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强毒型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防治

2015-01-25陈恩保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5年7期
关键词:母源法氏囊毒力

陈恩保

(山东省齐河县畜牧兽医局,山东齐河 251100)

超强毒型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防治

陈恩保

(山东省齐河县畜牧兽医局,山东齐河 251100)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引起的一种以破坏鸡免疫中枢器官—法氏囊为特征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本病由cosgrove首次报道于美国甘布罗镇的肉鸡,所以,该病也称为甘布罗病(Gumboro disease)。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主要侵害3~6周龄雏鸡和青年鸡,以损害法氏囊中的B淋巴细胞为特征,感染鸡的B淋巴细胞,使其分化增殖受阻,法氏囊萎缩,从而造成机体的免疫抑制,增加了感染鸡对其他病原体的易感性和对疫苗免疫应答能力的下降。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初,IBD死亡率较低,一般在10%以下,但80年代末,欧洲、亚洲等国家开始逐渐有超强毒株(very virulent 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vvIBDV)的流行。国内也有许多类似的报道。由于毒株毒力的增强,常使高母源抗体的鸡只感染发病,死亡率从50%~100%不等[5],给养鸡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目前,本病已经成为危害我国养鸡业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

1 vvIBDV的病原特点

IBDV最早是Cosgrove于1957年在美国特拉华州甘布罗(Gumboro)镇的肉鸡群中发现的,1987年,在比利时和荷兰发现了IBDV的强毒株(very virulent strain,vvIBDV)。它主要以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为特征。1992年,我国学者幸桂香等、李德山等也报道我国存在着这种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为特征的vvIBDV,并认为是目前引起鸡法氏囊病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鸡是唯一能发生自然感染的禽类,但据最近的一些资料报道,除鸡外,鸭、鹅等也能感染发病,并且从鸽、鹌鹑、鹅、蚊子等动物体内也分离到了IBDV。

本病的发生与日龄有密切关系,不同日龄的鸡对IBDV的敏感性不同。在自然情况下,2~15周龄都可发病,但以3~6周龄多发,其中4周龄最易感。对vvIBDV而言,即使18周龄的SPF鸡感染,也有10%左右的死亡率。

vvIBDV在外界环境中非常稳定,对各种理化因子都具有很强的抵抗力,在鸡舍中可存活2~4个月。

vvIBDV的抗原性尚未发现变异,属于标准的血清I型,以vvIBDV和经典的IBDV强毒株作琼脂扩散实验,结果两者的沉淀线完全融合,没有侧枝。欧洲学者从急性IBD病例中分离到vvIBD,经血液交叉中和试验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发现vvIBD与经典IBDV毒株抗原性基本相同。Synder验证了欧洲学者的观点,并指出美国vvIBDV与经典IBDV毒株抗原型无差异,但致病力却出现明显增强的趋势。比利时、德国研究人员亦报道了一致的结果。我国学者对在国内流行的IBDV进行鉴定,已经证实我国存在着vvIBDV。吴彤等(1995)将从当地暴发IBD鸡群中分离的IBDV强毒株与周碧君(1990)、李永明(1994)分离到的两株野毒株及中国兽药监察所血清I型强毒株,用RNA电泳分析和SDS-PAGE方法分析,结果表明核酸电泳迁移率一致,而不同毒株间各种蛋白的百分含量却有较大变化,可能与毒株病原性明显增强有关。

2 vvIBDV的流行特点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超强毒IBDV首先在欧洲报道。随后九十年代初,在日本也有关于超强毒的报道。很快超强毒IBDV在亚洲和世界的大多数地区蔓延开来。我国学者李德山等人从死亡率55%的IBD病鸡群中分离到一株IBD超强毒株,该毒株人工感染鸡,发病率100%,死亡率60%,从而表明我国也存在不同于经典IBD病毒的超强毒株。

vvIBDV对鸡具有很强的致病性。后备蛋鸡、乌骨鸡等轻型鸡品种对其高度敏感,而肉鸡则似乎有一定程度的抵抗力。鸡对vvIBD最易感阶段为3~6周龄,它不仅能感染有较高母源抗体的3周龄以内的雏鸡,而且感染日龄有扩大的趋势,即使较大日龄鸡如138日龄以上的成年鸡也可感染。这可能与其生长发育特点有关,因为这阶段蛋鸡的法氏囊最为发达。

高死亡率是vvIBDV感染的又一显著特点。vvIBDV引起的IBD发病急、潜伏期为24~48h,病程约为3~10d,发病率为100%,死亡率通常可达20%以上,有的鸡群甚至超过50%,死亡曲线呈尖峰状。人工发病试验证明,4周龄SPF鸡或非免疫鸡,攻击vvIBDV后,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为50%~100%。

引起严重的法氏囊损伤是vvIBDV感染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发病鸡出现非常典型的病变:病死鸡的法氏囊显著肿大,黏膜严重出血,有的外观称“紫葡萄”样。此外,还表现为胸部和腿部肌肉严重出血,脾脏、盲肠、扁桃体的淋巴滤泡变性、坏死,肝褪色等全身性的炎症反应。通过点眼攻毒,还可见到眼内出血的病变,这可能是vvIBDV在哈德尔氏腺引起出血性炎症的结果。Inoue等以vvIBDV HPS-2和强毒株GBF-1攻击SPF鸡来研究它们对胸腺的损害,发现两者均可引起胸腺淋巴滤泡坏死和消失,但vvIBDV所引起的损伤更加严重,淋巴细胞的损伤以细胞裂解为特征。

3 vvIBD致病机理

vvIBDV侵入宿主后,先在肠道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中增殖,再随血流扩散至肝脏和法氏囊,并在法氏囊定居和繁殖,然后随血流扩散至全身,出现毒血症。病毒的靶细胞主要是法氏囊中带有表面免疫球PrM(SigM)的B淋巴细胞。感染鸡因B淋巴细胞受到大量破坏(裂解),造成法氏囊的萎缩,从而导致体液免疫失败。实验研究认为,巨噬细胞通过释放肿瘤坏死因子和IL-6可加重IBD病情,辅助T细胞在病理学机制中也发挥中介作用。细胞因子可能在该病发生和免疫抑制发生中起关键作用。病毒还与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诱导产生趋化因子,引起多种组织的广泛出血和白细胞浸润,以及相应组织的炎症与水肿,并造成凝血时间延长。

4 vvIBDV的危害

由vvIBDV引起的传染性法氏囊病,它的危害是十分巨大的。首先表现为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刘爵等[22]报道,vvIBDV接种8周龄SPF鸡后,发病率100%,死亡率达92.3%。Vanden Berg等、Nunoya等、幸桂香等、李德山等报道,一般认为超强毒株能引起5~10周龄鸡70%以上的死亡率,孙淑红等认为,vvIBDV感染的传染性法氏囊病,表现为高死亡率,最高可达94%,易感日龄可延长至120日龄。刁有祥等认为,由vvIBDV致病的IBD感染率可达100%,死亡率一般在30%~60%左右。

其次,鸡患法氏囊病后,除造成大部分鸡只死亡外,另一大危害是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法氏囊(BF)、胸腺与骨髓为鸡的中枢免疫器官,对机体免疫反应具有控制作用,是诱导淋巴细胞分化、增殖成为免疫活性细胞的器官。感染IBDV的鸡淋巴细胞性结构(如法氏囊、脾、胸腺和盲肠扁桃体)会出现组织学病变,从而导致机体免疫抑制或不全的现象,特别是能抑制对多种疫苗的体液性免疫应答,而且也大大提高了病鸡对病原微生物的易感性,如对新城疫、马立克氏病,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疫病的抵抗力明显降低,易于诱发疫病,造成较大损失。

5 防治措施

防治本病目前必须采取综合性措施。

5.1 实施有效的消毒手段

环境中存在的vvIBDV野毒比疫苗病毒更易于突破母源抗体的保护,导致缺乏母源抗体或处于母源抗体下降过程中的“易感鸡”或处于接种疫苗后“免疫空白期”的鸡群爆发IBD,甚至导致1日龄雏鸡发生IBD隐性感染。因此,防止早期感染是控制vvIBD的关键。环境消毒是防治IBD的根本措施。在消毒液的选择上,过氧乙酸、甲醛、有机氯类消毒剂、双链季铵盐等效果较好。要定期进行消毒,一般最少每周两次,可选择2~3种含有不同有效成分的消毒剂交替使用,减少传染疾病的机会,这对于防治各种传染性疾病也都是十分重要的。

5.2 免疫接种

免疫接种是提高鸡体特异性抵抗力,防治该病的最重要方法。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给种鸡接种IBD疫苗,使雏鸡获得母源抗体,从而使雏鸡在早期得到保护,这一方法在IBD超强毒出现之前是可行的。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即使较高水平的IBD母源抗体也很难抵抗超强毒的攻击。另外,中等毒力的IBD疫苗与vvIBDV相比,突破母源抗体的能力较差,也会导致免疫失败。所以用高母源抗体来保护雏鸡免受vvIBDV侵袭的方法,似乎不太现实的。但也有试验证明,中等毒力的IBD疫苗在某些情况下可以预防vvIBDV引起的IBD,如选用免疫原性好的中等毒力疫苗,增加接种剂量,于2~3周龄进行首免,并经2~3次重复免疫接种,可获得较好的免疫效果。此外,使用较中等毒力疫苗毒力稍强的残毒疫苗,因其可突破较高的母源抗体而使鸡尽早地建立坚强的主动免疫,这样就能减少vvIBDV感染的机会,从而达到控制vvIBD的目的。法氏囊组织灭活油佐剂疫苗单独或与活疫苗联合使用,在7~14日龄时免疫接种,也是控制vvIBDV的好办法。

但是,无论是中等毒力活疫苗还是毒力稍强的残毒疫苗都会对家禽的免疫系统造成很大的损害,尤其是毒力稍强的残毒疫苗造成的危害,至少要经过三个月才能恢复正常,在此期间,不仅使家禽的免疫抗体水平上不去,免疫系统也受到很大的损伤,给病原微生物的侵入打开了方便之门,这也是疫苗免疫期间家禽常爆发呼吸道疾病和其他疾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最近,正在积极研制一种新型病毒-抗体复合物疫苗,该技术应用特异性的病毒中和因子与疫苗病毒在不足以中和疫苗病毒但足以延迟疫苗本身对畜禽机体造成的病理损伤。这使得雏鸡在存在被动免疫甚至存在很强毒力的病毒的情况下,可进行更为有效的免疫接种。

6 发生vvIBDV后的防治方法

发生本病时,采取以下这些措施,经临床治疗证明,对控制IBD病情的发展和降低病死率有一定的作用。

6.1 加强各项管理措施

改善饲养管理,对鸡舍及其周围环境进行严格的消毒,减少各种应激因素的刺激,饲料中增加多种营养物质,以促进病鸡的康复。

6.2 对发病鸡群进行紧急防治

对发病鸡群(病初)用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中等毒力疫苗(最好毒株型能对上号)2倍量对全群饮水免疫,可起到减少死亡的效果。

在发病早期用高免血清、康愈鸡血清、卵黄抗体肌肉注射效果很好。另据汪国托报道,用IBD病毒野毒株接种家兔制备兔抗IBD血清,用于治疗鸡IBD,收到明显疗效。

药物治疗。据李华平、赵永福等报道,中草药如蒲公英、金银花、艾叶、大青叶、板蓝根等对该病治愈率较高。湖北龚大春用地塞米松治疗IBD,病鸡病情得到缓解,饮食状况得到改善。据李国强等报道,用盐酸吗啉胍(病毒灵)加板蓝根冲剂治疗鸡IBD,治愈率高达78%。在使用抗生素类药物控制继发细菌感染时,要注意IBD引起的鸡体内钙、磷比例失调,切忌在饲料中添加金霉素、土霉素等结合钙的药物。还要慎用磺胺类药物,以免加重肾的负担而增加死亡。

猜你喜欢

母源法氏囊毒力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研究进展
禽法氏囊发育与免疫功能研究新进展
sncRNAs调控植入前胚胎母源因子降解机制的研究进展
申嗪霉素和咪唑菌酮复配对几种病害的室内毒力测定研究
阿维菌素与螺螨酯对沾化冬枣截形叶螨的毒力筛选及田间防效研究
血流感染肺炎克雷伯菌pLVPK毒力质粒的分布及与耐药的关系
鸡新城疫攻毒保护及不同母源抗体起点鸡免疫后抗体消长规律研究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在防治肉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上的推广应用研究
29种毒力基因在91株食源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中的分布
母源抗体在仔猪疾病防治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