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中西医思维差异论述中医辉格问题解决之路*

2015-01-25雅,王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5年10期
关键词:中医理论中医药思维

高 雅,王 彤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 100029)

从中西医思维差异论述中医辉格问题解决之路*

高 雅,王 彤△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 100029)

辉格问题强调以现代科学知识为衡量标准去评价历史事件对目前科学知识的贡献程度,而不是站在真实的历史视角去审视历史事件,这样不可避免地会造成研究偏差。古代中医文化在认识上强调天人合一,在诊疗上重视辨证论治,思维具有直觉性、整体性和模糊性特点。然而,由于近代以来西方医学的影响,人们在认识这一传统医学时,常受西方思维模式桎梏,以西医的视角来研究传统医学,陷入中医辉格瓶颈,故认为中医应该坚守自己的传统方法论,建立独特的评价体系,走中医特色发展道路。

中医;辉格问题;传统文化;现代中医文化

辉格问题一直是科学史的研究重点,其倾向于从当下的眼光和立场出发,参照今日来研究过去,强调历史是朝着今日目标的进步史。中医学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产生的,强调整体、动态和辩证思维。现代中医因近代以来西方医学的介入,在思维模式和诊疗手段上都产生了巨大变革。从研究方法到诊断思维,从病理描述到施药处方,中医的阵地已被“理性”和“逻辑”占领,古今中医间出现了难以逾越的辉格式鸿沟。本文认为中医应该坚守自己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建立自己的评价体系,发展传统中医。

1 辉格问题

1.1 历史辉格问题

“辉格派史学”是指一些属于“辉格党”的历史学家从“辉格党”的利益出发,以历史作为工具来论证“辉格党”政见的历史学派[1]。当代辉格历史学家往往站在现实的制高点上,以今日观点书写历史,认为过去的历史发展目的就在于达致今日之效果,当今历史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辉格问题。这种直接参照今日观点来选择和书写历史事件的方法,造成了人们对历史理解的障碍,使史学研究出现“时代错乱症”。

1.2 中医辉格问题

近现代中医发展与史学辉格问题相似。由于近代以来西方思维的入侵,“理性”和“逻辑”从研究方法上挑战传统研究方法的正当性,而来自西方的各种“主义”则颠覆了传统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和社会理想[2]。陈独秀、胡适、鲁迅、钱玄同等在批判传统文化的同时,亦对中医进行了抨击,他们认为“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持较此种之所为,以并世之人,而思想差迟,几及千载;尊重廿四朝之历史性,而不作改进之途,则驱吾于二十世纪之世界门外,纳之奴隶牛马黑暗沟中而己,复何说哉”[3]!以王斌、贺诚为代表的卫生部主要负责人认为中医是封建医,应随着封建社会的打倒一起打倒,称“旧医一日不除,民众思想一日不变,新医事业一日不能向上,卫生行政一日不能进展……为民族进化计,为民生改善计,不可不取断然手段”[4]。这一背景下的中医从业者将焦点集中在中医理论的西医化,甚者试图对中医“全盘西化”。这就是中医的辉格问题。

2 中西医思维差异

古代中医在“天人相应”理论的指导下,重视人体自身的生理特征与外在自然现象的关系,而对人体脏腑形态及其相互作用的认识不够深入。它的关注焦点未局限于客体本身,而是更强调主客体之间的整体性、连续性和抽象性。中医往往视宇宙自然为一个整体,以人的主观感受和经验认识事物,而不重视细节,其具有直观性。中医将人体看成是一个组织结构复杂严密的整体,认为生命运动是各个脏腑器官相互协调的结果,并把人体放在自然、社会中综合考察,强调“有诸内必形诸外”。直觉的整体性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思维的模糊性特征[5]。

西方医学建立在实证和还原基础上,注重对结构和局部的观察,向下可追溯至分子、基因水平。中医宏观整体思维与现代医学相比显得粗糙,其整体形象思维,重体悟而不重实证、重取象而不重结构的特点,使中医理论体系自成一体。《素问·五运行大论》说:“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而西医却恰恰相反,以其具体实证分析和检验结果使人一目了然,便于接受。然而,西医思维注重个体分析,强调量化指标,忽视整体及个体间的相互关联,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割裂了人体原有的内在联系,显得呆板而机械。通过对比可知,中西方思维方式决定下的中西医各有利弊,因而用西方价值体系和思维方法来评价、怀疑甚至否定中医是极其错误的。

3 中医辉格问题解决之路

3.1 坚守中医传统思维

中医学研究的目的是找回中医自己表达的“语言”、自己的思维方式、自己的价值观念,从而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适合的土壤[6]。中医认为,万事万物皆可归为阴阳五行,根据意象和取象比类思维,注重直觉体悟、重整体、重变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亦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周易·系辞》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春夏秋冬,寒暑往来,日出月落,昼夜交替,无不是象。乃至病有病象,药有药象,诸象纷然,而终归一致。中医从象的角度把握阴阳、立法处方。我们应坚守中医的传统阴阳五行概念和取象比类思维,避免被“理性”与“科学”入侵。

3.2 掌握西医先进技术,为中医临床提供思路

中医理论和医疗技术之间是“道”和“器”的关系,中医理论是“道”,医疗技术是“器”,只要坚持中医理论,不管什么样的技术,只要能治病,都可以为我所用[7]。“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为主干,“器”为枝叶,西医的临床诊断技术、逻辑推理方法、成分明确的药物及高超的制剂工艺都可以拓宽并精确中医思路,为中医的精确化和标准化提供依据。中医与西医实则是“道”与“器”的关系,提高“道”应该丰富中医理论知识,坚守其唯物观和方法论,而利其“器”就是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更好地为中医服务。

3.3 建立中医标准体系

标准化战略是中医发展的战略之一,以标准化带动中医药国际化、现代化。标准化、规范化是科学研究的基础,是一门学科成熟度的标志,也是中医药学术发展和现代化水平提高的内在需求和必然趋势之一[8]。

自《中医临床诊疗术语》(1997)颁布以来,中医学家做了很多推广和后续研究工作。这10多年来,中医理论、临床研究取得了很多新的进展与突破,也建立了一些新的标准、理论术语的规范化标准研究也取得阶段性成果,国家成立了科技名词术语委员会,但仍然存在着客观化、严密度和彼此之间沟通不够等缺点[9]。建立诊断标准的目的就是形成具有中医自身特点、能反映中医独特方式的诊断体系,有利于临床诊断水平的提高,更有利于中医的国际化和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今时之人往往用西医化的思维方式阐释中医理论和治疗处方,而忽视了中医本身的辩证观和方法论,产生严重的辉格倾向。中医学对人体本身以及防病治病都具有独特和卓越的见解,是一门符合自然科学和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我们应在坚守中医独特思维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建立中医独立标准,更好地为人类健康事业服务。

[1] 肖英芳.论19世纪英国“辉格派”史学[D].济南:山东大学,2008.

[2] 张其成.从传统文化的兴衰看中医学的未来发展[C].北京: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届国学国医岳麓论坛暨第九届全国易学与科学学会研讨会、第十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会研讨会论文集,2007:156-160.

[3] 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新青年[M].北京:中国书店,2012:3.

[4] 中央卫生委员会会议议决“废止中医案”原文[J].医界春秋,1929,34(1):13-14.

[5] 卓同年.中医传统思维方式探微[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32(4):7-9.

[6] 王琦.中医理论的特质与路向[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1):4-13.

[7] 王昆文.中医“西化”真的“无法定论”了吗[J].国医论坛,2012,27(1):47-48.

[8] 李超群.周而不比,定中医标准[J].中国中医药报,2010-6-(1)-1.

[9] 黎敬波.中医诊断规范化标准体系建立的基础和主要任务[C].北京:2012年朱文锋学术思想研讨会暨中医诊断师资班3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2012:19-20.

欢迎订阅2016年《中医杂志》

《中医杂志》(ISSN 1001-1668,CN 11-2166/R)是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主办的全国性中医药综合性学术期刊。1955年创刊以来始终坚持“以提高为主,兼顾普及”的办刊方针,是我国中医药界创刊早、发行量大、具有较高权威性和学术影响力的国家级中医药期刊之一,是中国中文核心期刊和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首届国家期刊奖获得者和中国期刊方阵双奖期刊、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中国百强科技期刊、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荣获第二届、第三届新闻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

《中医杂志》主要栏目中当代名医和临证心得分别介绍名老中医和临床医生辨证用药治疗疑难病的经验;临床研究介绍中医药治疗的新方法、新成果;学术探讨、思路与方法、专家论坛、病例讨论、综述、百家园等栏目,提供最新学术观点、研究成果与治疗方法,成为学习中医药、研究中医药,不断提高临床及研究水平的良师益友。

《中医杂志》为半月刊,每月2日和17日出版,每期定价15.00元,全年360元。读者可以到全国各地邮局办理订阅手续(邮发代号:2-698),也可以与本刊读者服务部联系邮购,邮购免邮费。电话:010-64035632,010-64089195。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邮编:100044,代号:M140)。

本社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邮政编码:100700.网址:http://zzyz.chinajournal.net.cn。

R2-031

A

1006-3250(2015)10-1254-02

2015-02-0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基基础理论重点学科和北京中医药大学气化与藏象学说创新团队

高 雅(1992-),女,安徽人,在读硕士,从事中医基础理论的临床与研究。

王 彤,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Tel: 010-64287008。

猜你喜欢

中医理论中医药思维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基于子宫内膜异位症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探析补肾化瘀法作用机制及中医理论依据
补火生土法的主要理论研究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