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5-01-26陈桃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培训课程教育

本文主要对我国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中存在的偏离主旨的教师参培目的、缺乏创新的培训形式、自上而下的课程设置和囿于表象的评价方式等问题进行了阐述,并简要分析了影响我国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的相关因素。进一步从基于教师专业发展观的培训制度和政策的宏观方面,剔除教师功利观念、提高培训机构能力的微观方面,横向上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的多元化培训方式、纵向上多层次的培训课程设置,以培训需求为起点的“前导”,以成长取向为关注点的“后效”等多个角度,探讨了解决我国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问题的应对之策。

小学教师  在职培训  问题  对策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以终身学习为基石的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职前教育所学习的知识已不足以支撑教师的职业发展。于此,以提高教师素质、以专业化为方向的教师在职培训的作用也便凸显出来。然而,就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的实际而言,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影响着在职培训作为教师获得知识、提升素质的主要支持系统作用的有效发挥。

一、我国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偏离主旨的参培目的

走进每一个学校的教师队伍,都会有教师正在接受或者已经完成了在职培训,而要谈起参加培训的目的,答案各不相同。有的教师为了提高自己的学历,或者是为达到相关要求,以后晋级职称用。在问及参加培训与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时,多数人都认为关系不大。还有一部分教师参加培训,是为了拓宽自己的教学科目。这些教师大多是小科教师,他们对自己的教学科目不是十分满意,更钟情于其他主科的教学,或者说是给自己一条后路,所以参加其他学科的培训以拓宽自己的教学科目,一旦自己所教授的科目有减员或其他变动,自己还有一个科目可以任课。对于这部分教师来说,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效率并不是参加培训的主要目的。真正能够把在职培训作为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途径的教师虽然不是很多,但毕竟还是让我们欣喜地发现这部分人的存在,而以此为目标的培训才是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的本真面目。

2.乏于创新的培训形式

在我国当前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的实践中,倡导更新教师教育理念的同时往往却习惯性地选择背道而驰的培训形式——集中讲座和授课是惯用的主要的培训形式。这使得参加培训的中小学教师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不能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难以获得真实的实践体验。而且,培训中一方面强调教师要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一方面却沿袭固有的灌输式的培训,不给参培教师提供参与的机会。这种培训,导致形式和教师教育观念脱节,成为中小学教师坚持错误观念的“榜样”。当然,不能忽视的是,一些如远程教育、研讨会、专家引领、“参与”等培训形式正开始逐渐受到关注。这些形式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的教师培训形式出现了创新的努力迹象。但是,这些形式大多只是原先统一规定式培训形式上的改良,并没有本质性变化,单向的、灌输的特征仍有体现。而且,在全国范围内这样的培训形式的作用和影响还没有真正实现。

3.自上而下的课程设置

中小学教师的在职培训是教师弥补自身不足、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获得专业发展的必需,需要切实有效的培训课程内容,而不是简单地讲授书本内容、形式化地传播教育理论所能满足的。然而,在我国现有的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培训课程往往是培训机构根据相关部门的计划和要求,自上而下、一刀切地安排和设置的,甚至将学历教育课程翻版作为培训内容的也屡见不鲜。这样的课程难免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重视理论多于方法、重视准备好的课程内容多于教师实际需求的问题。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使得中小学教师参加培训获得的是那些在书本上、网络上可以轻松看到的、明确的理论知识,而真正“能用、会用、用得上”的切合实际的知识却“可望而不可及”,进而直接影响着中小学教师参加培训学习的积极性。

4.囿于表象的评价方式

评价是培训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我国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现行的评价方式基本上仍然沿用传统成人教育的方式,通过最终的一次测验或作业来判断教师的学习情况。曾经有一位教师坦言:“参加培训学习没有多大收获,只能说是双方完成任务,考试检查时互相传抄就能通过。”这种将教师的学习效果量化为分数成绩的评价方式,对培训给教师什么样的帮助、程度如何等综合情况不予考虑,难以掌握教师学习的进展情况并发现存在的问题,评价中教师主体地位缺失,评价内容单一、说服力差,造成很多中小学教师消极对待培训、缺乏学习的主体精神。不得不说这样的囿于表象的评价方式成为了教师在职培训的一道瓶颈。

二、我国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影响因素

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它的有效运行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大到国内的教育制度和政策,小到一台计算机的使用,都可能影响教师培训效果和效率。

概括而言,对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产生影响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国家的教育政策法规、国家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经济投入以及激励措施、国内外及地区的经济发展及新技术发展等。这些外部因素影响着教师培训的目标选择和培训行为的结构性调整。

内部因素包括:教师本身的因素,诸如教师的学习需求、工作繁重程度;培训机构的师资队伍、设备以及培训内容、方式;教师任职学校对在职培训的态度等。内部因素的核心是“人”的因素。其中,教师本身对于培训的认识和态度,是影响教师培训有效性的关键;培训机构的师资、组织管理、培训内容的设计等,直接影响着教师培训的效率;教师任职学校对在职培训的态度,则会对教师参加培训的可能性、积极性和连续性产生影响。

三、我国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问题对策

1.宏观:基于教师专业发展观的培训制度和政策

不同的培训观导致不同的培训制度和培训政策。我国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正处于从“补课论”走向“专业发展观”的转型过程中。国家的教师培训制度与政策、以及当前基础教育课程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的政府要求等,也应该以促进教师的学习与发展为价值取向,由重视教师的“知识”、“技能”取向逐渐转变为重视教师的职业能力的专业化。在制定、实施教师培训的相关制度和政策时,不仅要具有推动全国整体性的教师培训的进程的作用,也应体现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观;既要有助于各级政府和部门重视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有助于各种培训活动的保障条件的落实,也能够通过制度性的措施促使教师形成不断学习与研究的精神,为教师的成长与进步提供制度化的、长效的、稳定的平台。

2.微观:剔除教师功利观念、提高培训机构能力

参加培训教师的动机是影响培训质量的重要因素。那些受外在刺激,如职称、学历或学校(管理部门)要求而被迫参加的培训动机,将削弱教师学习的热情,减少教师参与程度,也难于让培训者随时根据教师需求改进培训课程,最终使培训成为一种形式。因此,剔除教师参加培训的功利观念,将外在强制要求变为内在意愿,激发教师内在的学习愿望和需要,才能发挥教师在培训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实现培训的目的。而怎样才能让培训由要教师学变为教师“我要学”?使教师明确学习的意义,保持学习的精神和意识,应该是一个重要的落脚点。在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具有发展性的前提下,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不能再满足于已有的知识、能力和经验,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而应该研究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最恰当的教育教学策略,指导每个学生的发展,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目标。因此,教师为了更好发挥自身在教育教学中的应有作用,必须在工作中不断地终生学习。这既是教师应有的现代教育理念,也是实现教师发展的途径与方法。

3.横向: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的多元化培训方式

体现现代教育特点的教师培训应该是实践性的、研究性的、反思性的。与此相对应,培训方式也应从“训练”走向“开发”与“发展”,建立多种形式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的多元化培训。在培训方式的选择上,将经验共享、参与互动、实践反思、行动研究等作为优化教师培训的重要方式,采用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校本培训与进修培训相结合、国家培训与地方培训相结合、专题讲座与问题研讨相结合、专家辅导与自学交流相结合、校本教研与自我反思相结合、网络培训与文本培训相结合的多元培训方式。同时,还应注意创设有利于培训对象参与、交互作用的良好氛围,以解决教师专业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任务驱动,从理论提升与案例研讨两方而开展培训活动。

4.纵向:多层次的培训课程设置

传统的以教师集中培训为主的教师培训活动,要求教师学习和掌握培训者所提供的知识技能等内容,实行统一的内容、统一的形式和统一的标准,培训中的“统一”,在教师个体、学校、地方,甚至是全国,都能够表现出来。但很显然,即使是所有参加培训的教师都抱有明确学习目标和期望,但因个体能力、经验、专业基础的不同,参加培训的最终目的和近期需要也不相同。这就要求培训课程的设置上要考虑到教师个体的内在需求差异,考虑到具体教学实践多元性对教师发展的不同要求,考虑到学校对不同教师的不同要求,考虑到发展不平衡和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对教师与教学的不同要求。根据这些“不同”,合理设置多层次的课程内容,在尊重参训教师个人愿望和个人差异的基础上,提供适合不同教师及同一教师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的课程,让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兴趣选择课程来参加培训,满足教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增强在职培训的实效性。

5.“前导”:以培训需求为起点

由于教师面临着职业发展的任务,因此他们会根据自己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外在形势的变化和自己发展的需要,根据自己生活以及职业发展的变化,来调适自己参加培训的兴趣,关注那些与自身职业发展和个人提升所需要的东西。而如果教师在培训前只是旁观者、不能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愿望、没有选择的权利和空间,那么这种忽视了教师的实际需求的培训将不可避免地成为以培训者为中心的过程,将会导致培训缺乏针对性,大大降低培训的有效性。因此,了解广大中小学广大教师的培训需求并对这些需求进行认真分析,应该也必须成为教师培训活动的起点。培训需求的分析不仅从本质上决定着培训能否沿着正确的需求前进,而且还是培训其他阶段的实施依据,影响着培训机构能否设计和提供出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和考核标准,对培训的有效程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6.“后效”:以成长取向为关注点

目前,教师专业发展和培训需求更多的指向于教师如何在自己的职业发展过程中提升自己、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而且教育的延时性效应与教师培训的实践指向特征也决定了培训的效果只能在今后的教学中体现出来。因此,在评价方式上,我们关注的也应不仅仅是知识取向,还要包含成长取向,不能只面向过去、着眼于教师之前的学习表现,而要更多地关注培训对于教师今后发展的影响。换言之,判断教师培训的目标实现与否,不是在于教师通过培训掌握了如何多的知识和理论,而是看培训是否能够帮助教师获得有助于自我发展的能力,是否能够促进教师对自己的实际工作进行认真的自我认识和思考、寻求自身的完善和职业生涯的成长。

当前的基础教育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的方式和方法、职业的发展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职培训必须要顺应并且满足这些要求,不断发现培训中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教师在职培训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师学习型组织和系统,并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得到持续的研究和关注,获得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

参考文献

[1] 姚馨丙,王灿明.对我国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的思考.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2).

[2] 应跃兴.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建设.继续教育研究.2007(1).

[3] 杨超有,韦莉娜教师继续教育研究的回眸与展望.教育与职业2006(14).

[4] 任学宾,张曦艳.教师继续教育的六大问题.继续教育.2002(5).

[5] 邓泽军.略论教师专业化对教师继续教育的挑战.中国成人教育,2004(10).

[6] 胡红梅,周波,黄恩亮.近十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述评.中国成人教育,2010(23).

[作者:陈桃(1980-),女,辽宁本溪人,吉林省长春市教育学院政史地系讲师。]

【责任编辑  刘永庆】

猜你喜欢

培训课程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培训路上的感悟——“喜、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