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古归乡四月天
2015-01-26姜志燕
追古归乡四月天
在白居易笔下,四月是“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在林徽因笔下,四月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在朋友笔下,四月是“半城春早半城风,半树柳色近清明”。在游子心中,四月是乡愁的闹钟;在中华民居笺上,四月是一个追古怀远的月份。
这个季节,适合万物生长;这个季节,也适合缅怀岁月轮回;这个季节,更适合归乡寻亲。于是,策划了关于乡愁和祭祀的选题,在乡愁缠绕中说说关于祭祀的建筑、文化、仪式、故事和风俗。
时序一岁一枯荣。生离死别,是无法遏制的岁月轮回。生死本就互相包蕴,互相转化。春生时节,告慰逝者,享受新生,是中华民族对生命和秩序的独特理解和尊重。而对逝去亲人的告慰,让我们的清明归乡中多了一重使命感。
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延续一种想念,延续一份对家的守望。在很多人的记忆中,对家族的守望和想念离不开祠堂。宗祠是一个充满厚重意味的载体,它如同一个巨大的信息场,蕴藏着太多关于一个宗族的信息与密码。在这个空间里,积淀了太多历史的蛛丝马迹,充满着灵气。读懂它们,关于这个宗族,或许便能了解到更多的讯息。曾经那么掷地有声的建筑,如今沉默着,依然厚重,依然忠诚。它就是一个见证者,守住岁月。渐渐地,它便演变成一种符号,象征着某种制度与精神,记录着这样或那样的变化。而它们,本身就是这段岁月里难得的瑰宝。
清明、寒食、谷雨都在四月份聚合。敬天追古怀远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人便选择在四月展开一场祭天、祭祖、祭名人的仪式。《居·文化》栏目讲述介子推与寒食节,皇帝与清明节,仓颉与谷雨节的故事。如今的介庙、仓颉墓、皇帝庙,每一道痕迹都是一首诗,后人看进心里,写进字里,洋溢出端肃,也给透着质朴和古韵的四月增添了隐隐的光芒。
对于重死、重别、重血脉、重传承的中国古代人来说,清明是一个慎终追远、感怀神思的节日。对逝者的怀念,凸现了中华民族的感恩情怀,华夏儿女的善良温润。那么,其他国家与民族是否也有为故人或神灵专设的日子呢?答案是肯定的,或许形式与覆盖程度相差较大,但在那一方“故土”,祭祀甚至一种庆祝的仪式也伴随着岁月而孕育生长。《居·域外》栏目带领读者体味储存在时光中那一般无二的虔敬。
清明节,是一场缅怀,是一场牵绊,是放不下的乡愁,更是天光岁月的无数轮回中,生命对自然不变的致敬。
主编:姜志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