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尾寒羊链球菌病与细颈囊尾蚴混合感染的病例报告
2015-01-25全贵阳
全贵阳
(兴仁县草地生态畜牧发展中心,贵州兴仁 562300)
小尾寒羊链球菌病与细颈囊尾蚴混合感染的病例报告
全贵阳
(兴仁县草地生态畜牧发展中心,贵州兴仁 562300)
羊链球菌病俗称“嗓喉病”,是由链球菌引起羊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全身性出血性败血症及浆液性肺炎与纤维素性肺炎为特征,病羊和带菌羊是主要的传染源,健康羊可经呼吸道和损伤的皮肤传播,发病率约15%~24%,死亡率在80%以上。
羊细颈囊尾蚴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其病原体是泡状绦虫的中绦虫幼虫阶段,细颈囊尾蚴的成虫寄生在犬、狼的小肠里,幼虫寄生于猪、牛、羊等家畜及野生动物的肝脏浆膜、网膜和肠系膜等处,流行广泛,危害严重。
2015年7月初,兴仁县某羊场发生疫病情况,该场共饲养小尾寒羊3 019只,其中,大羊2 326只,羔羊693只,从发病以来,共计死亡40只(大羊13只,羔羊27只),根据临床症状、解剖病理变化、实验室检查确诊为链球菌与细颈囊尾蚴混合感染。通过驱虫、消毒、治疗、加强饲养管理等综合防治措施,羊群病情逐步得到有效控制。
1 发病情况
该养羊场采取圈养与放牧相结合的方式饲养。2015年6月,所饲养的羊群羊只基本正常,从7月份以来,羊群羊只逐渐发病,特别是2月龄~4月龄羔羊,出现高烧、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没有其他特别明显症状,有的上午发病、下午死亡,有的2~3 d后死亡,截至2015年8月1日,共隔离出病羔羊95只,在治疗过程中死亡3只,病程发展较慢,经5 d左右时间,才来求诊。
2 临床症状
成年羊除个别感染严重有临床症状外,一般不明显。尤其是2~4月龄羔羊,初期症状一般不明显,发现虚弱羊只,一般伴有急性腹膜炎,测体温高烧达41℃,腹部增大有腹水,按压腹壁有痛感,眼结膜潮红,精神萎靡不振,食欲减退或废绝,反刍缓慢或停止,嗳气减弱或停止。有的腮部及颌下淋巴结发红、肿胀,喘气,听诊发现心脏杂音严重,肺部吹鸣音严重,有的腹泻,后期体温下降至37℃左右,可视黏膜苍白,腮部变成苍白色,最后,病羊卧地不起、逐渐消瘦、衰竭而死亡,临死前均出现神经症状。
3 病理变化
对病死羊进行剖检,以各脏器广泛出血为特征,病变主要表现在肝脏、肺脏、肠系膜及网膜上。咽喉部及颌下淋巴结肿大、出血,鼻、气管黏膜有黏性分泌物、出血,胸腔、腹腔及心包内有黄色积液,并混有渗出的血液,有的心包萎缩,心内膜、心外膜出血,肺脏水肿、出血,有坏死性结节,肝脏肿大、表面有出血点,在肝实质和肝被膜下有虫体移行的虫道,肝表面被覆多量灰白色纤维性渗出物,质地柔软,在肠系膜以及网膜肝脏的浆膜等处可见有大小不等的乳白色包囊。
4 诊断
治疗性诊断:在发病初期用青霉素钾、黄芪多糖、磺胺嘧啶钠治疗,没有多大效果,后发现羊只喘气、肺炎严重,又用林可霉素、板蓝根、替米考星治疗3d,有一定效果,但至7月31日,治愈羊只突然反复发作,再用林可霉素、板蓝根、替米考星治疗没有多大效果,反而发现病情加重。8月1日,经咨询贵州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有关专家后,选择1只发病症状较为典型的羔羊到贵州大学动物生物技术中心实验室检验。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剖检病变及实验室检验,该羊群的病情确诊为链球菌病与细颈囊尾蚴混合感染。
5 防治措施
5.1 未发病羊群
用阿苯达唑片按照20mg/kg进行驱虫保健,再用荆防解毒散、板蓝根散在补料时加入精料里进行饲喂,连用3d,以达到预防保健的目的。
5.2 病羊
先用阿苯达唑片按照30mg/kg进行驱虫,再按照早上用生理盐水兑霉素钠按照8万单位/kg注射一边,用磺胺嘧啶钠按每只羊5~10ml注射另一边,间隔12h后再按此方法注射一次,中午再用注射维生素C注射液5~10ml注射一次,并用中药按照每只羊黄连5g、黄芩5g、栀子5g、黄檗5g、银花5g的量打粉煎熬20min后进行灌服,同时,对羊舍每天进行一次消毒。
5.3 隔离
禁止出牧,不接触其他羊群,病羊隔离饲养,圈舍彻底清扫,青草要先晾晒后再饲喂,不饮污水,对粪便进行发酵处理,以杀死幼虫,对病死羊只无害化处理后深埋,对养犬的牧工加强管理,要求对犬实行拴养。
按照上述防控措施,病羊经过3 d的治疗,羊只病情基本好转,吃草、反刍趋于正常,没有发病的羊群再也没有出现病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