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舞蹈创作中“情感”的重要性

2015-01-28马晓龙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民族歌舞团812200

大众文艺 2015年22期
关键词:艺术作品本真舞蹈

马晓龙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民族歌舞团 812200)

浅谈舞蹈创作中“情感”的重要性

马晓龙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民族歌舞团 812200)

对于任何一门艺术来说,“情感”是其创作本体的灵魂。而从“情感”这一人本文化的感念中,我们会发现,中国人以“情趣”这一词来表达对于艺术的态度,本文以“情感”在舞蹈中本体灵魂的重要性。以人本情感为基础,探索中国人内在特有的情感传达与舞蹈艺术的态度,其次从“雅俗共赏”的文化角度分析情感在舞蹈中的区别与不同。人本“情感”精神中的“生”与“死”这两个命题来分析从生活到艺术中,我们如何去认识本我。再者从“雅俗共赏”的角度去分析舞蹈情感在其中的区别,以及本有的重要性。

情感;舞蹈;创作;雅俗共赏

一、概述

对于任何一门艺术来说,“情”是其创作本体的灵魂。而从“情”这一人本文化的感念中,我们会发现,中国人以“情趣”这一词来表达对于艺术的态度,而对于一门艺术来说“情趣”可以以雅与俗这一标准来衡量不同阶级对于艺术的态度。“雅俗共赏”一词出自于孙仁儒的东郭记:“闻得有绵驹善歌,雅俗共赏。”意思是说某些文艺作品既优美,又通俗,各种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够欣赏。而在这其中无论是雅文化还是俗文化,都逃脱不了人类本体的心理属性“情”字。孔子曾言:“无欲则刚”。这短短的四个字,虽然简洁明了,但是却高度的概括出了;“人之本性,性情动之;刚柔无常,道本归一;而欲者弱,无欲者刚。”这一中国人传统的情感特点。孔子所言的“无欲则刚”并不是说让一个人没有欲望,没有情感的生活着。从孔子时代的儒家文化我们会发现,注重的是对个人德行品操的修养。而这种情感欲望是一种合乎仁、义、礼、智、信的品德操行。无欲品操,本道无形;虽言消寂,其形为生也。这种回归本道的无欲,在外人看来是一种近乎回归无思无辩的圣人品格,但是我们知道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不可能是一种“无为而治”的道家品格。从儒家文化的角度,所谓君子必在纲常名教的思维中去达到一种不以乱欲麻痹本有道德品质的一个法则,这一法则是建立在一个从个人到社会的影响过程。从这些认识分析中我们可以真正的认识到,中国人传统情感的特点是一种以“无欲则刚”的本无品质回归到人本真情感的儒家思维。这一建立在儒家文化基础上的本位礼教表达,是一种只属于中国人的情感表达方式。

而再审视舞蹈,以肢体语言来表现情感,如何去体现中国人的情感特点在舞蹈文化中的体现。而这一情感倘若升华为艺术的哲学范畴,那么如果我们不对着这个“情”字去深入的思考和理解,是不可能达到这一精神高度的,更别提能让观众感动和思考。

艺术鉴赏是很难用一个标准来衡量的,这里不仅有欣赏水平的问题,而且也有欣赏口味的差异。山西人喜欢喝醋,山东人喜欢吃葱,四川、湖南人喜欢吃辣的,江浙人喜欢吃甜的,欣赏书画也一样,有的人喜欢清秀,有的人喜欢雄浑,有的人喜欢稚拙,不一而足,但还是有它的共性的。而这一共性回归到本质中时,我们可以以“情”字来囊括大千世界的表现。

二、舞蹈艺术创作中“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情”只有人类才懂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表达,而能去思考它,去理解它,也只有人类可以如此。从“情”这一人本文化的感念中我们会发现,中国人以“情趣”这一词来表达对于艺术的态度,而对于一门艺术来说“情趣”可以以雅与俗这一标准来衡量不同阶级对于艺术的态度。

对于每一个人,情感始终伴随着他的生活。不管你是开心还是伤心,不管你是生气还是沮丧,总之你只要面对一个人,不管是亲情还是友情。这其中在你不知不觉中,情感支配了你行为的一切。而作为一个普通人,也许他们不需要去思考和理解,为什么爱情是这样的情感表达,为什么亲情又是另一种的特殊表达。而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尤其是舞蹈编导来说,不去思考这隐藏在人类深处的情感的原点,我们就没有办法创作出有血有肉的好作品。我们需要做到的是,把这一人类普遍性的心理特征“情感”用艺术的眼光去提升到我们的艺术作品中,并最后升华为精神哲学的文化范畴。

在上述中,可以看出“情感”的表达普遍性,容易让我们忽略它内在含义的重要价值。一个成功的舞蹈作品,没有深厚的人性“情感”做为她的灵魂支柱,是不可能打动观众的。而如今许多的编导过多对舞蹈编创技术法则的追求,一味的只在动作层面绞尽脑汁,这无不让“情感”退居后位。而这也在无形中让我们感觉到舞蹈有的只是动作加动作。而没有任何情感在动作中的传递。这对于我们舞蹈的创作发展是非常危险而需要避免的。

三、人本精神中的“情感”

对于舞蹈这门艺术来说,放在创作者面前的第一个问题便是到底创作什么的艺术作品是能让观众达成共鸣的。编导在编创过程中往往很容易单纯的去追求舞蹈的独特形式感和单纯动作的美感。这种以表象形式的理念出发,去创作一件艺术作品,且不论整体结构形式和动作到底能创新多少。最重要的是我们有没有认识到挖掘人性深处和对自我作品精神理念的追求是不是到了极致。这些都往往让那些编导忘记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艺术是以人的本真为出发点的,如果没有生活,艺术是不会产生的。在编导技术不断发展过程中而忘记根本,这个问题在不断被忽略。生活的根本是什么,是情,是生,是死,是人类社会本体的一切。

“情感”这一贯穿着人类社会永恒的本真之情,从古至今都以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着。例如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古代爱情故事《梁祝》,被无数的艺术作品表达着,虽然形式不同。都是这一人类的本真情致却从来没有改变过。我们需要爱,需要艺术去表达我们心目中那柏拉图的爱或者哪怕是不完美的爱。因为艺术可以满足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情感遗憾。

例如《中国妈妈》,讲述了一个日本遗孤,被中国妈妈养育成人,最后送回家的故事。中国妈妈这个作品,感人的母爱,超越了一切的束缚,反映了中国母亲的伟大,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人的气度,从小的生活,引入民族精神。从小的舞蹈作品,变成可供人反思的艺术品。“情感”也是整个作品的根本。“情感”的表现让无数的人通过艺术作品了解到了我们无时无刻都拥有的,却又容易被遗忘的精神之爱。我们需要艺术去表达,去提醒,去揭释我们的生活。而在这“情感”之中“生”于“死”是我们艺术作品中最需要关注的一种人类生活的本真情怀。在此我通过“情”引出“生” 与“死”这两个在“情感”中处于核心要素的位置。

(一)“情感”中的“生”

“生”不屈不挠的顽强的生存着,这是中国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世界历史多次的革命都是源于一件事情,人民被剥削被压迫,而导致人民不堪重负拿起武器反抗。而中国的抗日战争的历史题材,更是被人们无数次的以艺术的作品形式去表达和倾述。这一题材不仅警示着世世代代的华夏儿女历史不可忘却。在这一历史背景下,艺术再次以情的感召力以音乐的形式谱写出了中华儿女保家卫国的精神,而古典舞作品《黄河》就在这一历史条件下产生了。而随后的舞蹈更是以这气势磅礴的《黄河》音乐为背景,用人最本真的身体艺术淋漓尽致的刻画出了中华民族在生死关头的时候。那动人的真挚之情。那不畏艰险的勇敢气魄无不激励着我们。同时她也源于生活。达到了俗的标准,编导也根据音乐的跌荡起伏,把整个音乐和舞蹈结合的淋漓尽致。多方面因素的结合,让这部舞蹈成为了一件富有时代价值的艺术作品。艺术总是在人生的生死之际,以不同的形式来激励着我们前进。做为一名编导,我们对于舞蹈这一门肢体艺术的创造者,更是应该去认识和了解我们自身艺术发展的方向。而与“生”相应的“死”也是我们艺术创作中需要深刻理解的一个问题。

(二)“情感”中的“死”

“死”这一即陌生又熟悉的字,带给了我们古今无数人的理解和解读。而做为我,也总能听到相关一些人类文化情感中“生死”的话题,并且把她上升为哲学意义中的文化形象的范畴。告诉我们如何在舞蹈的语境中去表达和理解,至此才让我铭记于心,有了对“生死”新的思考与理解。从《哈姆雷特》《霸王别姬》《春之祭》《天鹅湖》等历史上成功的艺术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所有的成功艺术作品无不以感人至深的情感去打动观众。而生死是需要我们去思考的,是需要我们去感悟的。做为一名艺术家,只有如此,你的作品才能让人感到。而这前提便是你需要用一种精神哲学的文化范畴去思考和解析她,并最后呈现在你的艺术作品中去让观众感受和解读。

四、“情感”在雅俗文化中的表现

朱自清先生指出:“雅俗共赏”是以雅为主的,从宋人的“以俗为雅”以及常语的“俗不伤雅”,更可见出这种宾主之分。他认为,“雅俗共赏”是指雅、俗间界限的模糊以及二者间的相互融合。首先,“雅”在传统中所占的主导地位不可动摇,也正是这样一种深入人心的主导地位使得人们(即使是俗人)在日常生活中习惯于附庸风雅。当然,他们心中那杆“雅”的标尺比起高品味之文人来不知差去千万倍。在这样一种俗士雅化的趋势下,雅俗间的泾渭分明之界限自然模糊了。朱自清先生进一步说:雅化程度的深浅,决定这种地位的高低或有没有,一方面也决定“雅俗共赏”的范围的小和大——雅化越深,“共赏”的人越少,越浅也就越多。而“情感”在雅俗文化中起到了一个文化心理的分向作用。雅文化的出现,从本体的情感心理分析,是上层社会以区分贵贱以标榜自我身份的一种风气。而情感在这一类人的形态中是偏激而矫揉造作的。而从俗文化的角度去分析,民间市井文化是纯朴而直率的。这在人性“情感”的心理中是一种自然本真的流入。而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才会发现从古至今,民间文化的生命力是非常顽强的,甚至直接影响到雅文化的审美走向。而这不得不说人类“情感”在这一雅一俗中互相弥补着。古典舞作品《踏歌》以民间形态、古典形态交融共同诠释了从汉代起就有记载的歌舞相合的民间自娱舞蹈形式。“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唱尽新词看不见,红霞影树鹧鸪鸣。新词宛转递相传,振袖倾鬟风露前。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连唐人刘禹锡也按捺不住自己的诗情,面对“带香偎半笑,争窈窕”的南国佳人赋上一首《踏歌行》。踏歌,从民间到宫廷、从宫廷再踱回到民间,其舞蹈形式一直是踏地为节,边歌边舞,这也是自娱舞蹈的一个主要特征。而这一舞蹈能得到认可的前提就是她以民间形态的动态,宫廷文化的气质去刻画了古代女子真性情的一面。

因此,“雅俗共赏”虽然是以雅化的标准为主,“共赏”者却以俗人为主。固然,这在雅方得降低一些,在俗方也得提高一些,要“俗不伤雅”才成;雅方看来太俗,以至于“俗不可耐”的,是不能“共赏”的。将雅俗共赏的特性分析得非常恰当。强调雅俗共赏,并不等平,接受能力的不同,艺术有普及的作品,也有提高的作品。普及的作品要逐渐提高,提高的作品更要提高,这样文化才能有进步,传统才能不断发展。从俗文化中的民间舞角度我们去分析“情感”的表达时,我们会分析对比雅文化,不管是宗庙祭祀的雅舞,还是仪式形态,都被一板一眼的控制在一种礼数的形态范围。而在民间,我们看到的是无拘无束的奔放舞蹈形态,没有过分礼教约束的“情感”心理等等都与雅文化有截然不同的区别。而产生这种区别的本质要素就是人类的“情感”在把控着这一切。所以说做为一个舞蹈创造者我们需要潜心的去研究人类从心态到形态的本体动机。

五、结论

在新时代环境下,无论我们如何的去创作艺术作品,“情感”这一贯穿着人类社会永恒的本真之情,必须是贯穿于始终的一个核心。以情动人,以“情感”的真切表达去让观众感受艺术家富有责任感的艺术作品气息。而同时我们也要反思我们的舞蹈中对于自身认识和思考的缺乏。总之我们必须要改变以技术为第一的创作理念。没有情感思考的第一介入,我们将没有办法去呈现有血有肉的艺术作品。这也是从古至今成功艺术作品之得以成功的一个前提所在。

[1]孙颖.中国古典舞评说集[J].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6.

[2]朱自清.论雅俗共赏[J].人民出版社,2007.

[3]金浩.新世纪中国舞蹈文化的流变[J].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4]林君桓.当代舞蹈美学林[J].海峡文艺出版社,2008.

[5]徐尔充, 隆荫.舞蹈艺术概论[J].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马晓龙,男,民族:藏,曾用名:索南才让,工作单位: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民族歌舞团,职务:舞蹈演员,职称:三级演员。

猜你喜欢

艺术作品本真舞蹈
本真
坚守本真做教育 履职尽责显担当
粽子
舞蹈课
五彩缤纷的艺术作品
何晋渭艺术作品
张杰艺术作品
陶瓷艺术作品
直观严谨相辉映,运动变化显本真
雪地上的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