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那普利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疗效及血浆脑钠素、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临床价值
2015-01-25钟冬梅
钟冬梅 胡 英 王 苓
广东省东莞市樟木头医院内科,广东东莞 523633
慢性心力衰竭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是一种由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疾病引发的相对比较复杂的临床症候群,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高发于老年人[1],且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血浆脑钠素升高[2]和高敏C反应蛋白升高[3],这会恶化患者的病情,增加治疗的难度。贝那普利是新一代长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用于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4]。为了探讨贝那普利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疗效及血浆脑钠素、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本次研究选取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89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实施不同的治疗方案进行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11年12月~2014年12月诊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89例,经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确诊,排除患有其他器质性疾病、血液性疾病、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精神疾病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对照组患者63例,年龄60~74(67.2±5.0)岁,男41例,女22例。参考纽约协会(NYHA)的心功能分级[5]:Ⅱ型10例、Ⅲ型51例、Ⅳ型2例。原发病:冠心病35例、扩张性心肌病16例、风心病12例。A组患者63例,年龄61~74(67.0±4.9)岁,男40例,女23例。心功能分级:Ⅱ型11例、Ⅲ型50例、Ⅳ型2例。原发病:冠心病33例、扩张性心肌病17例、风心病13例。B组患者63例,年龄60~73(67.3±4.1)岁,男42例,女21例。心功能分级:Ⅱ型9例、Ⅲ型51例、Ⅳ型3例。原发病:冠心病34例、扩张性心肌病16例、风心病13例。3组患者基础情况(年龄、性别、心功能分级、原发病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包括吸氧疗法、限盐、利尿、强心、扩张血管、纠正水及电解质平衡、纠正酸碱平衡等。A组患者加用贝那普利(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H20030514,规格10mg)治疗,口服2.5mg/次,2次/d,疗程3个月。B组患者加用贝那普利治疗,口服5mg/次,2次/d,疗程3个月。
1.3 观察指标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观察指标如下:心脏指标的改变情况(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6min步行距离)、检测指标的改变情况(血浆脑钠素、高敏C反应蛋白)、临床疗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不良反应情况(恶心呕吐、胃肠道反应、头晕头痛、咳嗽)。
1.4 评定标准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疗效的评定标准[6]:显效,治疗后,患者病症与体征消失,心功能正常或Ⅰ级;有效,治疗后,患者病症与体征改善,心功能Ⅱ级。无效,治疗后,患者病症与体征无改善,心功能Ⅲ级或Ⅳ级。总有效=显效+有效。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资料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治疗前后计量资料比较使用配对t检验,多组之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组患者心脏指标的改变情况比较
治疗后,3组患者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均显著减小,左室射血分数、6min步行距离均显著增加。A组患者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6min步行距离均明显大于对照组。B组患者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和A组,左室射血分数、6min步行距离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和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3组患者心脏指标改变情况比较(±s)
表1 3组患者心脏指标改变情况比较(±s)
注:治疗后比较,左室收缩末期内径,F=4.891,P=0.000;左室舒张末期内径,F=4.956,P=0.000;左室射血分数,F=5.263,P=0.000;6min步行距离,F=5.926,P=0.000。组内比较,a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bP<0.05;与A组比较,cP<0.05
组别 n 左室收缩末期内径(mm) 左室舒张末期内径(mm) 左室射血分数(%) 6min步行距离(m)对照组 治疗前 63 48.91±2.37 59.42±3.06 36.17±1.59 327.18±54.36治疗后 63 44.53±1.64a 55.18±2.47a 45.81±1.87a 416.87±73.68a A组 治疗前 63 48.76±1.98 59.28±1.75 36.21±1.62 320.95±49.82治疗后 63 41.20±1.57ab 51.20±2.79ab 50.38±1.90ab 476.39±50.94ab B组 治疗前 63 48.82±1.86 59.36±2.38 36.24±1.73 321.57±61.03治疗后 63 37.89±1.25abc 46.87±2.13abc 55.07±1.82abc 532.10±78.34abc
表4 3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n(%)]
2.2 3组患者检测指标的改变情况比较
治疗后,3组患者血浆脑钠素、高敏C反应蛋白均显著降低。A组患者血浆脑钠素、高敏C反应蛋白均明显低于对照组。B组患者血浆脑钠素、高敏C反应蛋白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和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3组患者检测指标的改变情况比较(±s)
表2 3组患者检测指标的改变情况比较(±s)
注:治疗后比较,血浆脑钠素,F=6.125,P=0.000;高敏C反应蛋白,F=7.286,P=0.000。组内治疗前后比较,aP<0.05。组间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bP<0.05;与A组比较,cP<0.05
组别 n 血浆脑钠素(ng/L)高敏C反应蛋白(mg/L)对照组 治疗前 63 598.74±102.53 16.58±1.23治疗后 63 425.10±76.35a 7.05±0.94a A组 治疗前 63 591.36±83.97 16.34±1.07治疗后 63 378.25±68.34ab 5.86±0.79ab B组 治疗前 63 593.27±91.56 16.27±1.15治疗后 63 320.14±85.02abc 4.90±0.83abc
2.3 3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A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B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3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2.4 3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A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B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和A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是临床常见病症,是一种由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疾病引发的相对复杂的临床症候群,其临床表现与何侧心室或心房受累有密切关系,临床上左心衰竭最常见[7-8]。影响机体心排血量的因素有很多,较为常见的影响因素:(1)心脏的前负荷;(2)后负荷;(3)心肌收缩力;(4)心率;(5)心肌收缩的协调,上述诸因素中单个或多个的改变均可影响心脏功能,甚至发生心力衰竭。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和身体机能的减弱,老年人成为了慢性心力衰竭的高发人群[9-10],且近年来,其发病率呈现出明显的增加态势[11],严重影响着公众的身体健康。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多伴有血浆脑钠素和高敏C反应蛋白的异常改变,其中血浆脑钠素又称脑利钠肽,是钠尿肽家族成员之一,由32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主要在心室心肌中合成并分泌,具有扩张血管、拮抗肾素-血管紧张肽-醛固酮系统(RAAS)、抑制交感神经活性、促进尿钠排泄、减少水钠潴留等作用,能调节血压和血容量的自稳平衡,具有重要的病理生理学意义,可用于心脏病预后的评估。
高敏C反应蛋白是血浆中的一种C反应蛋白,是由肝脏合成的一种全身性炎症反应急性期的非特异性标志物,是心血管事件危险最强有力的预测因子之一[12]。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及急性脑梗死的发生、严重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高敏C反应蛋白参与了血栓形成和动脉硬化的病理过程,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13]。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炎症反应是斑块破裂和不稳定的重要原因,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过程中,高敏C反应蛋白、补体复合物和泡沫细胞等沉积在动脉壁内, 可与脂蛋白结合,激活补体系统,产生大量炎症介质,释放氧自由基,造成血管内膜损伤、血管痉挛及不稳定斑块脱落,加重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管腔狭窄以及ACI的发生[14-16]。
临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时,可采用药物治疗[17]。贝那普利是一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18],在体内转换成贝那普利拉后生效。原药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活性较弱,贝那普利拉的活性更强。贝那普利水解后成活性物质苯那普利拉,可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阻止血管紧张素Ⅰ转化成血管紧张素Ⅱ,从而减低由血管紧张素Ⅱ介导的一切作用,例如收缩血管和产生醛固酮,醛固酮促进肾小管对钠和水的重吸收并提高心输出量。洛汀新可减弱因血管舒张引起的交感反射性心率增快作用。贝那普利作用慢,但维持作用时间长,对心功能指标有良好改善作用,能改善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症状及运动能力。
本次研究的结果表明,治疗后,3组患者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均显著减小,左室射血分数、6min步行距离均显著增加。A组患者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6min步行距离均明显大于对照组。B组患者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和A组,左室射血分数、6min步行距离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和A组。说明贝那普利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有效药物,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和相关指标,且高剂量贝那普利的治疗效果更佳,明显好于低剂量药物的治疗效果。
治疗后,3组患者血浆脑钠素、高敏C反应蛋白均显著降低。A组患者血浆脑钠素、高敏C反应蛋白均明显低于对照组。B组患者血浆脑钠素、高敏C反应蛋白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和A组。说明贝那普利可显著降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浆脑钠素、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有助于改善体内的炎症状况。A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B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A组,说明高剂量贝那普利的治疗效果非常显著。3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不显著,都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贝那普利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有效药物,可显著降低血浆脑钠素、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提高心功能,疗效显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使用。但此次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样本量较少,仍需要进一步扩大,观察时间较短,仍需要进一步延长。
[1] 吕先光,吴伯祥,朱茜,等.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美托洛尔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液高凝和心功能的研究[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4,29(4):393-396.
[2] 李月春,买苏木.马合木提.脑钠素、N-末端脑钠素前体与心力衰竭[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0,24(4):315-317.
[3] 朱海霞.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白介素6、高敏C反应蛋白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0B):3362-3364.
[4] 张静.盐酸贝那普利片联合参附注射液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J].中国实用医药,2011,6(15):40-41.
[5] 陈婵,张鹏,陈建新,等.冠心病心衰患者心功能分级与中医四诊及证候要素分布的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4):870-872.
[6] 汪斌.贝那普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30例[J].中国医药指南,2010,8(23):59-60.
[7] 杨生明,唐嵩,高群昭,等.硝普钠抢救治疗急性左心衰竭疗效分析 [J].当代医学,2010,16(36):137-138.
[8] 马金生.经桡、股动脉介入治疗慢性左心衰竭冠心病的疗效对比[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6):1258-1260.
[9] 程贵霞,马新荣,吴海燕,等.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焦虑抑郁的危险因素分析[J].安徽医学,2012,33(6):690-692.
[10] 周全魁,胡菁.辛伐他汀联合曲美他4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8):2240-2241.
[11] 廖华,郭小梅.慢性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新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1,32(1):94-97.
[12] 刘新灿,闫奎坡,李胜军,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QRS波宽度与高敏C反应蛋白及心功能的相关性[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4,22(3):277-280.
[13] 叶祖峰,谢小武,张莲秀,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尿酸和高敏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南医学科学杂志,2012,40(6):591-593.
[14] 毛山,胡学宁,王崇全.血浆N端脑钠肽前体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关系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2(9):689-690.
[15] 陈霏,龙嘉玲,曾慧娟,等.伊贝沙坦与贝那普利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2):250-251.
[16] 唐永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进展[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18):4135-4136.
[17] 徐东杰,李新立.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0,30(3):206-209.
[18] 胡洁,李兴丽.贝那普利联合非诺贝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研究[J].当代医学,2012,18(28):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