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州区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的对策和措施
2015-01-27贾小蓉
贾小蓉
(固原市原州区水务局,宁夏 固原 756000)
原州区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的对策和措施
贾小蓉
(固原市原州区水务局,宁夏 固原 756000)
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封禁管护;固原市原州区
原州区生态移民迁出区均处于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的贫困偏远山区,区内植被稀少,林草资源匮乏,生态脆弱。只有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才能提高林草植被覆盖率,保持水土,恢复生态功能,有效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为此,原州区生态移民迁出区必须在先行实施全域封禁管护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土地类型进行生态建设和修复,坚持生态效益优先,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规划,封造管结合,自然修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以切实改善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环境质量。
宁夏西海固地区自然条件恶劣,是我国六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这一地区包括原州区等九县(区),面积4.3万km2,占宁夏总面积的65%,人口256万人,占宁夏总人口的41%。“十一五”末,按年人均纯收入2 300元的扶贫标准,这一地区尚有约100万贫困人口。为此,自治区党委、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实施生态移民,将生活在山大沟深、基础条件差、生态环境恶劣地区的35万贫困人口整体搬出大山,与条件相对较好地区的65万贫困人口一起进行整体扶贫的战略决策;并决定从2011年开始,用5年时间完成生态移民搬迁任务,同时对迁出区土地整体规划,进行生态修复。
1 原州区生态移民基本情况
原州区位于宁夏南部六盘山东麓,总面积2 739 km2,辖11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46.49万人,贫困人口10.02万人,是全区扶贫攻坚的重点县(区),也是实施生态移民的重点区域。原州区生态移民迁出区均处于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的贫困偏远山区,区内植被稀少,土地利用不合理,林草资源匮乏,生态脆弱,无论是从搬迁安置的人口数量,还是从移民迁出区的生态修复难度来看,任务都比较艰巨。因此,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恢复林草植被,保持水土,提升生态功能,改善生态环境,对整个宁南山区实现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000年以来,原州区先后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移民、中部干旱带县内移民、“十二五”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三大移民工程。
1.1 迁出区范围
三大移民工程的迁出区涉及原州区11个乡(镇)116个行政村492个自然村,共搬迁18 580户73 673人,具体情况如下。
(1)易地扶贫搬迁移民。迁出区涉及原州区11个乡(镇)63个行政村164个自然村,搬迁932户3 975人,迁出区土地总面积2 192.81 hm2。
(2)中部干旱带县内移民。迁出区涉及原州区11个乡(镇)63个行政村164个自然村,搬迁1 714户6 985人,迁出区土地总面积4 270.92 hm2。
(3)“十二五”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迁出区涉及原州区11个乡(镇)106个行政村159个自然村,迁出15 934户62 713人,迁出区土地总面积55 704.09 hm2。
1.2 迁出区类型
根据原州区移民迁出区区位及其自然、地理等特点可将迁出区分为两个类型区,即六盘山水源涵养区和东北部黄土丘陵区。
(1)六盘山水源涵养区。迁出区海拔2 000~2 200 m,位于原州区西南部,占原州区总面积的33.2%,由大关山、小关山组成,两山平行排列,呈南北向。山基由砂岩、页岩、砾岩和石灰岩构成,山体两侧有第三纪红土分布,山麓和山前丘陵有黄土堆积。
(2)东北部黄土丘陵区。迁出区海拔1 600~1 900 m,位于原州区东北部,黄土丘陵广布,占原州区总面积的46.3%。除个别地方有基岩出露外,其余均系第四纪松散黄土覆盖,沟壑纵横,梁峁相间,地形支离破碎。
1.3 迁出区气候
(1)六盘山水源涵养区。该区包括原州区开城、张易和中河3个乡(镇),迁出区土地总面积11 813.7 hm2。该区域属半阴湿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6.2 ℃,年均降水量约550 mm,年蒸发量1 250~1 500 mm,年日照时数2 300~2 450 h。该区域地处清水河、葫芦河、茹河源头,天然降水较丰富,地下水埋深较浅,天然降水和地下水补给容易,因此在该区域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林草成活率高。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霜冻、冰雹等。
(2)东北部黄土丘陵区。该区包括原州区官厅、河川、炭山、寨科、三营、头营、黄铎堡、彭堡8个乡(镇),迁出区土地总面积49 123.9 hm2。该区域属干旱半干旱气候类型,年均气温7.5 ℃,年均降水量约350 mm,年蒸发量1 450~1 800 mm,年日照时数2 400~2 600 h。该区域气候较干旱,地表水资源短缺,地下水开发利用困难。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霜冻、冰雹、沙尘暴、干热风、滑坡等。
1.4 迁出区土地利用现状
移民迁出区土地总面积约62 168 hm2,其中:耕地19 894 hm2,林地18 526 hm2,牧草地11 190 hm2,园地3 108 hm2,居民点用地933 hm2,交通用地124 hm2,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622 hm2,未利用地7 771 hm2。
1.5 迁出区生态环境状况
实施生态移民前,迁出区各类生态建设项目措施保存面积14 727.9 hm2,其中:三北防护林工程2 300.0 hm2,天然林保护工程1 028.1 hm2,退耕还林工程11 399.8 hm2。目前,迁出区森林覆盖率5.35%,林草覆盖率23.69%,水土流失面积36 020 hm2,占迁出区土地总面积的57.94%。
1.6 迁出区基础公用设施状况
迁出区需要拆迁18 580户移民的住房。迁出区有可供继续使用的村部、学校、护林点、监测站点等房屋326处,乡村道路138 km、农用主干道79 km、各类巡护道路18 km,10 kV输电线路43.5 km、220 V输电线路286.8 km,供水管路24 km、蓄水池5座、水井16眼,水库及淤地坝12座,年均蓄水量66.8万m3。
2 生态修复区域布局
生态修复是整个生态移民工作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任务,关系到生态移民工作的成败,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和科学求实的态度去实施。在区域布局上,南部土石山区以六盘山保护区为核心,向东南西三个方向延伸,以营造水源涵养林为重点,提高森林蓄积量和水源涵养能力,构筑以水源涵养林为主的原州区南部生态屏障;东北部黄土丘陵区以云雾山自然保护区为核心,继续以退耕还林(草)、退牧还草、小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大面积造林种草,推进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退牧还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大力营造水土保持林,控制和减轻水土流失,加强病虫鼠害和森林防火工作,构筑以水土保持林为主的原州区东北部生态屏障。
3 生态修复对策和措施
原州区生态移民迁出区必须在先行实施全域封禁管护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土地类型进行生态建设和修复,坚持生态效益优先,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规划,封造管结合,自然修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切实改善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环境质量。在具体实施中要采取如下的对策和措施。
3.1 统一收回土地
原州区生态移民属整行政村或整自然村搬迁,移民在安置地由政府投资建了新的住房,划分了宅基地和耕地,生产、生活条件都有了保障,按宁夏生态移民政策要求,移民要将原居住地耕地缴回,户籍迁入安置地。因此,在移民搬出原居住地后,区政府要安排相关部门对迁出区土地及固定资产进行勘查界定、清产核资,统计出土地面积和类型,摸清各区域的分布和现状,在全面收归国有的基础上,建立台账和档案,为生态修复和管理奠定基础。
3.2 统一规划修复
各生态移民迁出区地理环境差别较大、基础条件不一,修复工作要坚持对迁出区的荒山、荒沟、退耕地、耕地、河道、废弃宅院、水资源、村部等闲置资源统一规划,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封则封,生态修复以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为主,自然修复为辅,并依托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整合林业、农牧、水利、水保等相关生态建设项目,实施林业生态修复、草原恢复与保护、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基础设施管护与建设、生态状况及效益监测等五大工程。
3.3 统一管理保护
一是将自然保护区、林场周边的移民迁出区划归自然保护区或林场管理;二是对整村搬迁面积在1万亩(667 hm2)以上的迁出区成立新的农林牧(草)场,由辖区乡镇代管或公司企业承包经营管理;三是对相对分散的迁出区,由所属国有林场采取承包管护或组建家庭式林草场等办法,形成“林草地有所属、林草木有人管”的有效管理体系;四是鼓励支持企业、自然人积极参与生态修复工作,采取承包到企业、个人的办法,按照谁造林、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让承包经营者享受国家规定的造林种草补贴和管护费,在林业部门统一管理下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森林旅游、林木种苗培育等产业,实现山绿民富的目标,促进林业、畜牧业建设快速发展。
3.4 建立封禁制度
禁止任何人擅自在迁出区进行砍伐、采薪、放牧、耕种等生产性活动,特别是防止已迁出的移民返回耕种和生活。
3.5 设立组织,落实责任
在迁出区建立专职管护组织,制定承包管护办法,落实责任,明确目标,定期检查验收,兑现奖惩。
3.6 建立生态状况与效益监测系统
选择典型区域,依托管护点改造原有村部学校等房屋,建设监测站点,购置各类监测设备,对实施生态移民及生态修复工程后的植被、水文和气象等生态状况和效益进行长期监测。
3.7 创新机制,建管并重
健全和完善森林、草原、流域水资源保护等领域的生态补偿机制,引入林权转让的市场机制,促进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资金投入的多元化。有效预防水土流失、病虫鼠害,以及森林、草原火灾的发生,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移民迁出区生态系统综合管理能力和各类生态资源的管护水平。
3.8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宏观管理的主导作用,完善落实相关政策、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加大工程项目和各类资源的整合力度,积极推进多部门、多学科的合作与协调配合,集中使用财力、物力、人力。大力普及和弘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宣传力度,传播生态保护知识,动员社会广泛参与。鼓励社会自然人和经营大户组建家庭式林(牧)场,实行规模化承包经营,享受相关扶持政策。
通过以上措施的落实,争取到2020年,使所有迁出区实施有效管理,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迁出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的生态功能显著增强;迁出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0%,林草覆盖率达到50%,实施封禁管护面积达到5.87万hm2,累计完成人工造林1.72万hm2、人工种草0.96万hm2、退化草地补播改良0.14万hm2、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60万hm2。
(责任编辑 徐素霞)
S157.2
C
1000-0941(2015)06-0036-03
贾小蓉(1968—),女,宁夏海原县人,高级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管理工作。
201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