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医学模式下医学人文课程的设置与优化*

2015-01-26谢冬梅黄艳玲宋一蓓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5年6期
关键词:医学院校医患课程体系

谢冬梅,黄艳玲,宋一蓓

(成都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7,627697285@qq.com)

·医德教育·

论新医学模式下医学人文课程的设置与优化*

谢冬梅,黄艳玲,宋一蓓

(成都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7,627697285@qq.com)

通过对医学人文课程设置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医学人文课程的设置未能厘清医学人文与思政、通识类课程的关系,存在医学人文课程设置比重较低,缺乏系统性和序贯性等弊端。基于国外医学院校课程设置的先进经验,在改革与优化医学人文课程体系时,应注重人文与医学的交叉性、注重人文知识传授的实用性和序贯性,彰显医学在医学人文课程中的核心地位。

医学人文;教学改革;课程设置;医学模式;医学教育

新的医学模式要求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共同发展,而医学人文课程的学习是提高学生医学人文精神,提升学生对生命的尊重与关爱的必要途径。因此,对医学人文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使其服务于新的医学模式成为当前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议题。

1 我国医学人文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

医学人文学科是为了探讨医学渊源、发展历程及其规律,是研究医学人文价值、医学规范以及其他与医学相关的社会现象的学科群,其内涵在于为适应现代医学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而强化医学专业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1]然而,我国医学人文课程体系普遍存在“五重五轻”,即重自然(科学)、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书本、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重功利、轻素质的现象。[2]医学人文课程比重较低,与思政、通识类课程存在相互混淆,缺乏系统性、序贯性等问题依然严重。

1.1医学院校的课程设置未能厘清医学人文与思政、通识类课程的关系

韦勤等[3]的调查数据表明:医学院校近半数的学生对医学人文的概念模糊不清,而究其根源在于人文学科设置的不合理,如课程设置未能分清楚医学人文教育与思政理论课、文化素质、通识教育课程的联系与差异,从而导致人文课程设置结构混乱、内容庞杂。加之大部分人文课程通过公共选修课进行,学生选课的盲目性、随意性和有限性加剧了医学人文教学效果的不理想。岳林琳等[4]认为我国医学院校通识课程的总体比重不低,但思政、英语、计算机等课程所占比重过高,而医学人文课程比重较小,绝大多数为10%以下。由于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随意性较大,建议人文课程设置应由制度予以规范,可由学科专家组成委员会在广泛听取一线教师和学生意见的基础上予以设计。

1.2医学人文课程设置的比重较低

王前强等[5]认为我国医学院校设置的人文课程以意识形态教育类课程为主,医学人文课程比重较低,仅占总学时的8%~10%,医学人文教育存在弱化的趋势。朱健等[6]也认为:源于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医学院校将医学人文课程作为医学课程的点缀,设置的随意性较强,人文课程教师受重视程度较低。而这样做的结果不仅影响了人文教师的自身发展,也导致了人文课程师资的匮乏。

1.3医学人文课程缺乏系统性和序贯性

燕娟等[7]认为我国医学人文课程处于边缘化的地位,且缺乏系统性和序贯性。王前强等[5]认为医学人文课程之间的逻辑序贯性较低,条块分割且内容重复,脱离实际的现象也比较严重。王雁菊等[8]认为我国的医学人文必修课主要集中在前三学年,且每门医学人文必修课基本上只在一个学年进行讲授。徐秀等[9]也认为我国医学人文课程多集中在低年级开设,课程内容的理论性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够,缺乏序贯性。

2 对国外医学人文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借鉴

2.1国外医学人文课程的设置体现了系统性和稳定性的特征

相较于国内大量医学人文课程采取选修课的设置形式,国外人文课程较多采用必修课的形式,且分为理论讲授和临床实践两个层次。国外医学人文课程设置注重课程的长远规划、教学人员的整合、人文学科教学形式的多样性,体现了课程设置的系统性与稳定性。如韩静[10]介绍了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医学院医学人文课程的设置,该院医学人文课程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基础的知识传授,主要包括医学文学、医学讲述、医学音乐和医学历史等;第二部分为课外活动实践。Dienstag[11]介绍了哈佛医学院的医学人文课程设置:哈佛医学院以必修课课程为主体,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包括职业导论、病人_医生、社会医学导论、卫生保健政策、医学道德与职业精神、社区医生/医学探索及人类发展等;临床见习与实习阶段包括病人_医生、临床管理相关课程以及凯普斯课程三大类。

2.2国外医学人文课程的设置体现了序贯性的特征

殷小平等[12]的研究表明:国际医学人文课程通常在临床前期开设,但并未如我国一样在临床前期就结束,而是延续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课程设置的序贯性。例如:日本的医学院将医学概论涵盖医学人文课程,除前两年开设“医学概论”外,在第五学年开设“续医学概论”。英国将医学伦理学贯穿于医学教育的整个阶段,并在临床教育中每间隔一段时间就组织医学以外的专家进行跨学科的伦理教育。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将医患课程贯穿4个学年,第1学年探讨医患关系的社会、伦理和心理问题;第2学年讨论精通医术、医患沟通的作用;第3、4学年则由临床医生结合实践组织学生对医患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廖婧延等[13]也认为北美医学人文课程在设置时注重医学教育的序贯性,如夏威夷大学医学院的“社会医学”在第1、2学年连续开设,开设时间长达44周;哈佛大学医患关系类型的课程贯穿临床前和临床阶段的多个学年。

2.3国外医学人文课程设置体现了课时量大、实用性强的特征

廖婧延等[13]的研究发现:北美医学人文课程设置的课时量较大,人文社科课程占总课时的比例约为1/ 4。这些课程门类丰富,包括文学、哲学、医患沟通、行为科学(哈佛大学的行为科学课程包括社会心理学、心理病理学、性心理学以及社会医学、医学发展理论)等;开设必修课的核心课程达到二至六门(而我国的必修课仅为一至四门)。

此外,北美医学人文课程设置与临床相结合,注重实用性。如哈佛大学将医患沟通课程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医院现场的病例分析,探讨作为医生应承担的义务;第二阶段通过医院实习,掌握与病人沟通的技巧;第三阶段才是基于实践的理论探讨,即与学生讨论对病人产生影响的诸多社会因素。从上面内容可以看出,国外医学人文课程的设置充分体现了实用性的特征。

3 对我国医学人文课程体系的改进建议

医学人文课程在西方国家已受到普遍重视,并同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一起并列为医学院校三类支柱课程体系之一;在医学人文课程体系中,人文与医学交叉的课程又是该类课程的核心课程,医学课程与人文课程的相互渗透。通过中西医学教学实践与效果的比较发现,西方医学人文教育的先进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基于西方医学人文实践的经验,笔者认为我国医药院校在改革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体系时应遵照交叉性、实用性和序贯性原则,以彰显医学在医学人文教学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3.1在医学人文教学设置中彰显医学的核心地位应遵照交叉性原则

基于生物医学模式的医学人文教育是以学科为基础设置课程体系的,反映了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分离与对立。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医药院校重视医学人文教育,并发挥人文精神对医学科学精神的引导作用;与此同时,医药院校的人文教育应注重医学与人文的关联性、融通性和交叉性,并培养人文对医学的服务精神。由于医学人文教育的主要对象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因此,医药院校的人文教育应彰显医学的核心地位,人文教学应围绕医学展开。建议将《医学伦理学》《医学法学》《医患沟通学》《社会医学》《行为医学》《卫生管理学》《医学心理学》等交叉性课程作为医学人文教育的主干课程,并要求人文教育者将现实医学问题结合到人文课程中进行讲授,以彰显医学在医学人文教学协同中的核心地位。

同时,面对人文基础、医学人文多重的课程目标以及医学生课程负荷重的现实矛盾,在课程设置时应适当整合课程目标,开设能打通文、史、哲以及医学与人文的具有综合性的人文课程。在设置上述综合性的基础课程时,可以打破学科界限,将不同学科予以融合,实现课程内容上的互相衔接,从而充分发挥医学人文科学在医学发展中的规范与引领作用。《医学人文概论》可辐射到伦理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以及科学思维方法论等一系列相关的基础医学人文内容。例如,第三军医大学开设的“医学人文课程”实践,该课程以医学人文精神为导向,重点探讨医学与人文的关系,如医学内在的人文性、医学的哲学要求、医学的道德考量、医学的法义内核、医学与文学等。该课程围绕医学将一系列人文课程内容融入到医学人文课程中,极好地体现了医学与人文的交叉性。[14]

在医学人文教学设置中,贯彻医学与人文的交叉性原则应注重对复合型专业教师的培养。如今医学院校的人文教师或者是懂文不懂医的纯人文社科类人才,或者是懂医不懂文的留校教师。对于前者,建议通过关注医学社会热点问题,从事医学人文科学研究,如通过调查并发表专业论文、项目申报等加深对医学实践的认识;也可以通过学会的方式(如美国的健康与人类价值学会)让医学人文教师与临床教师围绕医学问题社会化、社会问题医学化等进行探讨。对于后者建议通过继续教育,如集中培训、进修等途径系统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形成文医相通的知识体系。

3.2在医学人文教学设置中彰显医学的核心地位应遵照实用性原则

医学院校是一类专业院校,在新的医学模式下,在重视人文精神的同时应将人文教育整合到医疗实践中去。比较而言,我国的医学人文课程重视理论讲授,缺乏实践探索。例如绝大部分的医学院校在设置医患沟通课程时,将大部分学时用于理论探讨,而医学生只能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自主运用课堂中学习并理解的沟通技巧。而北美国家通常采取医学生先实践,再通过理论探讨的方式加深对医患沟通技巧的认识。同时,在课堂讲授中大量运用标准化病人作为沟通实验对象,并运用量表(如Gregory Makou1开发的SEGUE量表)对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进行现场测评。

因此,教师在设计医学人文教育课程时,应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注重教学的实用性,尽量采取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如利用实验室、讨论室、计算机室、模拟接诊室和教学医院等手段丰富教学;积极关注医疗卫生行业的社会热点问题,并以案例、讨论的方式将其融入课程;或采纳“以问题为引导的学习模式”,围绕临床活动所必需的人文知识、技能和职业态度组织课程计划,在教授学生人文知识的同时培养其敬业精神和人文素养,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统一起来。

3.3在医学人文教学设置中彰显医学的核心地位应遵照序贯性原则

序贯性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层次系统性,即医学人文课程的设置要反映知识体系内在的逻辑关系和先后顺序,课程内容应该具有层次性,内容互相关联而不重复,且循序渐进。例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设置医学人文基础课程,如《医学哲学》《医学史》《医学伦理学》《医学文学》等与医学交叉的人文课程;考虑课时紧张的现状也可将上述课程中的部分合并为医学人文概论。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设置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技能型课程,如《医学法学》《医患沟通学》《医学心理学》《社会医学》等课程。其二是连续性,是指医学人文教育应贯穿医学教育的全过程乃至后续教育阶段。我国应借鉴国外医学院校的序贯性教育理念,建立培养医者人文素养的长效机制。

在医学人文教学设置中贯彻序贯性原则应将医学人文课程视为有机组成的课程群,并将其划分为循序渐进的三个层次。课程群的第一个层次为基础人文课程,是基础人文学科的交叉,如开设融合伦理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以及科学思维方法论等一系列相关基础人文学科的《医学人文概论》,而不分别开设伦理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课程。在这个层次,应适当缩减学时比重,可开设系列文史哲讲座对基础人文知识予以补充。第二个层次为医学人文基础课程,是医学与人文学科的交叉,如《社会医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卫生法学》等。第一层次的课程建议在第一学年开设;第二层次可在第二、三学年开设。第三个层次为应用性医学人文课程,该类课程应注重实践性和连续性。即该类课程设置的目标需考虑医学实践问题的解决,同时该类课程应分不同的侧重点分别于中、高年级多次开设。如医患沟通课程,可在第三学年首次开设,与学生探讨影响医患沟通的社会、伦理、心理、法律因素,并对医患沟通技巧进行理论传授;在第四学年二次开设,重点通过医院现场实践,探讨作为医生应承担的义务,并由临床医生组织学生对医患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同时通过医院实习,运用第一阶段学习的理论掌握与病人沟通的技巧;第五学年三次开设,重点为医学生医患沟通技巧示范以及运用标准化病人对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进行现场测评。

医学模式的转变强调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协调与合作,对人文精神的重视绝非单纯增加人文学科的学时。医学人文课程必须建立在其服务对象的基础上,并彰显医学在医学人文教学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者应扮演未来医学工作者人文精神培育的引导者和服务者的双重角色。在改革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体系时应注重人文学科之间的交叉性以及人文与医学学科的交叉性、注重医学人文课程对医学生医学实践的实用性、注重医学人文课程教授的层次性与序贯性。

[1] 曹康,仇菲,蒋健.中医药院校临床医学人文课程群建设的研究与探索[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3,36(5):88_90.

[2] 李鲁,郭永松,施卫星,等.以医学人文课程为基础的全程医德教育改革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0,(6):25_28.

[3] 韦勤,柏茗.医学人文教育课程设置再思考[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30(5):70_72.

[4] 岳林琳,程乐森.提升医学人文素养背景下通识教育课程设计问题的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27(3):429_431.

[5] 王前强,张海添.医学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体系改革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2):78,83.

[6] 朱健,康玉唐.合并高校医学人文课程设置构想[J].医学与社会,2008,21(6):54_56.

[7] 燕娟,陈晓阳.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医学人文教育课程设置探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9):48_49.

[8] 王雁菊,刘春雨,曲必成,等.中美医学人文课程内容和课程设置比较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12):74,129.

[9] 徐秀,袁蕙芸,崔文彬,等.基于名医素质特征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27(2):264_266.

[10]韩静.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医学院医学人文课程及其对我国高校人文教育改革的启示[J].复旦教育论坛,2009,7(3):93_96.

[11]Dienstag,J.L.Evo1ution of the New Pathway Curricu1um at Harvard Medica1 Schoo1:The New Integrated Curricu1um[J].Perspectives in Bio1ogy and Medicine,2011,54(1):36_54.

[12]殷小平,苏博,刘鉴汶,等.国外医学人文教育课程计划的特点及启示[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2,15(6):25_26,29.

[13]廖婧延,叶国平,黎娟,等.北美医学人文课程教学的经验与启示[J],南方医学教育,2014,(1):12_14.

[14]张玲,石凯,黄义玲,等.《医学人文概论》课程教学的调查与反思[J].医学与哲学,2013,34(4):80_83.

〔修回日期 2015_10_28〕

〔编辑 李丹霞〕

Design and Optimization of Medical Humanities Curriculum under the New Medical Model

XIE Dongmei,HUANG Yanling,SONG Yibei
(School of Management,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hengdu 611137,China,E_mail:627697285@qq.com)

Through the ana1ysis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edica1 humanities curricu1um,this paper found that medica1 humanities curricu1um setup fai1ed to c1arify the re1ationship between medica1 humanities and genera1 courses.There are medica1 humanities curricu1um proportion is 1ow,the 1ack of systematic and sequentia1 sex,etc. Based on the advanced experience of foreign medica1 co11eges and universities curricu1um,reform and optimization in medica1 humanities curricu1um system,shou1d pay attention to the humanities and medica1 and cross,emphasis on the practica1ity and sequentia1 of humanities know1edge,high1ight in the core position in the medica1 humanities courses of medicine.

Medica1 Humanities;Education Reform;Curricu1um Offered;Medica1 Mode1;Medica1 Education

G192

A

1001_8565(2015)06_0883_04

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改一般项目“医学人文课程体系改革与培养方案优化的研究”(JGYB201343)阶段成果;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沟通对认知差异性医患冲突的化解作用及实验研究”(14YJC630144)阶段成果;四川省科技计划(软科学)资助项目“文化协同与中西医学协同创新行为之关系研究”(2014ZR0171)阶段成果

2015_09_02〕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医患课程体系
微课教学模式在医学院校健美操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发展的逻辑起点——读《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发展战略研究》有感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构建优质学前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医学院校内药用植物园规划与建设初探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一句“咱妈的病”让医患成为一家
解开医患千千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