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地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进展研究
2015-01-27高微
高 微
(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 福建福州 350017)
1 引言
随着城市的建设,城市绿化程度变成城市的名片,是体现出城市能否成为宜居城市的关键指标之一。各级政府及领导越来越重视中国的城市绿地规划。“十一五”规划期间,国家发布有关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文件:在一、二线城市再次展开细化绿地控制、提升生态水平、综合经济效益迅速发展等为特点的崭新城市绿地的系统编制规划工作的高潮。绿地指在植被科学中绿色植物的通俗称法,而城市绿地就是指在城市范围内绿色植物覆盖的区域。社会在发展,城市的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更加重视绿地的有效合理利用,也重视环境功能的完善。何为城市绿地系统?简单来说就是由各个单个的绿地区域质与量之间的相互联系,紧密联系而共生而成的特色绿色有机整体,换句话说,是各个规模、类型的绿地共同作用形成的特色城市绿色环境体系。城市绿地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机理,越来越受人们的广泛关注,与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密不可分。城市发展离不开城市生态系统评价,城市的生态系统关键衡量指标是城市绿地系统,城市生态评价核心是建立和谐统一的生态系统,给建设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指明了方向。
2 评价城市绿地系统的指标体系
2.1 评价指标
在评价过程中,确定评价指标至关重要。在评价过程中,该评价指标可分为两部分:
2.1.1 总量上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面积、绿化三维量、叶面积指数等,一个地区总体的绿化水平高低能够从相关指数反应出来。
2.1.2 空间布局评价指标:涵盖自然度、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连接度指数、均一度等方面,一个地区绿地空问分布状况可从这些地区的评价指数结果来反应,从而了解植物物种应用状况。
2.2 评价的方法
“方法”(method)是通过采取的途径(approach)、手段(means)、步骤(steps)、措施(me a—sure)等来达到目的,或它们综合形成的模型(model)[5]。
2.2.1 视觉质量评价:主要是从人的视角出发,通过审美方式评估其构造的美学价值,从而反应绿地的美化程度。目前在中国,评价视觉质量方法主要使用Zube et al(1982)分类,主要分为四类,主要有心理物理模式、专家模式、认知模式以及经验模式。目前应用较广泛的两种方法:景观美质评估(简称 SBE)和比较判断法(简称LCJ),都属于心理物理模式。俞孔坚也曾研究和比较过这两种方法,并且提出了SBE—LCJ法[6],由于其局限性,还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2.2.2 城市生态评价:主要包括生态适宜度分析、景观格局分析、景观指数的研究等内容。随着3S技术的发展,也开始加快利用景观格局、景观指数进行动态分析研究的步伐。在对城市绿地研究中,景观生态评价利用“ 廊道”、“ 斑块”、“ 节点”、“ 网络”等概念能够将城市与绿地有效的链接起来,形成城市格局的多样化发展,这种有效的管理方式在城市越来越流行。
2.2.3 综合评价方法:即由多个指标进行换算,将反映城市绿地系统多个指标间信息结合起来,由此来反映城市绿地系统的大体情况,并且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比较,主要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来确保评价的综合性及全面性。目前,Fuzzy综合多级评价方法等都是最常用的方法。
2.2.4 3S技术:随着技术的完善,尤其是信息技术,获得资料的方法途径越加方便,对城市绿地进行调查和评价研究都开始利用信息化技术。从上世纪90年代起,美国就通过计算机技术构建相关模型,城市森林效益得以综合评算估价,还勾勒城市森林的未来状况,合理分配财政支出[8]。
3 城市绿地系统评价现状
3.1 缺乏较为有效评价指标
到现在为止,所提出的相关指标,有好有坏。总体评价指标,缺少对城市绿地分布面积计量,是针对平面数量。而因为城市绿地自身不定性,对绿地的划分依据各个城市也不尽一样,结果导致相关统计存在出入,造成误差,最终混乱。空间结构指标是在景观生态学基础之上演变而来,它所得出来的评价结果,都只是反映出平面量,虽然能反映绿地空间的分布状况。
3.2 评价目的尚不清晰
根据绿地评价其概念,可以得出一连串的城市的绿地评价,即便同一绿地上,对不同阶段绿地进行评价,最终目的也不一样。通过分析城市绿地评价结果观察表明,大都没提到相关内容。
从提出情况来看,好些专家都有对此进行过探讨,规划过相对健全评价指标体系,但目的性不明确。针对不同目的,指标的选择也不尽相同。
3.3 评价间关系不清楚
在对绿地进行评价这一概念基础上,我们得知城市的绿地评价是个完整体系,阶段不同,各评价间关系是相辅相成的。视觉景观评价主要是对前期和现状的评价,其评价结果主要体现出被评价对象的观赏功能所产生的特征,无法完全的反映绿地状况。对相对复杂的城市绿地生态系统而言,特别针对考虑全面的城市绿化评价的指标,在实际对城市绿地评价的操作过程中,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都单方面着手作出评价,为使其某个指标处理全部问题,一味增扩其范围。从而造成各种评价关系的不清晰。
3.4 评价的方法选择不当
在现阶段,我国的评价方法大都由国外引进,在吸收、借鉴的过程中由于各个学派的不同,方法的介绍上也有着各自学派的特点,导致于评价的结果失去了客观性。导致评价方法很多,但真正应用的却很少。
4 完善城市绿地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议
4.1 建立周期性综合评价制度
传统概念来评价城市绿地,主要是从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等各项指标量化来衡量一个城市的绿化水平的高低,但这种存在“一刀切”的模式只会导致追求急功近利的陋习,不求质量只计数量的评价方式显然不能真实正确地反映一个城市的绿地水平与状况,然而只有健全和完善周期性评价制度,才能从本质上杜绝这种急于追求成果的怪象。周期性评价制度,可以三年为一周期进行评价,可以从绿视率、绿当量、人均绿地面积、绿化三维量及和绿化维护管理水平等指标上来对城市绿地做出综合性评价。周期综合评价的结果可以作为各个城市参与评选国家园林城市的根本指标,不在采用终身制的园林城市,只有建立健全并不断完善周期性综合评价制度,才能最终指引城市绿地体系建设走上正确的道路。
4.2 城市绿地系统评价指标理性化
需要对目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指进行标理性化分析,对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进行合理、科学的研究提出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从而建立立体生态、绿化的新观念。
4.2.1打破城市绿地系统技术指标体系的局限性
城市的绿地系统指标体系,虽然是依照城市的规模进行分级指标,但城市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它的具体量化包括人口、国民收入、用地范围等体数据的,还包含市民心理价值取向、喜好厌恶等,都是难以量化的社会因素,这就造成许多规划的定量指标不可预测性。另外,各个城市由于其城市规模、地理位置、城市性质、经济发展状况、绿地现状、自然条件及生态平衡等诸多因素都存在较大特异性和差异性,即便在同一城市不同区位也都依然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都有可能导致绿地的指标评价难以比较全面的对城市的绿地系统进行有效合理的评价。虽然从这个大范围而言,这些城市绿地的面积比较广阔,评价指标也会相当高,但离城市居民最近、最能调剂居民生活、最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中心区域的绿地面积却相对稀少。由此可见,目前我国相当多的城市区域绿地都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它们的社会及生态效益。
4.2.2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社会效益评价
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作为政府行为的一种,其根本原则是社会公平。将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作为政府工作的一种,规划应保证由政府投资的绿地建设,而规划师更应是公共利益与公共资源管理者和维护者,保障城市市民的社会公平权利,谋求实际利益及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是基于市民的一种体现,在绿地系统中充分体现保证社会公平。
传统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其大多由规划师根据自身专业知识独自完成,很少采纳公众意见。市民的生活水平在逐渐提高,现在的公众要求应成为编制规划的动力。公众代表了社会的共同利益,公众参与到是规划编制是极重要的环节,而公众参与不仅仅是市民个体的参与,还包括社会层面的“集体参与”。给予公众行使自身的决策权是公众参与的根本目的的衡量标准。在确立规划目标、选择规划方案及规划的执行管理,市民都起主导作用。在项目性质及功能定位方面,仍然需要市民参与,进而形成形式追随规划目标的设计过程。由政府规划部门组织交流会、座谈会、展览会等,都有公众市民参与,广泛听取市民对规划的建设性意见、建议。这些专业人员向政府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由市民进行投票决策等方式,利用自下而上的熟知群众的呼声,并能得到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对原方案进行修改,提出全新的建设方案,并做出舆论宣传,使得公众参与到城市绿化的规划当中去。
5 结语
中国的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生活水平在提高,公众市民对自己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城市绿化环境要求也越来越高。虽然在现阶段我国城市绿地面积和建设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仍有诸多不足,分析并总结关于我国城市绿地评价指标建设中的存在问题及发展现状,全面考虑城市绿地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两个方面,通过科学,有效地选定评价指标,主要侧重综合评价、建立、健全多个层次的指标体系,做好准备构建和谐城市绿地生态效益评价。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评价指标中,仍需通过大量的结合城市实地研究调查和分析,各具体指标项目之间相互协调,让绿地空间模式布局更加合理,进一步通过研究,对这些指标进行量化、细化和评价,及时分析城市绿地生态体系现状,并吸收国内外先进城市的经验成果,制定一套符合城市绿化特点目标,希望可以对我国的城市绿地建设有所补益。
[1]宋永昌.植被生态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李春涛.试论城市带状绿地的发展与功能[J].安徽农业科学,2004,32(5):963-968.
[3]李丹.论城市绿地系统的组成与分类[J].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7(1):96-98.
[4]建设部.城市规划[1993]784号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z].
[5]海热提,王文兴.生态环境评价、规划与管理[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60-62.
[6]俞孔坚.自然风景质量评价研究——BIB-LCJ审美测量评判法[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8,10(2):1-11.
[7]范常忠,姚奕生.Fuzzy综合多级评价模型在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5,8(2):3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