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松花江城区段滩岛生态修复研究
2015-01-26于媛慧
张 丽,于媛慧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利学院,450011,郑州)
一、哈尔滨市区段的滩岛概况
1.滩岛分布现状
哈尔滨市区段滩涂以115.00 m水位作为滩地定界水位,以116.00 m作为滩涂地籍设计水位。河漫滩地势平坦,高程在 115.00~122.00 m,其中116.00 m以上为高漫滩,115.00~116.00 m为浸没滩或称为低漫滩,115.00m以下为淹没滩。松花江哈尔滨市区段滩地面积为211.09 km2,按行政区界、江道固定节点及河道弯曲的凹凸形状、自然形成的滩地作为宗地,共计15宗滩地。
2.土地利用现状
哈尔滨市辖区内滩涂平均垦殖率为42.58%,且其滩涂垦殖率在不同滩涂之间差异十分明显,其中最高是老殿宫滩,为84.41%;哈尔滨市辖区内滩涂林地指数为3.61%,林地分布很不平衡。房屋建筑、农用道路、耕地开垦、鱼池开挖等破坏了植被造成滩涂湿地的大面积沙化。
3.生物现状
松花江哈尔滨市区段滩地植被类型包括森林植被、草甸草原、沼泽草甸、柳树灌丛和水生植物群落。滩地上大部分森林植物已不存在,只在局部滩地高地上可见零星森林植物分布,高大乔木基本上是人工种植的。草甸是滩地内分布广、面积大的一种植被类型。柳树灌丛当地俗称“柳条通”,主要由三蕊柳、蒿柳、松江柳等多种柳树所构成,是松花江典型的植物群落,主要分布在江心岛上。滩地内水生植物种类较多,但数量较少。
江漫滩区水生动物可分为底栖动物和鱼类。滩涂内无珍稀洄游鱼类,无固定产卵场。
松花江段水生态系统复杂多样,具有独特的江滩型河流湿地生态系统特点。对于水生生态系统来说,浮游植物和大量藻类等构成了水生生态群落的第一级生产力,与底栖动物、鱼类等水生动物构成相互影响的完整水生生态群落。同时,河滩地上的多种土著植物、野生动物和迁徙性鸟类等构成多样化、具有水陆交错带特点的陆地生态系统。水陆之间通过水位的变化、两栖动物以及营养物质的输送等,构成有机的整体。
二、滩岛生态修复原则
一方面,人类活动侵占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空间;另一方面,修建围堤破坏了滩岛的横向连通性,由于得不到足够的水量和洪水带来的营养物质,造成湿地萎缩和功能退化。对于上述存在的生态问题,滩岛的生态修复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尽量发挥生态系统自组织功能。主要应采取主动让出生态系统空间,恢复横向连通性,充分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功能,自然地被动修复湿地生态系统等修复措施。
②开发利用生态原则。开发利用的项目应符合滩岛的自然条件,融入滩岛的生态系统,尽可能减小对滩岛的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
③开发利用适度。生态保护区的开发利用要注意适度、适量,要考虑滩岛的生态承载能力,严格控制开发项目及其占地面积,避免任何开发性建设活动和大规模游人集散带来的污染和干扰,少量的建设行为应以保护环境为前提,保证不对滩岛湿地风景区自然环境和文化氛围产生干扰破坏。
④限制游客数量。旅游环境容量是指,在保证旅游资源质量不下降和生态环境不退化,满足游客舒适、安全、卫生、方便等需求的前提下,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允许容纳游客的最大承载能力。应确定最适合的游客接纳量,保护滩岛生态系统。
⑤开发利用项目安全,损失小。开发利用的项目应具有安全性,并且在遭受洪水时的损失应较小。一般情况下,尽量将开发利用项目布设在滩岛较高的位置上,避免造成游客伤亡事故。开发项目设施经济且耐用,能够承受洪涝灾害。
三、滩岛生态修复措施
1.不修建围堤
保持滩岛湿地生态系统与江道水流生态系统之间的横向连通性,补充滩岛水分和营养物质,让洪水按照自然规律对滩岛生态系统给予适度干扰,保证滩岛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并且保证发生洪水时湿地能够发挥蓄洪、滞洪作用。对于已建围堤可不做拆除,但不应新建围堤。应加强对滩岛生态修复的监测,如果围堤对滩岛生态系统影响较大,可考虑拆除。
2.归还湿地空间
人类有计划地退出湿地的生态空间,禁止无计划的农业、牧业、渔业、林业开发,严禁进行工业开发,保证湿地生态系统在无人类干扰的条件下进行自然被动恢复。
3.植被恢复
应用恢复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引入乡土的湿生、中生植物群落,进行人为辅助下的生态修复,完善其生态结构,建立稳定、高效、生物多样性丰富的陆地生态系统。在高水位区域配置大面积草本湿生植物群落和湿生乔灌木群落,在低水位区域配置中生植物群落,形成洼地、池塘、草地、小岛、山丘等多种生境类型。
四、滩岛生态修复及利用
以大套子滩岛为例,该滩岛是松花江哈尔滨市道里区段的江心岛,上起王万铁路,下至四方台大桥下游;主江道对岸是四方台群力堤,北汊对岸是双口面前进堤;东西长约4.60 km,南北最宽处约3.60 km;上游窄,下游宽,呈楔形,岛中部由四方台公路桥路堤把滩地一分为二。
大套子滩岛的高地原生植物保存较好,多为疏林草地。低洼沼泽地几乎都开垦成为耕地,四周筑有土埂,沿桥路堤分布有长条状的取土坑和建筑残留物。四方台大桥路堤下游地势较平坦,岛尾有一条牛轭湖向西北延伸,现为养鱼池,中部大部分已开垦为耕地。滩岛四周浅滩生长有较茂盛的柳条通,岛尾部向东南淤积明显,有典型的疏林草地特征。土地利用以农业种植和放牧为主,土地利用已达本区面积的50.2%。
根据大套子滩岛的特点,生态修复主要是退耕还林还草还湿,促使湿地生态系统自然修复,良性发展。在湿地生态系统修复的基础上,可在局部高地选择本地适宜的耐寒果树物种种植,成为寒江百果园。岛尾牛轭湖可继续作为养鱼池,并选择水生物种种植。仅此两景,有树有水,有草有花,有果有鱼,形成哈尔滨两城之间一道美丽的寒江果园景观。利用方式如下:
①休闲度假。大套子滩岛四周环水,人们乘船上岸,休闲度假。可在百果园散步,休息,采摘果实,缓解紧张压力;又可在牛轭湖垂钓,欣赏美景,陶冶性情。
②中小学生教学基地。利用百果园介绍、普及果木科普知识;利用岛中鱼塘、泡沼吸引的水鸟介绍鸟类科普知识,使大套子岛成为哈尔滨中小学生的生物教学基地。
③旅游。大套子滩岛在开发后成为松花江百里长廊中一个亮丽的风景区,能够吸引各地旅游爱好者前往。
五、结 语
哈尔滨市松花江城区段的水生态修复目标为修复江道必要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而不是盲目地完全恢复本江段的天然状态。应根据主要滩岛的地形、地势、位置、植被特点以及历史的开发利用情况,考虑滩岛的生态承载能力,防止因开发过度而破坏滩岛的生态系统。滩岛生态修复措施主要是依靠自组织能力进行被动修复,岛内不建围堤,保证滩岛生态系统与河流生态系统的连通,创造发挥自组织能力的条件;避免或减少人类利用面积,全面退耕还湿;在局部人工破坏较为严重的区域构建植物群落。
[1]中水东北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防洪规划修编报告[R].2009.
[2]刁永华.松花江哈尔滨市区段滩涂现状和保护利用探讨[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