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脓性脑膜炎并硬膜下积液患儿的护理观察
2015-01-25王秋云
王秋云
化脓性脑膜炎并硬膜下积液患儿的护理观察
王秋云
目的探讨化脓性脑膜炎并硬膜下积液患儿的护理效果。方法58例化脓性脑膜炎并硬膜下积液患儿, 在治疗过程中予以合理护理干预, 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 对患者实施良好治疗及护理干预后,54例均治愈出院,3例硬膜下积液,1例死亡。结论 化脓性脑膜炎并硬膜下积液患儿治疗时予以合理护理干预能够增加患儿治愈效果, 降低不良反应, 加快患儿康复, 提高生命质量。
化脓性脑膜炎;硬膜下积液;护理
化脓性脑膜炎起病急、病情重, 具有较高死亡率, 若不及时予以治疗往往引发硬脑膜下积液或(和)积脓, 硬膜下积液在婴幼儿化脓性脑膜炎中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 往往会产生神经系统后遗症, 对小儿身体健康及神经发育造成极为严重危害性[1]。因此及早检查确诊, 并予以合理护理可以增加治愈率, 避免产生并发症及后遗症[2]。本文选取58例化脓性脑膜炎并硬膜下积液患儿, 分析其临床护理措施及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3月~2013年9月58例化脓性脑膜炎并硬膜下积液患儿, 其中男32例, 女26例,年龄4个月~3岁, 平均年龄(0.9±0.2)岁。患儿在入院时均出现发热、呕吐、精神萎靡症状, 其中头疼患儿30例, 抽搐者8例, 惊厥者2例, 病理反射阳性患儿44例。
1.2 方法 患儿均应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降温、止惊、甘露醇脱水降颅压、抗生素抗菌等对症疗法, 且在治疗过程中予以合理护理干预, 具体如下。
1.2.1 一般护理 需确保病室空气具有流通性, 合理温度,定时进行通风, 在实施各护理操作时应集中处理, 降低对患儿的刺激性, 保持安静, 若患儿出现剧烈哭吵不安时可予以镇静, 一般予以10%水合氯醛0.15 mg/kg灌肠, 防止颅内压上升产生惊厥、脑疝症状[3-5]。确保存在充足热量摄取, 母乳喂养者可持续母乳喂养, 如为人工喂养时, 则予以高营养易消化流质或半流质, 注意少量多餐;患者出现呕吐频繁症状时需禁食, 采用静脉补充营养方法, 并仔细注意出入量。在确保患儿足够入量时也应防止输液量太多, 使得脑水肿更为严重。
1.2.2 生命体征监测 患儿在入院时往往存在发热现象,需密切注意患儿病情变化状态, 监测生命体征变化为治疗及护理关键[6]。需每小时均测定患儿体温、呼吸、血压、脉搏,注意患儿面色、神志变化, 是否产生躁动不安、频繁呕吐、意识障碍、瞳孔改变、肌张力上升等变化, 避免惊厥及颅压上升, 确保呼吸道具有通畅性, 注意静脉输液具有较高通畅性, 及时补液且注意正确记录患儿病情变化及24 h出入水量。
1.2.3 心理护理 此疾病起病速度快, 患儿病情较为严重,家长往往感到恐惧、焦虑、担心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需对家长予以合理安慰、关心, 确保其能够接受患儿患病事实,对其讲解疾病发病原因及治疗方法、效果、并发症及后遗症等, 获得患儿及家长足够信任, 并鼓励家长积极配合护士,提高患儿战胜疾病信心, 及时康复。
1.2.4 用药护理 此疾病住院时间较长, 需计划性选取及保护静脉, 确保合理给药, 因为婴幼儿静脉较细, 往往导致静脉输液存在较多困难[7]。一般予以20%甘露醇加地塞米松脱水减少颅内压,1 g/kg, q.6 h.。20%甘露醇为高渗性, 对静脉刺激强, 无法渗出血管。遵照医嘱合理安排给药时间,一般予以青霉素40~60万U/kg+0.19%氯化钠, 分次给药, 确保药物可在脑脊液内实现有效浓度。现配现用且于1 h内输完。罗氏芬半衰期(t1/2)长因此可以1次/d。
1.2.5 高热护理 患儿体温通常>39℃(肛温), 药物降温时一般予以泰诺滴剂退热, 辅以物理降温、冰枕、冰帽、温水擦浴,对疾病变化注意观察, 避免体温骤降产生虚脱。避免患儿出现颅内高压、休克情况, 因为化脓性脑膜炎患儿出现剧烈头痛、高热、呕吐症状时, 往往使得颅内压上升, 甚至产生休克。需严密观察血压、头痛、呕吐及神志变化, 若存在双目凝视、前囱饱满、烦躁、尖叫等症状, 需及时通知医生, 按照医嘱应用脱水剂减少颅压, 且观察电解质及酸碱是否平衡, 避免出现硬膜下积液或脑疝症状, 如有必要则实施硬膜下穿刺。
1.2.6 硬膜下积液穿刺护理 在硬膜下穿刺时患儿需仰卧,前囟剃去头发, 下垫枕头, 护理人员将头部完全固定, 以斜面较短小号腰穿针在前囟侧角最外侧位置刺入0.2~0.5 cm, 存在坚韧脑膜性, 进到硬膜后拔除针芯, 连接注射器, 施以负压, 则可得到液体。每次放液一侧均低于30 ml, 二侧低于60 ml, 在拔针后应用纱布覆盖, 应用指压持续30 min, 注意局部存在渗液。
2 结果
通过对应治疗及良好护理干预后,54例患儿均治愈出院,3例存在硬膜下积液,1例死亡。
3 讨论
婴幼儿化脓性脑膜炎并发硬膜下积液具有明显发生率,通常在出现化脓性脑膜炎同时或出现症状数小时或数日后,往往会在起病7~10 d之后[3]。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经治疗无明显好转, 或病情及脑脊液变化逐渐得到缓解时又发生发热、烦躁哭闹、意识障碍、喷射性呕吐、惊厥症状, 存在颅骨缝裂开, 头围增大等颅内压增高症状时需注意是否并发硬膜下积液症状[4]。
综上所述, 化脓性脑膜炎并硬膜下积液患儿治疗时予以合理护理干预能够增加患儿治愈效果, 降低不良反应, 加快患儿康复, 提高生命质量。
[1]薄宇清, 王智勇, 吴景录.成人化脓性脑膜炎临床特点与诊治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3):3088-3091.
[2]李振光, 刘刚.化脓性脑膜炎患儿血液及脑脊液中CD64、PCT水平变化.山东医药,2014,54(7):76-77.
[3]陶陈娟.儿童化脓性脑膜炎108例临床分析.临床儿科杂志,2010,28(1):51-54.
[4]张彦.正常儿童和化脓性脑膜炎患儿脑脊液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变化水平比较.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0,11(2):152-153.
[5]董云凤.化脓性脑膜炎的诊断治疗.医学信息,2010,23(1):4010-4011.
[6]刘夕霞, 杨薇. 成人化脓性脑膜炎64例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分析.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2,29(3):272-273.
[7]杨永朝.降钙素原在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及病情评估中的价值. 山东医药,2011,51(43):91-92.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2.123
2014-09-16]
463000 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