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思聪艺术风格转化探因
2015-01-27牛星越郑州信息科技职业学院450000
牛星越 (郑州信息科技职业学院 450000)
周思聪艺术风格转化探因
牛星越 (郑州信息科技职业学院 450000)
周思聪是20世纪后半叶中国美术史上颇具影响力的女画家,她以执着的艺术追求和孜孜不倦的创造力融入艺术生涯,奉献了毕生的力量和心血,以其优秀的艺术作品和不断探索的创新精神展现在世人面前。她的艺术生涯分为两个阶段,前后作品风格有着明显的转变,本文着重分析其主观和客观原因,更深刻理解周思聪艺术的风格特点。
艺术风格;女性主义;主观;客观
周思聪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一位重要的女性艺术家,在遭受重病带来的痛苦时,倾力克服身心方面的困难,坚持艺术创作并达到了新的艺术境界,在平凡的题材中体现不平凡的人格力量。在作品中,她融入了人文精神与社会关照的视野,体现出女性的担当和道义,为当代艺术家树立了榜样。周思聪的作品在前后期呈现了风格的转化,简要分析其原因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观原因
感性与理性,影响画风的转变。理性使得周思聪的画有深度感,感性使得她的画有亲切感。她是为数不多的把感性和理性相结合的画家,画中传递的感情和观念是富于人性的,是高尚而又平淡的,没有任何说教,这使得欣赏者乐于接受,沉浸其中。
先对周思聪性格的简单介绍。但凡与周思聪有过交道的人,对周思聪的印象无不是安静和沉默,她用眼睛宁静的观察,以达到一种理性的思维。周思聪喜欢沉默,沉默使其有思考的空间,是其理性的表现。“她不说,她习惯沉默,使她更充分地生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沉默,也使她的所思所想没有随风飘逝,它们凝聚在这些可触摸的信纸上,可阅读的文字里,可欣赏的笔触字迹间,这是她留下的最真实最可贵的心语。然而,周思聪又是感性的,她对待周围的人或者事物,特别是弱势群体,都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同情。她能细心体味和观察身边一些需要帮助的人——贫困的学生,素不相识的路人等,她不多说,只是倾力去做。直到她去世,这些事情才被公开出来。
前后两个时期,绘画侧重点具有明显的相异性。在前期的绘画题材和表现手法中,通过细致和客观的描绘反映客观现实,表达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通过对平凡人的细腻描绘展示给我们一个个真实动人的场景,在理性的氛围中,又表达出一种感性。而在后期的作品中,用情感作为一个承载物,进行渲染和烘托,把感情充分融入画面之中,画面不再刻意追求局部的细节,而是通过大笔触的描绘和渲染来表达其真情实感,给欣赏者一种美的感受,超脱的情怀。后期的作品,是画家对于生活的思考包括对自己内心的写照。转折期的前与后,一个偏重于理性,一个偏重于感性,感性和理性相得益彰又彼此融入,前后对比鲜明,不仅展示出一个多样的画家,也带给我们艺术创作中的新思路和努力方向。
在她的前期题材中,最具有历史性代表作的是《人民与总理》《矿工图》等,表达对总理的敬爱,人民的同情,对矿工生活的关注和思考。这个阶段,理性的表达显得尤为重要,绘画以现实为主,通过对细节的刻画——无论是绘画的风格,用笔用墨的方式,画面的构图等,都是从小处加以表现,精细的再现真实,烘托出大的场面。《人民和总理》是周思聪转折期之前的优秀代表作品,也是其一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描绘的是河北邢台大地震之后的感人场景,画中弥漫着深情与悲情,人物形象传神逼真,从构图到人物关系都处理的恰到好处。在大量人物速写的基础上,用素描和笔墨技巧着重表现,把总理关切的眼神与表情描绘的客观动人,构图中再现了当年的残垣断壁,画面用笔慢而多涩,充分烘托出画面的意境,营造出凄惨苍凉的画面效果,使得周恩来总理关心人民疾苦的形象深入人心,不愧为现实主义绘画中的杰出作品。她在与丈夫卢沉先生合作的《矿工图》中,跳出了写实的禁锢,运用变形和夸张的组合手法,表现矿工被压榨的生活,难以言语的艰辛和内心的血泪,带给观赏者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是周思聪站在底层劳动人民的角度,对他们的无言申诉,对日本侵略者的强烈反抗。虽然画面在方式传达上着重表现,但更是为了显示一种内心的体验,是一种充满了人文关怀的刻画手法。
其后期的艺术作品,主要以荷花系列为代表:别开生面的荷花,用墨色进行大片晕染,留白处给予我们欣赏空间,空白却不空洞。几支莲蓬在池塘中穿插错落,荷叶覆盖下的花苞若隐若现。这种大手笔的处理,完全不同于前期,不论是突破表现手法还是致力创新构图,她都开始追求内心的真实感,一种自我情感的表达。或者可以说在她的画面中,她不再去刻意的追求画面样式感了,客观的事物之美妙已经不是她在意的方面了。她只是把自己眼中的荷花表现出来,一种淡然,一种安静,一种远离世俗,几乎为完全感性的象征。“正如她画荷,既无吴昌硕、齐白石之金石笔力,也无潘天寿之奇崛气质,而是独辟蹊径——去除线条而巧用水墨。”在她后期荷花系列的代表作品《自在水云乡》中,色彩素雅,并且抛弃笔法与线条的束缚,我们可以明显感到自身情感的迸发,没有拘束,自然流露,看到了生命走向极致的淡然之美,一种完全感性的体悟流露于纸面,与之前的风格形成强烈的反差。
刚毅与温和,影响画风的转变。周思聪的内心是刚毅坚强的,从她的绘画,她的生活,她的工作,我们都可以明显的感受到。作为时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的周思聪,工作是异常忙碌的,后又身兼三职,除绘画以外的工作压力很是沉重;作为一位表达现实关照题材的女画家,现实的苦难,他人的艰辛等这些题材都是她的侧重,一个性格刚毅的人,才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阴暗和光明;作为一个担负家庭经济支出和生活重担的妻子和母亲,周思聪是坚强而又辛劳的,丈夫卢沉肝脏不好,不能劳累,周思聪包揽了所有的重活,包括对年迈婆婆的起居照顾,还有两个年幼的孩子……周思聪在竭力的扮演好每一个角色。以这种刚毅的性格来对待自己的事业和生活,难免也会影响到她绘画作品的表现风格。不论是表现灾区人民的乐观精神,还是表现矿工的艰辛工作都是对中国普通劳动人民精神的表现和赞扬,表现了人性之内的张力和坚强,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周思聪性格之中的刚毅与担当。
然而,对于一个女性画家的周思聪,之所以不同于男性,不仅是因为有男性捕捉不到的细腻,更有男性体味不到的温和。在墨荷系列中,我们看不到那种苦难场面或者现实场面,直逼视觉的强烈冲击力不再跃然纸上,取而代之的是周思聪那生命的感悟,温和而淡然。这一时期的周思聪,绘画向宁静和淡雅的传统中国绘画回归,其中又包含自己独特的表达。作品表现了一种深沉优雅的淡然之美,对前期的风格来说可谓天壤之别:没有灾难,没有血泪。“画面之中,是一种寓深厚于空灵,寄至味于淡泊的大美,似枯实腴,线墨之间充满了对于生命的感悟,透出特别的生命情愫。”她开始淡化主题,但是却又在生命中寻找一种温和的表达,是力量之后的宁静,灿烂之后的淡然。
二、客观原因
说到周思聪绘画风格的转变,我们不得不谈到她身体的影响。创作晚期的周思聪,由于病痛的折磨,严重束缚了周思聪的创作自由度,使得周思聪不得不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来调节她的创作能力。1983年周思聪被查出风湿病,这时候的她年仅44岁,之后的13年,是一断与疾病斗争的漫长岁月。面对病痛的折磨,身体的强烈反应,周思聪却没有就此放弃自己的创作,而是不断的努力前行,探索自己身体能力所能企及的艺术高度。毫无疑问,周思聪做到了,她的墨荷系列就是最好的证明。
“对人生的体味咀嚼在荷花中继续着,且增加了一层秋雾般抒情的忧郁,”“浮萍淡如泪痕,残荷恍似乱云”。
生命后期的周思聪已经不再治疗,而是靠自己的意志来战胜病魔。其生命晚期的作品被评价成为她的一种人生态度,从不理解为什么自己会得这种病,到积极治疗、与病魔抗争,到无奈之后开始用自己的意志来代替药物。墨荷就是这个时期的精神思考,在表现现实题材之后,对精神的回归。病魔的侵蚀反而让她更加有机会去思考自己的艺术创作,开始回归于精神世界的表达。在后期的“墨荷”中表现出“淡”的倾向是极其明显的,由于风湿,经西医和中医医治多年,但是都仅仅是暂时缓解,没有治愈的希望。此时,她的内心或多或少会有失望,到最后面对身体的折磨和痛苦,她索性放弃,听其自然,荷花就是此时她内心的表达。不能自由走动,她与外界没有了长久的联系,视野是淡漠的,然而心灵却是纯洁的,一切外骛之心收回于内心世界,倾听自己的声音。因此,她放弃了之前的一些手法,开始了心灵的创作。这一客观的原因,我们也不得不考虑,一方面是由于身体条件的束缚,一方面是由于自己思想上的转变,两者共同作用,才产生了如此静谧美丽的荷花图卷。让人看到了一个多面的周思聪,一个坚强的中国画画家,把全部的生命奉献于美术事业,一种超越了感情的宣泄和情感的表达,真挚的笔触跃然纸面,留给后人宝贵的财富。
周思聪深入人心的细线条勾勒,在当时画坛已占有一席之位,但她却丢弃了这种精湛的素描功力,转向荷花系列的传统中国画表现。很多人为之称赞,认为她终于抛弃了徐悲鸿为代表的学院派——过于重素描、形似而轻笔墨的缺点,实现了她个人追求的质朴,简单,纯洁与自然,与自己的个性气质相吻合的理想。此时的画面里包含了她对人生深刻的理解,痛苦的经历已经被融化,荷的精神走向了天真平淡,这不正是艺术的至高境界么?如果单单用笔触来形如此时周思聪的艺术创作,就过于单一了,对于一个在与生命抗争的女画家来讲,周思聪选择“荷”而不是别物,并非从“意义”出发,只是觉得:
“画荷花时水和墨的痕迹使人很愉快,在生病的时间给我许多安慰,荷花本身就给人很宁静的感觉,它不像牡丹那样雍容,也不像野花那么活泼,特别是一两朵荷花、残枝败叶也和我的心境比较吻合。”
经过剖析,更加明白周思聪后期的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其身体条件的影响,让她有这样一个时间去回归自身的思考,表达对人生的体悟。因此,身体和精神上的变化和转变,使得她的绘画风格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带给了观赏者全然不同的艺术感受。
[1]引自:周思聪.周思聪与友人书[M].2006(29).
[2]引自:陈爱萍.从写实主义到表现主义--浅析周思聪水墨人物画的风格演进[J].国画家,2006(1).
[3]引自:子路.永远的百合花——表姐周思聪印象记[J].东方艺术,1998(2).
[4]郎邵军,心欲静.忧未歇——周思聪十年作品略读[J].国画家,1995(2).
[5]引自:顾丞峰.周思聪访谈录[J].江苏画刊,19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