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动神经元病的中医药研究现状

2015-01-25胡小花徐仁伵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西南昌330006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5年16期
关键词:运动神经元疗程穴位

胡小花 郭 健 徐仁伵(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西 南昌 330006)

运动神经元病的中医药研究现状

胡小花郭健徐仁伵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西南昌330006)

〔关键词〕运动神经元病;中医药

第一作者:胡小花(1980-),女,硕士,主要从事中医药研究。

运动神经元病是由于运动神经元受到损伤,逐渐导致全身瘫痪,并丧失吞咽和语言功能,最后因呼吸衰竭而死亡。本病90%以上为散发病例,成人通常在30~60岁发病,男性多于女性,有部分患者有阳性家族史,通常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1〕。它是世界卫生组织列的五大绝症之一,与癌症和艾滋病齐名。

1 西医对运动神经元病的认识

运动神经元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无定论,可能包括自由基氧化学说、兴奋性氨基酸的毒性作用、遗传因素、神经微丝、神经营养因子、自身免疫、其他环境因素等相关机制〔2〕。

本病起病隐匿,进展缓慢,误诊率可达40%〔3〕。西医运动神经元病的临床症状、体征只能作临床分组的依据,临床确诊需靠肌活检或肌电图示神经元性损害,并结合磁共振成像(MRI)、CT、X线和磷酸肌酸激酶(CPK)等排除其他疾病。有学者研究表明运动神经元病患者血清中存在运动神经元特异抗原成分,用抗运动神经元单克隆抗体以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运动神经元特异抗原,可以作为诊断运动神经元病的辅助检查〔4〕。结合近年来的研究进展,针对本病病损部位和临床表现不同,可分为以下几型:肌萎缩侧索硬化(ALS) ;进行性脊肌萎缩症(PSMA) ;进行性延髓麻痹(PBP) ;原发性侧索硬化(PLS)〔5〕。西医有抗兴奋毒性治疗、清除自由基、免疫治疗、神经保护性治疗、基因治疗、骨髓干细胞移植等治疗方法,但缺乏特效的药物和方法。

2 中医对运动神经元病的基础研究

运动神经元病是中医“痿症”的一种,从目前的文献报道来看,中医药在治疗运动神经元病中有较多优势,甚至有中药治愈运动神经元疾患1例的报告〔6〕。

2.1中医对运动神经元病的早期认识《黄帝内经》设《痿症》专篇对痿症的病因病机作了较为系统详细的描述,提出了“肺热叶焦”为主要病机的观点和“治痿独取阳明”的基本大法,并根据病因影响脏腑的不同,分为脉痿、筋痿、肉痿、骨痿、皮痿等五痿,而本病在五痿之中多属“肉痿”和“筋痿”,并认为痿症主要与肺、胃、肝、肾有关。《难经》进一步发展了内经关于痿证的论述,《伤寒杂病论》补充痿证论述,《中藏经》提出痿证针灸治疗取穴。张从正在《儒门事亲》提出:“故痿辟属肺,脉痿属心,筋痿属肝,肉痿属脾,骨痿属肾,总因肺受火热叶焦之故,相传于四脏,痿病成矣。”陈无择在其《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痿叙论》中明确指出:“人身五体之皮毛、血脉、筋膜、肌肉、骨髓内属五脏”,其所论“五痿治法”,仍宗内经“治痿独取阳明”之旨:“诸治痿治,并养阳明与冲脉”。脑卒中与痿证有许多相似之处,周之斡在《慎斋遗书》中明确提出了风痿之证鉴别的要点:“痿有风痿之别,痛则为风,不痛则为痿。盖痛为实,不痛为虚”。《类证治裁》中对历代痿证治疗方论进行了总结。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设有“肢体痿废方”专论。他根据主要症状将痿证分为三类:①肌肉痹木,抑搔不知疼痒者;②因身之筋拘挛,而不能伸者;③骨软不能履地者。其治疗用振颓汤,其方以黄芪补大气,白术健脾胃,当归、乳香没药以流通血脉,灵仙以祛风消痰,并以人参气血两补而防灵仙性偏走泄,干姜以开气血之痹,知母解干姜人参之热,其药性平和,久服无弊〔7〕。

2.2病因病机研究郑玉林等〔8〕将运动神经元病病程分为早期、中期、晚期。早期多实、病在经络运动神经元病早期症状单一,多表现为单一肢体、单侧肢体症状或仅表现吞咽、言语困难等症状,以经络病变为主,脏腑之气尚未大衰;中期虚实夹杂、病已达腑病变中期,病程延长;晚期元气亏虚、病在脏腑疾病晚期、病程日久、脏腑之气衰败、病情复杂、病势危重万长、病损加深、病势缠绵,患者多夹虚夹瘀。王殿华等〔9〕也将运动神经元病病程分为早期、中期、晚期。早期奇经亏虚,五脏虚损是发病之本;中期阴虚火旺,毒邪肆虐为病情进展之重要因素;晚期元气衰败,升降乖戾,痰瘀交互是最终病危的病机关键环节。对于其发病机制的认识有以下几种意见:

2.2.1脏腑亏损(1)肝肾亏虚:久病内伤精血,肝肾阴虚。肝主筋,肾主骨,精血亏损,精虚不能濡养筋骨,血虚失于灌溉肌肉,则筋骨失荣、肌肉萎缩消瘦。根据“肾主骨生髓”的理论,肾虚精亏,骨枯髓空,肾不养肝则筋脉痿弛。肾虚髓亏不能化血,造成肝血不足,不能荣养四末与爪甲,则出现筋痿〔10〕。(2)肝脾肾亏损:李国斌等〔11〕发现三脏间通径系数表中肝-脾-肾的间接通径系数较大,揭示了肝脾肾三脏间相互影响、相互传变的规律。林通国〔12〕认为,本病之因,多与肝、脾、肾亏损有关,真阳亏损、肝木失调为本病之本。(3)脾胃虚衰:脾胃主肌肉而充养四肢百骸。黄再军等〔13〕认为,由于饮食不节,或久处湿地,或思虑过度,致脾胃受伤。脾为后天之本,主肌肉及四肢,脾气亏虚,运化失常,精微不能输送,肌肉失于荣养。(4)肝风内动:尚尔寿〔14〕认为,本病初起,以肝风内动为主。本病初期即有肌肉跳动,不同于痿证而类似中医的“肌肉动”,且中医认为“风性主动”、“肝主筋”,因此本病辨证应以“风”为主,尤应以“肝风”为主,从肝从风论治。

2.2.2经络亏损(1)奇经亏损:吴以岭〔15〕认为奇经亏损,八脉失养是运动神经元病的病机根本贯穿于本病始终。(2)络病:周慎〔16〕认为本病主要由于神经组织微循环障碍导致的组织缺氧与微血管病变,与血疲阻络有关。谢仁明等〔17〕强调络病是本病缠绵难愈的主要机制。本病常因脾肾肝三脏虚损、毒邪内侵、淤血停着于络脉而成络病。虚损、邪毒、淤血客于络脉,败坏形体继而又加重病情,变生诸病,形成恶性循环,缠绵难愈。所以“络病”是本病的病位,又是其核心机制。

2.2.3阴阳俱损谢文正〔18〕认为本病病因为本元内伤,精血不足,阳气衰弱,阴阳俱损,气化不及。多由六淫侵袭,劳役过度所诱发。阳不化气,阴难成形,故表现出退行性病变。

2.2.4气虚血滞本病往往迁延日久,“久病从虚,久病从瘀”。宋玉明等〔10〕认为由于气虚不能运血,血滞肌肤,肌筋失于温煦,故肌肉枯萎,筋弛无力。主要症状为手指及手肌肉削陷萎软,双手痿软无力,运动功能障碍,抬举握固无力,神疲乏力,肌倦懈怠,易汗出肢冷,心慌气短,口不干,纳食可,二便调,舌质黯、有瘀斑,脉细涩。吕民仓〔19〕也认为本病的发生是因为气虚血瘀所致。

3 中医药临床研究

3.1中药自拟方治疗中药自拟方的广泛运用,增强了中药的临床实用性。邓自耀等〔20〕以健脾养肝为原则,自拟基本方服用。张朝霞〔21〕采用健脾补气法,给予四君子汤加减治疗,治疗5个疗程,结果显效4例,有效3例,无效3例,有效率占70%。

3.2辨证论治王宝亮〔22〕运用辩证论治将运动神经元病分为四型: (1)肺脾气虚型:症见四肢无力、肌肉萎缩、肌肉跳动甚至肌肉萎废不用,神疲乏力、倦怠、气短、动则尤甚,自汗畏风,纳呆便溏,舌少津边有齿痕、苔薄白,脉弱; (2)脾肾阳虚型:症见四肢无力、肌肉萎缩、畏寒肢冷、纳差、腰膝酸软,或兼肌肉颤动,或心悸头眩,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3)肝肾阴虚型:症见肌肉萎缩、肌肉跳动、肢体僵硬、肉削筋惕、眩晕耳鸣、两目干涩恶心烦热、盗汗、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4)痰瘀互阻型:症见肢体无力、肌肉萎缩、肌肉跳动、肢体僵硬、痰多、吞咽不利、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用,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脉沉细。王宝亮〔22〕用通络汤为基础方治疗了30例运动神经元病患者,治疗后基本痊愈4例,显效11例,有效13例,无效2例。通络汤的基础方是紫河车、鹿茸、水蛭、全虫、蜈蚣,脾肺气虚型兼滋阴健脾益气,加黄苠、西洋参、知母、白术、茯苓、麦冬、当归、柴胡、升麻、陈皮、炙甘草。脾肾阳虚型兼温补脾肾,加黄芪、熟附子、肉桂、锁阳、白术、茯苓、仙灵脾、巴戟天、杜仲、补骨脂。肝肾阴虚型兼滋养肝肾,加山茱萸、白芍、枸杞子、菟丝子、龟板、鳖甲、阿胶(烊)、黄柏、甘草、知母。痰瘀互阻型兼化痰祛瘀,活血通络,加半夏、陈皮、茯苓、制南星、节菖蒲、竹茹、枳实、藿香、僵蚕、地龙、桃仁、川芎。每日1付水煎,分2次温服。60 d为1个疗程。

3.3中药提取物治疗陈金亮等〔23〕将确诊为运动神经元病的患者85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710例和对照组142例,治疗组应用肌萎灵注射液48 ml加入50 g/L葡萄糖或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对照组应用神经营养因子2 000 BU溶于250 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全组病例,1次/d,25 d为1个疗程,休息5~7 d。继续下一个疗程。结果显示治疗组显效率为22.2%,总有效率为86.4%,肌萎灵注射液能显著改善运动神经元病患者的临床症状。

3.4中医针灸治疗郑路〔24〕运用针刺、穴位注射及穴位埋线治疗对20名运动神经元病患者治疗,方法针刺主穴大椎、手三里、曲池、合谷、足三里、阳陵泉、悬钟;配穴:命门、气海、血海、太冲、脾俞、关元、内关、鱼际。每次取5~7穴。穴位注射取曲池、合谷、肩髑、足三里、三阴交、血海、梁丘、八风、八邪、太冲等穴,用维生素B和当归注射液,每次选3~5穴,每穴0.5~1 ml。穴位埋线取关元、气海、脾俞、肝俞,配以肾俞、胃俞及病变侵犯相应节段之华佗夹脊穴,每次取主穴1~2穴,配穴1~2穴,用“0”号羊肠线进行穴位埋线,1个月后可重复1次。结果治愈4例,显效10例,好转4例,无效2例。

翁国盛〔25〕针灸及推拿治疗23例运动神经元病患者。方法:以阳明经穴位为主,上肢取曲池、外关、合谷、风池、手三里、内关为主,下肢取足三里、上下巨虚、三阴交、内庭、阳陵泉,躯干部取脾俞、肾俞、肝俞、命门、膻中、大椎、灸神阙、关元、气海、艾灸以瘢痕灸为主,手法以补为主,留针时间30 min左右,推拿治疗主要用推法、揉法、点按法、施推法时顺经推,以皮肤发烫为佳,时间5~8 min左右。施揉法时根据肌肉的承受情况,力度适中,主要以顺经揉为主,时间约8 min左右。接着顺经点按重点点按脾俞、肾俞、肝俞、命门,每穴点按时间以10~15 s/次,重复以上操作2~3遍。以上治疗均以阳明经为主,辅以太阳经、少阳经和督脉,隔日1次,10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6~9个疗程。结果治愈9例,显效2例,好转7例,无效4例,死亡1例。

许阳〔26〕用针灸穴位治疗25例运动神经元病患者,痊愈6例,显效12例,好转5例,无效2倒,总有效率92%。方法:主穴取大椎、肺俞、胃俞、肝俞、肾俞。上肢肌无力配肩井、肩髑、曲池、合谷、阳溪;下肢肌无力配髀关、粱丘、足三里、解溪。用0.3 mm×40 mm银针,大椎穴以双手持针直刺,得气后沿双侧央背穴左右各行针3次,脾俞、肝俞、肾俞均取双侧穴位,强刺激留针配穴要求针感沿上肢或下肢传至远端,有放电感为佳。留针30 min,每10 min行针1次,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2 d。治疗3个疗程观察疗效。

马淑芳等〔27〕用穴位注射治疗了30例运动神经元病患者,结果显效3例,有效16例,无效8例,死亡3例。方法:主穴(脾俞、胃俞、肾俞、双侧交替取穴)配穴(上肢取肩髑、曲池、手三里、阳溪、大椎,下肢取髀关、梁丘、足三里、解溪、腰阳关),均取患侧,每次上下肢取穴1~3穴。进行交替取穴,每日1次。取变构蛇毒(500~600 mg/ml) 2 ml加入注射用水2 ml(用药前必须做皮试阴性方可用药),取5 ml一次性注射器1支,抽取药液,穴位常规消毒,将针刺人穴位,得气后。回抽无血,将药液缓慢注入,每穴位注射0.5 ml,每日1次,15次为1疗程,休息10 d后再进行第2个疗程。

3.5中西医结合治疗宋相勤等〔28〕用中西医结合治疗12例运动神经元病患者,结果显效2例,有效6例,方法:西药:支链氨基酸250 ml静脉点滴,每日1次;能量合剂2支加维生素C 3.0、维生素B6 0.3、胞二磷胆碱0.75,静滴1 d1次;维生素E胶丸0.1,每日3次,口服;尼莫地平20 mg,每日3次,口服;神经妥乐平6 ml,双侧曲池、足三里、三阴交、内关、合谷穴位交替封闭,每穴注射药物1 ml。针刺基本穴位肩骰、曲池、外关、合谷、血海、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合并球麻痹加刺廉泉、人中、上星,并隔天1次金津、玉液点刺放血,针灸连续6 d休息1 d,继续下次治疗。静滴黄芪注射液30 ml加刺五加注射液60 ml,1次/1 d。中药基本处方:黄芪30 g,西洋参10 g(另煎),茯苓20 g,炒白术30 g,菟丝子30 g,全虫10 g,紫河车粉10 g(冲),鹿角胶15 g(烊化),沙苑子30 g。筋脉拘急,肢体强痉者,加白芍20 g,当归20 g,鸡血藤30 g;兼有湿热症状者,加知母12 g,黄柏10 g。每日1付,水煎分2次口服。以上方案治疗8 w后,评价临床疗效。

蔡仁豪〔29〕用参麦注射液结合综合疗法治疗运动神经元病38例。方法:对38例确诊为运动神经元病患者,随机分组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18例;其中观察组给予每天静脉滴注参脉注射液250 ml和综合治疗,对照组只给予综合治疗,综合治疗包括每天神经营养因子2 000 U静脉滴注,口服500 μg腺苷B12和ATP 40 mg;上述两组患者连续给药15 d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后休息3 d,继续下个疗程,连续3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0%,对照组为66.7%。

王继明等〔30〕研究显示,肌萎灵注射液明显促进人骨髓基质细胞的增殖和向神经细胞的分化,为中医药与干细胞移植联合治疗运动神经元病提供实验依据。

中医对本病的研究近年来有较大的发展,但缺乏严格的标准化的症候论证和大样本的临床实验。

4 参考文献

1覃小兰,卢明,杨志敏.运动神经元病的中医治疗进展〔J〕.四川中医,2001; 19(5) : 17-9.

2王雪飞.运动神经元病发病的相关学说〔J〕.中国临床康复,2006; 10 (42) : 107-9.

3刘晓薇,龙志刚.运动神经元病的治疗进展〔J〕.中国综合临床,2004; 20(11) : 1054-5.

4凌方明,高敏.中医药治疗运动神经元病的研究思路探讨〔C〕.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04; 243-3.

5程永,王竹行.运动神经元病中医病因病机与治法综述〔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3; 29(12) : 1091-3.

6黄梅,贾淑红,刘艳.运动神经元病中医药研究现状〔J〕.河南中医,2006; 26(9) : 84-6.

7秦华.运动神经元病的中西医诊治进展〔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7; 5(28) : 46-8.

8郑玉林,王宝亮.王宝亮教授对运动神经元病的治疗〔J〕.中医临床研究,2014; 6(1) : 70-1.

9王殿华,陈金亮.运动神经元病中医病因病机初探〔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 13(7) : 37-8.

10宋玉明,张良登,张月,等.基于中医学“方证相关”内涵治疗运动神经元病〔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 16(7) : 6-8.

11李国斌,莫传伟,徐志伟,等.运动神经元病五脏相关性研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1; 30(3) : 23-5.

12林通国.中医药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二例〔J〕.广西中医药,1983; 6(2) : 22-3.

13黄再军,何维德.“黄风湿”系列疗法治疗运动神经元病28例临床报告〔J〕.按摩与导引,1997; 13(5) : 14-6.

14尚尔寿,高世文.祖国医学对运动神经元疾病83例临床观察〔J〕.吉林中医药,1979; (4) : 19.

15吴以岭.从“奇经”论治运动神经元病探讨〔J〕.中医杂志,2001; 42 (6) : 325-8.

16周慎.运动神经元病的证治规律探讨〔J〕.中医药信息,1992; 9 (1) : 12-5.

17谢仁明,王永炎.运动神经元病中医辨治及临床疗效评价标准研究思路〔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 26(5) : 22-5.

18谢文正.加味健步虎潜丸治疗进行性肌萎缩脊髓侧索硬化症〔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5; (11) : 32.

19吕民仓.补阳还五汤治疗运动神经元病1例〔J〕.现代中医药,2010; 30(1) : 36.

20邓自耀,马秀萍,赵敏.运动神经元疾病从肝脾论治临床体会〔J〕.四川中医,2002; 20(2) : 16-7.

21张朝霞.健脾补气法治疗运动神经元病10例〔J〕.中医研究,2013; 26(9) : 27-8.

22王宝亮.通络法为主治疗运动神经元病30例临床观察〔C〕.第七届国际络病学术大会论文集,2011: 6.

23陈金亮,王殿华,周顺林.肌萎灵注射液治疗运动神经元病的效果观察〔J〕.中国临床康复,2004; 8(35) : 7927-9.

24郑路.针灸治疗运动神经元病20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4; 23 (11) : 28.

25翁国盛.针灸配合推拿治疗运动神经元病变23例〔J〕.福建中医药,2010; 41(1) : 37-47.

26许阳.针刺治疗运动神经元病25例〔J〕.实用中医药杂,2006; 22 (4) : 258.

27马淑芳,武祥恩,丁长林.穴位注射治疗运动神经元病30例疗效观察〔J〕.中医药信息,2001; 18(2) : 36-7.

28宋相勤,王宝亮,金杰.中西医结合治疗运动神经元病12例〔J〕.中医研究,2004; 17(1) : 42-3.

29蔡仁豪.参麦注射液结合综合疗法治疗运动神经元病38例临床观察〔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1; 24(5) : 534.

30王继明,吴以岭,陈金亮,等.肌萎灵注射液对人骨髓基质细胞增殖和向神经细胞分化的影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志,2007; 13 (10) : 768-70.

〔2015-01-18修回〕

(编辑袁左鸣)

通讯作者:徐仁伵(1969-),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主要从事肌萎缩侧索硬化、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及其预防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30560042,81160161,30871384)

〔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02(2015) 16-4703-03;

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5.16.139

猜你喜欢

运动神经元疗程穴位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碘131治疗要“小隔离”
A Miracle of Love
夏季穴位养心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
中药面膜祛除黄褐斑
中药外敷治疗乳腺炎验方
浅谈行进运动与脊髓运动神经元
穴位埋药线治疗心悸40例
健脾补气法治疗运动神经元病1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