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赛促学”构建艺术类大学生创新平台

2015-01-25叶翠仙颜少毅陈月琴

中国林业教育 2015年5期
关键词:以赛促学艺术类艺术设计

叶翠仙 杨 帆 颜少毅 陈月琴

(福建农林大学艺术学院,福州 350002)

从福建农林大学艺术学院历年来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反馈情况看,艺术类本科毕业生的就业主要面向中、小型公司,主要从事的是企业一线的项目设计、项目管理、产品研发等工作,而这些用人单位和工作岗位十分注重专业人才的创新意识、实际的设计能力和职业能力[1]。因此,经过2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福建农林大学艺术学院艺术类大学生的培养已从注重理论教学向注重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转变。

近年来,随着教育部、福建省教育厅和文化厅以及社会各行业协会举办的各类艺术设计竞赛活动的增多,福建农林大学艺术学院高度重视艺术类大学生的参赛活动,积极开展了“以赛促学”构建艺术类大学生创新平台的探索与实践。在学校教务处和艺术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艺术学院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层次、各种形式的艺术设计竞赛活动,并成功举办了4届“金秋杯”艺术设计毕业作品大奖赛,而且“以赛促学”构建了合理的创新课程体系,不断推进艺术类专业的学科建设;同时,在构建艺术类大学生创新平台方面,进一步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尤其是开放的创新实训基地建设,并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不断探索有益于艺术类大学生成长和发挥潜能的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以赛促学”构建艺术类大学生创新平台的重要意义

所谓“以赛促学”,就是通过组织艺术类大学生参加与专业相关的设计竞赛,促进艺术设计教学开展具有明确针对性和高度实操性的专业知识理论教学、设计训练、作品制作动手能力的培养,从而培养具有良好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通俗地说,就是以艺术类大学生参加的各类设计竞赛为中心开展系列化的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活动[2]。而构建的艺术类大学生创新平台是“以赛促学”的一个重要载体,有利于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一)有利于通过“以赛促学”激发艺术类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并加强其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艺术类大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学习功底都较为薄弱,进入大学学习后又没有了高中阶段“高考”那样的硬性学习目标,再加上在“高考”前的美术集训阶段养成了作息自由的不良习惯,所以他们在大学阶段的学习往往容易失去动力和压力。针对这一情况,一方面,福建农林大学艺术学院通过在校园内举办“金秋杯”艺术设计毕业作品大奖赛,为艺术类大学生提供创新平台和展示技能的平台,营造了良好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育人环境。这不仅有利于展现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才华,而且有利于增进高、低年级学生之间以及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交流。另一方面,对那些在比赛中脱颖而出的优秀学生,无论是学校还是艺术学院,都非常注重在校院两级网站的新闻栏目中予以报道和宣传。这不仅有利于提高获奖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而且可以通过树立典范鼓舞和带动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充分发挥榜样的激励效应,增强艺术学院的学习氛围和学生参赛的积极性[3]。

同时,福建农林大学艺术学院在为新生开设的“专业导论”课程教学中,注重结合高年级学生在各类设计大赛中所获得的荣誉和获奖作品的特点,生动、直观地引导新生认识所学专业的特色。例如,在“专业导论”课程教学中,任课教师会特别邀请本专业毕业的事业有成的校友或高年级的优秀学生与新生进行交流,利用榜样的力量激励新生重树学习目标,帮助新生缩短进入大学后的兴奋期和消沉期;引导学生在大设计这一专业背景下寻求个人的专业学习目标,把各类专业设计大赛作为展示自己的设计作品和个人才华的广阔舞台,从而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和兴趣,增强他们自主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再如,在“专业导论”课程教学的实验室参观环节,任课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观摩获奖实物作品并对作品进行评价,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从图纸设计到实物制作的全过程,从而激发新生对实践环节的兴趣,进而引导新生从大学一年级起就走进实验室和实训室,积极加入设计大赛项目的团队或参与高年级学生的大学生创新项目,涉足一些创新性实验研究。

(二)有利于通过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加强艺术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并促进任课教师教学水平和专业技能的提高

“以赛促学”倡导的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这对传统的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出挑战。此外,将参赛与专业课程教学相结合,也改变了专业课程的考核方式,课程考核成绩不再只是一次考试或一份作业的成绩,课程考核要把学生在课程学习和参赛过程中的表现情况纳入其中。这也对任课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以赛促学”背景下的课程教学不仅要以创意思维、设计能力的培养为核心,而且要将设计实践与生产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由于目前大多数行业协会主办的各种设计竞赛都有明确的主题,并且规定参赛作品一般要制成1∶1的实物才能参加复赛,所以参赛学生不仅要学习设计的二维表现方法,更要熟悉作品制作的环节,学会如何将作品从图纸变成实物。因此,为了更好地配合各大赛事,任课教师必须在课程教学中更加注重内容的实用性和前沿性,注重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以赛促学”引导下的课程教学,使学生在参赛作品的设计和制作过程中加深了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了基本的专业技能和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熟悉了本行业常用的基本工具、仪器设备及其操作规程,培养了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从而实实在在提高了艺术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以及职业素质等。

其次,虽然时下的各类艺术设计大赛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但普遍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基本体现了相关行业的标准和社会需要,所以任课教师在引导学生参赛并指导学生完成参赛作品设计方案的过程中,必须把握好行业标准和行业需求的变化,同时要与兄弟院校及同行专家等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同行共享各自的教学经验和教训,取长补短。这不仅有利于教师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而且有利于提高其教学水平,使教学过程进入良性循环。福建农林大学艺术学院的许多教师通过辅导学生参加设计大赛,不仅使学生获得了优异的竞赛成绩,而且使自己的专业技能得到了提高。多位教师获得了“优秀指导教师”的称号。

(三)有利于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提升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高校是专业人才集聚的地方,具有人才和科技优势,加强与相关企业单位的合作办学,不仅有利于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而且也有助于促进合作企业的发展。许多用人单位特别关注各类竞赛中表现突出的参赛者,甚至以优厚待遇直接聘请各类大赛的金奖、银奖获得者。因此,对艺术类大学生来说,校企依托各类竞赛开展合作既可以为其构建创新平台,又可以为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目前,许多设计单位都希望通过各类竞赛发现所需要的人才,因为通过竞赛能够考察学生运用专业基础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参赛作品能够发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巨大的创意潜力[4]。例如,设计企业与高等院校联合举办全国性设计竞赛,一般都会设置一些主题鲜明的竞赛项目,并在全国面向大学生征集设计方案。这样,企业通过与高校共同举办竞赛既可以在社会上提高自身的影响力,培养品牌意识;又可以从众多的学生设计方案中得到需要的优秀作品或设计理念,为企业自身的原创设计汲取营养;特别是还可以把经过完善的优秀的竞赛作品投入生产环节,将其转化为企业产品并投放市场[5],从而实现校企合作的“双赢”局面。

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仅取决于其专业课程的成绩,还取决于其在学习期间所完成作品的水平。在学习期间所完成作品水平的高低又取决于作品被社会认可程度的高低,而作品的获奖档次和被采纳情况正是社会认可度的集中体现。目前,许多全国性行业协会主办的设计竞赛都有知名的大企业参与,学生的参赛作品如果能够得到竞赛评委或权威专家的认可,无疑可以提高学生将来的就业竞争力,将有助于他们赢得用人单位的赏识和肯定。同时,全国性设计大赛的参赛选手来自全国各地,艺术类大学生通过参赛可以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和拓宽自己的视野。这既有利于学生通过对比发现和肯定自己的优势,又可以使学生获得向更优秀的参赛选手学习的机会,从而取长补短,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为将来成功就业增加砝码。因此,高校应加强校企合作,“以赛促学”,使艺术类大学生通过实际项目的设计锻炼进一步了解行业的最新动向及其对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具体要求,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从而为将来顺利就业铺平道路[6]。

二、“以赛促学”构建艺术类大学生创新平台的探索与实践

(一)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创新课程教学

“以赛促学”,可以使课程教学行为更具目的性和计划性,更加注重在理论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强调“学以致用”。近年来,福建农林大学艺术学院以各类艺术设计赛事为载体,大力构建艺术类大学生创新平台,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并通过“以赛促学”这一途径,进一步加强专业理论教学,推动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虽然每年、每届的设计大赛都有不同的主题,或者所征集作品的产品类型各不相同,但是他们始终都具有一个共同点,即设计大赛的主题一般都来自企业的实际项目,或者要求依托某企业的文化背景进行富有针对性的设计;同时,一般都要求参赛者提交比较典型的成套的设计方案,而且要求设计方案在功能、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和先进技术的应用等方面有所创新,或者能够充分满足主流产品的市场需求、体现相关产业的前沿技术水平等。这对参赛学生的艺术修养、创新思维、造型能力和计算机软件的应用能力等都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

因此,高校要根据行业和社会对艺术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求,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构建以培养艺术类大学生人文素养、专业技能以及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科学的课程体系。同时,为了使艺术类大学生在各类设计大赛中取得好成绩,专业教师要将部分竞赛内容或理念融入课程教学,在“教”的过程和学生“学”的过程中,及时嵌入本专业的最新技术和主流产品的最新成果;要结合设计大赛的主题和参赛的进程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使专业课程的教学与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穿插讲解一些经典案例,并组织参赛学生对参赛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和重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以实现专业基础知识学习与学科竞赛的对接。

(二)建设开放的创新实训基地

目前,工业设计、家具设计等方面的设计竞赛一般都会要求进入复赛的参赛者将作品按1∶1制作成实物。由此可见,艺术设计类大赛的参赛要求与高校艺术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工艺实训室是培养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的摇篮,是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生产、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的重要载体,工艺实训是培养艺术类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5]。

为了进一步提高艺术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满足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实践教学要求以及各类艺术设计大赛的要求,福建农林大学艺术学院近年来通过各种渠道筹集经费,不断加强艺术设计实训室的软硬件建设。经过不懈努力,已将面积为1 000m2的艺术设计实训室建成为开放的创新实训基地,包括艺术设计工艺实训室、艺术设计与应用实训室、雕塑实训室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机房,为艺术类大学生提供了创新平台。其中,计算机辅助设计机房拥有高性能的服务器和几十台计算机以及各种先进的专业软件,为艺术类大学生在创新平台上进行概念设计和方案设计提供了可以充分表现效果的工具,在作品创新设计与制作的早期阶段发挥了丰富创新手段、提高创新能力的作用;艺术设计工艺实训室拥有成套的木质家具制作设备、小型电动设备和常用工具,为学生自己动手将概念设计和方案设计制作成家具、灯具、工艺品等实物作品创造了条件。

此外,福建农林大学艺术学院还与十几家企业合作共建了校外实训基地,为艺术类大学生构建了开放的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创新实践平台,从而使一些在校内艺术设计实训室难以完成的参赛作品得以在合作企业加工完成,为学生的参赛提供了双重保险。

这样,艺术类大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学习、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合的设计竞赛项目,并依托学校提供的创新平台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参赛作品的设计与制作。学生在准备参赛作品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尤其是将入围作品制作成实物可以检验设计方案的合理性,从而使学生能够及时纠正设计方案中不够合理的结构和工艺,进一步完善参赛作品;同时,将设计方案从图纸转化为实物的过程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设计理念与实际作品之间是存在差距的,认识到要完成一件作品是需要付出各种努力的,从而防止眼高手低。

(三)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

完善的组织机构和健全的管理制度,是“以赛促学”构建艺术类大学生创新平台的重要保障。因此,福建农林大学艺术学院成立了以分管科研工作的副院长为主任、以系主任为常务主任的院系两级学生参赛、参展工作领导小组,以确保竞赛组织工作的有效开展;同时,在艺术类大学生参加各类设计大赛的组织和管理以及“以赛促学”的保障等方面建立健全了相关的管理制度。

首先,从兼顾赛前、赛中和赛后各个环节的管控出发,制定了艺术类大学生参加各类设计大赛的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规定院级领导小组从学院层面负责学生竞赛的统筹规划、经费筹措和关系协调;系级指导小组由系主任、专业骨干教师、企业兼职教师等组成,负责选择竞赛项目、进行任务分工、开展宣传以及进行参赛准备和赛后总结等工作[7],从而使学生参加竞赛的组织工作的责任更加明确、管理更加有序。

其次,为了落实“以赛促学”并规范教学活动,制定了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和相应的激励机制。“以赛促学”要求任课教师必须把竞赛内容纳入日常的教学活动,并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地“学以致用”,从而使学生设计和制作出优秀的参赛作品;同时,又要使学生在完成参赛作品的过程中不能顾此失彼,不能放松专业知识的学习。因此,通过制定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提倡采取多元化方式对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进行评价,使课程成绩可以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课程学习和准备参赛作品过程中的表现,而不是单纯地反映参赛成绩或期末考试成绩,从而提高课程考核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同时,规定每次竞赛结束后都要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总结,对学生在参赛过程中所应掌握和运用的知识点进行复习巩固,对所开展的实践活动进行经验总结。

此外,通过在教学管理制度中明确规定部分专业课程可以实施“以赛代考”“学分替换”和学期综合测评加分等,以激发学生参赛的主动性与积极性[8];通过完善教师奖惩制度,如规定在评选优秀教师和先进工作者时对指导学生参赛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与优先考虑,以激发教师“以赛促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书育人能力得到提升。

三、“以赛促学”构建艺术类大学生创新平台取得的成效

自2007年起,福建农林大学艺术学院先后组织艺术类大学生参加了“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日高校景观设计大赛”“中国国际空间环境艺术(筑巢奖)设计大赛”“‘大岭山杯’金斧奖全国家具设计大赛”“金龙奖原创漫画动画艺术大赛(OACC)”等全国知名度较高的学科竞赛。这些大赛覆盖了计算机媒体技术、广告、景观、室内、家具、产品、动画等多个领域。艺术学院直接或间接参与这些学科竞赛的学生人数占到了全院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并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成绩。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3年,艺术学院学生在全国性艺术设计大赛中获金奖(或一等奖)6项、银奖(或二等奖)10项、铜奖(或三等奖)13项、优秀奖及入围奖近100项。通过参赛,师生的专业技能在实战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同时,学生的参赛作品获得各企事业单位的认可,既促进了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又推动了创新成果的产业化。

福建农林大学艺术学院通过“以赛促学”构建艺术类大学生创新平台,一方面,创新了艺术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增强了以培养创意思维为核心的课程教学体系的生动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了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了贡献;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了专业视野,充实了课余生活,使学生明确了学业目标、增强了社会责任感。通过参与学科竞赛,师生加深了对艺术创作、产品开发过程的认识,对受众和市场之间的关系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尤其是参赛学生不仅获得了物质和精神奖励,更掌握了创新设计的理念和方法,提高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不畏艰难、团结协作的精神。

[1]叶翠仙,董建文,丁铮,等.艺术设计本科专业实施“双证书”教育模式的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13,31(3):91-93.

[2]陈小波.以赛促学——一种高效率的技能教学新模式[J].教育与职业,2007(3):68.

[3]喻红艳.“以赛促学”在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中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2(6):123-124.

[4]万敏.构建以学科竞赛为契机的大学生能力培养模式[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5(1):145-146.

[5]王红红.探索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新思路——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教[J].经济研究导刊,2011(11):235-237.

[6]蒋盛益,姜灵敏.大学生创新平台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0,21(3):99-102.

[7]刘薇,王立金,成协设.高等农业院校构建大学生创新平台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9):86-88.

[8]蔡勤生.“赛教结合,寓学于赛,以赛促改”教学模式实践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26):40-43.

猜你喜欢

以赛促学艺术类艺术设计
《星.云.海》
《花月夜》
少先队文学艺术类阵地
2019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
艺术类专访心得
2018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
敢拼才会赢
高职学生对“双证融通”和“以赛促学”认知度与参与度的现状研究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