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体检测在猪病防控中的应用
2015-01-25祖立闯王金良沈志强
祖立闯,李 娇,高 鹏,王金良,李 峰,沈志强,
(1. 山东绿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东 滨州 256600;2. 滨州市科学技术局,山东 滨州 256600;3. 山东省滨州畜牧兽医研究院,山东 滨州 256600)
抗体检测在猪病防控中的应用
祖立闯1,李 娇1,高 鹏2,王金良3,李 峰3,沈志强1,3
(1. 山东绿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东 滨州 256600;2. 滨州市科学技术局,山东 滨州 256600;3. 山东省滨州畜牧兽医研究院,山东 滨州 256600)
开展抗体检测工作对猪病的临床诊断、流行动态的监测、疫苗免疫效果的评价及免疫程序的修订等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我国猪病防控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抗体检测将逐步成为猪病监测的常态化工作。文内对猪群抗体检测的原理、主要方法、作用与意义、检测结果分析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总结探讨抗体检测在猪病防控中的应用,旨在呼吁加强对抗体检测工作的重视,合理运用抗体检测结果修订免疫程序,提高猪病防控能力。
抗体检测;猪病防控;应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养猪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快速发展,疫病感染压力亦越来越大,呈现出多种病原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持续感染和潜伏感染亦时常发生,临床表现趋于温和型和非典型病变,对猪病的综合防控提出了挑战。传统的诊疗方式已不能满足现代化养殖的防治要求,采取以疫苗免疫接种为主的预防措施逐步成为规模化猪场疫病防控的主要措施。抗体检测是评价疫苗免疫效果的主要方法,只有免疫猪群抗体水平达到一定的滴度才能防止相应病原的感染。同时,对未进行疫苗免疫猪群进行抗体检测可了解掌握猪群野毒感染情况,为制定猪场疫病综合防控方案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故抗体检测工作将逐步成为现代化养殖中疫病监测的常态化工作,鉴于此,本文针对猪群抗体检测的原理、主要方法、作用与意义、检测结果分析等方面进行论述,总结探讨抗体检测在猪病防控中的应用,仅供兽医工作者参考。
1 抗体检测的原理
当动物机体受到抗原刺激后,体内免疫细胞识别病原并产生一系列复杂的免疫连锁反应,产生与之相对应的特异性抗体。抗体可以特异性地直接中和抗原,也可以中和病原的毒性作用或阻断病原对靶细胞的入侵[1]。抗体检测的原理就是基于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反应,通过检测动物体内抗体水平,了解掌握抗原的免疫或感染水平。
2 抗体检测的主要方法
随着现代免疫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基于抗原抗体反应的各种抗体检测方法不断发展和成熟。目前,猪病常用的抗体检测技术主要有中和试验、凝集试验、琼脂扩散试验、免疫荧光试验、ELISA、胶体金试纸条等方法。其中,中和试验方法准确,但需要昂贵仪器设备、操作复杂、需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判断结果。猪病中常用的凝集试验方法主要有颗粒性抗原与抗体反应的直接凝集试验、以乳胶颗粒为载体的乳胶凝集试验、红细胞参与的血凝抑制试验等。凝集试验方法操作简单、检测快速,但特异性较低;琼脂扩散试验无需仪器设备、操作简单,但特异性较低,也不适合大批量样品的检测;胶体金试纸条检测时间短、肉眼判读结果、无需仪器设备、操作简单,特别适合于基层兽医部门和养殖场(户)使用,但其敏感性较低,且检测结果只能提供阳性、弱阳性、阴性的半定量结果,无法提供数值性的检测结果;ELISA方法以灵敏、特异、简单、快速、稳定、高通量、易于操作等优点,在猪病的免疫猪群抗体水平监测、猪病的快速诊断与流行病学调查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已显示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常见猪病的各种抗体检测方法均具有各自的优点与缺点,但对于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大批量样品的抗体监测,目前ELISA方法具有其他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
3 抗体检测的意义
3.1 疫病诊断
血清学抗体检测虽然很难区分母源抗体、疫苗免疫产生的抗体和野毒感染产生的抗体,但可结合猪只日龄、疫苗的免疫史、病原的流行病学、病猪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等临床情况进行综合诊断,且对于部分常见猪病还可以利用病毒缺失基因产生的抗体或病毒非结构性蛋白产生的抗体区分野毒感染抗体和疫苗免疫抗体。例如,目前我国广泛使用的猪伪狂犬病病毒gE基因缺失弱毒疫苗,该疫苗不产生针对gE蛋白的抗体,雷有玲等[2]利用原核表达技术表达了猪伪狂犬病病毒gE蛋白,以纯化的重组gE蛋白为包被抗原建立了检测猪伪狂犬病病毒野毒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通过检测gE抗体即可实现对猪伪狂犬病病毒野毒感染的鉴别诊断。目前我国普遍使用猪细小病毒病灭活疫苗,由于灭活疫苗免疫猪群后只刺激机体产生结构蛋白抗体而不产生非结构蛋白抗体,但是野毒感染猪却可产生大量非结构蛋白抗体,分别检测NS1非结构蛋白抗体VP2结构蛋白抗体可对猪细小病毒灭活疫苗免疫猪和猪细小病毒野毒感染猪进行区分。刘建等[3]分别采用猪细小病毒NS1和VP2蛋白作为包被抗原,建立了检测猪细小病毒野毒抗体和疫苗免疫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2种方法可联合应于猪细小病毒(PPV)野毒感染的快速诊断,猪群免疫疫苗后抗体水平检测,逐步实现猪群猪细小病毒病的净化。
3.2 流行病学调查
通过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可以迅速掌握某一地区、某一时间猪群中致病原的感染与流行情况,为了制定合理的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李娇等[4]采用ELISA方法对2013年山东、河南、江苏、广东等地送检的血清样品进行了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伪狂犬病、猪圆环病毒病4种常见猪病的抗体检测,4种猪病的自然感染率分别为4.54 %、8.20 %、11.24 %、41.44 %,4种猪病的自然感染现象较普遍,建议加强对常见猪病的疫苗免疫,做好相应的疾病防控工作。吴程华等[5]为了解云南省楚雄地区散养户猪伪狂犬病病毒(PRV)野毒的感染情况,应用间接ELISA方法对从楚雄地区9个散养户随机采集的154份血清样本进行野毒抗体检测,野毒抗体的阳性率为25.32 %,表明楚雄地区散养户PRV野毒感染率偏高,为防控和净化楚雄地区猪伪狂犬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3.3 评价疫苗的质量,评估疫苗免疫效果
疫苗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疫苗免疫整体效果的优劣,各疫苗生产厂家的生产工艺、毒株、疫苗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控性都各不相同,疫苗的质量彼此间差别很大。疫苗在保存、运输、使用等诸多环节过程中有可能受外界环境尤其是高温、日晒的影响,都将导致疫苗质量严重下降。猪群受到猪圆环病毒病等免疫抑制疫病的影响,以及受到饲喂霉变饲料等日常不良饲养管理的影响,均可造成疫苗免疫效果下降,疫苗免疫失败。通过免疫猪群的抗体检测,可以了解疫苗免疫注射后猪群是否产生了抗体,以及抗体水平的高低是否可以抵抗病原的感染,故依据抗体水平检测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可对疫苗质量进行评价,对疫苗免疫效果进行评估。殷方芝等[6]为评价猪瘟脾淋苗和细胞苗的免疫效果,随机选取了45头和20头断奶仔猪,分别用猪瘟脾淋苗和细胞苗免疫猪群,定期进行免疫抗体检测,结果显示脾淋苗二免后抗体阳性率总体维持在30%~40%左右,细胞苗二免后抗体阳性率达到87%,且离散度较低,群体免疫抗体水平比较均匀。与猪瘟脾淋苗相比,细胞苗免疫效果更加理想。
3.4 制定和修改免疫程序
猪只每年都要进行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口蹄疫、猪细小病毒病、猪伪狂犬病、猪圆环病毒病、猪流行性腹泻、猪支原体、副猪嗜血杆菌病等多种疾病的疫苗免疫,每种疾病对猪的易感日龄各不相同,且多种疫苗同时免疫还会产生相互干扰作用,降低疫苗免疫效果。故养殖场(户)对猪不同时间进行何种疫苗免疫需制定一个合理的免疫程序。而免疫程序的制定除受到各种疫苗相互干扰外,还与母源抗体水平、疫苗种类与免疫次数、免疫接种时间与方法、当地不同季节猪病流行情况等因素密切相关。疫苗良好免疫效果的获得依赖于初免和二免时机是否合适,母源抗体水平决定首次免疫的时间,残留抗体水平决定二次免疫的时间。当猪体内母源抗体或残留抗体水平过高时,过早注射疫苗会使抗体中和注射的疫苗,导致疫苗免疫失败;而当猪体内母源抗体或残留抗体水平过低时,若注射疫苗较晚,猪体内无抗体存在,将造成免疫空白期,导致病原感染。通过抗体检测可以及时监测猪体内抗体的消长状况,选择恰当的免疫时机,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且免疫程序不是一成不变的,不能机械地效仿别的猪场或本猪场以往的免疫程序,要对猪群进行定期跟踪抗体检测,以检测的实际抗体水平为依据,随时调整与修订免疫程序,制订出适合本场的免疫程序,使疫苗免疫接种效果达到最佳水平。呼显生等[7]为了筛选出适合生产实际和防疫要求的免疫程序,选择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抗体阴性、猪伪狂犬病抗体阴性、猪瘟抗原阴性的20头仔猪,随机分成4组,分别设计4个免疫程序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只有试验I组的免疫程序可行,即21日龄进行猪瘟疫苗首免,60日龄加强免疫1次;母猪分娩前第10天进行猪伪狂犬病疫苗首免,35日龄加强免疫1次;35日龄进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疫苗首免,60日龄加强免疫1次。
4 抗体检测的结果分析
对猪不同时期进行抗体检测,可能会出现多种不同的检测结果,以下我们对常见几种可能出现的抗体检测结果进行分析。
4.1 没有接种疫苗却检测出抗体
猪群近期接触并感染了病原但尚未发病,应及时对猪群进行疫苗紧急免疫接种。当然此种情况对于仔猪来讲,有可能检测到的是母源抗体,也有可能野毒感染抗体,1个星期后可再次采集血清,进行抗体检测,如抗体滴度下降则为母源抗体;如抗体滴度未下降甚至持续升高则表明为野毒感染。
4.2 疫苗免疫后抗体水平高,整齐度高
表明接种疫苗的时机最佳,疫苗免疫效果确实,猪体健康状况良好,抗病能力较强,发生野毒感染的概率较小,无需修订免疫程序,但仍需定期进行抗体检测,确保猪群具有较高抗体水平和整齐度。
4.3 疫苗免疫后抗体水平低,整齐度低
表明疫苗免疫接种的效果不理想,已造成免疫失败。原因可能为,确定的免疫时间不对,免疫程序不合理,疫苗保存、运输不当造成疫苗失效,接种人员的操作不规范,疫苗免疫的剂量不足。应及时进行补充免疫,若补免后抗体水平依旧无法提高,表明该猪群或存在免疫抑制性疾病,或存在饲养管理漏洞,预示将要发生疫病,应排查一切可能原因,果断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手段。
4.4 疫苗免疫后抗体水平高,整齐度低
抗体水平高表明疫苗免疫接种的时间是比较合理的,但整齐度低与疫苗质量、猪只个体差异、应激、免疫剂量、注射方法与注射部位等均密切相关。此时,应重点排查是否存在免疫抑制性疾病病原体的感染、饲料中的霉菌毒素等多种免疫抑制性因素,是否使用同一批次疫苗,疫苗使用中是否存在长时间的高温、日晒,免疫剂量是否确实,是否存在少注、漏注,注射方法与注射部位是否准确,免疫注射和保定操作对猪只是否造成应激等,务必根据具体情况找出免疫效果不理想的具体原因,及时加强饲养管理及修订免疫操作方法。
4.5 疫苗免疫后抗体水平低,整齐度高
表明免疫程序不合理,就其原因可能为:免疫时间选择得不对,或受到了母源抗体的干扰,或猪群中存在免疫抑制性因素,或免疫过于频繁,2种疫苗免疫间隔过短,先接种疫苗诱导产生干扰素抑制了后接种疫苗的增殖,疫苗之间产生了相互干扰。应根据抗体检测结果,确定合适的免疫时机进行补免。
5 结语
综上所述,抗体检测是猪病临床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免疫猪群免疫水平监测的重点之一,对猪病流行状态的监测、疫苗免疫效果的评价及免疫程序的修订等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我国养猪产业新技术和新模式的不断应用,依靠经验主义的免疫程序和免疫方法已不能满足现代化规模养殖的需求,定期开展抗体检测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已成为猪病综合防控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措施。相信随着人们对抗体检测工作的日益重视,以及各种猪病抗体检测方法的不断发展,抗体检测在猪病的综合防控中将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从而保障我国养猪业快速、健康发展。
[1] 张佩,吴恩应,陈玉琴,等. 特异性抗体效价检测技术概述[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11(17):3377-3381.
[2] 雷有玲,张文. 猪伪狂犬病毒野毒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J]. 畜牧与兽医,2014,46(11):60-64.
[3] 刘建,汤德元,李春燕,等. 猪细小病毒NS1非结构蛋白和VP2结构蛋白主要抗原区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与联合应用[J]. 黑龙江畜牧兽医,2014(11上):41-45.
[4] 李娇,祖立闯,王金良,等. 我国4省猪瘟、猪蓝耳病、猪伪狂犬病、猪圆环病毒病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J]. 养猪,2014(4):123-124.
[5] 吴程华,高洪,严玉霖,等. 云南省楚雄地区散养户猪伪狂犬病野毒感染的血清学调查[J]. 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5上):150-151.
[6] 殷方芝,陶军,黄忠,等. 某规模猪场两种猪瘟疫苗的免疫效果评估[J].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5(3):37.
[7] 呼显生,黄克群,许英. 猪瘟、猪伪狂犬病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免疫程序设计[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4(7下):63-64.
2015-07-07)
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生猪产业创新团队项目(SDAIT-06-022-15)
祖立闯(1981年5月-),男,汉族,黑龙江宾县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兽医免疫学诊断技术研究工作。E-mail:zulichuang20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