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模式下星级酒店员工英语培训模式探究
2015-01-27郭颖
郭颖
摘 要:对星级酒店员工进行英语培训,不仅可以有效地提升酒店的整体竞争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高职院校的重大职责。校企合作模式下,对星级酒店员工展开英语培训,可以实现校企人力资源方面的合作,使得校企合作更为密切。本文对校企合作模式下星级酒店员工英语培训模式进行了研究与探讨,旨在提升酒店员工的英语水平,建立英语长效机制。
关键词:校企合作模式;星级酒店员工;英语培训模式
引言:现阶段,我国与国际化接轨的速度越来越快,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涌入国内。在这一国际大背景下,直接接待这些外国友人的企业便是酒店。因此,大部分星级酒店都非常重视员工的英语技能,也就是说,提升酒店员工英语技能的重要手段就是对员工进行酒店英语培训。但是在现行的模式下,培训的效用与培训的成本是不平衡的,培训的实用性与针对性不是很强。因此,加强校企合作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星级酒店员工英语培训所存在的问题
在现行的模式下,培训的效用与培训的成本是不平衡的,培训的实用性与针对性不是很强。很多酒店管理者都理所当然地认为,对员工进行培训完全是浪费精力、时间与财力,无法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使得培训水平一度低下[1]。此外,因为在培训之前没有对培训需求进行较为科学细致的分析,使得培训的内容与酒店实际的需求相脱离,对培训的效果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通常,星级酒店在硬件设施方面做得比较豪华与气派,目的是为消费者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入住环境。然而,星级酒店的软件却不能达到其硬件的标准,甚至不能与之相适应,特别是其服务水平不能令外国友人满意。究其原因,语言障碍使得员工与消费者之间缺乏了直接的沟通,致使员工的服务质量大打折扣,自然,客户的满意度与酒店的预期水平也相去甚远。因此,提升星级酒店员工的英语技能迫在眉睫。
此外,星级酒店对员工进行录用时,非常容易被应聘者的考级证书所迷惑,致使招聘者忽略了在实际语言运用环境中对应聘者应用能力的考量,最终员工应聘进来,没有办法做好接待外宾的工作。
最后,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来说就是员工的竞争,而提升酒店员工竞争力的最有效的一个途径就是对其进行英语培训。所以酒店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应该将英语培训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去对待。
二、校企合作模式下星级酒店员工英语培训模式
星级酒店员工的英语培训与学历教育培训不一样,星级酒店员工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对员工的岗位英语英语能力进行提升[2]。所以,学校为了提升英语培训项目水准,应把酒店发展的近远期目标与培训内容相结合在一起,并将具体岗位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培训模式作为基础,最终将高质量的英语培训服务提供出来给酒店。这种培训模式可以让参加培训的员工受真实岗位的特定人物驱动,并在探究完成任务的时候,按照培训教师所指导的内容,以合作的形式,达到提升员工英语水准的目的。这样,培训活动的主体就是参加培训的员工,担任培训任务的组织者、创设者与指导者则是培训教师。酒店员工如果要对某一项具体任务进行完成就一定要采取主动的形式对这一系列的相关内容与要求等进行了解与掌握。此外,对问题进行解决的时候,会有各种新问题被不断地发现出来并及时解决。长此下来,不仅可以对员工的英语语言能力进行提升,还能让他们对任务的了解更加深刻。
开展校企合作模式下星级酒店员工英语训练模式,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条件便是英语本身就是一种语言交流技能,是一种交流工具,大部分星级酒店的目标客户都差不多,所以英语培训工作的方式与目的也一定相似。在这种培训模式下,不仅可以细化员工的需求,还可以统一对员工的评估的标准[3]。有了这一标准,具体与监督的评估操作工作自然也就有了一个量化的标准。
此外,对星级酒店员工进行英语培训,有利于提升其自身的人际沟通能力与综合素质,最终从整体上提升酒店的综合竞争力。随着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逐渐加强,很多星级酒店都有意向开拓国外市场,因此,很多星级酒店都将员工的英语培训看成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学校应该将更新英语培训观念与慢慢地深化与当地星级酒店的合作作为基础,将更为恰当的培训模式与手段探索出来,并与星级酒店一起将英语培训的长效机制建立起来,从而使得当地的经济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酒店企业,尤其是星级酒店对员工进行英语培训一定要提上重要的日程,并站在战略的角度,将英语培训工作做好。在培训过程中,一定要将科学系统的培训方案制定出来并较为严格的执行。而学校又是直接为酒店输送员工重要场所,开展校企合作模式,再合适不过。因此,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对星级酒店员工英语培训模式进行研究与探讨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江增光.涉外酒店员工英语交际能力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04):100-102.
[2] 王录,毛婷,邵宗音.我国商务英语专业实训教学现状与问题的实证研究[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13,01(03):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