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皮针替代注射器针头法用于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2015-01-25马延滨钱道亮高洪亮
马延滨 钱道亮 高洪亮
头皮针替代注射器针头法用于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马延滨 钱道亮 高洪亮
目的观察头皮针替代注射器针头法用于臂丛神经阻滞在临床麻醉中的效果。方法上肢手术患者90例, 采用斜角肌间沟复合夜路法臂丛神经阻滞。将患者随机分为头皮针法组(A组)和注射器针头法组(B组), 各45例。两组用药为0.894%罗派卡因10 ml+2%利多卡因15 ml+0.9%生理盐水配制成30 ml。并记录并发症发病情况及感觉神经阻滞效果。结果 A组在并发症发病情况及感觉神经阻滞效果方面明显优于B组,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头皮针法臂丛神经阻滞效果明显优于注射器针头法。
头皮针;臂丛神经阻滞;并发症;阻滞效果
在做上肢手术中, 为了提供良好的手术视野, 便于手术顺利进行, 常需要较确切的麻醉效果。臂丛神经阻滞是一种定位简单的麻醉操作技术, 能为患者上肢手术或镇痛提供较良好的神经阻滞效果。本研究通过用头皮针连接注射器法与用针头直接连接注射器法行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 为临床上肢手术麻醉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2013年, ASA Ⅰ~Ⅱ级, 年龄20~56岁, 体重60~75 kg, 无明显心血管、精神及神经系统病史, 拟行上肢肱骨中下段、尺、桡骨、腕骨及掌指骨骨折固定术及神经、肌腱粘连松解术等手术患者90例, 随机分为头皮针连接注射器法组(A组)、针头直接连接注射器法组(B组), 各45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药液配制 两组均使用0.894%罗哌卡因10 ml+2%利多卡因15 ml+0.9%生理盐水配制成30 ml。(药液中不加入肾上腺素)。罗哌卡因为陕西博森生物制药股份集团有限公司。利多卡因为山东华鲁制药有限公司。
1.3 麻醉方法 术前30 min, 所有患者均肌内注射阿托品0.5 mg、苯巴比妥钠0.1 g。入手术室后常规监测心电图(ECG)、心率(HR)、血压(BP)、血氧饱和度(SpO2)。开通静脉。两组均采用斜角肌间沟复合夜路法[1]。斜角肌法:患者仰卧, 患侧肩下垫一薄枕头转向对侧, 手臂贴体旁, 令患者抬头, 显露胸锁乳突肌的锁骨头, 在其后缘可摸到一条小肌即前斜角肌, 前斜角肌后缘可摸到一条大小相同的肌肉即中斜角肌,两肌凹陷处即前中斜角肌间沟。从环状软骨向后作一水平线,与肌间沟的交点即为穿刺点, 如与颈外静脉相交叉, 可牵拉皮肤, 避开颈外静脉。用穿刺针垂直刺入皮肤, 略向脚端推进,直到出现异感或触到横突, 回抽无血或脑脊液, 注入配制的局部麻醉药物20 ml。夜路法:患者仰卧, 头偏向对侧, 阻滞侧上肢外展900, 肘屈曲, 前臂外旋, 穿刺针在腋动脉最高点与动脉呈10~20°夹角进针, 直到出现刺破鞘膜的落空感, 松开持针手指, 可见针头随动脉搏动, 有的患者出现异感。回吸无血, 即可注入配制的局部麻醉药物10 ml[2]。所不同的是:A组用带有8号头皮针的注射器直接阻滞麻醉, 一只手固定皮肤, 另一只手手持针柄操作亦可, 注射器置于手旁, 待患者出现异感后, 持针柄手即可马上松开, 回吸无血即可推注药物。B组是先用针头找到麻感后再连接注射器或直接用带有注射器的针头寻找麻感。且在推药过程中需要用另一只手固定针头。
1.4 观察指标 神经阻滞操作完成后10 min, 评价手术区各支神经的阻滞完善成功率。阻滞效果分为阻滞完善(手术时完全无疼痛)、阻滞较完善(轻微疼痛, 需要辅助阈下剂量镇痛药物完成手术)、阻滞不完善(较疼痛, 需要加用局麻药局部浸润和辅助阈上剂量镇痛药物完成手术);评价麻醉优良率, 记录并发症如刺破血管、推药期间回吸有血、局部麻醉药中毒、膈神经、喉返神经、霍纳综合征等阻滞麻醉相关的异常感觉。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病情况 A组刺破血管5例、推药期间回吸有血现象0例、喉返神经麻痹1例、霍纳综合征1例, B组刺破血管11例、推药期间回吸有血现象4例、局麻反应1例、喉返神经麻痹2例、霍纳综合征3例。A组明显优于B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神经阻滞效果显示 A组阻滞较完善8例、不完善0例,优良率100%。B组阻滞较完善10例、不完善6例(绕侧神经2例、尺侧神经4例)。优良率89%。A组明显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临床上臂丛神经阻滞需要阻滞C5~8全部和T1分支。脊神经前、后根运动和感觉神经纤维组成上、中、下神经干及其分支所支配的区域。斜角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C5~7(上、中神经) 效果较佳, 缺点是尺神经C8~T1阻滞延长或不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对C6~8和T1(中、下神经) 效果佳, 其缺点是腋神经、肌皮神经或桡神经有时出现阻滞不全[3]。而这些分支所支配的区域在临床上差异又很大。给臂丛神经阻滞带来一定困难。多点注射可提高臂丛神经阻滞率, 但多次反复穿刺又易发生局部出血、渗出、肿胀等不良反应及并发症。作者认为头皮针替代注射器针头法用于臂丛神经阻滞明显解决了上述问题。其优点在于只要患者出现异感, 针头就可马上松开, 回吸无血即可给药, 回吸有血也及易观察到。有时不用回吸, 如有刺破血管, 血液马上回入头皮针管内。特别是腋丛阻滞, 针头随腋动脉搏动非常明显, 可边观察搏动边推药。一般认为只要患者出现异感, 针头就不会再移位, 不会出现推注药物期间回吸有血现象, 明显提高阻滞效果。减少了反复穿刺麻药入血的可能。注射器针头法臂丛神经阻滞则一般比较麻烦, 因为患者出现异感后必须一手固定针头,一手推药。有时针头固定不稳, 出现过深、过浅或偏离, 影响麻醉效果。回吸有血现象也不易观察。临床上因麻药入血而引起的局部麻醉药中毒病例也时有发生。虽然目前临床上多型号的神经刺激器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神经丛阻滞定位技术的应用, 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了臂丛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和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但耗材费用较高, 操作时间相对较长且复杂, 在临床上普及应用尚需要一段时间。
综上所述, 头皮针替代注射器针头法臂丛神经阻滞, 减少了操作步骤, 提高了麻醉效果, 降低或消除了麻醉中不应发生的危险因素。效果满意, 值得临床麻醉医师推广应用。
[1]邓海峰, 修晓光.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夜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临床观察.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2592.
[2]金士翱, 马自成.麻醉临床指南.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96.
[3]刘俊杰, 赵俊.现代麻醉学.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84.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2.096
2014-11-03]
154105 黑龙江省鹤岗市兴山肛肠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