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氛氤氲的香王国
2015-01-27冰凌
冰凌
人类对于香的喜好,乃是与生俱来的天性。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上,用香的传统由来已久,而品香也与斗茶、插花、挂画并称为上流社会优雅生活中怡情养性的“四般闲事”,或称“君子四雅”。古人云:“焚香看画,一目千里,云树蔼然,卧游山水,而无跋涉双足之劳。”讲的正是居于斗室之间,燃起一炉名香,再挂上一幅山水佳画,便有一日神游天下山水,而无脚足之劳的悠然之意。
因此,如果从美学的角度来细细打量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追求,那么,“香”一定是这个唯美空间里不可缺少的维度之一。
闻香识古人
在中国古代,香,从一开始就是形而上的雅物,将人们的生理需求迅速和精神需求结合在一起。不管是贵族、士大夫,还是养在深闺的女子,亦或普通百姓,香的作用都超越了单纯的感官享受,是养性、养身的良药。我们只有贴近于它,才可领略到那香透心脾的芬芳与高雅之中蕴含的神奇力量。
早在先秦时期,香料就被广泛应用于生活。它最早来自诸侯王的朝仪,传说香能辟瘟驱邪,所以宫室、朝堂、议事厅必需焚香。很快,从士大夫到普通百姓,都有随身佩戴香囊和插戴香草的习惯。据《礼记·内则》记载:“子事父母,左右佩用;……衿缨,以适父母舅姑。”就是说青年人去见父母长辈时要佩戴“衿缨”即编织的香囊以示敬意。而青年男女之间也常常用香囊来传递心意。这时的香,不仅仅是一种味,更是一种礼、一种情了。
到了汉代,宫室发展到用香熏衣、驱虫、防腐蛀,民间开始在房中烧香,给小孩挂香囊。如司马迁在《史记·礼书》中说:“稻粱五味所以养口也。椒兰、芬芷所以养鼻也。”而香与宗教结缘也是在汉末。中国古代有燔柴祭天之说,《诗·大雅·生民》说:“其香始升,上帝居歆。”人们认为芬芳的气味乃是勾通人神的媒介。佛教传入中国后,案香也随之而来,它以木屑和诸如檀香、苏合香、龙脑香、安息香等香料制成,点燃后冒白烟,有香气,佛教徒以此向佛通达自己的信心,所以佛家以香为“佛使”,正好与中国燔柴祭天的道理暗合。因此,香也渐渐成为了人们求神拜佛的重要仪式之一。
汉以后,香文化开始逐渐形成,并在宋朝达到鼎盛。那时,从宫廷到民间,都有焚香净气、焚香抚琴、吟诗作画和焚香静坐健身的习俗。达官贵人们追求稀有的“奢侈香品”,普通百姓也能在大众“香铺”里找到自己喜爱的香料。
三国时期,诸葛孔明弹琴不仅有童子相侍左右,而且常置香案,焚香助兴,为的是创造一种幽静风雅的氛围。唐代歌舞表演时,还要在地毯四角压上香炉,袅袅香气与歌姬的裙摆一起飞舞,飘飘欲仙。宋代的士大夫们则把赏香当成了一种重要的活动,相当于现代的年轻人开party聚会。除了此类娱乐活动之外,一些正式的场合更要燃香,比如朝会、宴会、考场等。各朝各代的文人墨客们也要在观书时,于斋中焚香。陆放翁有诗曰:“官身常欠读书债,禄米不供沽酒资。剩喜今朝寂无事,焚香闲看玉溪诗。”苏东坡则更青睐焚香静坐和修身养性,他在赴海南儋州途中购买十多斤檀香,并建一“息轩”,常在轩中焚香静坐,题诗曰:“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现代国画大师齐白石也十分尊崇焚香作画的神奇作用。他说:“观画,在香雾飘动中可以达到入神境界;作画,我也于香雾中做到似与不似之间,写意而能传神。”
由此可见,香之一物,既是一种精英文化,又是一种大众文化。既能悠然于书斋琴房,又可缥缈于庙宇神坛;既能在静室闭观默照,又能于席间怡情助兴;既能空里安神开窍,又可实处化病疗疾……故诗人黄庭坚说香有十德:“感格鬼神、清净心身、能除污秽、能觉睡眠、静中成友、尘里偷闲、多而不厌、寡而为足、旧藏不朽、常用无碍。”
当人们熏燃香料不再以香味为主要目的时,香道便自成一国了。千百年来,在这个迷离梦幻的王国里,多少繁华沧桑过尽,又化作缕缕青烟。香气悠然里,君子淑女或抱膝观书、或对坐清谈、或游园、或弄琴、或拜月,或思索,都是古典中国隽永的意象。
弄香梦中人
花有花语,香有香心。这样古老而雅致的香王国里,自然有千百种香料静静绽放,各有妙处,更有不同的品香的讲究与偏好。梦回千年,就让我们推开一扇又一扇朱红大门,撩起一层又一层轻罗幔帐,让氤氲的香气向我们低声诉说那隐秘的繁华吧。
纵览中国古代的香文化,皇宫贵族是香料及制品的最主要的消费者。在科学文化昌达的唐代,好几位皇帝喜欢使用化妆品,而化妆品自然离不开香料。那时,每年皇宫中需要进贡十万多盒的兰膏、绛血、红雪、腊脂、五药膏脂、面脂、面药等十几种不用功用的香药,供君臣嫔妃们使用,不拘男女,是一种非常流行的时尚。
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里,更有许多香的影子。宁荣府里祭祖拜神,宴客会友,抚琴坐禅,熏炉祛病,都少不了香。袅袅香烟,或肃穆高雅、或亲切温馨、或恬淡宁谧,情调各异。而园中的十二钗也是香如其人,比如秦可卿的卧室里洋溢的是“甜香”,宝玉借着这甜香欣然入梦,神游了一回太虚幻境;黛玉的窗前飘出的是一缕“幽香”,使人感到神清气爽;宝钗的袖中散发出的是一丝“冷香”,闻者莫不称奇……
《红楼梦》中对香品文化的描写可谓淋漓尽致,记录的香料也有数十种之多,有根据香味特征或者主体香料来区分的藏香、麝香、梅花香、安魂香、百合香、迷迭香、檀香、沉香、木香、冰片、薄荷、白芷等香品;也有根据香的外形特征划分的篆香、瓣香、线香、末香等。事实上除此之外,还有按照使用方法划分的香品,比如自然散发香气、熏烧散发香气、浸煮散发香气等,以及按照烟气来划分的聚烟香、微烟香、无烟香。每种香料都有各自的功效,每种香形都有各自的说法。其中,篆香就是一种很有趣的香料。它又叫百刻香,不仅是空气清新剂和夏秋季的驱蚊剂,还是一种计时器,人们在香上划分一百个刻度,通过燃烧时间的长短来对应相应的刻度以计时,这可比我们床头的闹钟雅致多了。
明代学者高濂用气质来给香料分类,比如清心悦神的幽闲香、畅怀舒啸的恬雅香、远辟睡魔的温润香、薰心热意的佳丽香、醉宴醒客的蕴藉香、祛邪避秽的高尚香等。而名医们更注重香料的药用。早在汉代,华佗就曾用丁香、百部等药物制成香囊,悬挂在居室内,用来预防肺结核病;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则记载了“线香”的用法,点灯置桶中,燃香以鼻吸烟咽下,除此之外还可内服。《红楼梦》里,宝玉旧病复发昏愦起来,家人连忙“满屋里点起安息香来,定住他的神魂”,听起来有点迷信的意思,但事实上是很有科学依据的:安息香是安息香科植物青山安息香或白叶安息香的树干受伤后分泌的树脂,有开窍辟秽、行气活血的功用。更不用说,古人在各个传统节日佩戴香囊以预防疾病了,比如王维的那句“遍插茱萸少一人”就是重阳节的保健习俗之一。事实上,现在很多孩子也会在端午收到老人们赠送的香包以驱虫避邪呢,里面大多装有丁香、薄荷、薰衣草等香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