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地质科技创新能力 驱动地质事业转型发展
2015-01-26马元
马 元
(湖北省地质局,湖北武汉 430022)
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是地质行业抢抓发展新机遇,增强发展新动力,构建发展新优势,提升市场核心竞争力的客观需要,也是地勘单位破解发展难题,实现转型发展的根本措施。为此,湖北省地质局将科技创新工作摆在事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着力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加快构建完备、高效的科技创新工作体系,着力打造科技创新平台,统筹推进重点领域科技攻关,大胆探索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以科技创新支撑和推动地质事业转型发展。
1 发挥地勘单位主体作用,构建科技创新工作体系
地勘单位是科技创新的投入主体、实施主体和应用主体,要充分发挥地勘单位创新主体作用,将地勘单位科技工作机构建设作为加强全局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基础性、先决性工程来抓,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全局地质事业发展要求为导向,建立健全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科技工作体制,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完备、富有活力、运行高效的全局科技创新工作体系。
1.1 完善科技工作管理体系
进一步加强局对科技工作的统筹、管理和引导,进一步明确地勘单位总工程师或分管领导对科技工作的直接领导和技术决策职责,并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与管理职责部分归口到科技管理职能部门,在建立有利于激发科技创新要素活力和内生动力,管事、管人相结合的科技工作管理体系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重点加强地勘单位科技工作领导和管理机构建设,按照人岗相适、职责到位、运转高效原则,局属综合性、专业性地勘单位均恢复设立或充实健全了总工程师办公室,多数单位设置了专业副总工程师岗位,强化了单位科技、生产技术业务管理职责和专业技术人员岗位与科技队伍建设协同管理职责。同时,还建立健全了科技议事与决策咨询制度,加强了科技决策的科学化和程序化。
1.2 健全科技研发机构
将推进地勘单位科技研发机构建设作为适应行业发展“新常态”,构建科技创新工作体系,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促进科研生产紧密结合,增强市场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举措;按照机构设置到位、职责任务到位、人员配置到位、工作经费到位、运行机制到位的总要求,大力推进地勘单位科技研发机构建设。目前,全局绝大多数地勘单位结合自身业务技术特点和重点专业发展方向建立了综合研究室或区划研究室、专业研究中心、技术推广中心等科技研发、服务机构,并进行了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调配和充实,相关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也逐步得到健全和完善。这些研发机构在承担单位科技规划、科技攻关、成果转化、综合研究、立项技术论证、项目技术指导以及为单位总工程师、总工程师办公室履行职责提供技术研究服务等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单位科技研发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强化和提高。
1.3 建强科技创新主体
以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为契机,以市场和民生需求为导向,以加强矿产资源保障和地质环境监测保护为主线,围绕全局事业发展“一体两翼”战略和“三项重点工作”目标,以地勘单位这个科技创新的主体为单元,按照“在汉单位做专,野外单位做宽”的总体要求,改明职能,改顺体制,改优机制,优化结构,完善布局,将本局原名“湖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更名为“湖北省地质局”,局属单位由28个精减到25个,并将处于相关市州的10个地勘单位加挂地质环境监测保护站的牌子,进一步强化了地勘单位的专业特色和优势,进一步凝聚了地勘单位的自主创新和承担重大项目工作任务的能力,进一步巩固了全省地质工作主力军和地质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也为争创全国行业一流地质队伍打下了坚实基础。
2 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提高科技研发与应用水平
平台有多高,科技与人才的层次就有多高。为此,将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作为促进科技攻关突破、成果转化应用和凝聚、培养、吸引、用好科技人才的重要抓手,通过项目倾斜、经费支持,积极引导和鼓励地勘单位结合自身发展需要和专业特点、优势,搭建和运行不同类型、层次的科技创新平台40余个,其中一批重点平台建设和运行工作取得了实质进展和突破。
2.1 推进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建设
重点推进以湖北省地质实验测试中心、湖北省地质调查院为依托单位的国土资源部稀土稀有稀散矿产重点实验室(筹)建设并取得实质性进展,先后投入近千万元新购置了先进的实验测试仪器,硬件水平显著提高;按照“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完善了重点实验室规章制度,成立了专门学术委员会,设立了开放基金项目,开展了学术交流,开通了网站窗口;依托重点实验室实施省部级科研项目20项,引进硕士、博士生5人,湖北省铌稀土矿物质赋存状态及综合利用研究、地球化学调查稀有稀散元素分析方法技术研究等项目取得了重要进展。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对提高依托单位业务能力、成果水平、行业地位及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2.2 推进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
由湖北省地质局武汉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湖北省地质环境总站联合申报的湖北省地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正式通过了湖北省科技厅组织的评审验收并授牌,成为湖北省唯一被认定的省级中深层地热、浅层地温能资源勘查、开发研究与应用推广平台,也是湖北省地质局首个经政府主管部门正式认定的省部级科技创新条件平台。该平台的建立为争取政府专项支持,提升依托单位地热能应用技术、市场地位,提高相关技术成果成熟性、配套性、工程化水平和推进成果转化、产业化创造了条件。此外,结合地勘单位自身技术特点和优势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育富硒资源开发应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地下水及土壤污染监测修复、探矿工程、资源勘查等方向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取得了积极进展。
2.3 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建设
充分借力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智力、技术优势,着力推进产学研合作与协同创新,先后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签订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设立了湖北省地质局院士工作站、湖北省地调院博士后流动站创新科研基地、湖北省地质局第一地质大队研究生工作站,并实现了“三站”实质运行,先后邀请了金振民、赵鹏大、殷鸿福等知名院士进行专题辅导讲座;启动实施了院士专家指导项目,开展了院士专家咨询活动;聘请了博士后、研究生指导老师,编制实施了博士后、研究生招录培养计划,“三站”高层次科技交流合作和人才培养使用的平台作用得到了初步发挥。此外,支持和鼓励地勘单位以项目为平台,通过合作、协作、顾问、指导等方式,邀请、吸引高层次专家、学者参与联合攻关,实现借力发展,显著加强了产学研结合和对外交流合作力度,有效提升了科技创新、实践能力。
3 加强重点领域科技攻关,支撑地质事业转型发展
科技创新的核心任务和根本目的就是要解决制约事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为此,要以尊重科学规律为前提,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紧紧围绕全局发展目标和中心工作任务,加强重点领域科技攻关。近几年来,多渠道争取和自行安排实施科研项目100余项,并取得了一批优秀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1项、省部科学技术奖5项、国家专利13项;有2项技术规程作为湖北省地方标准颁布实施,4项工法被批准为省级工法,公开发表科技论文数百篇,有效发挥了科技创新对事业发展的支撑、引领和推动作用。
3.1 加强支撑找矿突破的科技攻关
围绕找矿突破行动部署,着力加强了四个国家级重点成矿区带重点片(区)、重点矿种的成矿条件、成矿作用、成矿规律、找矿预测研究及先进、适用勘查技术方法应用与示范研究,主攻方向包括武当—桐柏—大别造山带地质演化与成矿关系及重点区稀贵、多金属矿找矿研究;鄂东南地区大中型铜铁金矿区深边部、小岩体、隐伏岩体及覆盖区找矿研究;鄂西地区磷、铅锌、金、锰、页岩气等找矿研究;鄂南地区岩浆岩成矿专属性及重点找矿方向对比研究;省域重点区“三稀”矿产资源找矿研究;覆盖区及深部隐(盲)矿地物化遥综合找矿信息提取、靶区优选及找矿方法与效果示范研究等。
3.2 加强支撑民生地质服务的科技攻关
围绕民生地质服务的“安全、健康、生态、富裕”四大目标,重点加强了地质灾害防治与公共安全、城市地质与城镇化建设及区域发展地质安全、农业地质与生态农业、地下水资源与饮水安全、地质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地质环境资源产业开发等七大民生地质保障工程实施过程中的重大地质问题和关键技术方法研究,主攻方向包括湖北省城镇化进程中的地质环境问题与对策研究、主要城市地质环境承载力研究、地质灾害防治中的信息、遥感等技术应用研究、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精细化研究、岩溶地面塌陷监测技术与方法研究、重点地区地下水、土壤污染及生态修复研究、富硒土壤调查等农业地质调查成果在民生领域的应用研究、地下水战略水源地选区研究、地热成生机理研究等。
3.3 加强支撑地质产业发展的科技攻关
围绕矿产资源开发、工程地质勘察施工、地质技术延伸服务等地质经济领域转型发展重点方向,加强了重要矿产节约与综合利用,地热、浅层低温能开发利用,旅游地质资源开发利用,宝玉石、观赏石资源开发利用,城市地质与地质工程,遥感与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等方向关键技术、方法研究和成果转化应用。
4 着力培养科技人才,提升自主创新核心竞争力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推进地质事业转型发展,真正的依靠是科技人才。为此,推进实施“金锤科技人才工程”,以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为主线,创新科技人才工作机制,营造良好人才环境,统筹推进全局地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近几年,全局招聘引进各类科技人才超过600人,新增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和省政府专项津贴专家2人、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1人;列入国土资源部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1人,列入国土资源部科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1个;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1人,获中国地质学会首届野外青年地质贡献奖——金罗盘奖1人。
4.1 着力造就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
围绕全局发展战略,以重点专业领域的重大项目、重大工程为依托,以各类科技创新平台为支撑,优先创造条件,造就出一批代表全局科技水平的领军人才和学术带头人。对培养、支持对象,优先安排或推荐担任相关专业重大项目负责人;优先支持申报国家和省部级科技专项;优先选送参加国内外高层次培训或研修深造,鼓励和支持参加国内外高层次学术交流与技术合作;资助出版较高水平学术专著;优先推荐参加国家、省部级科技奖项评奖;择优推荐参加国家、省部级优秀人才(专家)计划(工程)选拔;对具备条件者优先推荐到国家、部省、行业学术或专业技术组织任职。
4.2 突出培养中青年科技骨干人才
围绕重点工作科技需求,以提高科技创新实践能力为重点,采取项目锻炼、专家指导、专项培训、学历学位提升、学术交流等多种方式,培养出一批能承担大中型项目负责人的重点专业领域中青年技术骨干,并为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提供后备力量。对培养、支持对象,优先支持申报省部和局级科技项目;优先安排或推荐担任大中型项目负责人、副负责人、专题负责人;创办了“湖北地质科技论坛”,定期举办学术、技术交流活动;优先推荐攻读硕士、博士学位,酌情资助学位课题;资助发表较高水平学术论文;优先推荐参加国家、省部级相应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工程)计划选拔。
4.3 加快锻炼野外一线实用人才
围绕地质项目实施技术要求,以提升野外工作技能为核心,通过岗位练兵、技术培训、技能大赛、业务交流、学历学位教育、产学研培养等方式,锻炼培养出一大批熟练掌握野外一线地质工作方法,具备承担完成野外项目实施任务能力和水平的优秀实用型专业技术人才。以一线项目为平台,推行了“师徒制”、“导师制”、“双负责人制”,促进一线年轻专业技术人员快速成长;依托教育培训、野外实训基地,加大了野外一线技术人员基础知识、专业技能、技术规范以及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等技术业务培训力度;统筹部署和协调安排野外一线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和学历学位教育,整体提高了全局专业技术人员素质能力。
4.4 培育建设科技创新团队
围绕全局重点工作布局及科技创新要求,将地勘单位技术业务建设与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结合,依托各类生产、科研项目和科技创新平台,引导和鼓励有关地勘单位组建了20余个不同层次和专业方向、骨干人员相对稳定的科技创新团队,为发挥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促进协同创新,提升本局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打下了一定基础。
5 建立有效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科技创新氛围
推进科技创新是一项紧迫而长远的战略任务,也是一项纷繁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坚持从组织领导、服务保障、激励机制和营造氛围着手,不断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努力营造科技工作良好氛围。
5.1 完善科技创新组织服务体系
提出了“科技是全局地质工作安身立命之本”的理念,将加强科技创新工作摆在事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并将其纳入地勘单位可持续发展重要工作目标,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组织上加强领导,在工作上率先推动,在投入上优先安排,及时研究解决科技创新工作中的突出问题,保障各项工作顺利推进。近两年,局预算安排科技投入实现了较大幅增长,其中科技装备年投入达到2 000万元,科技研发年投入达到1 000万元。
5.2 建立科技创新激励机制
召开了全局科技创新暨人才工作大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的决定》、《关于实施金锤人才工程的意见》和《科学技术奖励办法》,进一步明确了科技创新系列鼓励政策,强化了科技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机制,实行了优秀科技成果奖励制度和科技创新突出贡献集体、个人表彰奖励制度,并加大了奖励力度,初步建立了成果、创新、质量、效益为导向的科技创新考核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有效调动了单位重视和推进科技创新、科技人员热爱和献身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5.3 营造科技创新良好氛围
将鼓励科技创新作为全局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组织开展了“最美地质人”评选表彰和事迹报告活动,大力弘扬科技人员敢于创新、勇于竞争、诚信合作、潜心研究、甘于奉献的精神;开展了优秀学术带头人、十佳工程师、青年技术标兵评选表彰等活动,加大了科技创新成果、科技创新人才先进事迹宣传;建立了领导班子成员联系科技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开展了领导与野外科技人员同吃、同住、同劳动活动,深入倾听科技人才心声,尽力为其创造良好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着力营造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科技工作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