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友善用脑”课堂教学策略解读

2015-01-24友善用脑理论引进人北京市学习科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新校长 2015年2期

文 / 李 荐(友善用脑理论引进人,北京市学习科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友善用脑”是学习科学运用在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中的一个主要流派,它为教师的高效教学、学生的科学学习提供了神经生物学(脑科学)、心理学的理论依据,并为教师有效教学、学生高效学习和家长科学帮教提出了具体措施。我们希望通过一系列适应孩子身心健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带着问号来,捧着句号走”的死记硬背的课堂,变成“带着问号来,伴着逗号、顿号、省略号一起走”的学生自我探究的乐园。

下面是笔者通过研究,对“友善用脑”课堂教学策略所做的一些解读。

策略一

团队学习:同质异构,集体探究

团队学习是互助探究的最好单位。与小组学习相比,团队学习更注重团队的内在运作机制,在这种机制中,每一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员,因此团队的构建要科学合理。

在“友善用脑”的课堂上,教师应根据学情调查结果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并且要有意识地将学习小组熔炼成学习团队,使每个人在团队中都能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学分组的原则是“同质异构”。所谓“同质”,是指根据学生学习成绩的好、中、差分别分组;所谓“异构”,是指在每一组中,应考虑学生不同的认知倾向和思维类型,使小组中的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独有的作用。团队是互补的集合、探究的整体,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够发挥好团队的作用,那就完全能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在团队中也能养成乐群互助、友善沟通的品格。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打破传统“排排坐”的桌椅摆放形式。“排排坐”的方式有利于教师个人的讲解,容易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而U字型的“团团坐”更利于学生的探讨和展示。在“排排坐”的课堂里,每个人都是学习的个体;而在“团团坐”的形式中,每个人都能感觉自己是团队的一员,课堂上发言正确时能够感觉自己为团队增添了荣誉,发言不够完善也不会紧张,因为知道同伴能够补充、修正。从心理上讲,“团团坐”的形式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心理压力更小,学习主动性更强。

策略二

多感官教学:加大刺激,减压增效

“友善用脑”认为:过大的压力是学生学习的最大障碍,教师在课堂上要不断给学生减压。多感官教学有利于减轻学生在学习中的压力,同时能够增强学习效果。

上世纪50年代,维尔德·潘菲尔德(Wild Penfield)等人对大脑皮层机能定位进行了大量研究,总结出了大脑皮层上的体觉区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图(如下图)。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人的眼、耳与大脑皮层对应的区域很小,也就是说,光靠“听”和“看”,对大脑皮层的刺激很有限,而把眼、耳、鼻、舌、口、躯体和双手都动员起来,刺激大脑皮层的区域会加大很多。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静听”模式不符合人的大脑工作原理,只有多感官教学才利于人的思维和记忆。试验表明:一个人靠听(A)能记住的知识只有10%左右,靠看(V)能记住的知识在30%~50%左右,而如果亲身参与,在动感(K)中学习和体验,能轻松记住70%以上的知识。

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教学环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多个感官,不但能使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压力,而且能使各种认知倾向和思维类型的学生都达到轻松学习的目的。

策略三

思维导图:思维外显,帮助记忆

“友善用脑”思维导图是在“友善用脑”理念的指导下,根据人的认知规律,借助图像帮助人们思维或记忆、反映人们思维过程的工具和媒介。托尼·巴赞(Tony Buzan)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思维导图同时运用大脑皮层的所有智能,包括词汇、图像、数字、逻辑、韵律、颜色和空间感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更清晰地记忆。

“友善用脑”强调尊重每个学生的生理特征,让学生采用符合自己认知规律的方法学习,因此提出:“人脑有异,图不同一”,鼓励学生“画自己的思维导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把握事物的根本,再用形象的方法表示出来。思维导图在帮助学生记忆的同时,也在向教师展示学生的思维特点,成为教师了解学生思维特点的重要媒介。

策略四

音乐释压:调节情绪,助益认知

在“友善用脑”的课堂上,音乐成为教学的工具和手段,成为学生学习的朋友和帮手。研究表明:轻柔的古典音乐能够打通学生的神经通路,促使学生体内分泌出适合学习的化学物质,使学生轻松学习。美国心理学家查尔斯·埃默里说:“音乐能够通过人脑中的神经传导路影响人的认知功能。”心理学家和医学家认为,音乐可以调节人体的生物节律。人在一天中会出现不同的生理曲线,采用有针对性的音乐,对人的学习和思考会有很大的帮助。比如:学生刚刚上完大课间或者体育课,做完剧烈活动后心情很难迅速平静下来,如果播放一些与心跳同速(每分钟60拍)的音乐,就能使学生很快平静;如果需要学生发言或讨论,可以播放一些进行曲;如果需要学生思考,可以播放莫扎特或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但是必须注意,摇滚乐和流行音乐(如重金属音乐等)是不能在课堂上使用的,因为其所刺激的大脑区域并不利于学生学习。因此,在课堂上不仅要会用音乐,还要慎用音乐、用好音乐。

策略五

健脑操:调节状态,提高效率

健脑操也是“友善用脑”课堂的一个重要特色。健脑操(Brain Gym)是保罗·丹尼逊博士发明的“强调通过有意识的身体运动,促进学习”的锻炼方式。其中,交叉运动、有氧运动、伸展运动及兴奋运动等主干动作,可以帮助学习者进行身体、神经和大脑的调节。例如:左右交叉运动能够促使左右脑和谐、快速沟通,让思维高速运转。“友善用脑”教师在每个教学单元的间歇,都会让学生花一两分钟做健脑操,活动一下,不但不会影响教学,反而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友善用脑”课题组结合学生实际,编出了“‘友善用脑’摩尔斯码手指操”和“‘友善用脑’旗语操”,不仅保持了交叉、有氧的特点,而且把传统通讯的内容加入其中。

策略六

冥想:整理思维,提高品质

冥想(Meditation)是一种改变意识的形式,它通过获得深度的宁静状态而提高思维品质。冥想在“友善用脑”课堂中十分重要,它能让学生的大脑轻松自然地工作,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课前冥想能够调整学生的情绪,比如:上完体育课后的下一节课开始时,冥想一分钟能够让学生很快平静下来;课中冥想能够促进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教学效果;下课前冥想能够帮助学生整理课上学习的内容,总结提升,加深记忆。冥想时可配以轻柔舒缓的音乐,也可以不使用音乐,让学生双手交叉,额头趴在手腕处,静静沉思一分钟;冥想可以有导语,教师用温柔的语气,轻柔舒缓地说出关键词,也可以事先规定范围,让学生自由遐想。

策略七

重视15分钟:集中精力,合理教学

研究发现:一个成人连续集中精力的时间不超过15分钟,孩子集中精力的时间和年龄成正比,6岁的孩子不超过6分钟,10岁的孩子不超过10分钟。因此,教师在上课时要了解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连续集中精力的时间安排教学,最好把40分钟或45分钟的课堂分成三个段落,每个段落用不同的形式体现,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每一个单元中都有新鲜、刺激的感觉。如果教师能够很好地安排自己的教学,注重每个单元的开头和结尾,合理运用心理学前影射、后影射的原理,那么学生在学习中就能够事半功倍。

策略八

城市穿越:改造课堂,快乐攻关

“友善用脑”城市穿越将青少年喜爱的穿越运动与课堂教学、德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积极主动的氛围中完成目标和任务。这种运动和学习的结合,是用非正式学习的方式改变课堂教学的一个新实验。

在城市穿越活动中,学生六至八人为一个小组,在熔炼团队之后,他们会根据“路书”完成任务,最后到达指定地点。“路书”不但是行动的导向,更是孩子们主动学习的课本。小组成员要想清楚地知道每一步的行动路线,就必须合力完成“路书”给出的难题。“路书”上的题目可能是数学中的一个难点,解出答案,才能知道将要乘坐的公交车线路;“路书”上也可能是一道英语题,只有看懂了内容,才能知道要去的博物馆在哪里。诸如此类的问题,让学生感觉既兴奋又刺激,在团结协作中,再难的题目也能被攻克。城市穿越为学生自主学习、高效学习、协作学习提供了新的探索路径。

让孩子在“穿越”中成长

几年来,我们在“友善用脑”理念的指导下,积极探索“友善用脑”城市穿越新模式,把学习科学中的非正式学习变成学生探究知识、了解社会、完善自己的新课堂,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案例一:在“穿越”中求知——北京市永泰小学之“世界城市小主人”城市穿越

北京市永泰小学把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作为活动设计的出发点,组织几十名英语成绩没有达标、对学习英语失去兴趣的学生,参加了“世界城市小主人”城市穿越活动。活动中,几十名四、五年级的小学生,要从北京海淀、朝阳、昌平三区交界处的西三旗出发,以小组为单位,采用坐公交车的方式穿越到地坛公园,参加那里正在举行的社会科学普及周活动。出发前,每个小组都拿到了一份“路书”,“路书”中有一张地图和将要完成的任务,孩子们需要依靠小组的合力才能分析出行走路线。

在最初设计行走路线时,活动设计人员发现,这条线路斜穿北京的中轴线(其中包含了北京这个城市的布局特色)且角度不大,于是将中轴线的元素作为一个线索安插到活动过程中。同时,中轴线上有很多北京著名的景点,前来参观的国际友人很多。因此,活动要求孩子们行进在中轴线上时,要找到一名外国人,把两张地坛书市的入场券送给他们,邀请他们参加地坛书市的活动,然后准点到达地坛的活动地点,才算完成任务。

最终,12个小组的孩子们全部安全到达指定地点。在完成预定任务后,孩子们十分兴奋,他们把自己一路上的所见所闻画在画布上,并用英语标注了题目。此次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使他们增长了自信,提高了沟通交流能力。穿越活动把课堂学习的内容搬到教室外,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实践中学习,在身临其境的社会活动中感受知识的魅力。

案例二:在“穿越”中育德——北京东城区新鲜胡同小学之故宫穿越

北京东城区新鲜胡同小学把课堂搬到故宫,让孩子在故宫穿越中感悟中华文化的伟大。

2012年4月24日,暮春的细雨带着丝丝寒意整整下了一天,200多名孩子拿着不同的“路书”穿越在雨中的故宫,在中国古代辉煌的历史殿堂中体味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并力图从中寻找能够启迪今人的哲理。故宫穿越之后,根据活动设计,学校要开一个总结会。虽然从布置到召开仅仅一天半的时间,但是师生们却以原创诗歌、相声小品、采访回顾等形式,对学校的首次穿越活动进行了完美的展示与回顾。活动后,老师们都说:“如果说一定要把4月24日的活动比喻成一个标点,那么我们想,这个标点不是句号,而应该是一个逗号,或者省略号。因为学生没有把这次活动仅仅当成一个德育课程,而是自觉地深化了活动的内涵。”

在城市穿越活动中,我们把安全问题分解成安全预案的制订和活动安全管理两部分。其中,活动安全管理的关键是信息的评价。城市穿越活动让学生置身于陌生(复杂)的环境中,必须面对复杂的局面,因此,对自身处境进行评价是采取行动的前提。在操作过程中,一定要将活动的信息评价权交给学生,常用的方法是在最初的团队熔炼过程中选出小组长,并赋予其领导全组的权力,也可以将评价本身当做活动的一个环节,让学生自己在评价过程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在穿越中,学生们加深了友情,增长了能力,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在点点滴滴的感悟中逐渐加深;回到学校后,这些成果还在不断延续,并且正在改变着课堂,改变着师生的教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