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仔猪水肿的病因分析及综合防治

2015-01-24胡亚梅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5年12期
关键词:水肿病断奶菌落

胡亚梅

(江苏省东台市安丰镇畜牧兽医站,江苏东台 224200)

仔猪水肿的病因分析及综合防治

胡亚梅

(江苏省东台市安丰镇畜牧兽医站,江苏东台 224200)

仔猪水肿病是由溶血性大肠杆菌引起肠毒血症,而使全身毛细血管或小血管受到破坏,通透性增大,水液外渗过多,造成的以头部、眼睑、耳部等处水肿、共济失调和急性死亡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又称猪胃肠水肿或猪大肠杆菌肠毒血症,为高度致死性疾病。近年来,随着畜牧业的发展,仔猪水肿病的发生日益增多,已成为猪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并成为早期断奶后仔猪死亡的主要原因。给养猪业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及早确诊本病采取针对性的有效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对保证养猪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仔猪 水肿病 病因分析 防治

猪水肿病是由溶血性大肠杆菌引起的断奶仔猪的一种急性、散发性、致死性肠毒血症。随着养猪业的发展,仔猪水肿发生随之增多,成为养猪的常见多发病,是早期断奶仔猪死亡的主要原因,给养猪业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

1 流行特点

主要发生于断奶后的仔猪,发病率5%~30%,致死率高达90%以上,发病多是营养良好和体格健壮的仔猪,一般局限于个别猪群,不广泛传播,多见于春季的4~5月和秋季的9~10月,病的发生与饲料和饲养方式的改变.饲料单一或喂给大量浓厚的精饲料等有关。

2 病因分析

2.1 病原体

本病的病原体为溶血性大肠杆菌,革兰氏染色显阴性.无芽孢,无荚膜,有鞭毛。值得注意的是引起本病发生的致病性大肠杆菌并不是外来的。此类大肠杆菌在哺乳期间即有少量存在于仔猪肠道内,但在哺乳条件下并不致病.在适当诱因(如断奶、饲料突变、天气变化等)的作用下,引起机体抵抗力下降,特别是胃肠功能紊乱.肠内的微生态平衡破坏.促进了溶血性大肠杆菌在仔猪肠道内不断繁殖,产生毒素,经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后逐渐在仔猪体内积聚.引起毒血症.毒素积聚到一定程度,就引起仔猪发病,导致死亡。

2.2 母源性大肠杆菌性抗体变化

仔猪出生后,母源抗体的传递是通过小肠吸收以母乳而获得,母源性大肠杆菌性抗体在仔猪体内维持时间是7~35d,所以断奶后易发病。

2.3 消化功能不健全

在仔猪阶段,猪胃肠内缺乏胃蛋白酶和游离盐酸,难以消化蛋白质。特别是植物性蛋白质。如饲料中添加过多的豆粕.由于豆粕含有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和植物凝血素,后者会损伤小肠绒毛,一旦绒毛被损伤便会降低蛋白质的吸收,前者则抑制胰蛋白酶的活性,引起蛋白质分解吸收,一般情况下初喂这些饲料还不至于发病,到中后期,由于蛋白质不能彻底分解,使肠内容物腐败、发酵,刺激肠末梢感受器蠕动增强,从而引起腹泻、消化不良。继而发生水肿病,因营养过剩而引起的水肿病多数归于死亡。

2.4 断奶对猪的应激

随着日龄的增长,仔猪肠胃内的消化酶不断增加,但由于断奶应激,各种消化酶的活性有所下降。从而使消化生理功能失调,导致肠道菌落失调。而早期断奶应激可降低仔猪体内循环抗体的水平。抑制细胞免疫力,从而导致溶血性大肠杆菌过度繁殖产生毒素.被机体吸收后而发生水肿。

2.5 饲料因素

2.5.1 饲料蛋白质过高

为追求高蛋白、高产出的精饲料.有的饲料厂家使用饲料蛋白水平过高,而早期断奶仔猪的消化生理特点决定了对植物性蛋白质的消化能力差.较多饲料蛋白进入肠道后发生腐败.对消化器官组织发生伤害.导致消化不良和腹泻.未消化的蛋白质或未被吸收的氨基酸进入肠道后.导致肠道微生物区系的紊乱而利于本菌繁殖产生毒素,诱发该病。

2.5.2 饲料中维生素E-硒的缺乏

维生素E和硒在机体内共同参与机体的抗氧化防御体系,保护细胞和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免受脂质过氧化物游离基的破坏,两者有复杂的补偿和协同作用,机体缺乏时,免疫器官正常结构遭到破坏,抗病力减弱,引起仔猪营养不良,消化酶活性降低,影响消化道正常生理机能,肠道菌群失调,从而为某些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增殖、附着和毒素产生与吸收创造了条件。

2.6 饲养条件

仔猪的生活都有一定的规律性,严防突然改变饲养条件及饲养方式,尤其在某些关键时刻更应该注意,如:断奶前后,生喂料突然改为熟喂料.或熟喂料突然改为生喂料.不定时定量等。这些条件极易使肠道微生物群发生平衡失调,导致溶血性大肠杆菌过度繁殖产生毒素,被机体吸收后而发生水肿。

3 临床症状

患猪以全身水肿和神经症状为特征,表现为四肢运动障碍、行走无力、瘫痪、眼睑、肛门水肿、体温下降,叫声嘶哑。潜伏期很短,病程为2~3d,死亡率很高。发病慢的病猪精神萎靡,厌食,盲目行走或转圈,摇晃,对周围环境十分敏感,触之惊叫,口吐白沫,体温升高,心跳加快。眼睑、脸部、头部、颈部、胸腹、耳部等发生水肿;急性病猪5~6h即死亡。

3.1 最急性型

本型少见,突然发病,卧地不起,全身肌肉及四肢抽搐,口角流涎,吐沫,呼吸极度困难迅速死亡。多数见不到症状,突然死亡,病程仅1~2h。

3.2 急性型

本型多见,常为急性发病,有的食欲减退或完全停止,体温一般正常,有的高达40.5℃,共济失调,无目的乱冲、乱撞或作转圈运动,有的两前肢跪地,后肢直立或四肢下卧,突然向前猛跃。不能站立或爬行,强迫行走时,四肢乱蹬。有时发生呕吐,皮肤有水波动感。其主要特征是:眼睑严重水肿,颈部、头部发“胖”或水肿,其次是神经症状:精神迷乱、共济失调。病程一般12~24h。

3.3 慢性型

本型少见,头部、眼睑水肿明显,精神委顿,卧地不起。病初时及时对症治疗可痊愈。最后消瘦、衰竭而死亡,病程2~4d。

4 病理变化

4.1 剖检变化

最急性变化不明显或不见病变。急性型和慢性型基本相似。主要剖检病变是胃壁水肿,胃大弯和贲门部水肿尤为明显,水肿部位明显变厚,切面见肌层和黏膜之间有无色透明的胶冻样水肿液,胃底弥漫性出血。肠系膜特别是结肠系膜水肿,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充血、切面湿润多汁。十二指肠及空肠黏膜弥漫性充血,大肠黏膜呈卡他性肠炎景象。心包、胸腔、腹腔有较多积液。肺脏隆膨,肺胸膜下有散在的出血灶,肝脏稍有肿大,色泽变黄,有时可见其表面有不规则的灰白色病灶。脾脏稍肿大,有时可见脑膜水肿,脑干部有两侧对称的软化灶其他组织未见明显病变。

4.2 病理组织学变化

该病组织病理学比较突出的病变为浆液性非化脓性脑炎、浆液性心包炎、浆液性变质性肝炎、浆液性脾炎、浆液性出血性淋巴结炎、浆液性纤维素性出血性肺炎、浆液性胃肠壁炎等。

5 诊断

5.1 初步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临诊症状、剖检变化结合细菌学检查进行诊断。剖检变化见猪体各部位发生不同程度的水肿,尤以胃壁水肿最为严重。切开胃壁可见增厚和呈胶冻状,并流出清亮或茶色液体,结肠系膜呈胶冻样水肿,全身淋巴结水肿、充血和出血。初步诊断为仔猪水肿病。

5.2 实验室检查

5.2.1 镜检

取病料做组织触片,镜检,可见有杆菌存在。

5.2.2 细菌分离培养

分别无菌采取肝脏、小肠、颌下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划线接种于普通琼脂培养基、麦康凯培养基、鲜血琼脂培养基、三糖铁培养基上,37℃培养24 h。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可见灰白色、光滑、湿润、边缘整齐、圆形、稍隆起的小菌落;在麦康凯培养基上,可见圆形、红色的小菌落;在鲜血培养基上有溶血现象。将麦康凯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穿刺接种到三糖铁斜面培养基上,培养基呈黄色,并有气泡产生。取菌落涂片,革兰染色,镜检,可见革兰阴性、平直、两端钝圆的小杆菌。

5.2.3 动物试验

取麦康凯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接种到肉汤培养基中,37℃培养24 h。取0.2~0.5 ml肉汤培养物注射到3只健康小白鼠的腹腔内,结果第1d就死亡1只,第2d又死亡2只。死亡后观察其病理变化,并分别取肝、肠、肠系膜淋巴结划线接种于麦康凯培养基上。37℃培养24 h,菌落形态同3.2。取上述菌落涂片镜检,革兰染色,可见革兰阴性、平直、两端钝圆的小杆菌。

5.2.4 生化试验

将麦康凯培养基上的红色菌落移植到普通琼脂斜面培养基上进行纯化培养,然后做生化试验,结果该菌能分解葡萄糖、蔗糖、麦芽糖、甘露醇、阿拉伯糖、乳糖、鼠李糖、山梨醇等,并产酸产气;不产生H:S;不利用枸橼酸钠;靛基质、M.R.试验阳性;硝酸盐还原试验阳性;V~P试验阴性;不液化明胶。

6 治疗

可采用中西药物结合和对症疗法,以抗过敏、消除水肿和抑制肠道致病菌协同进行,而且应及早诊断和早期治疗方可取得比较好的疗效。

(1)用20%复方磺胺嘧啶钠10ml或6甲氧磺胺嘧啶l0ml,肌肉注射,2次/d,连用3~5d;5%~10%氯化钙和4%乌洛托品各5~10ml,混合后静脉注射;0.1%亚硒酸钠注射液深部肌肉注射,5~10kg仔猪2~3ml,20kg以上仔猪5ml,严重病例隔5~6d重复用药1次。此外对病猪可应用缓泻剂通便,以减少毒物的吸收,对治疗可起到积极作用。

(2)蒽诺沙星4~6ml,肌肉注射,2次/d,连用3d;0.1%亚硒酸钠3~4ml,深部肌肉注射1次,病重者隔5~6d重复注射1次。

(3)硫酸卡那霉素用药25mg/kg肌注,2次/d,连用3 d;5%葡萄糖200ml静脉注射,按猪病情需要和体型大小加减,2次/d,连用2d。

7 预防措施

7.1 减轻仔猪断奶后营养应激的影响

合理的早期断奶可提高母猪的繁殖能力,加快仔猪的生长。早期断奶对仔猪来说是一种应激,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母仔分离的应激;二是仔猪从分娩舍到保育舍的环境应激;三是仔猪营养从母乳转向饲料的营养应激。这三种应激中以营养应激最为强烈,影响也最大。为此,则应在断奶前及早开始补料来过度适应。实践证明,从7日龄开始,用乳猪料诱食,使仔猪在断奶前能适应植物性饲料。胃肠消化机能得到适应、锻炼和加强,断奶后1周内不要更换饲料,1周后采取逐渐换成仔猪料的方法,可以减轻仔猪断奶后营养应激的影响。

7.2 降低仔猪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

仔猪早期断奶后胃酸分泌少。各种蛋白酶的活性低,尤其不适应植物性蛋白质高的饲料。因此,断奶后3周内仔猪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不应高于19%,其中植物蛋白不应高于15%。

7.3 应用酸化剂

仔猪断奶后1个月内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1.00%~1.50%的柠檬酸(乳酸和食醋也可),提高胃内酸度,既适合有益的乳酸杆菌的繁殖,又能抑制有害大肠埃希氏菌及其他病原菌的滋生繁殖,还可提高消化酶的活性,对控制水肿病和仔猪腹泻都有明显的效果。值得大力广。

7.4 补铁

仔猪常常发生缺铁性贫血现象,缺铁性贫血不仅影响仔猪的正常生长发育,还会引起继发感染大肠埃希氏菌,导致腹泻和水肿病的发生。为此,仔猪应在3日龄内股内侧注射牲血素等补铁补血剂。

7.5 补硒

在饲料中添加亚硒酸钠-维生素E添加剂,或肌肉注射亚硒酸钠注射液,亚硒酸钠-维生素E缺乏,机体免疫器官遭过氧化物破坏,使机体抵抗力下降,并改善饲养管理,不仅可以预防白肌病、仔猪肝营养不良和桑葚心等病的发生,而且还对仔猪水肿病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7.6 药物预防

常用的药物有杆菌肽锌、土霉素、金霉素、新霉素、喹诺酮类、磺胺类等,使用药物饲料添加剂,对预防仔猪腹泻和水肿病有一定效果。

7.7 断奶前后驱虫

在仔猪断奶前后使用各种驱虫剂驱虫,可以避免寄生虫侵蚀肠黏膜,防止大肠杆菌侵入破损肠黏膜,从而可减少仔猪水肿病和腹泻的发生。

7.8 消灭传染源

隔离病猪,搞好猪舍卫生,每天清理粪尿,定期严格消毒,圈舍内不积尿,不存污水,安装自动饮水器等都有利于控制本病的发生和流行。

[1]王晓华,刘淑君.仔猪水肿病的病因分析与防治[J].养殖技术顾问,2013,(7):156.

[2]李宏,李继先.仔猪水肿病的病因分析及防治[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0,(2):72.

猜你喜欢

水肿病断奶菌落
仔猪水肿病的营养调控及预防方法
仔猪断奶后消瘦应采取哪些措施增肥
TTC应用于固体食品菌落总数测定研究
不同emm基因型化脓性链球菌的菌落形态
基于高光谱技术的菌落图像分割与计数
仔猪断奶前阉割好处多
宝妈给孩子断奶“心如刀割”该怎样断奶才更好呢
何谓“开鬼门”和“洁净府”
“菌落总数”详解
仔猪水肿病及其综合防控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