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血流感染分离菌的分布和抗菌药物敏感性分析
2015-01-27何丽彩支蕾赵立格翟明表
何丽彩,支蕾,赵立格,翟明表
石家庄市第一医院检验科,河北石家庄 050011
近年来,随着抗生素和免疫制剂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大大增加了血流感染的发病率,并且,引发感染病原菌的种类逐渐多样化,敏感性也呈现下降趋势。因此,临床上应当定期分析医院血流感染病原菌的种类变化情况,以及分析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该研究对2011年3月—2014年10月采集的血液标本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所选用的血液标本均来自该院2011年3月—2014年10月收治的临床患者,共6988份,分离出470株病原菌。
1.2 标本处理方法
无菌环境中抽取5~10 mL静脉血,迅速注入到血培养瓶中,及时送检。当培养的仪器报警,警示检出阳性菌株时,立即转种,置于相应的培养基中继续培养18~24 h,同时涂片,并革兰染色;若仪器5 d内未再报警,涂片染色后,转种至血平板及巧克力平板,均无细菌生长时,即为阴性。
1.3 细菌鉴定仪器
BacT/Alert 3D全自动血培养仪、ATB细菌鉴定仪及配套用细菌鉴定试条进行鉴定。均为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产品。
1.4 质控菌株
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9213、铜绿假单胞菌ATCC 27853,由国家卫生计生委临床检验中心提供。
1.5 药敏试验
①方法:ATB仪器法。②判定标准:根据2012年版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规定进行试验。
1.6 超广谱β-内酞胺酶(ESBLs)检测
按CLSI规定的酶抑制剂增强法和纸片筛选法试验检测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以及产ESBLs的菌株。
1.7 统计方法
数据均采用WHONET 5.6版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病原菌分布
6899例血培养标本中,共分离出475株原菌株,其阳性率为10.4%。其中,检出221株革兰氏阳性菌,占46.5%;244株革兰氏阴性杆菌,占51.4%;10株真菌,占2.1%。革兰氏阳性菌主要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屎肠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粪肠球菌以及肺炎链球菌为主;革兰氏阴性杆菌主要以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以及铜绿假单胞菌为主。
2.2 血培养常见革兰阴性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率
101株大肠埃希菌中产44株超广谱β-内酞胺酶(ESBLs),占43.6%;56株肺炎克雷伯菌中产23株超广谱β-内酞胺酶(ESBLs),占41.1%。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以及美洛培南的敏感性可到达100%;鲍曼不动杆菌对舒巴坦、米诺环素的敏感性也同样高。
2.3 血培养常见革兰阳性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率
151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有130株耐甲氧西林(MR-SCON),占86.1%;20株金黄色葡萄球中有7株耐甲氧西林(MRSA)的,占35%。屎肠球菌、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达托霉素表现为高度敏感。
3 讨论
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广谱抗菌药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并且,临床上各种医疗技术的发展,创伤性治疗的增多,以及免疫性疾病的发病率的升高,各类免疫性治疗药物也广泛使用,因此,血流感染的致病病原菌种类也随之增多,且其发展趋势逐步上升[1-2]。近几十年来,越来越多的先进设备的研究,血培养的阳性率也在逐渐上升[3]。由于血流感染的致死率很高,因此,应当提高血培养的阳性率,并且减少污染[4-5]。该研究结果表明,该院血流感染的血培养中革兰阴性菌占51.4%革兰阳性菌占46.5%,革兰阴性菌略高于革兰阳性菌,这与谢服役的研究结果不相符,表明分离的病原菌还是存在着区域的差异。
该研究检出的大肠埃希菌对第三代头胞菌素、氨基糖苷类药物以及奎诺酮类的耐药率均大于60.0%,因此,在临床上应当慎用。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以及奇异变形杆菌对亚胺培南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因此,没有检出耐药菌株。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奇异变形杆菌对呱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均小于10%,可作为临床上的首选药物。
结果显示,分别检出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耐甲氧西林金,其中,耐甲氧西林凝固酶性葡萄球菌的比例尤其高,耐药性强。两种菌株对庆大霉素和莫西沙星的耐药率均高于70.0%,提示,在临床应慎用。两种菌株对环丙沙星的敏感度很高。试验结果表明,糖肽类抗菌药物仍是作为临床上治疗严重葡萄球菌血流感染的首选药物。
屎肠球菌属除对环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青霉素和氨苄西林以及达托霉素的耐药率均小于30.0%,对万古霉素和奎奴普丁/达福普汀的耐药率均大于70.0%,临床应当慎用。利奈唑胺对肠球菌的敏感率为100.0%。可作为治疗严重肠球菌血流感染的首选药物。
综上所述,血培养阳性是临床上诊断血流感染病原学的金标准。因此,在培养过程中应当密切关注细菌耐药性的变化,应当根据药敏试验的结果,制定药物的使用,减少临床耐药的产生。
[1]沈萍,魏泽庆,陈云波,等.Mohnarin2010年度报告:ICU细菌耐药性监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3):481-485.
[2]沈萍,魏泽庆,陈云波,等.Mohnarin2011年度报告:ICU细菌耐药性监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24):5472-5476.
[3]谢服役.血培养标本病原菌分布及耐药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222-224.
[4]肖春海,瞿培培,李飞飞.基层医院血培养需氧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12(7):988-989.
[5]刘玉岭,汪玉龙,宋文.2012年综合医院临床分离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8(1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