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探测器首次成功软着陆彗星等14则
2015-01-26
人类探测器首次成功软着陆彗星
北京时间11月12日晚11点半左右,欧洲彗星探测器“罗塞塔号”的着陆器“菲莱”成功登陆楚留莫夫-格拉希门克彗星表面,这是人类航天史上彗星探测器第一次成功软着陆。
“菲莱”登陆彗星的难点在于,彗星上的引力大大低于地球引力,所有十分轻微的碰撞所产生的反弹力都有可能将“菲莱”弹回太空。为避免碰撞,“菲莱”几乎是以人类散步的速度从22.5公里的距离缓慢下降到彗星表面,并在接触彗星表面后立即向下插入钩状支架,牢牢嵌入彗星。“菲莱”所在的着陆点必须是彗星的向日点,太阳将源源不断地为它提供能源。(来源:国际在线2014年11月13日)
可放在背包里的自行车
一款名为Impossible(意为“不可能”)的超迷你折叠电动自行车日前问世,它将总重控制在了5kg以下,外形仅有背包大小。
Impossible配备了10节容量为2900mAh的10A 3.6V电池,能以20km/h的时速行驶45分钟或以正常时速行驶25公里。此外,它的防水涂层让其即使遇到雨天也能时刻保持清洁,能随时随地存放。(来源:腾讯网2014年11月13日)
用我的大脑操控你的手
用思想控制另一个人的身体常常出现在漫画书和电影之中,但如今,科学家已将之变成现实。
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电磁铁和计算机对一个人的脑波进行传输,从而操控一英里外的另一个人的手。该技术可记录计算机游戏玩家的大脑信号,然后拷录进另一位志愿者的大脑中,触发控制其手部肌肉的神经系统,使得这位玩家可以在没有对电脑操作的情况下,通过操控其他人来玩电脑游戏。研究人员认为,这项技术最终会对帮助中风病人及脑损伤病人的康复带来新希望。(来源: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综合版》11月)
发现“白痴病毒”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内布拉斯加大学的研究者们发现了一种名为chlorovirus ATCV-1 的绿藻病毒,它被证实能让人“变笨”,感染者的智商、注意力、视觉处理能力均会下降。
有趣的是,本身没有携带chlorovirus ATCV-1 的人并不会通过游泳接触藻类感染这种病毒,因此科学家推断这是人类长期以来就已经携带了的病毒,只不过以前并没有被发现。(来源:《广州日报》2014年11月28日)
“基因组录音机”问世
麻省理工学院的工程师们将大肠杆菌的基因组改造成了长期的记忆储存设备。他们预想,这一稳定的、可擦除且易于检索的记忆,将特别适合于诸如环境和医学监测传感器等应用。
为了编程大肠杆菌来储存记忆,研究人员改造细胞生成了一种重组酶,它可以将DNA或特异的单链DNA序列插入到靶位点中。而只有当存在一种预定分子或其他类型的输入信号如光时,才能激活这一DNA。在生成DNA后,重组酶将这一DNA插入到了细胞基因组中的任何预编程位点。相关研究成果已在《科学》杂志发表。(来源:生物360 2014年11月16日)
让受损视网膜重新感光
国外一个研究小组近日开发出一种包含碳纳米管和纳米棒的薄膜,有望作为无线植入设备,诱导视网膜光刺激效果极佳。
在这种膜的膜结构中,纳米棒散布于整个3维的多孔纳米管矩阵里,使膜形成适于植入的柔韧灵活的基质层。研究人员把这种膜贴在还无感光能力的小鸡的视网膜上,视网膜就会产生光致电流,该电流可传入大脑由大脑来解释处理。这种新膜具有光吸收率高、能与神经元紧密结合、高效传电等特点,在未来人造视网膜应用中很有前景。(来源:《科技日报》2014年11月14日)
通过光照烧死癌细胞
近日,天津工业大学科技人员与中科院、北京大学合作,通过简便的自组装置研制出具有氧化硅外层包覆的一维金纳米链,并成功将其应用到生物热疗领域,能够通过光照烧死癌细胞。
这项技术所制备的一维金纳米结构不但具有良好的生物兼容性,而且表现出非常稳定高效的抗肿瘤热疗效果。研究人员通过介入方式将生物材料放到病灶部位,经过光照使之发热,进而烧死癌细胞,这种疗法对人体的副作用要比放疗和化疗小得多。 (来源:《光明日报》2014年11月27日)
“降血脂”基因突变被发现
华盛顿大学医学院、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博德研究所等研究机构近期联合发布了一项新的研究结果:一种罕见的基因突变可像降脂药物一样起到降低胆固醇水平的作用,而且还能使基因携带者的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降低50%。
这种基因名叫NPC1L1,它所表达的蛋白质是一种参与胆固醇吸收转运的膜蛋白,这种蛋白质也是降脂药物依折麦布(ezetimibe)的作用靶点。该研究结果近期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期刊》上。(来源:果壳网2014年11月13日)
智能手机实时显示脑部血流情况
近日,日本日立高新技术公司开发出一款可穿戴的脑活动检测装置。将头套戴在头上后,智能手机便可实时显示脑部的血流情况。该装置有望于2016年实现商品化。
该脑活动检测装置采用了日立制作开发的被称为“光Topography ”的光成像技术。其工作原理是,用近红外光照射头部,如果脑部活动增强,血液流量就会增加,红外光将被更多吸收,反射光将会减少。这样,通过反射光就可以掌握大脑的活动情况。(来源:中国新闻网2014年11月28日)
蛋白质“开关”切断癌细胞供血通路
英国一项研究发现,通过调控一种信号蛋白,可阻止前列腺癌癌变组织周围新血管形成,从而切断癌细胞营养供给通路,抑制肿瘤生长及癌变扩散。基于这一发现,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化合物,能“切换”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形成的“开关”,让这种因子全部以抑制血管生长的形式存在。endprint
给患前列腺癌的老鼠一周三次注射这种化合物后,肿瘤逐渐停止生长并开始缩小,而老鼠并未表现出明显不适。未来,这一疗法有望作为癌症患者新的长期维持治疗手段。(来源:生物360 2014年11月11日)
骨髓干细胞可修复子宫内膜
南京鼓楼医院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近日宣布:首次在国际上成功研制出胶原支架复合自身骨髓干细胞方法,实现了受损子宫内膜的功能性修复。
我国不孕人口已超过5000万,其中20%左右与子宫内膜损伤有关。胡娅莉教授团队与戴建武教授团队经过近5年的研究,制备了可与胶原支架材料特异结合形成功能支架材料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并用自身骨髓干细胞附着在特殊的支架材料上,对受到创伤而瘢痕化的子宫内膜进行修复。首位患者于今年7月成功诞下婴儿。(来源:《生命时报》2014年11月14日)
让器官变“透明”
像哈利波特那样隐形是科幻小说里才能出现的情景,但日本科学家已研究出让老鼠几乎完全透明的方法,成功取出老鼠生理组织的几乎所有颜色,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老鼠也被杀死了。不过,通过这种方法,无需进行切片取样就能观察到老鼠各个器官甚至全部身体,得到完整的“大图像”实景。这一研究已发表在美国《细胞学》期刊上。
这项技术将使科学家对器官3D结构和特定基因在各种组织如何表达有新的理解,能用来研究胚胎发育或癌症和免疫系统疾病在细胞层面的发展过程。(来源:中国新闻网2014年11月8日)
新技术可吸收土壤中重金属
合肥工业大学的一项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植物响应重金属镉胁迫信号转导的分子调控机制,为土壤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基因工程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和基因资源。这一成果已在《新植物学家》在线发表。
我国有近20%的耕地存在镉、砷、汞、铅、镍、铜等重金属超标,土壤中重金属可通过农作物吸收进入食物链,严重影响食品安全并危及人类健康。而通过植物修复基因工程技术,即使土壤受到重金属污染,植物也能茂盛生长,还能将土壤内的重金属吸收后储存至液泡中,从而降低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来源:《科技日报》2014年11月14日)
解开艾滋病患者“自愈”之谜
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院对两位男性艾滋病“精英控制者”进行了研究。“精英控制者”是指虽然体内携带有艾滋病病毒,但却能自发抑制病毒的复制,把病毒数量控制在安全范围内的人。
最新研究表明,艾滋病病毒仍然留在“精英控制者”的免疫细胞内,但由于病毒的基因编码被重组,它们失去了快速复制的功能。研究人员指出,病毒基因编码的重组与APOBEC酶的活性增强有关。科学家可以通过激活APOBEC酶帮助更多的感染者自愈,这将可能成为治疗艾滋病的新方法。(来源:凤凰科技2014年11月6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