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河临沂市区段水利风景区综合开发分析
2015-01-26鲍桂婷于兴平
鲍桂婷 于兴平
沂河临沂市区段水利风景区综合开发分析
鲍桂婷 于兴平
山东省临沂市2003年提出了围绕“以河为轴、两岸开发,建设经济大市、商贸强市、文化名市、宜居城市”的城市发展战略,拉开了治理河道、综合整治环境、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序幕。从2003年起,通过对市区河道进行工程及生态措施修复,形成多层次、可贯通的水网体系和滨河堤防道路网络,实现了中心城市与县区、小城镇的链接。完成滨河堤路160km、滨河绿地120km2,市区建成了集“水、岸、滩、堤、路、景”于一体,具有防洪、交通、生态、景观、休闲、文化、娱乐、旅游等多功能的河道生态景观。2005年市区沂蒙湖被国家水利部命名为首批水利风景区,沂河综合治理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沂河湿地也被批准为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近年来,临沂城国民经济总产值快速增长,市区面积逐步扩大,人口逐渐增加,造成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市区沂蒙湖水利风景区的开发与建设也日益受到流域内工农业污染的威胁。如何巩固河道生态修复成果,在保证河道足够行洪能力的前提下,如何实现沂河流域山清水秀,恢复市区河道景观的本来面貌,建设宜居和可持续发展城市,是摆在临沂人民面前一个重大课题。
一、市区沂蒙湖水利风景区综合开发历程
沂河流域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就开展了以治理沂、沭河洪涝灾害为主的水土保持工作,制定了沂河流域治理规划。但由于缺乏科学的指导思想,大面积流域坡面治理,造成大面积水土流失,下游河道逐年淤高,而两岸堤防仅按20年一遇标准加固维修,有些河段存在较多险工,河道行洪能力偏低。70年代末实施了以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水土保持工作,沂河洪涝灾害得到一定程度的扼制,河道含沙量逐年降低,河道淤积趋缓。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80年代上游河道两岸经济大发展,乡镇企业迅速崛起,沂河接纳着上游沂源、沂水、蒙阴、平邑、费县及河东、兰山两区部分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及农业面源污染。每年有1.5万吨COD排入河道,造成河道污染严重,两岸河滩和二级滩地荒芜或生长着一些杂草、树木、芦苇等植物,草丛中还充斥着城市排斥的大大小小的垃圾堆集物。水生鱼类种类、数量大量减少,有些种类已经绝迹,鸟类资源锐减,河道缺乏生机。
临沂市大规模河道治理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首先确定的河道治理方针是对河道生态系统的进行修复与保护。先后对沂河干流、支流祊河、涑河、柳青河等河道进行治理,通过生态系统修复,不仅实现河道的基本功能,而且改善了河道的水环境。
1.滨河防洪工程
河道水利风景区首先要确保其防洪标准不降低,为提高沂河整体防洪标准,改善临沂市区河道防洪能力降低现状,从2004年开始,临沂市在市区主干河道沂河、祊河两岸,采取路堤结合的建设方式,分四期进行滨河堤防工程改建、扩建,防洪标准由原来的不足2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堤顶路面按城市主干道设计,堤顶宽度根据防洪管理,施工以及交通要求确定24m,中间行车道15m,两侧人行道9m,堤坡采用缓坡,迎水坡1∶3,背水坡1∶8,有些堤段为便于绿化工程建设边坡作了进一步放缓。
沂河作为一条山洪河道,在沿河生态系统修复以及水利风景区综合开发中,没有放弃河道最基本功能行洪能力的修复利用,沂河治理工程较大提高了泄洪能力。
2.采取生态护岸建设方式护滩固堤
在考虑河势变化、河滩稳定的基础上,为确保防洪大堤的安全,结合景观需要对二级滩地进行生态护岸处理,达到水、滩、路、堤、景综合治理。体现了滨河生态系统工程修复与保护特点,具体做法如下:
(1)为突出河流自然特性,河岸采用“多自然工法”的河岸处理技术,为更多的水生物提供了栖息、生存、繁殖的空间。对局部河滩断面型式进行亲水处理,设置亲水平台和台阶,使得游人更能接近河岸。
(2)纯生态沙丘护岸,沙丘垂直水流方向宽度5~10m。迎水坡设1∶6斜坡至河底。沙丘与河岸连接采用14~18m宽浅滩,两岸边坡为1∶8,沙丘上覆盖不小于0.5m厚的粘土,以便沙丘植被生长,粘土层高程高于正常挡水位0.1~0.3m。
3.沿河生态景观绿化工程
这也是生态景观型河道治理的重要环节,主要做法是在沿河二级滩地,堤防内侧坡面,以景观植物为造景主要素材,设置系列主题广场、艺术小品、特色植物园和各种水上活动区,营造出一种自然生态型的景观系列长廊。现已完成了5座橡胶坝、9大主题广场、18个特色园、36处标志性景点,以及河中湿地公园、游船码头、沙滩浴场、沙滩球球和二滩高尔夫球场。
干流沂河经过近十年生态治理,在市区已建小埠东、桃园、角沂、柳杭4座拦河橡胶坝和全国设计流量最大的平原水闸——刘家道口水利枢纽。其中沂河小埠东橡胶坝全长1247.49m,是世界最长的橡胶坝。刘家道口水利枢纽建成蓄水后,城区段回水长度80km、平均水深3m,在临沂市区形成蓄水量达1.62亿m3、水域总面积达46km2的人工湖,冠名为沂蒙湖。湖面碧波荡漾,烟波浩渺,两岸绿树红花,景色迷人。
二、沂蒙湖风景区建设成果
1.沿河水利风景区的建成促使生态宜居城市初步形成
临沂市在对沂河生态系统修复过程中,注重以人为本,科学编制城市发展规划,从改善居民的居住、出行、生活环境等方面入手,下大力气改善城市环境状况,彻底根治环境脏乱差现象,使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等一些长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不仅创造了干净整洁的卫生环境、安全有序的交通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而且营造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城市更加宜居。
2.优化了城市发展环境
通过滨水生态城市建设,临沂市人居、创业环境不断改善,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品位明显提升。充满活力的发展环境有力地推进了这个市的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近年来,包括沃尔沃、麦德龙等世界500强企业在内的一批项目相继落户,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
3.增强了城市的凝聚力
历史上临沂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建设欠账多,基础设施不完善,重要建设和改造项目多,投资量大。通过对市区河道景观工程的打造,提高了城市的品位,改善了生产生活环境,让广大市民亲身感受到了滨水生态城市带来的实惠,全市人民的自信心、自豪感得到极大提升,凝聚力、向心力不断增强,建设富强美丽大临沂、新临沂的热情空前高涨。今天的临沂,正在加快由生态资源大市向生态园林城市的转变提升。
4.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滨水生态城市的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城市建设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带动了经济社会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目前,临沂市综合实力跨入全国地级城市50强、列第48位,地方财政收入在全省位次前移;中国地热城、温泉之城、书法名城、市场名城、板材之都、物流之都等称号相继落户,创造了在全省、全国有重大影响的“临沂速度、模式和经验”。
三、沂蒙湖水利风景区开发中存在问题与制约作用
1.沿河景观设计与整体规划脱节
滨河生态景观规划不足,景观连续性、系统性不强。沿河地区分段、分地块开发,使沿河的景观整治实施缺乏延续性,节点处理过于生硬,缺乏自然过渡。单一河道景观整治影响面小,缺乏统一、整体的规范和引导。
2.河岸处理呆板、生硬,亲水性差、缺乏特色
出于河道防洪的需要,一些河道加深河槽、构筑坝堤的措施改变了河床形态和水文规律。一些河岸驳坎设计呆板、生硬,以直立式为主,既弱化了亲水性,也破坏了河道的生态环境。
3.水体富养化严重
受河道自然坡降和橡胶坝立坝蓄水的控制,蓄水区域平均水深3m,由于夏季日照充足,水面缺乏流动性,这样的条件正好适合于生物、藻类的生长。长时间蓄水加快了水体富养化,水生杂草繁殖过快,造成水体、水面污染。
4.管理资金投入不足
目前,滨河景区有绿地1200hm2,景观带平均养护资金不足2元/m2,而其他城市按照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了绿化养护资金的投入,平均达6元/m2。部分景区建后养护管理资金投入不足,致使绿地荒芜,近年来又加大投入进行改造提升,造成二次投资。目前,临沂市滨水景观带建设管理还沿袭着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一投资模式,市场化水平低下,对民间资本吸引力度不够,没有真正走“社会管理、公众参与”的路子。
5.滨河景观带建设监管机制薄弱
滨河景观带建设工程不同于建筑工程,其严谨性、技术性不是很强,许多人误认为滨河景观带绿化施工只不过是种种树、铺铺草而已。部分滨河景观带绿化施工不结合实际,机械地照搬图纸,增加了景观带后期养护管理的难度。
6.职工队伍专业化程度偏低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市民对城市景观带的需求更加迫切,临沂市从事滨河景观带管理的人员达2000多人,知识结构参差不齐,严重缺乏水利工程、园林专业、规划设计、植物保护等方面的技术人员,加上体制机制的制约,导致管理人员业务水平普遍较低,影响了滨河景区事业的发展。
四、结论
沂河临沂市区段河道治理工程已初具规模,产生了巨大经济、社会效益。河道在实现其基本功能的前提下,还发挥了优化水环境、为人们提供亲水平台的功能。但应该看到市区河道治理工程在长达280km的流域内仅是一小段,尚未形成全流域治理的效果。
市区河道治理存在着治理不彻底,基本功能未完全恢复的现象。究其原因是重视景观工程建设多于河道基本功能的修复,治标不治本,有些河段过分强调河道的经济开发价值。此外,由于治理经费不足,不能有效巩固和放大治理效果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沂市滨河景区管委会办公室276004临沂水利工程总公司276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