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济后果:一个理论分析的框架

2015-01-26广东财经大学广东广州510320

商业会计 2015年1期
关键词:盈余管理层会计准则

(广东财经大学 广东广州 510320)

一、引言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指各个国家或地区之间不断减少会计准则差异,形成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过程。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最终目标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降低或缓解现实世界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以便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及时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从而优化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王华、刘晓华,2008)。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过程中,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目标准则一般是国际会计准则或美国会计准则(GAAP)等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为了实现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各个国家或地区要么直接采用国际会计准则,要么以国际会计准则为蓝本制定本国或本地区的会计准则。由于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会导致各国或地区的会计准则或多或少发生改变,而会计准则的改变(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变更)又会通过财务报告影响企业管理层、股东以及债权人等不同利益集团的决策行为、利益分配和社会资源的配置状况。因此,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必然产生各种经济后果。

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过程中,会计准则能否得到有效执行,不仅取决于会计准则本身的质量是高还是低,还取决于公司在执行会计准则时面临的各种激励和约束。一方面,由于知识的有限理性、人的有限理性和环境的不确定性,会计准则是不完备的(姜英兵,2012),会计准则的不完备性会给公司执行会计准则提供判断和选择的空间,从而影响会计准则的执行效果。另一方面,会计会受到其所处的经济、社会、政治以及文化环境的影响,由于各个国家、地区和公司面临的环境存在差异,那么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过程中各个国家、地区和公司执行会计准则的效果必然也会存在差异。Ball等(2000、2003)和 Ball(2006)分析认为,各个国家或地区不同的制度环境会影响会计准则的执行效果和会计信息质量,相同的会计准则并不必然带来相同的执行效果。

以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目标为切入点,基于中国新兴加转轨和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制度环境,本文构建了一个分析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济后果的理论框架,见右图,以便为后续的实证分析奠定基础。

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济后果的理论框架

(一)会计准则的质量

如上图所示,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首先通过会计准则影响财务报告,然后再通过财务报告影响会计信息质量、信息不对称和资本成本,会计准则会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济后果产生重要影响。会计准则是规范会计实务和编制财务报告的标准,没有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将很难产生高质量的财务报告和会计信息,所以会计准则的质量至关重要。

会计准则会对公司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产生影响。提供有限会计选择和限制主观判断范围的刚性会计准则,能够约束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但是,提供较大选择范围和涉及较高程度的主观判断的弹性会计准则,则为管理层进行利润操纵提供了广泛空间,在缺乏有效监督的情况下,他们将按照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进行决策。因此,会计准则的弹性越大,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越高。会计准则固有的不完备性,也给公司管理层进行利润操纵提供了一定的空间,从而对会计准则的执行和会计信息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按照会计准则制定理念的不同,会计准则可以分为以原则为导向的会计准则和以规则为导向的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是以原则为导向的会计准则,而美国会计准则是以规则导向的会计准则。由于我国新会计准则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性趋同,我国新会计准则也属于以原则为导向的会计准则。在以原则为导向的会计准则下,公司管理层需要根据会计准则所规定的原则以及公司的实际经营情况进行职业判断。例如,在公允价值计量、收入确认、债务重组、预计负债、企业合并、资产减值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业务的会计处理方面,都会涉及到职业判断。职业判断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是一把“双刃剑”,恰当的判断所确认和计量的结果就是真实公允的;反之,就成为调节和操控利润的手段(刘玉廷,2000)。Barth 等(2008)分析了采用国际会计准则为什么可以降低会计信息质量的两个原因。第一,国际会计准则消除了会计选择,这些会计选择可能是企业传递经济活动信息的最合适的方式。这就会迫使公司的管理层使用不合适的会计选择来传递信息,从而导致会计信息质量的下降。第二,国际会计准则是以原则为基础的准则,缺乏详细的实施指南,从而给予管理层更大的弹性。Ahmed等(2013)和Chen等(2010)研究发现,在强制采用国际会计准则以后收益平滑增加,损失确认的及时性降低。我国新会计准则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等方面的重大改革虽然提高了会计准则的质量,但是与国际会计准则一样,我国新会计准则也存在盈余管理或利润操纵的空间。例如,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的变动可以选择计入当期损益或者计入所有者权益(资本公积),开发支出可以选择资本化或者费用化,可以通过债务重组业务获取巨额债务重组收益调节利润,等等。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一方面通过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我国会计准则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等方面大幅提高了会计准则的质量,但是另一方面,由于会计准则本身固有的不完备性和会计准则的原则导向,已实现实质性趋同的我国会计准则也给公司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空间。我国会计准则质量的提高有利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而盈余管理空间的存在又会对会计准则的执行和会计信息质量产生不利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公司管理层是选择认真执行会计准则还是进行盈余管理,则主要取决于公司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市场环境、公司治理和公司特征等)提供的激励和约束。

(二)市场环境的影响

企业存在于市场之中,是市场的“细胞”,企业的各种行为必然会受到其所处市场环境的影响。市场的发达程度和财产权保护的强弱会直接影响契约的签订和市场交易的成本(夏立军和方轶强,2005;黄俊和张天舒,2010),而交易成本的大小直接影响着会计准则和交易规则等在企业的执行(姜英兵,2012)。根据罗党论和唐清泉(2007)、罗党论(2009)的观点,市场环境是指对处于市场经济下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客观条件和因素,包括产权保护水平、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及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等方面。虽然我国已进行了30多年的市场化改革,但由于受地理位置、历史文化和经济政策等方面的影响,各个地区的市场化程度仍存在显著差异。本文所指的市场环境主要包括法律制度与投资者保护、金融市场发展以及政府干预等。

1.法律制度与投资者保护。La Porta 等(2000)、Ali和 Hwang(2000)、Ball等(2000)以及 Leuz 等(2003)的相关研究都发现,在法律制度较为完善和股东权利保护水平较高的国家,会计信息的质量一般也较高,完善的法律制度和有效的投资者保护可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我国各个地区虽然执行基本相同的法律制度,但法律的完善程度和执行程度却存在差异。修宗峰(2012)认为,在法律制度较好和投资者保护水平较高的地区,一方面股东和公司管理层会更加重视会计信息减少代理冲突并降低代理成本的作用,公司管理层有较强的动机执行会计准则和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另一方面由于面临的法律风险较高,较好的投资者保护将使得会计准则得到更加有效的执行,从而促使公司管理层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假设公司管理层是理性的经济人,他们按照个人利益或公司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制定和执行各种决策,包括会计准则执行的决策。当有利可图时,追求公司或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公司管理层就会利用会计准则提供的选择空间进行盈余管理。但是,公司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不是没有限制的,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公司管理层在进行决策时必然会权衡盈余管理的收益和面临的法律风险,最终选择他们认为利益最大化的决策行为。当法律制度较为完善和投资者保护水平较高时,公司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风险就会较高,从而迫使公司管理层减少盈余管理行为,认真执行会计准则。根据樊纲等(2011)的研究,我国各个地区的法律制度和投资者保护水平存在差异,由于法律制度和投资者保护水平会影响会计准则的执行,所以法律制度和投资者保护水平应该能够通过会计准则的执行影响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济后果。

2.金融市场发展。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和不对称性,投资者和公司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一般认为,公司的财务报告是公司向金融市场传递信号和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重要机制。在发达的金融市场上,为了向市场传递可靠的信号,以便能够以较低的成本筹集公司发展需要的资金,公司管理层会有较强的动机执行会计准则和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但是,当金融市场不够发达时,金融市场的信息需求将会对会计准则的执行和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产生不利影响。当金融市场不够发达时,投资者主要依靠内幕信息进行投资,公司主要通过各种“关系”和寻租行为获得资金,缺乏对高质量会计信息的要求,发达金融市场上的会计信息需求激励机制无法发挥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市场上的公司执行会计准则和提供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动机自然也会很弱。根据樊纲等(2011)的研究,我国各个地区的金融市场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由于金融市场发展水平会影响会计准则的执行,因此金融市场发展水平应该能够通过会计准则的执行影响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济后果。

3.地方政府的干预。在中国新兴加转轨的制度环境下,为了实现特定的目的,政府往往会对经济运行和企业行为进行过多的干预。魏明海等(2010)认为,在我国证券市场中,一些地方政府可能会对法律和监管制度的实施过程施加某种影响,导致执法和监管机构不能严格地按照制度的强制性要求来执行规则或惩罚违规主体,在执行中表现出较大的弹性甚至妥协,从而弱化了制度对市场主体行为的约束力。政府之所以对企业进行干预,往往是为了实现某些特定利益或目标,如税收、就业、社会稳定和政绩等。马连福和曹春方(2011)的分析认为,当某个地区的财政收入较低和失业率较高时,地方政府就需要企业来补贴公共开支和支持就业,地方政府对企业的干预程度就会较高;相反,当某个地方的财政收入较高和失业率较低时,地方政府对企业的干预程度就会较低。为了隐藏政府的干预行为以及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公司管理层就会通过盈余管理等手段进行报表粉饰,从而使会计准则的执行受到不利影响。根据樊纲等(2011)的研究,我国各个地区地方政府的干预程度存在差异,由于地方政府的干预程度会影响会计准则的执行,所以地方政府干预程度应该能够通过会计准则的执行影响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济后果。

(三)公司治理的影响

为了考察公司治理对会计准则执行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济后果的影响,本文主要从股权集中度、股权性质和董事会规模等方面进行分析。

1.股权集中度。在英美等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股权一般比较分散,而在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公司股权的集中程度一般都比较高。公司股权的高度集中,一方面导致控股股东积极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从而降低了对高质量会计信息的需求;另一方面导致控股股东和中小股东之间存在严重的代理问题,控股股东为了隐藏其对中小股东的掠夺行为,他们不愿意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Fan和Wong(2002)的相关研究发现,在东亚7个国家或地区,上市公司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以及与之相联系的金字塔和交叉持股导致了控股股东与外部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现金流权与控制权的分离程度越高,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越低。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公司的股权越集中,由控股股东控制的公司管理层认真执行会计准则的动机越弱,会计信息质量也会越低。由于公司的股权集中度影响会计准则的执行,所以公司的股权集中度应该能够通过会计准则的执行影响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济后果。

2.股权性质。从产权性质来看,我国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可以分为国有股东和非国有股东,本文的股权性质就是指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是否为国有股东。严也舟(2012)的分析认为,国有股东代表的是政府意志,政府拥有社会公共管理的多重目标,比如快速积累资本、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就业率以及从资本市场获得资金发展地方经济等,而不是单一的价值增长目标。为了实现上述这些目标,国有股东会对上市公司的经营决策进行干预,甚至直接干预公司管理人员的任免。另外,由于国有股权的“虚置”和“缺位”,代表国家股东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在公司治理中监督公司管理层的积极性不高,不可能对公司管理层进行有效监督。与国有股东相比,非国有股东一般不存在上述问题。对控股股东为国有股东的上市公司来说,一方面国有股东为实现政府意志会对其进行过多的干预,另一方面国有股东又不能对其管理层进行有效监督和约束,这将导致公司治理机制很难正常发挥对会计准则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审查的作用,会计准则的执行必然会受到影响。因此,公司的股权性质会影响会计准则的执行。股权性质影响会计准则的执行,会计准则的执行又影响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济后果,所以股权性质应该能够通过会计准则的执行影响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济后果。

3.董事会规模。董事会规模一般是指董事会的人数,董事会规模的大小会影响到董事会作用的发挥。王立彦和刘军霞(2004)认为,董事会的规模越大,董事会越有可能聘任更多的独立董事,从而增强董事会监督会计信息披露的有效性。姜英兵(2012)的分析认为,董事会规模越大,沟通成本就越高,从而降低了董事会的运作效率,也就很难起到抑制盈余管理的作用。由于董事会规模影响会计准则的执行,会计准则的执行又影响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济后果,因此董事会规模应该能够通过会计准则的执行影响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济后果。

(四)公司特征的影响

除了会计准则的质量、市场环境和公司治理以外,公司特征也会对会计准则的执行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济后果产生影响。

1.公司规模的影响。根据实证会计理论的政治成本假设,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公司的规模越大,公司管理人员就越可能选择将报告盈余从当期递延至以后各期的会计程序。Holland(1998)的研究发现,为了降低税收负担,公司规模越大的公司,越倾向于进行会盈余管理,公司规模与有效税率负相关。高雷和宋顺林(2007)的研究则发现,公司规模与公司透明度正相关,原因是规模大的公司更受关注、更加注重自己的声誉、内部治理机制更有效。余波(2009)的分析认为,一方面大公司未来跨境经营的概率更高,更能享受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带来的报表编制成本降低的好处;另一方面,大公司更有实力聘任高层次的会计从业人员,有利于会计准则的理解和运用。总之,公司规模能够影响公司管理层对会计准则的执行,进而影响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济后果。

2.财务杠杆的影响。Sun(2006)的实证结果发现,随着债务融资水平的上升,在改善投资决策方面财务报告的有用性逐渐降低,依靠银行融资的公司具有较低的会计信息质量。另外,根据实证会计理论的债务契约假设,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当公司的负债率越高时,公司越有可能违反以会计为基础的债务契约,公司管理层就越有可能选择将未来期间的报告盈余提前至本期确认的会计程序。Beatty和Weber(2003)的相关研究发现,财务杠杆增加了公司盈余管理的倾向。因此,公司的财务杠杆会影响会计准则的执行,进而影响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济后果。

3.成长性的影响。成长性强的公司,一般会具有较高的盈利能力,公司通常不会因为利润太低或亏损等原因而进行盈余管理,所以公司管理层利用会计准则提供的空间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较弱。另一方面,成长性强的公司一般会比其他公司拥有更多的投资机会,有更大的融资需要,所以公司有更强的动机向外部投资者提供高质量的财务报告(Daske等,2013)。从以上分析可知,公司的成长性会影响会计准则的执行,进而影响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济后果。

4.盈利能力的影响。一般来说,盈利能力强的公司都会拥有比较高的利润水平,公司通过盈余管理调增利润的动机较弱。并且,盈利能力越强的公司,对外部资金的需求一般越少,债务违约的可能性也会越低。在这种情况下,公司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就会减弱,会计准则的执行程度就会较高。Daske等(2013)的分析也认为,公司的盈利能力越强,公司向外部投资者提供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动机也会越强。因此,公司的盈利能力能够影响会计准则的执行,进而影响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济后果。

三、研究结论

本文以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目标为切入点,基于中国新兴加转轨和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制度环境,构建了一个分析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济后果的理论框架。研究结果发现,会计准则自身的质量、公司所处的市场环境(法律制度与投资者保护、金融市场发展水平、政府干预程度)、公司治理(股权集中度、股权性质、董事会规模)和公司的特征(规模、财务杠杆、成长性、盈利能力)都会通过会计准则的执行影响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济后果。在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或等效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会计准则自身的质量,更应关注公司所处的市场环境、公司治理以及公司特征等因素对会计准则执行和经济后果的影响。

封面人物:

王华,男,1956年5月出生于江西上饶市,博士,教授,现任广东财经大学校长,暨南大学会计学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会计学会常务理事兼会计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商业会计学会副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财经教育分会副理事长,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兼职副主席,广东省第五届学位委员会委员和学科评议组成员,广东省会计学会和广东省注册会计师协会顾问。曾任中国会计学会教育分会会长、广东省会计学会副会长。

近十多年来,主要从事财务会计与资本市场、会计准则国际协调、人力资源会计等领域的研究。在《管理世界》、《会计研究》、《中国会计评论》、《财贸经济》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40多篇;出版《论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等专著3部、教材11部;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软科学、财政部重点、教育部规划等课题共24项,广东省属委、厅委托的横向课题18项。所完成的课题和撰写的论文曾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等多项奖励。多次到英国、澳大利亚、土耳其访学和参加国际会议。

从教以来潜心教学,专注育人。培养了一批会计学专业优秀人才(已培养出会计学博士31人、硕士118人)。获得过“国务院侨办属学校先进教师”、“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广东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一等奖等多项荣誉。

猜你喜欢

盈余管理层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中会计教育的思考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政府会计准则的执行框架构建研究
会计准则变革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作用探析
核安全文化对管理层的要求
光明乳业管理层激励探索
FASB会计准则汇编及更新目录
论管理层收购的立法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