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中国猪种分类演变和国内黑猪发展回顾及展望

2015-01-25王爱国傅金銮

猪业科学 2015年6期
关键词:猪种黑猪养猪

张 鑫,张 婷,王爱国,傅金銮

(1.济宁市畜牧兽医局,山东 济宁 272100;2.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北京 100193)

试论中国猪种分类演变和国内黑猪发展回顾及展望

张 鑫1,张 婷1,王爱国2,傅金銮2

(1.济宁市畜牧兽医局,山东 济宁 272100;2.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北京 100193)

品种是指具有共同祖先和相似外形并可稳定遗传的一群动物或植物,特别是指经驯化有别于野生型的种群,或指经人工选择发展并由人工控制繁殖以维持的种群[1]。猪的品种是在一定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下,经人工选择形成的一个具有共同来源、相似并能稳定遗传的外形和生产性能,并拥有一定数量的种群[2]。《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猪志》序言提到,畜禽品种是人类为了认识畜禽遗传资源多样性在物种内部划分的一个畜牧学上的分类单位,该书指出对品种的划分是相对的,往往是“类群之内还有类群”,遗传资源包括了品种和非品种的类群[3]。笔者收集梳理了中国猪种分类演变的历史,并尝试对中国猪种产业发展做一些探讨,供相关研究者商榷。

1  中国猪种的分类演变

我国劳动人民很早以前就己经注意到了猪种之间的差别,并依据猪的外形特点对猪进行分类,如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曾转引西晋张华《博物志》记载:“猪,天下畜之而各有不同。生青、兖、徐、淮者耳大,生燕、冀者皮厚,生梁、雍者足短,生辽东者头白,生豫州者喙短,生江南者耳小、谓之‘江猪’,生岭南者白而极肥”[4]。

关于中国猪种的分类历来说法不一,最早系统的对猪种进行分类,是到了近代1926年有学者提出依据猪毛色等形态来划分猪种,将中国地方猪种划分为黑、白、黑白花3种[5],1934年,李正谊所著《实用养猪学》指出这3种猪不仅各有其分布地区,而且来源也不同。随后,1936年瓦格勒(Wilhelm Wanger )[6]根据猪的外形和解剖特点,将中国猪种划分为华北和华南2大类型。20世纪中叶,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有关专家费利普(R.W. Phillips)[7]等根据中国学者提供的资料,将华南猪进一步划分为荣昌猪区和广州猪区[8]。常宗会[9]在1958年出版的《中国养猪法》一书中记载“中国猪种分类之材料,只是在解放之后,经过人民政府的积极号召同关怀,各地区的畜牧兽医工作者,以及各大区的农业科学研究所,各大学的畜牧教授们,不断调查分析和统计,陆续发表。”可以看出,真正全面系统的开展对中国猪种进行分类工作是在建国以后。

20世纪50年代,张仲葛教授在华北型与华南型基础上, 另分出一种介于2大类型之间的中间型,并称之为华中型,将中国猪种分为3大类型[10]。由于对畜禽品种开展了调查和研究,对猪种特征和特性的了解逐步深入,1960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专家们编写《中国养猪学》时,又在张仲葛教授的基础上按猪种起源、生产性能、体质外形、地理分布,结合当地的自然地理和饲养条件、农业生产和人类迁移等情况,进一步划分成华北、华南、华中和高原4大类型。后来因华北、华中型猪数量多,外型和生产性能介于两者之间的猪种很多,又另行划分为华北型和华中过渡型。在华中型猪内又划分出了西南亚型猪[11]。不久,又将西南亚型改为西南型。1976年,《中国猪种(一)》编写组将过渡型改为江海型[12]。此外也有人主张我国猪种可统分为华北、华中、华南和高原四大类型[13]。

20世纪70年代,农业部组织全国有关农业院校、科研单位90余位专家开展了第1次全国性的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工作,历时9年,于1986年出版了《中国猪品种志》,收录了我国48个地方猪品种资源,12个培育猪品种资源和6个引入猪品种资源,猪种分类基本采用《中国猪种》方法,对中国猪种按生产和体型外貌特征,结合来源、分布、饲养管理特点、地理气候因素和生态特性的划分方法,将中国地方猪种按区域分为华北型、华中型、华南型、江海型、西南型和高原型6大类型[14]。

2006年起,为摸清我国畜禽遗传资源现状和30余年来所发生变化,农业部再次组织全国畜牧兽医部门、技术推广机构、科研院所及有关专家,启动了“全国畜禽遗传资源调查”,历时2年,基本摸清家底,掌握大量数据和资料。在此基础上,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组织数百名专家,又历时2年,于2011—2012年编纂完成并出版了《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该志书于2013年荣获第3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猪志》共收录了76个地方猪品种,18个培育猪品种和6个引入猪品种,但该书未对中国地方猪种按类型分类[15]。

2  国内黑猪发展回顾和展望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但又由于国家对外贸易受限,我国尤其是黄淮海地区曾小批量引入巴克夏、中约克夏等国外速生猪种与本地猪种广泛杂交。由于杂种猪生长快,受到群众欢迎,部分地区留其作种猪繁殖,产生了各种类型的杂种猪。这就为20世纪70—80年代,国内老一辈猪育种专家育成新淮猪、北京黑猪、山西黑猪、新金猪等猪种打下了基础。新淮猪、北京黑猪、山西黑猪、新金猪和一批未经过品种鉴定的杂交黑猪群成为20世纪80年代前国内养猪业的当家品种,它们可以被称为国内黑猪产业的第1代黑猪。由于饲料原料等历史原因,这一代黑猪生长速度虽然比原始地方黑猪有所提升,但瘦肉率不高,另外其在选育中也忽视了体型外貌、肉质风味等地方猪种的特色。

20世纪80—90年代,随着国家对外交往加快,生猪改良兴起,国外以大约克夏、长白、杜洛克为代表的瘦肉型猪,作为优良品种大批进入国内,成为国内当家猪种,由于第1代黑猪品种推广工作的不力及其生产性能(如瘦肉率、屠宰率)等诸多方面不如国外瘦肉型猪,逐渐被市场淘汰,有的濒临绝迹。为了加强对畜禽遗传资源的管理和保护,1996年1月4日,农业部批准成立了“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管理委员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的规定,2007年4月,农业部成立了第1届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2012年3月22日确定了第2届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及各专业委员会人员组成名单。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成立以来,截至目前共审定近年来育成的猪新品种13个,包括苏太猪、大河乌猪、鲁莱黑猪、豫南黑猪、松辽黑猪、苏淮猪、湘村黑猪和苏姜猪等8个黑色品种,以及南昌白猪、军牧1号白猪、鲁烟白猪、滇陆猪和晋汾白猪等5个白色品种。审定猪配套系11个,其中利用地方猪种的有7个,它们是冀合白猪配套系、滇撒猪配套系、鲁猪1号配套系、渝荣猪配套系、天府肉猪配套系、龙宝1号猪配套系和川藏黑猪配套系,这批经审定的品种或配套系关注了肉品质的选育,在生长速度、屠宰率、胴体瘦肉率等方面也有了显著提升,但个别品种瘦肉率仍然偏低,平均背膘厚偏厚。

2005年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质量安全的关注度上升,广大群众对猪肉等食品的要求已由原来的“吃饱”、“吃瘦肉”转变“吃健康”、“吃营养”、“吃口味”。顺应这一形势,利用我国地方猪种,或含有地方猪种血统的培育黑猪生产的猪肉在许多大、中城市出现[16]。不少企业利用“物以稀为贵”的道理,推出“土猪X号”、“XX黑猪”等等黑猪及其产品——高价高档猪肉。这一举动大大促进了国内地方猪种的开发和利用,一些猪场饲养起了地方黑猪,但由于无序的跟风发展,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出现了,这批黑猪生长周期较长,瘦肉率低,背膘厚的劣势显示出来。人们发现花大价钱买来的所谓高档猪肉却是现在已经不愿吃的油腻肥膘肉,吃一次尝尝新鲜怀怀旧还行,作为日常饭菜没多少人愿意买账。尤其今年以来在发现黑猪养殖前景后,国内养殖户翻倍增长,然而养1头黑猪的成本等于3头瘦肉型猪的成本,加之零售价格昂贵,消费者是否买帐成了另一回事,于是,大批养猪户的黑猪呈滞销状态[17]。发展至今,这些“高档”黑猪叫好不叫座,很多生意惨淡。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能否培育出与大国地位相称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猪种,是未来国内猪育种工作的方向之一。喻传洲教授曾经疾呼:选育华系瘦肉型种猪刻不容缓[18]。研发多元化猪肉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吃健康”、“吃营养”、“吃口味”的需求,就必须利用地方猪种“肉质好、繁殖性能高、适用性强”等特性,采用常规育种和分子育种相结合的方式,同时利用地方品种与引入品种两种资源,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或配套系。这批新品种或配套系应该既要传承中国地方猪种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优良的品质,又具有适当的屠宰率、瘦肉率和亲民的价格,即应该具有“肉多、质优、价廉”的特点,我国地方猪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任重道远但前景光明。

[1] Palmer J, Holden M E,Ensminger.养猪学 [M]. 第7版.王爱国,译.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7:29.

[2] 杨公社.猪生产学 [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24.

[3] 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 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猪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4.

[4]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1186.

[5] 许心芸.养猪法[M].商务印书馆,1926:11:5.

[6] 瓦格勒.中国农书(下)[M].王建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02).665.

[7] 洛夫·费理普.中国之畜牧[M].汤逸人,译.北京:中华书局,1948:93-95.

[8] 许振英.中国的畜牧[M].上海:上海永祥印书馆,1950:25-27.

[9] 常宗会.中国养猪法[M].南京:畜牧兽医图书出版社,1957: 21-53.

[10] 张仲葛,黄惟一.祖国的畜牧与畜产资源[M].上海:上海永祥印书馆,1953:132-134.

[11] 山西农学院,等. 养猪学:上[M]. 北京:农业出版社, 1961:63-65.

[12] 中国猪种编写组.中国猪种(一)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1-3.

[13] 科学养猪问答编写组.科学养猪问答[M].北京:农业出版社,1977:245-246.

[14] 中国猪品种志编写组. 中国猪品种志[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

[15] 王林云.国家家畜禽遗传资源管理委员会的成立及工作[J].猪业科学,2007,24(12):86-87.

[16] 王林云.对中国地方猪遗传资源的再认识[J].猪业科学,2012,29(10):120-122.

[17] 应晶.黑猪行业的内忧外患[J].中国商界,2015(2):56-57.

[18] 喻传洲,王振华,鲁建华,等.选育华系瘦肉型猪刻不容缓[J].养猪,2013(5):51-54.

2015-05-01)

2014年地方畜禽品种保护利用,济牧字[2014]149号。

猜你喜欢

猪种黑猪养猪
可视化中国地方猪种地理分布图
《中国地方猪种资源场种质资源图谱》手册2022 征集
冬季养猪防病四注意
河南精旺猪种改良有限公司
国外猪种大量引进导致本土猪种濒临灭绝的原因分析及应对建议(以玉山黑猪为例)
养猪
养猪谨防六大误区
黑猪
小黑猪
小黑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