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背景下职业院校人文护理教育的再思考*
2015-01-26邵红英张乃正温倩宇
邵红英,张乃正**,温倩宇
(1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分院,陕西 宝鸡 721013,1026536127@qq.com;2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背景下职业院校人文护理教育的再思考*
邵红英1,张乃正1**,温倩宇2
(1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分院,陕西 宝鸡 721013,1026536127@qq.com;2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从“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核心价值出发,论述了护士人文素质的价值,分析了当前职业院校护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下提高护生人文素质的策略;医学院校应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着力护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顶层设计,提升教师整体人文素养,从而创建良好的人文环境。
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职业院校;人文护理;素质教育
自2010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以下简称“优质护理服务”)开展以来,我国护理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优质护理服务的核心是将“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和人文关怀融入到对患者的全程护理服务中,在为患者提供基础护理服务和专业技术服务的同时,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护理服务。[1]护士要为患者提供优质的人文关怀服务,其自身必须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而人文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学校、医院、社会、个人实践等多方面的协作配合和共同努力。护理专业学生(以下简称“护生”)人文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医院优质护理服务的顺利开展。为进一步提高护生人文素质,全面持续推进优质护理服务,做到“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2]本文从“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核心要求出发,分析了当前职业院校护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探讨如何在优质护理服务背景下院校融合,提高学校护生人文素质。
1 优质护理服务背景下护士人文素质的价值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提出全国范围内实行优质护理服务,持续推进优质护理服务既是公立医院改革的工作任务,也是医院发展和护理事业发展的必然需要,这就为职业院校护理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主题。优质护理服务的精髓是护理人文素质,强调在护理服务中体现专业价值。护理专业价值的核心是护患沟通和人文关怀,即“专业性的关怀和帮助”。优质护理的实施从宏观上要求护士具备人文护理情怀,把患者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来对待;从微观上要求护士与患者交流的一言一行,注重自身人文魅力,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人性化的护理服务。[3]护士人文素质是影响护理质量和患者就医康复的一项重要因素,人文护理实施的全面与否是优质护理全面推进的关键,只有从学校护生的人文教育开始抓起,不断提高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再通过医院人文环境和职业情境的熏陶,全面提高护生的人文素质,才能持续推进优质护理在社会各级医院的顺利开展。
2 职业院校护士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2.1部分学校缺乏重视,落实不到位
近年来,护理教育融入了对护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但职业院校护理人文教育仍然存在以下问题:①部分职业院校的领导对护士人文素质的内涵认识不到位,没有充分认识到护士人文素质的作用。②学校对人文教育缺乏长远的规划,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的构建、专业师资的培养、教材的选配、学业的评价等方面没有与行业优质护理服务相对接的办法和标准,人文教育的质量监控和考评体系不健全。③目前职业院校护理专业仍以传授专业知识、训练护理技能为主,人文课程设置不健全,教学模式落后,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对分离。④优质护理服务在学校没有引起护理教育者足够的重视,对护生的责任心、沟通能力、仪表仪态、应变能力、合作能力等人文素质培养还不够。教师没有真正从思想上意识到道德、品行、人格和作风对护理工作的影响,护生没有意识到爱心、宽容、理解、合作、支持和奉献是激发和调动病人积极性的一种潜在的、无形的手段,可使病人产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感召力和吸引力。
2.2教师教育理念相对落后,从事护理人文教育的师资匮乏
长期以来职业院校护理专业的教师大多从学校毕业后又进入学校教学,或由医院转岗而来,不能有效地在教学中渗透优质护理服务要求的人文素质,主要表现在:①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不乐观。一方面教师因脱离临床,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再学习有松懈现象,自身的心理状态和人文素养仅靠经验和阅历的积累,缺少人文素质与护理专业的融合;[4]另一方面,各职业院校护理专业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张,导致与现有师资不匹配,教师结构呈现年轻化,新进教师的主要精力用在了熟悉教学过程上,忽略了自身的个人修养。②职业院校对护生人文教育大多根据自身的师资力量进行课程设置,从事人文教育的教师没有经过规范的专业培训,课堂讲授带有随意性和主观性,教学内容不丰富,使学生对人文教育的认识模糊,减轻了人文课程的承载力度,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削弱了人文教育的效果。
2.3职业院校护生生源参差不齐,人文素质不高
人文素质是学生成才的必备素质,是综合素质中最基础的素质,对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目前职业院校的生源仍处在应试分流制度的末端,文理兼收,护生的综合素质相对于本科院校“先天不足”;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同情心和同理心,沟通能力差,责任感、吃苦耐劳精神缺失;加之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学制短,人文情境创设不足,学生实践机会少,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整体情况不容乐观。
3 提高护生人文素质的策略
3.1医学院校应高度重视,加强护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领导和组织
护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护生从入校起,医学院校领导应对其人文素质教育给予高度重视。学校领导要加强对人文素质内涵的理解,学校与有关机构共同科学规划护生人文教育方案,找准护理人文教育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建立健全护生人文素质教育体制,通过政策倾斜、规范管理、宏观协调等方式,努力营造全院育人的浓厚氛围,加大人文教育力度;加大经费投入,创造条件,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所必须的软、硬件建设,为护生在校期间人文教育提供物质保障。注重人文学科建设,充分发挥人文学科在护士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的引领、咨询和指导作用。[5]
3.2着力护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顶层设计,实现与行业优质护理服务工程对接
护理专业教学改革以优质护理服务为出发点,通过护生在校学习、见习、临床实习,实现学校护理教育与护理工作岗位实际需求接轨。首先学校与行业专家一起重新拟定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突出德才兼备,将提升人文素养作为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科学规划护生人文教育方案,确定人文教育的核心目标及子目标。重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加大人文课程比例,把人文学科的教育纳入护理教学核心范围。我们首先要确定人文教育的核心目标,并将核心目标分解为切实可行的子目标,再把子目标对应的内容逐一梳理,根据不同内容为护生提供人文关怀的内化环境,并将情感渗透在操作环节中。
以校内实验实训基地为基础,拓宽校外实习基地,为激发护生内在的关爱、同情、支持及他人关怀需求的敏感性和同理心提供氛围和环境,促进学生人文关怀能力的形成;让护生在学校、医院之间在充满人文关怀的氛围中接受知识、训练技能。逐步形成学校与医院实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机制,力争做到以下五个融合:思政课和人文课程融合;专业技能与人文关怀融合;实验实训与社会实践融合;学校教育与临床实践融合,教师人文素养与护生人文教育融合。学校应始终融人文关怀意识、知识、情感在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学习的全过程中。
3.3 更新观念,提升教师整体人文素养
教师的言传身教对护生具有深远的影响,职业院校的全体教职员工应深刻认识临床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重视人文素质在护理实践中的作用,全体员工要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加强对人文知识的学习,夯实人文知识基础,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教师还应从自身出发,规范言行举止,优化审美观念,健全心理性格品质,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素养。在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工作中,教师应把团结协作精神、与人为善品质、救死扶伤医德、深厚人文底蕴等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学生的内在品质培养中。学校应通过多种途径,加大具有医学和人文知识的复合型教师培养,加强人文课程的承载力度,通过教师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把护理知识与人文精神的传播结合起来,将人文关怀知识内化为护生的人文素质,并渗透在护理实践活动中。
3.4营造氛围,创建良好的人文环境
人文素质是通过长期的学习、积累、环境熏陶内化而成的内在品质。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对学生人文关怀品质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首先学校的校园文化要突出人文理念,倡导人道主义精神和人文关怀。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让学生感知关爱、理解、和谐、奋进的气氛,从学生进校的第一天起,让学生真切感受学校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及文明、诚信、尊重、关爱的氛围;其次实验实训室要模拟创建医院的人文环境,利用橱窗、宣传画等营造关爱护生、关爱患者及满足患者需要的人文环境;课外活动组织学生以志愿者的身份走进医院、社区、老年院等,利用所学知识制作健康小贴士、简报、专栏等参与健康教育,让护生亲身感受人文精神,在真实的环境中亲身体验,从而实现将人文关怀内化为护生的自觉行动。如在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善于挖掘一切人文关怀元素,引导学生体验人文关怀,通过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照护实践、写反思日记等多种教学方法让护生感知关爱、同情、支持、帮助、尊重他人的感受,激发护生人文关怀的情感和行为。
3.5加强实践,拓宽护生人文教育成效
人文素质教育最终需要通过作用于人的思想和精神来体现教育效果。护生需经过人文知识的内化、整合而形成主体的意识、思想、情感等生命体验和善行,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在为患者服务的过程中体现教育成效。为了把优质护理服务的核心落到实处,通过护生入学教育、参观实训室、授帽仪式等,让学生感受职业情境。周末利用休息时间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感知、理解护理对象,以生活护理为契机,让学生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医院、社区患者的生活护理、健康教育、咨询服务,倾听病人需要,尝试制定病人支持、帮助、护理计划等。通过接触不同人群、不同病人,让学生学会与人沟通、团结协作,强化在校人文知识的学习效果让学生尽早进入临床、多接触临床,在临床中锻炼。返校后,小组交流,共同分享。
职业院校护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理念传递、文化熏陶、用心感悟、感知交流、认同提升等教学过程的引导方案,[6]以护生为中心,情境为载体,实践为立足点,逐步培养护生成为具有人文关怀认知与情感全面发展的人,持续推进优质护理服务。
[1] 袁冬梅,李隆珍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中护生人文素质教育探索[J].护理学杂志,2011,26(16):6_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Z].2011.
[3] 张敬蕾,吕利明,李燕.优质护理服务背景下护士人文素质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4,29(15):95_97.
[4] 冯文珍,张乃正,房兆.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融合培养的探索及做法——以宝鸡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人才培养模式为例[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27(5):686_688.
[5] 王爱英,夏吉凯,李丽.医学伦理学视域下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策略探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3,26(3):394_395.
[6] 郭瑜洁,孟萌,姜安丽.护理人文关怀教育发展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9A):1317_1318.
〔修回日期 2015_10_03〕
〔编辑 金 平〕
A Contemplation of Nursing Humanistic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emonstration Project on High Quality Nursing Service in Vocational Colleges
SHAO Hongying1,ZHANG Naizheng1,WEN Qianyu2
(1 Medical School of Baoji Vocational Technical Institute,Baoji 721013,China,E_mail:1026536127@qq.com;2 Xiangya School of Medicine,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3,China)
The demonstration project on high qua1ity nursing service was comprehensive1y deve1oped,which has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nursing education in vocationa1 co11eges.In terms of the core va1ues of this Chinese nationa1 demonstration project,we ana1ys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nurses′humanistic qua1ity education;investigate how to dock between professiona1 curricu1um and jobs,how to enhance nurses′humanistic qua1ity and professiona1 abi1ity.Through integrating hospita1 with schoo1 and prope11ing the demonstration project on high qua1ity nursing service,we expect to cu1tivate highski11ed nursing personne1 who can impact highqua1ity nursing.
Demonstration Project on High Qua1ity Nursing Service;Vocationa1 Co11eges;Humanistic nursing;Competence Education
R192
A
1001_8565(2015)06_1002_03
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行业人才需求适应性研究,项目编号:SGH12573。
**通讯作者,E_mai1:zhang0810@126.com
2015_07_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