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未来谁做主?北大清华抢生源事件引发的思考
2015-01-25谢际春
谢际春
“替孩子作决定”,在孩子决定人生选择的时候,很多父母都以爱之名做了这样的选择。但孩子的需要该置于何地呢?
高考的硝烟刚刚消散,来自中国最顶尖的两所大学——北大、清华便为“抢”状元扯开了拉锯战。高考放榜后,北大清华四川招生组在微博爆发火药味极重的“舌战”,互相撕破脸皮。在广东一中学,两校招生老师为争抢一名全省理科前十的女生,甚至将人逼到了墙角。一位老师透露,北大、清华用电话轰炸、两校互黑的方式争夺优秀学生,甚至将高分考生接到北京,隔绝与竞争对手的联系。
姑且不论这两所顶尖学府在招生过程中这种行为是否得当,但面对招生老师使出的各种招数和诱惑,部分考生和家长的行为引入深思。
北大、清华为了争抢尖子生,开出的条件都十分优厚,包括可以选择最好的专业、谈奖学金的额度等。这些“糖衣炮弹”让部分家长昏了头,开始越俎代庖,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根据大家眼里专业的好坏、奖学金的多少等条件,替孩子做决定。
“替孩子做决定”的问题也同样存在于其他高考学生家长中,在报考的过程中,没人关心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他的梦想是什么?他喜欢什么?在条件和梦想之间,该看重什么?
父母做的主,真的是孩子想要的吗?
孩子成绩优异,被北大、清华争抢,原本是件好事。但在这个过程中,家长的态度很重要。我们看到的一个现象是,父母不去了解孩子要什么,把家长自己认为的好专业当成了选择的第一条件。一位考生家长向北大咨询时,已被明确告知可报考心仪的专业。但他转头就跟清华招生组撒谎,说北大承诺给他更好的专业。清华为了招揽这名考生,向家长许诺一个好专业。结果这位家长又找到北大招生组,说了清华开的条件,“威胁”要一个光华管理学院的名额。
孩子未来发展的大事,就这样被家长当成了一桩买卖。的确,天下父母都希望能给孩子一个平坦、光明的将来,可是这些一意孤行的家长是否有问过孩子的志向呢?
大人们的观点是,学校排名很重要,能上211、985,哪怕是调剂到孩子不喜欢的专业,也比去二流学校强。好专业也很重要,只要选好了专业,未来升职加薪、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就是手到擒来的事。与家长更看重排名、就业等现实因素不同,孩子真正关心的是自己的喜好和理想是否得到满足。有些父母在报志愿这个问题上固执己见,主观决定考生的志愿,忽略了孩子的兴趣、爱好,导致父母与孩子在填报志愿的问题上分歧很大,给孩子造成不小的压力。
说到家长忽视孩子兴趣的原因,大多家长认为其无关紧要,学习成绩是最重要的,可是家长不知道,兴趣对学习成绩有直接的影响。学习需要调动勤奋、坚持等意志力,没有兴趣的学习往往苦不堪言,如果有兴趣的帮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为兴趣可以化身内在动力,相较于成就动机(我们称之为间接兴趣)、外部激励等,直接兴趣的原始动力能量更大。相反,没有兴趣的学习,即使天资很高,也很难取得顶尖成就。
久被限制、忽视兴趣和自由的孩子会渐渐丧失活力和自主的能力,变得听之任之。不难想象,没有兴趣的孩子会连带创造性的受损;他们学习、做事甚至生活都缺乏热情,被动、易受挫放弃;更可能没有目标或目标模糊,未来发展受限。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功,将来能带着光环走向社会,却不知,失去了兴趣的大学生涯,最后很有可能带来的是暗淡的未来。
家长要反思,自己是否出于以下几种心态,因而不信任孩子,不愿意放手:
强加自己的愿望、理想(尤其是未实现的)和意志在孩子身上。
过于溺爱,娇生惯养,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不相信孩子成长的动力。
过于控制,认为孩子是我的,不尊重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要求孩子什么都听自己的。
只注重成绩,忽略孩子的心理和人格的发展,包揽了生活及一切决定。
将孩子的独立、自主判定为逆反,加以扼杀。
经验主义,自认为走过的桥比孩子吃过的盐都多。殊不知,经验会过时,父母的体验,即便是成功的,也不能代替亦无法直接移植到孩子身上;适合父母的未必适合孩子。
焦虑,不忍心让孩子面对选择的困难和挫折,以为能替孩子铺好路、设计好人生,帮助孩子一辈子。
好面子,怕“输”给别人,因此为孩子选择看上去更“风光”的专业。
父母包揽一切,孩子自主性差
喜欢喧宾夺主,大事小事都大包大揽,是中国家长的通病。从孩子生下来那一刻起,父母们便开始为孩子设计人生。小到穿衣吃饭,大到上学、找工作、谈恋爱,父母们无时无刻不为孩子操心,填报志愿自然也不例外。如果家长一味地为孩子做决定,鲜少给孩子自主选择、自我表达的权利,会导致孩子在高考志愿填报的过程中,迷茫不知所措、过分纠结、犹豫,无法做决定,或干脆就是父母捉刀做主,这显然是有问题的。
家长越俎代庖为孩子决定一切事物,会让孩子在自主性上越来越差。即使暂时过了填报志愿这一关,也只是将孩子自己需要完成的心理成长任务延后而已,未来这一功课还得补上,补得越晚,负面作用越大,因为后面的人生大事和抉择越来越多。
对自我认知比较好的孩子,会对自身有充分的了解,自小便尝试着寻找适合自己、不同于他人的风格,在有关自我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如理想、职业等思考和选择上,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这类孩子会有比较清晰的短期目标,那些短期目标不断地被达到,成为各行各业不可缺少的专业人士。这类孩子中有少数人还会有十分清晰的长期目标,他们始终朝着同一个方向不懈地努力,若干年后,自会成为行业的顶尖人士。
而对自我认知较少、由父母决定一切的孩子,一旦脱离父母单飞,会“飞不起来”,重重地摔倒。长期生活在父母的庇护下,孩子性格中的独立、勇敢、责任、创造等基因,会在潜移默化中慢慢停止生长,至少,不会得到充分自由地生长,对父母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由此导致,许多孩子普遍有一种意识,父母无论怎样为自己付出都是应该的,自己怎样依赖父母也是应该的。这类孩子在未来发展中会遭遇各式各样的困难。他们的人生由于一直屈从于别人的选择,在重要事情上没有自己的想法,常常抱怨他人、抱怨社会,生活与工作也不会有特别的成绩。
放手,让孩子为自己的人生做主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做,才能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帮助到孩子呢?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原本,父母应该从孩子小时候就循序渐进开始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从生活小事的自我管理到学习的自主性、自我探索、人生和价值观的思考、选择和决定的自我负责等等,这些显然非一日之功。若问题已迫在眉睫,只要意识到了,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孩子已然成年,在未来人生的道路上,父母的角色定位是参谋,应该把决定权还给孩子。
首先,父母要摆正心态,孩子才是他人生里的主角,毕竟将来是孩子上大学、找工作,我们做家长的不能帮他们做所有的事情。家长要少指责,多鼓励,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兴趣和志向。家长可以把填报志愿当作第一次的训练课程,不直接替孩子做决定或给答案,而以教方法和引导、提问为主。
其次,把选择权还给孩子,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家长能做的是更早地激发孩子的兴趣,帮他找到自己人生最想做的事。关于孩子的梦想,或许可以从孩子上小学、初中时就开始启发了。当孩子有了自己的梦想,家长应该给予孩子尊重。对于孩子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家长不要斥责或否定,要给孩子做适当的解释,告诉他即将面对的是什么,会发生什么状况。在孩子对事情有了充分的了解之后,鼓励并支持孩子自己做决定,这是孩子迈向独立自主的第一步。
另外,我建议填写志愿的过程由孩子自己来完成,让孩子有机会体会为自己人生做主的感觉。有了参与感之后,自然而然会产生为自己人生负责的责任心,这是自己选择的道路,无论将来面对什么困难,都要主动面对,不能逃避。
第三,让孩子了解某些错误行为的后果。一方面能让孩子养成做事考虑后果的习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责任感;一方面孩子能自主承担后果,从中学习、总结经验教训,有利于孩子为将来的事情做出正确的抉择。
总之,家长要切记,无论出于多么好的初心,父母的意志永远无法成为孩子自身的领悟和动力。有一个勉强遵照父母意思上了清华的学生,后来退学上了高职,并不是他没有能力,而是他更喜欢动手而不喜欢理论研究。他在高职如鱼得水,最终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而且,他还很开心。可见,适合自己才是最好的。对父母而言,什么都不如孩子自己学会设目标、做决定并自我负责、承担后果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