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师范院校中国画课程设置的应用研究报告

2015-01-28康会永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350108

大众文艺 2015年22期
关键词:墨色中国画创作

康会永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350108)

高等师范院校中国画课程设置的应用研究报告

康会永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350108)

本文从宏观角度对中国画的基础技法与基本规律进行整理和归纳,指出并分析了中国画传统式按人物、山水和花鸟笼统分类的弊端,转而提出从本专业的基础共性技法教学入手,按技法分类来设置课程,再按照各科的差异化特点进行个性化研究教学,从而避免重复教学、浪费课时,最终提高学生举一反三和融会贯通的作画能力。

中国画教学;课程设置;问题; 改革

福建省教育厅A类项目 项目编号JA1037

一、中国画的分类、发展

中国画的传统源远流长,交织融合了中国独特的儒家道家文化、禅宗观念和美学思想。文学、诗、书法、画和印相结合使得中国画成为一种富有韵味的画种。

唐代之前,中国画并无明确分类,在唐代中期开始有了花鸟这一科目,但仍未明确分为人物、山水和花鸟。按照技法,可将中国画分为写意和工笔,写意可细分为大写意和小写意,按照颜色可以分为白描、水墨、青绿和浅绛。中国画和西洋画是两种迥然不同的画种。首先,在材料上选择就不同,中国画以毛笔、宣纸、墨和中国画颜料为材料作画,而西洋画以油彩、松节油、调和油、画笔和画刀在画布或木板上作画。其次,形式美感和表现手段也大相径庭,中国画注重主观神似的追求,以人生哲学为依托,使用散点透视法,在赋彩布局上拥有更大的自由,而油画应用西方科学的解剖法、透视法,章法布局受到约束。不同的画种呈现着不同时代、地域的审美意识和思想情感,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中西方绘画交流增多,互相影响,中国画开始不断地创新改革,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更好地表现再现描绘物种的生命力,画家的感情以及现代社会的氛围。

二、高等师范院校中国画课程设置中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中国画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借由美术学院兴起,形成了以徐悲鸿、潘天寿为主的两大美术教育体系,两大教育体系各异其趣,徐悲鸿提倡素描为主的教育模式,而潘天寿则以笔墨训练为主。两种教育体系培养出一代代优秀的画家和教育家,也创建了近代中国画高等教育体系,对当代中国画教育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至近代因种种历史原因,中国画被笼统地简化为人物、山水和花鸟三科分类,尽管并不科学合理但亦延续了下来,并运用在高等师范院校中国画教育体系中。

(一)分类设置不合理

中国画课程是国内高等师范的重要课程之一,该课程在低年级主要作为师范生的基础必修课,而在高年级则是专门的专业方向。学院体制下的中国画专业教学也沿用了这个分类办法进行设置,由于培养目标和方法的差异,该分类办法基本适用于专业美术学院。然而在高等师范的中国画专业教学中,由于开设课程较多,中国画课时偏少,而越来越显现出这种分类设置的不合理性。事实上,高等师范,中国画教育若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面临着许多问题:一方面是课时的不足,另一方面是不同科目相互之间的脱节问题。长期以来,存在课时少、任务重等突出问题,此外,课程之间的衔接不畅也制约着教学效果。低年级的课程设置中就已分成花鸟,山水,人物(工笔白描),但每一个课程都未能实现系统的教学;在课时本就紧缺之下而重复教授相似性较大的技法,时常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一些在低年级设置的基础课程,例如书法,在高年级就被取消了;综合课程太少,课程安排不合理,花鸟、山水的课时严重不足,至四年级的上半学期仅剩写意人物的课程。

(二)教学与实践脱节,对应用不够重视

尽管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接触到了每一种中国画的画法,但仅停留于皮毛基础知识的认识,浅尝辄止,未能深入,导致其难以自主地评价一幅作品的好坏,遑论讲出一些门道来。究其原因,每个老师均未系统地介绍过中国画,表述过的某些观点和看法不成系统,大部分学生都是一知半解。例如:高年级的人物画,一共十周左右的课时,每三或四周换一个老师,每一个老师来都把自己的观点带到课堂里来,但其教学方式方法要求也不太一样,导致学生刚适应一个老师的方法,下一个老师又提出另一种方式,之前学的方法难以适用。人物课结束后貌似学到诸多方法,但其实没有一种方法学生掌握得好。基础写生课的时候因未能掌握好方法,更不知道哪一种方法适合自己,学生在创作时候就更不知道如何下手,更谈不上形成自己的独立风格。由此可见,基础课程的不扎实,教学与实践脱节,都将影响教学效果,导致专业应用性不强。

三、高等师范院校中国画的课程教学改革理念

(一)以传统为基点的素养教学

首先,中国画教育应注重美术史的研究学习,追溯历史,研究历代名家名作,整理中国画的发展脉络,梳理中国画的发展史,认真研究每一个朝代的名画家和留传下来的作品,了解烙印在作品中画家师承的关系,时代背景和地域文化。其次,还要展开横向与纵向的比较,找出历代画作精品进行比较,找寻突破口。事实上,每个画家在不同时期得创作是不可复制的,会有所创新,从中比较可以了解中国画精神传承下来的脉络,进而揭示出不同的创新点。最后,要注重分析流派,研究这个流派对画家的影响。

加强中国画教学,教师要潜心研究中国画史,通过完善自身的修养才能更好地教导学生,要开设临摹古画的课程,不只是临摹技法这么简单,还要教会学生品画。所以强调学生对专业知识认真学习的同时,更应该扩大学生的文化知识面,如古汉语、诗词、画论和书法等学习。

(二)笔墨血肉,润泽成“韵”

按照技法,中国画粗略可分为工笔和写意。无论何种题材,中国画都必须运用相似却又不同的技巧来运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心中的世界。应有针对性地在课程教学中讨论“笔墨”,注重绘画中“笔墨”关系,认识“笔”与“墨”,是中国画中不可分割的表现语言,具有非常重要的课程教育意义。

(三)澄怀观物,造心中之“型”

从中国画教学按题材来分类上,我们能够发现,题材在中国画的绘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换言之,作品的绘画内容是非常重要的,然而一味地模仿而没有任何时代的精神,只能习得国画的貌而无法习得国画的神。引导鼓励学生创作作品要符合时代精神,立足与当下,画心中的感想。

(四)心源自然,不拘一法

在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素养之上,把握时代的脉络,在临摹中去习得古人的神韵和智慧;运用精湛的笔法来传神的描绘心中的所思所想。

在上文中,我们从中国画的特点及由来,中国画教学中对于具体技法的分类操作应用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在这一节中,我们需要将教学提高到绘画的本质,以及中国画能够再次屹立于世界艺术的丛林中的可寻之径来进行探讨。

四、高等师范院校中国画课程改革思路

高等师范院校中国画课程改革要根据中国画的特点,对国画的基础教学不断进行改革和强化,进而实现教学目的。低年级以造型,理论基础为主,高年级以专业基础为主,两者既循序渐进又交替进行。

在低年级阶段,中国画的课程可不用细分成花鸟、山水和人物,而代之以一个系统的基础课程,在这其中分成材料模块,线形造型,墨法、墨色模块,渲染模块和写生模块,同时辅以一些辅助模块。

(一)基础课程中的材料模块

介绍材料是学习中国画最开始的步骤,要对材料有基本的了解,知道材料的性能有助于在今后的临摹课或创作的时候知道用什么材料,减少出错的可能性。

1.毛笔。毛笔是用来书写和作画的工具,用动物的毛发制作而成。硬毫笔:硬毫笔的笔毛弹性较大,含水量适中,作画时出水量较快,勾画出的线形坚硬挺拔;软毫笔:主要以羊毛制作而成,吸水量较大,毛质柔和弹性较小,适用于染色;兼毫笔:笔性介于硬毫与软毫之间,软硬适中,以硬毫为核心、周边裹以软毫,比较有弹性,适用于勾勒。

毛笔的选择,尖、齐、圆、健是毛笔的四德。尖是指笔毫要尖,齐是浸水后压扁后笔毫要齐,圆要求毛笔笔肚要圆,健指笔毫要挺健,要有弹性。

2.墨。中国绘画中最重要的材料之一,基于墨的品种很多,松墨、油墨、漆烟墨等,在选择墨时,要看它是否细腻滋润。中国使用墨的历史最早从商代甲骨文的墨书和战国时期的竹木开始,现在有确实记载说明普遍使用烟墨作书画是在汉代。唐墨原产于易水,唐代奚超、 奚延珪父子创造了捣松胶制造技术后因战乱定居安徽,在此改制的香墨称为“新安香墨”。至宋代,油烟墨出现,文人画家指出松烟墨和油烟墨的区别,认为前者适合书法的创作,后者适合山水人物花鸟画的艺术创作。明清出现了漆烟墨和五彩墨,五彩墨的出现丰富明代工笔画的设色理法。制墨四大家为:曹素功、汪近圣、胡开文、汪节庵,影响至今。

3.纸。汉代虽然发明了纸,但书画仍以绢画为主,汉以后绢与纸并用,纸的原料因地域不同而异,大致可分为树皮、竹、麻三种。宣纸的制作以清潭树皮为原料,清代是宣纸发展的新时期,当时的书画创作多使用宣纸,宣纸名目众多。今日的书画创作用纸种类众多,生宣、熟宣、皮纸、豆腐宣和毛边纸等种类不同的纸。不同的纸张性质不同,厚薄、平滑、粗糙、吸水等,作画效果也各不相同。因此,要根据自己的要表现的形象效果选择纸张进行创作。

4.砚。我国最有名四大名砚是歙砚、端砚、洮河砚、澄泥砚。歙砚产于安徽歙县,端砚产于广东高要县,洮河砚产于甘肃卓尼县洮砚乡,澄泥砚产于山西、河南和山东三大部分。砚可以久用久存,笔墨纸颜色是消耗品,而选砚要实用,先要观察石质然后才是砚的造型。砚石质要坚实滋润,易发墨,储墨多, 墨水不易干枯,不损坏毛笔着为佳墨。砚台使用经过一段时间后,残墨积的太多,应先用水浸泡,再洗除墨垢,保持砚台清洁有利于砚台的保存与绘画艺术的创作。

5.颜料。矿物质颜料,植物色,人工国画颜料,金属色,大致是颜料的四种分类,矿物色不透明覆盖力强,性能稳定,植物色属于水性色具有透明性,人工国画色是用化学材料制作而成的颜色,金属色就是金属自己本身的颜色,矿物色有:石青、石绿、雄黄、雌黄、石黄、赭石、朱砂、朱磦、蛤粉等;植物色有:花青、藤黄、胭脂、署红、洋红等,金属色有:金银铜等,人工国画色用化学制成比较稳定,方便携带。对材料要有所认识了解,这样在创作作品时会事倍功半,艺术作品效果会更贴切。

(二)基础课程中的线性素描、速写、线描模块

线性素描是把中国传统的线描和西方的素描结合到一起的学术体系,描绘物象更加的准确,形象更有体积感。线描亦是白描,以线描的组织穿插来描绘对象,通过线描的穿插来表现物体前后关系。速写,短时间表现物象绘画手段,用纯线描或线面结合的方式来简约概括表现对象。“三者相互关联,达成一致,其核心就是训练观察方法和磨练造型技巧,三者合为一而练就的功底深浅几乎决定了画家最终可能达到的艺术高度。1”线性素描的应用有利于中国人物画的教学,作为研究造型结构,提高观察力表现力,又能把中西方美学方法相结合。

线描速写不仅要应用在人物画、山水和花鸟画上,还要分析历代名画,从中学习了解前人对线描的应用,组合,空间的表现。使用线描,品读线描作品有利于在创作作品中把中国画的精神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不同画种要求的线描是不一样,线描教学应放在对基本规律的认识和基本技术的训练上,线描技法要打下扎实的功力对创作才是有用的,否则创作的作品将缺乏文化涵养和深度。

(三)基础的课程中的墨色、墨法模块

以墨代色,产生了墨分五色的说法,故自古即有五墨六彩之说。墨色的变化是通过调墨的方法所产生的,调墨的方法包括三种:其一,在盘子里内将墨和水调成浓淡不同的墨色,用笔蘸墨落纸,墨色较平易于统一变化少;其二,用笔的笔锋、笔腹、笔根所蘸墨色的浓淡不同,这种方式变化丰富,在纸上就产生不同墨色变化;其三,在纸上调墨,在墨色落纸后,趁墨色未干之时,可以在淡墨上复加浓墨,干墨上加湿墨,或在浓墨、干墨未干之际复加以水,利用宣纸渗化,改变墨色在纸上的效果,这种方法只能让墨色的变化只能增加不能减少了。这三种方法可以综合应用,使得画面效果更加丰富,富于变化。墨色变化的关键,在用于水。水能使墨产生了浓淡干湿的对比变化,而且能使画面浑然天成。墨彩利用黑白的对比强调层次,区分干湿焦浓淡湿,六墨具备。

墨法,是墨色的使用技巧,方法如下:

1.破墨法。破坏掉不理想已有的部分,创立一种理想的用墨效果,破立之破,是一种纸上的调墨法。破墨法一般都在生纸进行,但熟纸上也可以破墨,只是在效果上有所不同,工笔上的撞粉撞水法其本质也是一种破墨法。

2.积墨法。在墨色干后,层层叠加,这种方法叫做积墨法,最后达成浓厚多滋之感。其重点在于要等墨干再画第二遍,如果未干就画则成破墨法,该法多用于山水画法。

3.泼墨法。泼墨是一层墨色,只是一种水分比一般用法要多的方法,用墨的方法给人一种酣畅淋漓之感,常与破墨法同用。

4.宿墨法。宿墨是指黑而无光,色灰偏冷,渗化过程墨和水分离,墨色沉重。其多以局部使用,使得画面丰富,富于变化。

用墨贵在变化,过分强调变化将使画面不协调,杂乱无章,只能在协调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协调统一,墨虽然无色而五彩皆备,笔墨变化尤其离不开笔,笔墨协调,墨才能妙趣横生,意趣才能恰到好处。

墨色、墨法是基础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墨是作为中国画最基本的表现语言之一,与用笔相辅相成。这样的基础课程可以先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墨色,什么是墨法,通过临摹各种山水、花鸟、人物画,让其学习墨法的技法,直至能够掌握熟练。此外,在墨色、墨法课程中,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和学生们一起研读一些著名画家的名画,师生交流、读图,讨论作品中运用了哪些技法,它好在哪里,哪些值得大家学习之处,在训练手的同时提高眼界。欣赏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今后创作出佳作,读懂优秀作品也能使自己获益匪浅。这样的课程可以安排3到5周,帮助学生学会并掌握基础技法,为今后深入学习该专业提前培养融会贯通的作画能力。

(四)基础课程中的中国画的染色模块

“中国古代画家对于赋色要求极为谨慎,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亦积累了丰富的设色经验,并在‘随类赋彩’等理论的引导下,逐步形成了一套有别于其他画种的设色方法,如烘、衬、罩、刷、铺、填、晕等。2”而其中许多妙法的关键都与用水、用胶、用矾紧密相关。这种关系的秘方,正如清人方薰所言:“设色妙者无定法,合色妙者无定方”,深刻地揭示出设色的关键不在于合色的技巧,而在于如何处理众色在画面间的相互关系。换言之,作品必须有一个“主调”,即以一种色调为主,以其他颜色为铺,并做到设色和谐而不杂乱斑驳,明快而又沉着文雅。因而,对于绘画实践中设色技法的研究与把握十分重要,具体分析如下:

1.烘,即以极为清淡的水墨或颜料,烘染画面上某一景物的外围,使此景物的特征得以显现。

2.衬,即在纸或绢的背面着色,以衬托出画面上正面景物的色彩变化。主要用于工笔画,尤其多在绢本绘画中使用,画面上的颜色经过背衬颜色后,正面的色彩就显得更加明净细腻、滋润柔嫩等。这一技法的适度运用,能使画面的色彩显得沉着、宁静。

3.罩,即在原有颜色的上面,再罩上相同或相近的色彩,经过多次反复的罩染处理,画面上的色彩变化便能取得均匀、沉着、浑厚、多滋的艺术效果。有的画面经过罩染,亦产生了多种色相变化,其色彩效果必然显现出清丽又多彩、厚重又耀目、明净又凝重的特色。

4.刷,即用较大的羊毫圆笔或排笔涂刷大面积的画面景物,在刷染用色上讲究清淡与水分饱满,切忌留下琐碎的笔痕而影响画面的整体效果。刷染可用于画幅的正面,也可用于背面,其目的是力求表现出色彩的形式美感或某种虚幻的艺术效果。

5.铺,指作画时使用重色进行平涂的染色方法,多用于重彩的青绿山水画或工笔人物画、工笔花鸟画等。

6.填,即在勾勒的线条轮廓内填色,填色时应讲究不伤及勾勒的线条变化,如此手法尤能体现中国画的装饰趣味。

7.晕,指画面上表现色彩浓淡变化的一种染色法。一般晕色时,需使用两支笔进行,一支为蘸上所需要的颜料笔,一支为清水笔用于分染,使色彩逐步淡化均匀过渡。如此交替进行,可以取得虚无缥缈的色彩变化与浓淡变幻的画境表现。

总之,合色、设色的方法虽有一定的规范,但并非一成不变,完全可以视具体的画面情况而灵活运用。

(五)基础课程中的辅助模块

为了学生发展全面,可开设色彩课、中外美术史课程、书法篆刻课程和专业设计计算机基础课。首先,色彩课程教授有利于学生对色彩关系有更加全面的认识理解。在低年级可以开设色彩构成、色彩写生课,让学生对色彩关系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其次,中外美术史课程则能够让学生了解中外美术发展,对美术作品可以进行横向与纵向的对比,加强理论学习有利于创作的涵养。再次,中国画是诗书画印相结合,书法的修炼有助于中国画的笔法的应用,因而书法篆刻的学习是很有必要的。最后,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拓宽学生就业的能力,可开设专业设计计算机基础课,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绘画能力,掌握计算机的一些基础的软件,比如PhotoShop、Computer Aided Desig、手绘板等,此课程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创作激情,探索出更多中国画新的表现形式。

在此基础上,高年级阶段的课程可细化成花鸟、山水、人物专业课程,但要结合低年级的基础模块的教学,适当增加一些其他的模块,如构成模块、分类应用模块、创作模块。

1.专业课程中的构成模块。谢赫“六法”中,“经营位置”被奉为“六法”之一,“经营位置”对于中国画极为重要。其是构成绘画艺术作品生中国画构图的形式美,是一个把意象转化成视觉图像的过程。然而,点线面是构成绘画形式的要素,是形式美的基本单位,形式美源于生活,可以脱离绘画内容而具有独立的自身价值。因此,要对绘画形式有所把握,要从总结研究其规律入手,把形式美与艺术规律统一起来。生命力和表现力是艺术风格形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平面构成强调点、线、面的组合,具有抽象性和形式感,平面构成的点、线、面被应用到中国画的构成之中,重复、变异、渐变、发散、分割等构成,要做构成练习小稿,把自己感兴趣的对象做小稿练习。

此外,要注重继承理解传统的构图图式,中国画的构图要求画面要起承转合,起承转合贵在得势,势是构成的整体趋势,趋势又是形式美中的节奏感和韵律具体呈现,使得中国画画面有万千气象。开和呼应也是中国画构图中的一种,开合要有主次,要呼应,使得画面主次得当,融会贯通,在变化中求和谐。开合也要有势,将开阔视觉张力,使画面千变万化最终归于统一。三线交叉法也是中国画常见的构图方法之一,三线交叉有层次效应,平面空间深度扩展的手段,其效应构成了构图的骨架和动势,经常绘画出意想不到的效果。此外,还要注意画面上黄金分割点为画面的中心,综合应用以上的构图方法会使画面更加丰富,趣味盎然,但要把形式美与内容统一起来,这样的作品既美丽又有内涵,也是综合能力的体现。画面上的构成是作者心力之果,有构图就是让画面有条理化的结果,利用好点线面的关系体现出中国画中的空间关系。构成的美感要符合艺术规律,构成的美感要与内容相统一。

这一门课程需和写生课及创作课结合在一起上,在低年级阶段可开设国画构成的理论课,同时可以让学生做一些不限内容的小稿,在课上对同学们的构图小稿进行交流点评。高年级阶段在各科写生时候可要求学生布置好画面,把以前的基础技能具体用到各科的写生创作中。所以,低年级的构成课程十分关键,可提前培养起学生对画面的把握意识,并且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思想感情,到毕业创作时就不会慌张,不知所措。

2.分类应用模块。高年级的课程可细化到花鸟、山水、人物,应把低年级所学的基础知识应用到各个学科,并在学习的过程中继续深入,补充一些这个专业特有的技法,构成,特殊的情感。高年级课程中,基于之前的扎实基础,此时不用再去介绍中国画的材料,一些基础的技法技巧,将省下的许多宝贵时间还给同学们,让他们能自由支配时间并深入学习不同的专业。老师们也可以要求学生画出自己的感受个性,不会再为学生的基础而苦恼,还可以让学生尝试一些不同的创作方法,在今后创作中学生因之前打下的良好的基础,就不会再对自己的创作风格迷茫无措。具体的做法如下:

例如:高年级的花鸟课先是在临摹一些大家的作品,要同学在临摹的时候回忆一下低年级时学习过的一些墨色墨法的应用,在临摹的时候找感觉,在这个的基础上外出写生,要求学生们从写生就要顾及到构图表现形式等因素并把线性素描和线描用于写生中。

山水课:临摹和写生要相结合,要到大自然和现实生活中主观感受,培养学生的审美感觉,写生中重新构成画面,用各种传统技法表现到自己创作练习中。

人物画:根据自己创作小稿的需要,在摆造型进行写生训练,速写要从低年级开始学习,在生活中要多画速写场景,提高造型能力。

小品画:将平时的生活速写,人物、 山水、花鸟等速写题材整理成小品画稿。要求学生开始尝试创作,提高、激发学生的造型、构图、创作能力,融汇所学知识,勇于创作。

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平时可以做一些小创作稿和色彩稿,培养其创作能力的同时也可以检验其独立创作能力和眼界,观察事物的角度和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色彩小稿可以使学生对色彩关系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和表现,同时也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提高。

3.创作模块。经过以上系统的学习,在专业教学和基础教学的模式下,学生不但能掌握扎实的基本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还能提高自身的独立创作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创作风格,不再对创作不知所措,迷茫徘徊。

五、总结

“中国画专业培养目标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向:一是培养具有一定表现能力和创作能力的中国画专业人才(画家);二是培养能在中小学从事教学工作的美术教师;三是培养能够从事与美术相关的设计人员或管理人员等。3”高等师范中国画教育的改革迫在眉睫,只有正视与改善中国画教育课时少,课程安排不合理的问题,才能有效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真正实现课程与培养目标的统一,让中国画课程真正实现自身的定位。

注释:

1.陈炎.中国审美文化史[Ⅲ][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10):89.

2.姚舜熙.中国花鸟画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04):204.

3.隋春艳.关于高校中国画课程建设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0(16):259.

[1]韩玮.中国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2).

[2]任成文.谈高职院校中国画教学的加强和创新[J].成人教育期刊,2006(5).

[3]姚舜熙.中国花鸟画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

[4]徐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J].国画家,2005(1).

[5]何亚峰.对普通高校中国画教学模式革新的构想[J].美术大观,2008(8).

[6]陈思.从课程设置谈当代高校中国画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23).

[7]邵大箴.危机’应对:21世纪中国画学院教育首届论坛论文[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10).

[8]隋春艳.关于高校中国画课程建设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0(16).

[9]陈炎.中国审美文化史[Ⅲ][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10).

[10]傅抱石.中国绘画变迁史纲[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0).

[11]唐秀玲.重彩技法语言解析[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1).

[12]郎承文.中国画水墨新技法[M].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4).

猜你喜欢

墨色中国画创作
多彩链接(中国画)
关东风(中国画128cm×68cm 2022年)
丰谷秋歌(中国画45cm×33cm 2022年)
Jazz
无色中的有色——李立扬诗歌中的中国画墨色之美
书签
观音送子图
《远方》中国画
《一墙之隔》创作谈
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