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布鲁氏菌病的诊治

2015-01-25苗俊彪

猪业科学 2015年8期
关键词:布鲁氏菌存活病猪

李 琳,苗俊彪,姜 力

(1.吉林省畜牧兽医科学研究院,吉林 长春 130062;2.吉林省扶余市草原工作站,吉林 扶余 131200)

猪布鲁氏菌病的诊治

李 琳1,苗俊彪2,姜 力1

(1.吉林省畜牧兽医科学研究院,吉林 长春 130062;2.吉林省扶余市草原工作站,吉林 扶余 131200)

猪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兽共患病,目前分布于全世界各地。猪布鲁氏菌共有5个亚型,中国该病主要由3个亚型引起,该病能引起多系统功能障碍,并能引起猪繁殖障碍。文中分别从病原学特征、流行病学特点、发病机理、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诊断治疗等方面系统地介绍了猪布鲁氏菌病,希望能对科研工作者和养猪企业带来一定的帮助。

猪布鲁氏菌病;病原学特征;流行病学特点;诊疗

布鲁氏菌病(Brucelosis)是由布鲁氏菌(Brucella)所引起的人兽共患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该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39种传染病中的乙类传染病,被列为《家畜家禽防疫条例实施细则》中二类传染病之首。

自20世纪初发现猪的布鲁氏菌病以来,在20世纪20—50年代,布鲁氏菌病曾被认为是对养猪业影响巨大的主要疾病之一。1949年自我国解放以后,由于对布鲁氏菌病防控的重视,使其感染率和发病率大幅下降。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布鲁氏菌病的感染率和发病率均有所抬头,因此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1 病原学特征

1.1 分类

目前发现的布鲁氏菌共有6个种,19个生物型。分别是羊布鲁氏菌(马耳他布鲁氏菌 Brucella melitensis),有3个生物型;牛布鲁氏菌(流产布鲁氏菌 Brucella abortus),8个生物型;猪布鲁氏菌(Brucella suis),5个生物型;绵羊附睾布鲁氏菌(Brucella ovis);沙林鼠布鲁氏菌(Brucella neotomae);犬布鲁氏菌(Brucella canis)各1个生物型。

其中只有猪布鲁氏菌1、2、3生物型可以引起猪发病,而4、5生物型可以引起驯鹿、老鼠和人发病,而不能使猪发病。猪布鲁氏菌1、3生物型在世界上广泛分布,而生物型2主要分布于欧洲,我国目前还没有发现此生物型的布鲁氏菌存在。由猪布鲁氏菌1、3生物型和2生物型引起猪发病的临床症状也不尽相同。由1、3生物型引起猪发病时,其子宫发生病变是一个明显的特征。猪布鲁氏菌是唯一能够引起多系统功能障碍的布鲁氏菌,并能引起繁殖障碍。虽然在自然感染和实验感染条件下,猪也可以感染其他种的布鲁氏菌,但这些感染仅仅局限于感染处附近的淋巴结内而不能引起猪的全身性多系统功能障碍和繁殖障碍。

1.2 病原菌的形态和培养特征

布鲁氏菌在初次分离培养时,为小球杆状,经多次传代培养之后,牛和猪布鲁氏菌迅速变为短小的杆状,而羊布鲁氏菌则形态保持不变。革兰氏染色阴性,在一般的涂片中多为单个排列,两个相连或是短链的形态较为少见。无鞭毛,不产生芽胞,毒力强的菌株带有一层菲薄的荚膜。不同种与生物型之间,其形态及染色特点无明显差别。

布鲁氏菌对营养的要求比较苛刻,生长缓慢,为需氧性细菌,在严格厌氧条件下不能生长。最适pH为6.6~7.4,生长温度范围20~40 ℃,最适温度为37 ℃。在液体培养基上呈均匀混浊生长,不形成菌膜。在固体培养基上,菌落无色透明,表面光滑,稍隆起,菌落中央常带有细小颗粒,最初为透明状,以后逐渐浑浊。菌落大小不等。由于外界不同因素的影响,其菌落的大小、性状、致密度和结构等均可以发生变化,有时还会出现黏液样菌落,有时出现干燥和硬皮样菌落。培养的最大特点是生长缓慢,尤其是初次分离的菌株,一般需要5~10 d才出现小菌落。鸡胚中也能生长。

1.3 抵抗力

在土壤中布鲁氏菌可以存活20~120 d,在水中可以存活72~100 d,在乳、肉等食品中可以存活60 d,在粪尿中可以存活45 d,在动物毛皮上可以存活150 d。布鲁氏菌对温热的抵抗力弱,65 ℃ 15 min死亡,煮沸立即杀死,直射日光暴晒20 min死亡。对化学消毒药的抵抗力不强,0.5%洗必泰,0.01%度米芬5 min内即可杀死。

2 流行病学特点

绝大多数的猪布鲁氏菌感染是通过直接接触的方式进行。传播途径主要是经口和交配进行传播。各个年龄的猪都可以通过采食或饮水等途径被感染。仔猪在吸食母乳时也可感染。试验已经证明,病猪的鼻腔分泌物和破损的皮肤也可传播该病。目前没有确定猪布鲁氏菌具有中间宿主。野猪感染布鲁氏菌取决于与家猪的接触程度。猪感染布鲁氏菌1、2或3亚型也可传染给其他家畜,如马、牛和狗等。

3 发病机理

目前研究表明,猪布鲁氏菌必须通过破损的皮肤来进入动物体内,使得体内的淋巴细胞和血细胞对其产生反应。细菌首先在淋巴结内繁殖,而后进一步扩大到淋巴网状组织中,在此过程中布鲁氏菌如若存活将引起菌血症,这时体液免疫对嗜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不影响。猪感染布鲁氏菌出现菌血症主要出现在急性感染阶段,在感染过程中多组织都能够检测到布鲁氏菌,特别是生殖器和胎盘是布鲁氏菌的较好寄生地。慢性感染时,可在关节液和骨髓中检测到布鲁氏菌。大多数感染了布鲁氏菌的病猪可自行康复,但可复发。

4 临床症状

猪感染布鲁氏菌之后,其症状较牛、羊的症状明显。最主要的就是引起妊娠母猪流产,一般多发生于妊娠后的4~12周。流产前1~3 d,乳房及阴唇肿胀,从阴道内流出黏液性分泌物,流产后很少发生胎衣停滞,一般于流产后8~10 d可以自愈。但也有个别的病例由于胎衣停滞,继发子宫内膜炎,引起屡配不孕。公猪发生一侧或两侧睾丸炎或副睾丸炎,病初睾丸肿大、硬固、发热、疼痛,性欲降低甚至消失。慢性病例可以导致睾丸萎缩。个别病猪还可以发生皮下水肿以及由关节炎引起的运动障碍等。当脊椎骨发生病变时,还可以发生后肢麻痹,病程经过较慢,预后不良。

5 病理变化

感染布鲁氏菌的病猪会出现器官囊肿及黏膜脱落,性腺内渗出大量白细胞,子宫内膜组织细胞增生。胎盘组织会出现化脓性炎症,从而导致化脓性、坏死性胎盘炎。组织病理学变化主要是上皮细胞坏死和纤维组织的弥漫性增生。

感染布鲁氏菌的病猪肝脏显微镜观察可见空泡样损伤,这些损伤的周围一般全部或部分包裹有纤维样囊状物。流产死胎肝脏也可能表现出化脓性肝炎。

猪布鲁氏菌有时也会引起骨骼的损伤。椎骨和长骨最容易受到伤害。

而其他组织如肾脏、脾脏、肺、卵巢等容易出现慢性化脓性炎症。

6 诊断

最准确和特异的诊断方法是直接分离培养布鲁氏菌,实践已经证明利用病死畜的淋巴结分离细菌的方法确诊比血清学诊断要有效的多。检查受感染的病猪可采用病原鉴定包括显微镜检查、细菌培养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或通过目前比较成熟的血清学检验包括虎红平板凝集试验、缓冲平板凝集试验、试管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荧光偏振试验和全乳环状试验,这些试验均可参照《布鲁氏菌检验技术规范》行业标准进行操作。

利用荧光抗体检测技术(FA)主要检测流产分泌物,淋巴结样品由于细菌含量甚微检测不到。利用检测抗体的血清学方法是目前最常规的检测猪布鲁氏菌病的方法,但检测结果可信度差。一般群体检测采用此方法。最初诊断猪布鲁氏菌病的方法是试管和平皿凝集试验,虽该方法比较敏感,但不特异,易产生假阳性结果。其他一些检测方法也应用到检测猪布鲁氏菌,如补体结合试验(CFT),该试验不能检测猪血清的IgM。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研究较少。还有淋巴细胞转化试验也用于检测感染猪的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但该方法操作步骤繁琐,不易在临床上推广。

7 治疗

目前研究未证明猪布鲁氏菌用抗生素治疗,补液或其他化学疗法等治疗方法有效。但一些抗生素单独或联合治疗可能起到对该细菌的抑制作用,但不能杀灭猪布鲁氏菌,一旦停药,仍然会有细菌存活在机体中。

8 防治

安全可靠的疫苗能够产生强有力的保护力,但目前还没有针对猪布鲁氏菌病的疫苗出现。由于一些品种的猪对布鲁氏菌具有一定的抗性,因此短期内不能达到根除猪布鲁氏菌病,特别是受感染的野猪,当家猪接触野猪时即感染了布鲁氏菌,在育种的过程中,要严格检验猪是否感染布鲁氏菌。控制猪布鲁氏菌病另一个重要的措施就是建立无布鲁氏菌病的纯种和繁殖育种猪群。执行有效的监督,对市场上的猪群进行鉴定和检测,能够有效地确定和减少患病猪群。

9 历史与今后的挑战

我国于1905年报告有2例人感染布鲁氏菌病例,并接连数年都有报告,这说明在解放前我国就已经存在布鲁氏菌并流行。根据全国疫情报告和调查结果,布鲁氏菌在我国绝大多数省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和流行,猪布鲁氏菌检出阳性率相对牛羊较低,且相对稳定,但也有上升趋势,这说明我国对猪布鲁氏菌的防控还是有一定成效的,但距离根除猪布鲁氏菌病仍然面临着长期艰巨的任务,且该病原存在于野猪体内,而受感染的野猪将会对健康野猪和家猪造成一定的威胁。目前我国部分科学工作者利用了野猪的自身的特点进行杂交,在开展此项工作前要对引入的猪进行调查,确保没有被感染,才可继续试验。

2015-07-14)

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150417019CB)资助

李琳(1979-),男、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健康养殖与畜牧环境及动物传染病的诊断和防治的研究

猜你喜欢

布鲁氏菌存活病猪
氟苯尼考对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治疗效果观察
病猪喂药有办法
克林霉素对猪肺炎霉形体病的治疗效果
羊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与治疗
病毒在体外能活多久
病毒在体外能活多久
飞利浦在二战中如何存活
中蒙医解毒化湿法治疗布鲁氏菌病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和猪瘟混合感染的诊断》图版
131I-zaptuzumab对体外培养肿瘤细胞存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