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如影相随得多久?
2015-01-27
中华环境 2015年9期
乡愁,如影相随得多久?
无论是通过接受教育、还是打工进入城市的人,脱离对故土的心理依赖感越快,就能越快适应城市生活。然而,城市化带来的交通拥堵、空气质量变差等一系列所谓“城市病”不断蔓延;在快节奏的工作与高压力的生活下,越来越多的人觉得自己身心俱疲;城市化造就了许许多多不能惬意、又断了回乡之路的困境人。因此,今天的乡愁也绝非古人缅怀故土、想回不能回的思乡之愁。
这30年的新一轮城市化,大面积地铲除了历史生活的积累。历史者,来历也,一个人越是看得清自己的来历,就越是知道自己跌跌撞撞的过往,就越可能知道远近大小,在应对新问题挑战时,也就越可能少犯无知、狂妄和短视之错。城市切断了现在与历史的联系,面对未来,无处安放自我;回头望望,乡村生态和人情也全面败坏,和城市同构的自我已格格不入;田园牧歌只能作为记忆想象,自然更是一种稀缺资源。
每日的乡愁与我们如影相随,却不能相伴而行,这样的痛感是时代的悲哀。于是,乡建应运而生。
其实, 乡村建设对于我们一点也不陌生,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的乡村建设运动,就以倡导救济乡村、改造乡村,建立乡村独立的经济、景观、社群和人文为内容,解决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关系,解决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从乡村提取资源、保持可持续性城乡平衡尺度的问题。
就这点看,其现实意义是充分的。只是作为运动,永远不可能成为常态。乡村建设需要以解决“三农”问题为目标,常态化坚持不懈,乡愁自然会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