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煤炭企业转型发展的思考与实践

2015-01-27仵明丽

中国煤炭 2015年3期
关键词:煤炭企业常态产业链

仵明丽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湖北省武汉市,430074)

新常态下煤炭企业转型发展的思考与实践

仵明丽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湖北省武汉市,430074)

认为正确认识新常态是煤炭企业转型发展的根本前提,适应新常态是煤炭企业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认为发展高端煤化工产业、实现产业链增值、发展混合所有制、加快科技创新等,能促进煤炭企业转型发展,适应新常态。

新常态 转型发展 煤炭企业

我国经济发展已经步入中高速增长和质量效益型的新常态,在黄金十年快速成长起来的煤炭行业面临着需求回落、环境制约、产能过剩的沉重压力,同时,煤炭企业在为国家能源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自身也存在着人员多、效率低、管理粗放、内生动力不足的客观现实,多年积存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显现,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在调整转型中谋求新发展成为煤炭企业现实而迫切的问题。

1 正确认识新常态是煤炭企业转型发展的前提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中央对我国发展形势和发展阶段做出的准确判断和重大战略定位。深刻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把握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推动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创新驱动战略,推进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是煤炭企业在新常态下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唯一的选择,是煤炭行业在新常态下必须要达成的共识。

(1)能源结构调整升级是大势所趋。长期以来,煤炭消费一直占我国能源消费的70%左右,远高于北美和欧洲的发达国家,由此带来的生态环境压力和能源结构调整压力越来越大,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将是煤炭产业“十三五”规划中的重要任务。同时,随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步伐加快,社会对煤炭的需求必然进一步减少。

(2)环境压力不断压缩煤炭用量。为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环境,中国计划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并计划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为确保这一目标的落实,各级政府全力推动经济结构转型,钢铁、电解铝、水泥等煤炭下游企业积极淘汰落后产能,煤炭使用量进一步减少,实现高碳产业的低碳发展已成为政治任务和民生任务。

(3)产能过剩压力短期难以消除。中国煤炭工业协会预计,目前全国煤炭产能包括在建煤矿估计已超过50亿t/a,产能将在2015年后得到集中释放,3亿t以上的高位库存已经连续保持了36个月,市场供大于求的压力在短期内难以消除,价格低位运行态势仍将持续。

(4)采购进口煤或成常态化。国际煤价持续低位运行,进口煤相对于国产煤还具有一定的价格优势,随着国内煤炭价格回落,可能会进一步刺激进口数量反弹,对今后国内煤炭市场走势带来变数。

(5)在过去发展过程中,煤炭企业走的是一条粗放型发展道路,存在过多依赖初级产品开采加工、科技含量低、深加工和精加工产品比重小、环境代价大、产业链条短等种种问题,严重制约着煤炭企业的生存发展。

2 适应新常态是煤炭企业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必须将转型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国务院及相关部门强调指出,煤炭企业要坚持以煤为基、多元发展,做到依托煤而不依赖煤、兴于煤而不困于煤,让煤炭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这为煤炭企业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

中国平煤神马集团是新中国自行开发建设的第一个煤炭基地,已经走过60年发展历程,在中国煤炭企业的发展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近年来,坚持走资源的综合、循环、高效利用之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在实现国有传统能源企业可持续发展中进行了积极探索。

早在2004年,原平煤集团从危机中逐步恢复过来,迎来黄金发展的关键时期,在产能提升的同时,深刻认识到单一靠煤炭主业不可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他们从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紧紧围绕煤炭就地转化增值找出路,坚持在立足煤、延伸煤、超越煤上做文章,确立了“以煤为本,相关多元”的发展战略,提出实现非煤产业收入三分天下有其二的目标,布局了煤炭深加工、煤焦化工、煤盐化工和煤电、新能源等一系列产业,先后与民营企业合作建设了中鸿焦化公司、首山焦化公司、京宝焦化公司,控股了平武焦化公司、平鄂焦化公司。焦炭产能从2004年的100万t,迅速提高到2014年的1600万t,成为全国最大的焦炭生产企业,逐步改变了单一煤炭生产为主的产业格局。

2008年,原平煤集团、原神马集团重组为中国平煤神马集团,两个产业有上下游关系而又同城竞争的企业集团走到了一起,迅速打通了原煤—焦炭—焦炉煤气—氢气—尼龙66盐—工业丝(帘子布)产业链,构建起煤炭采选、煤焦化工、尼龙化工、煤盐化工四大产业为主导的产业新格局,形成了全球最完整、同时也是唯一的煤基尼龙化工产业链。在此基础上,先后打通了煤炭—炼焦—焦油加工—碳素、煤炭—炼焦—焦炉煤气—氢气—硅烷、煤炭—电—氯碱(PVC)—耗氯精细产品等多条全煤行业一流的特色煤基化工产业链,培育了高纯度硅烷、光伏、光气等一批战略新兴产业,构建起多元支撑、协调发展的产业新体系,形成了独特的核心竞争优势。

在产业转型的同时,中国平煤神马集团积极推进体制机制转型,坚持在新建企业中引入社会资本,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以经营机制创新推动产业调整升级,促进了国有企业资源、管理优势与民营企业机制优势的有机融合。目前,集团的60多家二级子公司中,已有40多家与知名央企和民营企业开展合资合作,营业收入占到了全集团营业收入的2/3。

在煤炭市场低迷的情况下,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充分发挥焦化板块承载转化能力,全部焦煤实现了内部转化,70%以上电煤在100 km半径内消化,非煤产业有效地反哺煤炭主业,煤焦化工、尼龙化工、煤盐化工“三化”结合促转型的优势充分显现,保持了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态势。

3 引领新常态是煤炭企业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

随着工业经济增速放缓、通货紧缩压力加大,传统能源和重化工产品市场呈现低位运行态势,煤炭企业经营难度不断加大。2014年,全国煤炭企业大面积亏损,开采成本高、安全压力大、历史包袱重等问题更加突出,保生存成为煤炭企业转型发展的头等大事。煤炭企业在准确把握经济大势和科学分析企业优劣势的基础上,必须把增强内生动力和机制活力作为重中之重和关键之关键。

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具有不可比拟的区位优势、产业链优势、产品结构优势和混合所有制优势,已经初步摆脱了转型发展的阵痛期,为应对当前危机、实现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些优势的取得,得益于思想解放早、产业转型早、结构调整早、所有制改革起步早。但同时也存在的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人多效率低的问题、活力和创新不足的问题。

目前,集团非煤产业营业收入已占绝对比重,达到4/5以上,但焦化板块精细化、高端化产品亟待深度开发,尼龙板块主要原材料受制于人,盐化板块同质化竞争加剧,新能源新材料、高端智能装备等战略新兴产业处在成长培育期。同时,企业创新驱动能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等,成为新常态下制约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这就要求企业必须以提高发展的质量效益为中心,以创新为动力,推动煤化工产业链向高端延伸,使主业结构比例更趋合理、产业体系日益完备,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版。

中国平煤神马集团也正基于此项分析,进行了一系列布局和调整,着力推动企业有规模增长向质量效益提升转变,由传统产业向传统产业与战略新兴产业转变,由实业经营向实业与资本双轮驱动转变。

3.1 发展高端煤化工产业带动转型

坚持以煤炭为基础和原料,主动在相关产业、延伸产业、升级产业上下功夫,不断注入资金上马技术和设备,大力推进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做精做深煤基化工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重点建设一批现代煤化工项目、打造一批现代煤化工产业集群。抓住地方“退城进园”的重大机遇,果断退出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产业,围绕主业高起点、高定位筹建转型项目,发展附加值高、盈利能力强、市场前景广的产品,将废弃的资源变成洁净能源和高端精细化工原料,原煤通过焦化深加工被“吃干榨净”,推动非煤产业发展实现质的飞跃。

3.2 实现产业链增值推动转型

强化链式思维,进一步整合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注重发展产业链高附加值环节,促进产业上下游匹配通畅、互联互通,重点建设煤焦化工、尼龙化工、精细化工三大产业园区,实现由产业链延伸向园区循环转变,促进各产业向主业靠拢,各种资源向优势企业集聚,把特色产业做成强势产业,把品牌产品做成品牌经济,把龙头企业做成行业旗舰。充分释放煤—焦—化、煤—电—化产业链竞争优势,推动焦化产业品质升级和化产品增值增效,提高尼龙66盐差异化生产能力,打造尼龙66与尼龙6互为支撑的“大尼龙”格局;同时,加快推进煤电一体化发展,有序承接传统产业转移,打造支撑未来发展的增长极。

3.3 发展混合所有制促进转型

中国平煤神马集团被列为河南省省管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和市场化选聘职业经理人的双试点单位,已经对所属10家混合所有制企业推行干部分级管理,在机械装备板块推进市场化选聘职业经理人,迈出了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一步。同时,严格遵循市场经济规则,构建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坚持一企一策、分类推进,引入多种形式战略投资,探索股权激励和技术入股等新途径,实现资产资本化、股权多元化,构建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治理结构,使集团投资管理由管资产向管资本转变,更好地发挥民营机制优势,不断解放生产力、焕发生机活力,释放出更大改革红利。

3.4 加快科技创新支撑转型

企业竞争关键是人才、技术的竞争。延伸资源产业链条、提高煤炭附加值,重在突出创新驱动。集团利用各类创新平台,整合共享科技资源,集中攻克制约安全生产、产业升级的技术瓶颈。突出创新驱动,加快转化产业、科技、组织、管理等创新成果,不断培育转型发展的支撑点和增长点,把煤炭资源优势变成创新发展优势。加大煤化工、专业化高素质管理人才和高技能操作人才的引进力度,推进煤炭重大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和重大装备研制,让人力、技术、实物资本活力竞相迸发,实现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升级,提高企业抵御风险能力,为新常态下企业转型发展积聚强劲动力。

[1] 吉耀飞.发展循环经济是煤炭企业战略转型的契机[J].中国煤炭,2006(2)

[2] 牛克洪.未来我国煤炭企业转型发展的新方略[J].中国煤炭,2014(10)

[3] 牛克洪,宋瑞梅.山东煤炭企业的困境及转型发展方略[J].中国煤炭,2014(7)

[4] 张友谊.建设生态文明能源化工企业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煤炭,2013(11)

(责任编辑 张大鹏)

Consideration and practice on transformational development of coal enterprises under new normal

Wu Mingli
(College of Economics,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 430074)

The author considered that correctly understanding of new normal is the basic premise and adapting new normal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coal enterprises'transformational development.In addition,development of high-end coal chemical industry,achievement of industrial chain value-added,development of diversified ownership,accelerat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some other measures can promote transformational development of coal enterprises and adapt new normal.

new normal,transformational development,coal enterprises

TD-9

A

仵明丽(1982-),女,河南郸城人,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在读博士,从事金融经济和经济法的研究。

猜你喜欢

煤炭企业常态产业链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煤炭企业走好走实群众路线的制度思考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煤炭企业档案管理的创新
产业链春之奏鸣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
煤炭企业开发成本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