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前教学的伪改革
2015-01-26邱艳萍
当前教学的伪改革重视教学形式而忽视教学内容,重视教学改革的表演性而忽视教学改革的本质性。急功近利的教育体制是导致教学伪改革兴盛的制度原因,下滑的教师人文素养是诱发教育伪改革现状的人事原因。教学伪改革的盛行,对教学目标的实现起到消极的作用,混淆了教学真改革与教学伪改革的界限。要杜绝教学伪改革、走进教育真改革,就要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维力和创造力为目标,转变教学思路,改革教学体制;以培养人文素养为基本前提,提高教师本身的综合能力,夯实教学的根基;以改革教学技能为辅助手段,重视因材施教,达到教学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
教学 伪改革 真改革
众所周知,近年以来,无论是高等院校还是中小学,其教学改革早已成为我国教育界一个常新的重要话题。如何进行教学改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是在高呼教学改革的同时,我们赫然发现真正卓有成效的教学真改革并不多见,而成效甚微或者没有任何成效的教学伪改革倒是司空见惯。这些司空见惯的教学伪改革严重影响了教学改革的声誉和教学改革的效果。如何避免教学的伪改革,代之以教学的真改革,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一、教学伪改革的主要表现
教学伪改革即教学假改革。从表象上看,形似改革;从本质上看,实非改革。目前我国的教学改革,无论在中小学,或是在高等院校,教学伪改革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重视教学形式改革,忽视教学内容改革
过度重视教学形式的改革是教学伪改革的第一大表现。本来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是一体的,但是教学伪改革中教学形式的改革却成了改革的主要内容,有意或无意忽略了教学内容的改革。
为什么多数的教师只会重视教学形式的改革,而不重视教学内容的改革呢?这是因为形式的东西有两大特点,一是易学性,二是表演性。所谓易学性即教学的形式多以技能的知识表现出来,因此就容易学到手。反之,教学的内容却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方能有所收获。所谓表演性即教学形式的改革适合进行公开课演示,可以给观摩听课者焕然一新的视觉效应和听觉效果。
目前,教学改革中的形式主义集中表现为教学中一方面对多媒体的过度依赖,另一方面传统的讲授—接受教学模式被轻易放弃。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过度使用主要表现为:在教学时间上没有合理配给时间,利用影视作品时间过长,试图以生动形象的视频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上完每一节课。在教学讲授比例上,没有发挥教师“教”的讲解功能,容易出现以播放为主而以教师讲授为辅。在教学的兴趣唤起上过度重视教学的愉悦性,把教学的愉悦性变成了教学的娱乐性,使学生上课只体会到了感性的娱乐兴趣,而忽视了理性的思维兴趣。在教学的最高目的上,只重视教学的手段目标,而忽略了教学的终极目标——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提高。
传统的讲授—接受教学模式被轻易放弃主要表现为,在思想上不重视过去传统的优秀教学经验,认为传统的教学方法多已过时,不值得认真研究和学习。在行动上不是从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出发,而是从急功近利的教学手段出发,希望不通过刻苦学习便能快速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事实上,在教学改革过程中首先要对过去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做出一个合理的评估,一味地批判传统的教学方法而代之以全新的西化的教学方法未必科学合理,我们应“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汲取传统教学方法的精髓为今日教学改革所用。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方法有其启发性的优点,故而应该传承下去。这种以讲解、讲述为主的教学方法因为根植于对教材的深入理解之上,要求教师具备较深入的学术素养,故而对问题的分析深入透彻,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把握与理解。
2.重视教学改革的表演性,忽视教学改革的本质性
本来教学改革就是为了应用于平时的教学,但是,目前在我国中小学普遍只重视教学改革的表演性功能,而忽视了教学改革的本质性功能。
所谓重视教学改革的表演性功能,即许多教学改革只是作为上级领导检查、上公开课时进行的表演,而不是作为一种常规的教学手段。其目的已经偏离了改革的本质要求,只做表面文章,只关注教学的表演性功能。这种表演性的教学改革其实是伪改革,因为平时的教学根本没有改革。不少高中教师都认为,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根本不可能搞真改革。如果付诸实践,学生考试成绩肯定要出问题,不仅学校领导不支持,学生家长也反对这种不利于提高高考成绩的教学改革。因而,教学改革并非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它植根于我们的时代背景与教育环境中。
二、教学伪改革盛行的原因及影响
教学伪改革是当前中国教育界存在的一个相当突出的现象。造成教育伪改革的原因是什么,其影响又如何呢?
1.教学伪改革盛行的原因
造成教学伪改革盛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
其一,急功近利的教育体制是导致教学伪改革兴盛的制度原因。当前中国的教育存在严重的急功近利现象,这种教育体制导致了教学制度的急功近利现象,从人才培养目标的制订到教学规划的实施,以及教学评价机制的运行,都存在广泛的急功近利现象,由此造成了真教学改革的无法开展,而伪教学改革却大行其道。因为真实的教学改革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力和创造力为标准,以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为基础,以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为评价机制。这种真改革要求具有多方面的配套工程,尤其是教育制度必须与之一致,仅仅单独的改革都有可能半途而废。因此,为了应付上级对教学改革的要求,也为了满足快速出成果的教学评价机制,最终只能以教学的伪改革来代替教学的真改革了。尤其在多数高级中学,所谓的教学改革都被伪饰化了。因为在这里高考的指挥棒是最高的指针,任何教学改革如果阻碍了升学率的提高,必然会无法进行。很难想象在一个仍然以升学率作为衡量教学效果好坏唯一标准的领域,真正的以学生素质提高为主旨的教学改革能顺利实施。可以说,不合时宜的教育制度是教学伪改革盛行的制度基础,是其成长的土壤。
其二,下滑的教师素养是导致教育伪改革的人力原因。当今教育界教师素养的下滑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教师素养的下滑主要包括教师教育能力的降低和教师道德素养的沦落两个方面,教师教育能力的降低使得教学真改革缺少必要的知识储备,如不少教师知识老化,尤其在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自身学历低,信息闭塞,加之继续教育不到位,不能及时掌握学术前沿知识;有的教师缺乏深入研究,写不出高质量的论文。而教师道德素养的沦落则直接导致教师队伍存在诸多违背职业道德基本要求的现象。因此,教师素养的下滑使得有些教师根本不可能在教学上进行真改革。
2.教学伪改革盛行的影响
教学伪改革的盛行对教学的消极影响极大。
其表现之一是对教学目标的实现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比如,多媒体是现代教学改革的一把双刃剑,利弊并存。其利在于可以大大增强讲课的直观性,并可节省大量的板书时间,从而教师可以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讲授上,因此,多媒体的使用有多重的教学效果。其弊在于,在中小学使用多媒体,尤其是在小学使用多媒体,符合中小学生形象思维发达、抽象思维不发达的生理特点,因此,适度使用多媒体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而如果过度使用多媒体又容易造成以多媒体演示代替“讲课”的可能。因为多媒体的生动形象性远比老师的讲课显得直观和生动。可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要由教师通过讲解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力和创造力。如果大量的教学时间为多媒体生动的视频所代替,就极有可能让学生沉迷于这种低层次的娱乐性之中,而得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教学的生动性固然重要,但是教学目标已完全倾向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力和创造力。如果大量地采用有利于形象思维的多媒体视频形式进行教学,必然导致本末倒置,会严重影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其表现之二是降低了教学改革的价值。由于教学伪改革的泛滥,使得目前许多教师对教学改革的意义和价值产生了严重的怀疑。有资料显示,许多教师并不认同目前广泛推行的教学改革,甚至包括许多学校中的领导也根本不认同教学改革的作用。因此,在政府大力推行教育改革之时就造成了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尤其是在中小学,依然是把升学率的高低视为衡量教学效果好坏的最为重要的标准甚至唯一的标准,如果采取了教学真改革,尽管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力和创造力,但是以记忆为主的考试方式和内容更加有利于考试分数的提高。因此,与其采用教学真改革,还不如采用教学伪改革,一方面可应付上级的检查,另一方面又满足了学生和家长的升学渴望。
三、远离教学伪改革,走进教学真改革
要远离教学伪改革,走进教学真改革,首先要搞清教学伪改革与真改革者的区别。
1.教学伪改革与真改革的区别
教学伪改革与真改革存在本质性的差异,表现有二:一是教学伪改革重在教学形式的改革,而教学真改革是教学形式与内容统一性的改革。二是教学伪改革重在表演,重在从形式上使学生获得感官上的快乐;而教学真改革重在实现教学的最高目标,重在从内容上获得理性的知识以提高思维力和创造力。
2.走进教学真改革的设想
要进行教学真改革,需要做以下诸方面的努力。
其一,弄清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维力和创造力为目标,转变教学思路,改革教学体制。思想决定行动,思想决定出路。当前中国的教学改革并不只是简单涉及到教师队伍的改革,其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其中,教学体制的改革十分重要。教学体制的改革包括教学的目标和教学的评价标准等内容。尤其是在目前中国的高考制度没有实质性改变的前提下,教学体制的改革变得十分艰难。因此,要进行教学改革,就要从教育制度入手,在中小学不再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效果好坏的唯一标准,更不能把大学升学率的高低作为判断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在目前高考制度没有质的改变的情况下,中小学的教学改革很难有质的变化。是故,高考制度已成为当前中小学教学改革的一个瓶颈。
其二,必须充分保留传统的优秀教学方法,不可轻易放弃或否定传统的优秀教学方法,“做到继承与创新的统一”。[1]
事实上,中国教育界从不乏优秀的教学方法。民国时期,不少著名学者在教学上并未为教学改革而改革,而是把自己的学习经验传授给学生,这些治学方法无疑是最好的教学改革。可见,教学改革与教师个人的学习研究经历密不可分,缺少教师个人特点的教学改革很难达到改革的目标。
其三,以培养人文素养为基本前提,提高教师本身的综合能力,夯实教学的根基。培养教师的人文素养,提高教师本身的综合能力,在于以人为本,从根本上解决教学改革的主体问题。因为无论如何进行教学改革,教师都既是教学改革的实验者,也是教学改革的执行者。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就教师而言,人文素养最为重要,人文素养不仅包括教师的师德,而且也包括教师的学术素养。因此,教师要进行卓有成效的教学改革,其前提是提高人文素养,而不能仅从单纯的教学方法改革入手。
其四,以改革教学技能为辅助手段,重视因材施教,达到教学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教学能力要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固然极为重要,但也不可忽视教学技能的问题。教学技能是教学内容实现重要手段。因此,改革教学方法是当代教学改革的的重要内容。不过,在改革教学方法过程中要学会因材施教,不能为方法而方法。
总之,在当今中国,教学伪改革的现象十分普遍,且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学伪改革阻碍了中国的教学改革,并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因此,远离教学伪改革,走进教学真改革,已成为极为重要的任务。
————————
参考文献
[1] 杨科正.论现代大学制度的现代性.教育评论,2012(1).
[作者:邱艳萍(1979-),女,湖北枣阳人,陕西宝鸡文理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系讲师。]
【责任编辑 杨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