的不仅仅在于使学生了解一些法律知识,根本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从而帮助自己能在日常生活中守法、用法,能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1]王利明,杨立新,王轶,程啸《民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2]苗琐《法制教育的功能研究》中国地质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