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口蹄疫的流行特点及防治措施
2015-01-25张荣彬
张荣彬
(贵州省威宁县黑石头镇农业服务中心,贵州毕节 553105)
牛口蹄疫的流行特点及防治措施
张荣彬
(贵州省威宁县黑石头镇农业服务中心,贵州毕节 553105)
口蹄疫(FMD),也称作“口疮”、“蹄癀”,是一类动物传染病,由口蹄疫病毒(FMDV)引起,主要感染偶蹄动物,其中黄牛、奶牛最为敏感,其次是水牛、牦牛和猪,再次是骆驼和羊,野生的偶蹄目动物如黄羊、野牛、鹿等也可发病。口蹄疫病毒致病力强,传播方式和感染途径多,潜伏期短,发病急,FMD的爆发给畜牧业的发展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是危害动物、动物产品、国际贸易的主要疾病之一。笔者根据威宁县牛口蹄疫的发病情况、流行特点和临床症状,谈一下此病的综合防治措施,为养殖户提供技术参考。
1 病原
引起口蹄疫的病原微生物是口蹄疫病毒(FMDV),此病毒具有多形、易变等特点,目前知道的口蹄疫病毒在全世界有7个主型,在我国流行的主要有O、A、C三型及ZB型(云南保山型)。口蹄疫对外界的抵抗能力很强,在被污染的饲草、用具、土壤中可以存活数周或者数月之久,比较耐干燥、耐寒冷。不耐热,高温和阳光易杀死病毒,在加热85℃1分钟就可以将其杀死。酸碱对病毒的杀灭作用很强,常用1%~2%的火碱、20%~30%的草木灰和2%的甲醛进行消毒。
2 流行特点
FMD被列为一类传染病之首,在全世界各地都有发生,病牛是主要的传染源,病牛的水泡皮、水泡液、唾液、粪、奶和呼出的气体,都含有大量的致病力很强的病毒,当健康的牛食入或吸入这些病毒时,便可引起感染。此病的主要感染途径是直接接触和气源性感染。直接接触带毒的动物、污染的动物产品(如肉、内脏、奶)等引起疫情传播。病毒也可以随风传播到10~60 km以外的地方,发生远距离气源性传播。还可以通过运输工具、人等途径传播。
此病的传染性强,没有严格的季节性,在不同的地区表现出不同的季节性,如在牧区秋末、冬季流行较多,春秋减轻,夏末基本平息。农区季节性不明显。此病传播速度快,流行面积广,流行方式主要有扩散式和跳跃式,一旦发生,会出现流行或者大流行。大量的统计资料表明,在自然条件下,牛口蹄疫有周期性流行的特点,一般每隔1~2年或者3~5年流行一次。
3 临床症状
此病的潜伏期一般为2~4 d,有的可以长达1周左右。病初体温升高到40℃~41℃,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反刍减少,乳牛产奶量下降,闭口,流涎,很快就在唇内、齿龈、舌面、颊部黏膜、蹄趾间及蹄冠部柔软皮肤以及乳房皮肤上出现水泡,水泡破裂后形成红色烂斑,然后糜烂逐渐愈合,也可能发生溃疡,愈合后形成斑痕。蹄部发生病变以后,病牛表现为跛行,不愿站立和行走,如果护理不当,可能会引起并发感染,引起化脓、坏死,甚至蹄匣脱落。
犊牛患病时,多数看不到特征性水泡,主要表现为出血性肠炎和心肌炎,死亡率很高。成年牛多呈良性经过,死亡率较低,一般不会超过1%~2%。如果仅仅是口腔发病,经过一周左右即可病愈。当蹄部病变的时候,可能会延长至2~3周或者更长。有些病牛在愈合过程中,病情会突然恶化,全身衰弱,肌肉发抖,心跳加快,节律不齐,食欲废绝,站立不稳,最后因心肌麻痹而死亡,这种类型称为恶性口蹄疫,死亡率可达20%~50%。
4 诊断
根据发病症状,流行特点等可以做出初步诊断,但是口蹄疫是一种烈性传染病,任何可疑的口蹄疫病例,必须做实验室检查来确诊并鉴定病毒类型。常用的方法有血清学试验、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等。
5 牛口蹄疫的综合防治措施
牛口蹄疫病毒的寄主广泛,传染性很强,病毒类型多,给诊断和防治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往往造成大面积的流行,招致巨大的经济损失。
5.1 预防接种
对于牛口蹄疫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就是做好预防接种工作。最常用的疫苗有活疫苗和灭活疫苗。由于FMDV易变异,有残余毒力、致弱程度和免疫原性很难把握,现在很多国家已经禁止使用活疫苗,大多采用灭活疫苗进行预防。但灭活疫苗也有不足之处,表现为免疫性较差,存在生物安全隐患,生产难度大,成本较高。研制安全、高效、多价、稳定和抗原性强的新型疫苗已成为口蹄疫疫苗研究的热点和迫切需要。现在研究的基因工程疫苗、核酸疫苗(基因疫苗)、感染性克隆疫苗对动物有很强的保护功能,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5.2 加强监管
对畜产品做好进出口检疫、消毒工作。拒绝从有口蹄疫的国家进口动物及产品,如果必须进口,要在政府部门监督下严格检疫、消毒和相应处理确保安全。当发生疑似病例的时候,要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疫情,并通知附近的区域加强防疫。同时要及时采取病料,到有关检验单位检测,尽早确诊并鉴定病毒类型,做好应对措施。对发病的疫区要及时划定范围并封锁,按“早、快、严、小”的原则,禁止人员及物品的流动,迅速扑杀发病动物、同群动物,彻底清理、消毒处理感染和可疑感染场所及物品,3个月内不出现新病例时可以解除封锁。
5.3 治疗措施
病牛发生口蹄疫后经10~14 d可以自愈。为了促进病畜早日痊愈,缩短病程,特别是为了防止继发感染,要在严格隔离的条件下,及时对病牛进行治疗。口腔可用清水、1%的食盐水、0.1%的高锰酸钾溶液冲洗,糜烂面上涂5%的碘酊甘油或也撒上冰硼散。蹄部用3%的来苏水洗涤,擦干后涂松馏油或鱼石脂软膏等,再用绷带包扎。乳房病变可以用肥皂水或2%-3%的硼酸水清洗,然后涂青霉素软膏。进行局部治疗的同时,观察全身的状况,有并发症的可以采取对症治疗,如考虑强心、补液或者注射抗菌药物。
现在,一些发达的国家为了消灭口蹄疫采取“屠杀”的政策,这对于感染率低,经济能力好的国家比较容易,而对于感染率高的国家,疫苗注射仍是防治口蹄疫的有效方法。研制安全有效的疫苗是成功预防、控制乃至最终消灭口蹄疫的关键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