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原市城市森林布局研究

2015-01-25尹卫东

中国城市林业 2015年1期
关键词:林带太原市太原

尹卫东 穆 博

太原市城市森林布局研究

尹卫东 穆 博

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园林系 太原 030009

依据“林网化与水网化”的中国城市森林建设理念,即城市森林网状分布和城市水系网状连接,调查太原市建成区及周边自然环境状况,对太原市的城市森林建设布局进行探索研究,提出太原市城市森林建设总体布局方案为“一圈、一河、两网、三山、十一流域、多核”。

城市森林,布局,太原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城市森林的概念尚有不同的看法[1]。美国对城市森林的研究比较早,一些学者从定量和定性的角度提出了城市森林的概念[2]。城市森林是城市范围内以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和自然协调、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为目标,以树木为主的人工或自然的生态系统,其主体应是近自然的森林生态系统[3]。本文将依据“林网化与水网化”的中国城市森林建设理念[4],提出太原市城市森林建设总体布局方案。

1 太原市自然与社会概况

太原是山西省省会,也称“龙城”,是一座具有4 700多年历史、2 500多年建城史的九朝古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22个特大城市之一,太原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山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太原自古就有“锦绣太原城”的美誉,是中国北方著名的军事、文化重镇,是世界闻名的晋商都会,中国最重要的能源、重工业基地之一。

太原市共辖6个市辖区、3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太原北接忻州,东连阳泉,西交吕梁,南邻晋中,位于山西省中北部的晋中盆地,是太原经济圈和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太原市境总面积6 988 km2,总人口427.77万。其中太原市区总面积1 460 km2,太原市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400 km2(在中国居第10)[5]。

2 太原市城市森林建设布局

太原城市森林建设范围包括城市建成区及建成区周边,主要包括东、西、北三山,自北向南穿越太原市中心的山西第一大河汾河,由东、西、北三山流出经由市区汇入汾河的11条边山支流,由环城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干道公路、城区街道及铁路组成的城市交通系统,机关、单位、住宅区等人居环境,由城市公园、街头绿地组成的公共绿地系统,由郊区农田、菜地、果园、苗圃、农田防护林组成的生产绿地系统。按照“营建大尺度森林,打造大组团公园,形成大林海景观”[6]的城市森林建设核心理念,本文认为太原城市森林布局应为“一圈、一河、两网、三山、十一流域、多核”。“一圈”指建成区周围的城郊生态公益林建设,结合建成区周围的自然条件,包括丘陵、平原上的荒地造林,苗圃地、果园、菜地、农田及农田防护林等,最终形成一个环绕建成区的城市生态公益林系统。“一河”指穿越太原市建成区的汾河河道的治理和汾河两岸的防护林带建设。“两网”指公路、铁路道路交通林网和河流、渠道水系林网的建设。“三山”则指太原市区周边东、西、北三山的生态公益林建设。“十一流域”指由东、西、北三山流入太原区的11条边山支流所属流域的生态水源涵养林建设。“多核”指市内机关企事业单位绿地、住宅区绿地、公园、街旁绿地等城市森林建设。

2.1 “一圈”城郊生态公益林建设

“一圈”城郊生态公益林建设指太原市城市周边除河道、道路林带绿化外的低山丘陵、台地、盆地、平原包括农田、菜地、果园、苗圃、荒地、工业废弃地等地域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建设。

由于太原市近郊的农田、菜地、果园受到了严重的污染,不能有效保证农产品食品安全,建议将近郊严重污染的农用地改作苗圃、花圃等非食品生产用地或生态公益林用地,对因改变土地用途受到损失的农民进行合理补偿,并结合调整产业结构使他们变成为城市提供生态效益的生态用地。对远郊农田、菜地,则加强防护林建设。

对于城市周边的苗圃地,要加强土地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一方面向城市提供产品、绿化苗木,另一方面也给城市增加生态效益。对于城市周边的荒地和工业废弃地,要运用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生态修复技术,加大投入力度,尽快建成以乔木为主,乔、灌、草相结合的城郊森林生态系统。

2.2 “一河”生态廊道建设

山西第一大河流汾河由北向南穿越太原市建成区中心,是太原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太原市区汾河河道宽500~600 m,长达28 km。汾河河道及两岸的生态林带建设是太原市城市森林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汾河上游水库截流和太原市区内工矿企业的污水排放,市区汾河段曾是一个流量小、污染严重的臭河。河坝以内河流两岸地带曾经是杂草丛生、垃圾遍地的荒地,其中还有市民开垦种植的农田、菜地,成为太原市区一大破败景观。太原市政府从2000年3月开始对太原市区汾河段进行治理。具体的做法是在河道中筑排污渠、修水坝,将500 m宽的河道纵向分成4个部分,即两边的2个绿化带,中间为排洪河道和水体景观2个部分。水体由几道橡胶坝和两边的水坝合围蓄水形成;两边的绿化带是在两岸大坝到河中蓄水坝之间垫土,在上面进行建房、修路、植树、种草,形成两条狭长的城市绿地,最终形成胜利桥以北延伸到南内环桥南长约5.8 km的带状森林绿地和水体公园。以后建成胜利桥北到柴村桥长约6 km、宽500~600 m的汾河河道湿地公园,发挥湿地巨大的生态作用。同时,在河道的两岸建设高质量的林带,形成一个以湿地为心、林带为边的长条湿地景观。最终利用汾河穿过太原市建成区中心的独特优势建设“一河”城市生态廊道。

2.3 “两网”生态林网建设

2.3.1 道路林网建设

“两网”中的第一网是城市道路林网建设,包括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公路、铁路、县乡公路和市区街道。

随着城市道路的不断新建,车辆的增加对城市生态环境也造成许多负面的影响,例如生境的破碎、隔离作用,汽车尾气、噪音的污染,汽车扬尘的形成等,给市民带来严重危害。因此,大力营造道路交通林带,也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乔、灌、草相结合的量多质优的公路、铁路和街道两边的道路林带,让林带发挥滞尘、降噪、吸收有害气体的生态作用,隔离车流和人流的交通作用及绿化美化的景观作用。

太原市的城市主干道有30多条,形成纵横交错的市内交通网。其中,老街道如五一路、解放路、迎泽大街等道路绿化树木已长成参天大树,有的已渐趋衰老,所用树种大多为乡土树种,如国槐、刺槐、栾树、白蜡、泡桐等,也有引进的银杏。这些街道的林带已成型,树冠郁闭,有的覆盖整个道路,改进余地不大。新建的道路如长风大街、滨河东西路、和平北路等绿化则存在很多问题,如硬化铺装面积大而绿地面积少,草坪面积大而树木面积小,小灌木种植多而大乔木种植少等。因此,对这些道路应加强路边林带的建设,按照城市森林的建设思路,建成景观和生态并重的道路林带系统。

2.3.2 水系林网建设

太原市水系林网的建设就是对经过太原市6城区的19条河渠两岸和市区内的湖泊周边进行林网建设。对河渠和湖泊进行生态建设,以河渠为轴建设沿河渠的防护林带。河渠林带现状是树种密度大,树种单一,林带宽度不足。在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建设中,应按“水网化”的要求,建成林水相依、林水相连、依水建林、以林涵水的林水一体的水边林带网。

太原市区19条河渠在城区内的总长度为137.85 km。在河渠的两边建设河渠林带网络,和汾河公园林带相贯通,就可形成太原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的水网化格局,即以汾河公园为主脉、19条河渠为支脉的林网和水网并行的水系林带网。

2.4 “三山”生态公益林建设

“三山”生态公益林建设是指环绕太原市区的东、西、北三山的生态公益林体系建设。太原市三面环山,东西两山间距离约10 km左右,北部山地为黄土丘陵山地。多年来大量的开山采石破坏了太原市东西山的自然景观和植被,同时石料场也成为太原市区主要的沙尘来源。雨季从山中直泻而下的洪水冲进市区,淹没城市街道和冲入街旁居民家中,给城市带来严重灾难。在太原市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建设中,太原市东、西、北三面山地的生态公益林建设应作为重要部分。具体的做法是终止开山采石,采用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相结合的办法恢复和再造太原市东、西、北三山的森林生态系统,使太原市“三山”发挥重要的生态作用和景观作用,同时也可作为城市居民郊游的好去处。例如,太原西山的天龙山自然保护区、龙山景区、崛围山风景区现已成为太原市民节假日郊游避暑的好地方。

2.5 “十一流域”水源涵养林建设

“十一流域”水源涵养林建设是指从东、西、北三山流入太原市区的11条边山支的流域水源涵养林建设工作。

流域治理的工作主要指各条河所属流域的森林植被建设和恢复、流域内污染源的清除,也可能涉及流域内居民的搬迁工作。目的是建设和全面恢复各流域水源涵养林并发挥应有的作用,为太原市提供清洁水源,在雨季避免洪水的发生。同时,作为生态型小流域,也可用作休闲、度假旅游之用。太原市11条边山支流的流域总面积约1 620 km2,按年降水量500 mm计算,总降水量为8.15亿m3。如果能拦蓄并利用这些降水,将为太原市的水源利用提供巨大的支持。

流域生态系统是一个复合生态,开展流域生态研究需要将水生态研究和陆地生态研究二者结合起来。总之,流域管理要从流域整体出发,从科学角度更为有效地使水资源管理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7]。在“十一流域”水源涵养林的建设过程中,首先要摸清各个流域的基本情况,然后有针对性地控制流域内人口,调节流域内的土地利用,改善生态环境,恢复植被,植树造林,最终将太原市边山“十一流域”建设成为能给太原市提供清洁水源和具有强大的生态功能同时也具有较好游憩功能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2.6 “多核”片林建设

“多核”片林建设是指太原市建成区内的公园绿地、街旁绿地、单位绿地、居民区绿地的城市森林建设。以公园、街旁绿地、单位绿地和居住区绿地为单位建设片林或林地,采用乔、灌、草结合的方式,在有限的土地上尽可能地营造出更多的绿量,与道路林网,水系林网相连通,建成真正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

太原市中心城区内有29处全市性公园、27处区域性公园、125处社区公园、18处专类公园、49处带状公园和237处街旁绿地。其中,全市性综合公园面积10~160 hm2,服务半径2 000 m;区域性综合公园面积5~10 hm2,服务半径1 000 m;街旁绿地(含居住区级公园)面积小于5 hm2,服务半径500 m。综合性公园有迎泽公园、晋阳湖景区、汾东公园、华夏公园、汾河市民公园[8]。

根据对太原市较大公园龙潭公园、儿童公园、街心公园、迎泽公园进行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草坪面积占绿地面积的65.4%。可见现在太原市公园中草坪面积比例较大,与城市森林要求的以乔木为主的近自然群落有较大差距。今后应加大乔木种植力度,减少单纯草坪面积。

城市森林的规划建设中,要增加小绿地广场、小游园的数量,同时也提高小游园的布局水平和生态建设水平,作为城市森林建设中“多核”的重要现成部分。

3 太原市城市森林布局建议

在中国城市森林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太原市作为山西省的省会城市应该学习城市森林建设的先进理念,积极开展城市森林建设。在城市森林建设过程中要充分研究太原市社会和自然环境特点,依据城市森林建设相关理念,做好城市森林建设总体规划。城市森林总体规划要高度重视城市森林建设布局,依托太原市固有的“三山、一河、十一流域、公园绿地、单位绿地和住宅区绿地”等自然条件,结合城市森林建设相关理念,进行科学合理的城市森林布局,努力打造具有太原市城市特点的森林城市,为太原市创造富有特色的最佳人居环境。

[1]王成,彭镇华,陶康华.中国城市森林的特点及发展思考[J].生态学杂志,2004,23(3):88-92.

[2]王成,蔡春菊,陶康华.城市森林的概念、范围及其研究[J].世界林业研究,2004,17(2):23-27.

[3]宋永昌.城市森林研究中心的几个问题[J].中国城市林业,2004,2(1):4-9.

[4]彭镇华.中国城市森林建设:在中欧城镇化与城市森林建设国际研讨会上的主题报告[J].中国城市林业,2013,11(6):1 -3.

[5]山西统计信息网.太原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4-06-01].www.stats-sx.gov.cn.

[6]王成,王军,刘军朝,等.北京平原绿化建设的差距、建设思路与战略布局[J].中国城市林业,2013,11(6):4-7.

[7]李婉晖,潘文斌,邓红兵.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途径:流域管理[J].生态学杂志,2004,23(6):97-101.

[8]太原市城市公园基本情况调查资料[R].太原:太原市园林局,2013.

A Study of Urban Forest Layout in Taiyuan City

Yin Weidong Mu Bo
(Department of Landscaping,Shanxi Forestr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Taiyuan 03009,China)

In line with the construction concept for China’s urban forest concluded as forest and water networkization,i.e.,network distribution of urban forest and connection with urban water network,the build-up area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status around in Taiyuan Citywas investigated.After the explorative study of Taiyuan’s urban forest construction layout,the overall layout plan for the urban forest construction in Taiyuan was proposed as“one circle,one river,two nets,three mountains,eleven watersheds and many cores”.

Taiyuan City,urban forest,layout

2014-07-01

尹卫东,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林业,E-mail:sxlyydw@163.com

猜你喜欢

林带太原市太原
太原市为农村寄递物流补“短板”
乡村振兴“太原模式”亮起来
太原市61个村要建污水处理设施严禁直排入河
太原清廉地图
太原市园林绿化植物选择及分析
人造太原
太原市六家药茶企业获省级授权
不同配置乔灌混交林防风效益的风洞试验
除夜太原寒甚
闽南沿海木麻黄基干林带下潺槁造林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