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农村规模养猪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2015-01-24蔡孝宇王正龙
蔡孝宇 王正龙
(丹巴县农牧和科技局,四川丹巴 626300)
民族地区农村规模养猪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蔡孝宇 王正龙
(丹巴县农牧和科技局,四川丹巴 626300)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丹巴县紧紧围绕“保生态,保供给,保增收,保安全”的农村工作主题和“三加快”的产业发展要求,推行规范化、科学化、市场化模式,大力发展农民经济专合组织,促进了畜牧产业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的有效转变,由传统分散养殖向家庭适度规模养殖和大场大户转变。但由于受县域地理位置、养殖管理模式、养殖技术等因素的影响,丹巴县生猪养殖生产水平低下,养殖效益不理想。本文结合在基层工作实践,分析丹巴县农村规模养猪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供读者参考。
1 规模养猪现状
丹巴县地处四川省西部、甘孜州东部,属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山区,全县辖区面积5 649 km2,共有农牧业户数11 923户。近年来,在中央、省、州的扶持下,丹巴县已建成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7个,50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养殖户有42户,其中:规模在50~99头有29户、100~200头有10户、300头以上的有3户,全县年生猪存栏4.9万头。
2 存在问题
2.1 选址不科学,猪舍布局不合理
由于地理位置和养殖户资金紧缺等因素的影响,丹巴县部分规模化生猪养殖场选址存在不科学性,其主要表现为:一是猪场没有远离村庄、公路、河流和人口集聚区(小于500 m);二是猪场建设布局、猪舍结构的布局不合理,如:猪舍排列拥挤,猪舍间与间之间没有隔开,猪舍不留通风口或留的不标准,猪舍防寒遮阴避暑设施差等现象。
2.2 饲养管理不规范
一是部分规模化养殖场没有制定产、供、销的生产模式,在饲养过程中未能完全做到“自繁自养和全进全出”管理模式;二是部分养殖场管理人员对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的管理和使用不够科学;三是部分养殖场缺乏应有的饲养管理知识和经验;四是部分养殖场没有为生猪群体提供适宜的环境温度、湿度、养殖密度和运动空间;五是没有及时做好夏天防暑降温、冬天防寒保暖工作;六是在防鼠、防虫和圈舍卫生上采取的措施不到位,为猪群疫病的发生埋下隐患。
2.3 养殖档案不健全
根据调查,丹巴县87%的养殖户存在制度不完善,没有养成做养殖记录的习惯,没有建立养殖档案;还有部分养殖场建档了但不够详细,对生猪的饲养管理、疾病诊断、出栏销售等环节造成混乱,可追溯性差。
2.4 抗风险能力差
大多数规模养殖场是单独生产经营,没有生产计划,即使同在一个小区内的养殖户也是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科学管理,疾病易交叉感染;大多数规模化养殖场没有建立或加入生猪养殖合作社,没有形成“公司+合作社+养殖户”的经营模式,导致抗市场和动物疾病风险能力弱。
2.5 品种改良意识不强
受地理位置、传统思想的影响,丹巴县生猪很少从外地引进优良品种,加之能繁母猪饲养年限过长,品种优势退化,养生猪近亲交配现象突出,导致仔猪患病率、死亡率增加。另外,有些规模化养殖场引种混乱、多渠道引种,对新品种的检疫不严,新旧品种混群饲养,出现猪群不和,相互斗殴,争夺食物等情况,对猪的生长不利。
3 促进民族地区农村规模养猪的建议
3.1 加强生猪品种改良
引进优良的生猪品种可以缩短生长期,降低饲养成本,增加养殖效益。结合本地的气候和环境,一是要注重引进优质、优良猪种对本地猪种进行改良(如:引进长白猪、内江猪、杜洛克等猪种),二是要及时淘汰生产能力低、产仔数少、易患病的能繁母猪,三是避免近亲交配,积极推广人工授精技术,提高公猪利用率,增加母猪受孕机会。
3.2 猪舍建造要科学化
修建圈舍时应坚持“因地制宜、节约成本、便于管理、环境清洁、疾病易控、水源充沛”的原则,一是尽可能将生产区、生活区分离,猪舍的朝向应坐北朝南,保证采光性强、通风性好,保证冬暖夏凉。二是相邻的猪舍之间要有隔墙,防范猪群间互相传播疫病;三是猪场进出口要建立的消毒设施和粪污处理设施(如建沼气池)。
3.3 切实加强饲养管理
一是要强化品牌意识的树立,制定产、供、销一条龙模式,坚持“自繁自养、全进全出”的管理模式;二是切实加大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养殖技能培训,禁止饲喂发霉变质饲料和滥用添加剂及抗生素药物;三是在饲养管理过程中,夏天注意防暑降温,冬天注意防寒保暖,时时要保持良好的环境,把控好圈舍的温度、湿度、饲养密度,注意保持猪舍通风性。四是要及时清除粪便,保持舍内清洁卫生,提供生猪良好的生长环境,减少患病的危险。
3.4 搞好卫生消毒
搞好圈舍及环境卫生,减少病原微生物,坚持对圈舍、场地、饲喂工具等进行定期消毒,在消毒时,一是合理选择消毒药,有目的地选择最佳消毒药物;二是严控消毒药的浓度,严格控制消毒液浓度配比;三是要避免长时间使用一种消毒药,时时更换其他消毒液,避免病菌对某种消毒液产生耐药性。
3.5 做好免疫接种工作
免疫接种是预防生猪疫病的有效方法,养殖户应购置合格的疫苗,保管好疫苗,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严格按照防疫程序对生猪进行免疫接种,以保证免疫效果。
3.6 完善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加强畜牧兽医技术人员队伍建设,提高技术服务水平。二是加快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提高良种普及率。三是加强行业预警体系建设,对生产、流通、销售各环节的监测,及时向养殖户提供科技服务、发布市场信息,帮助分析市场变化,及时发布市场预警分析报告,正确引导养殖户生产经营决策,规避市场风险。四是建立生猪养殖保险体系,有效防范疫病风险,减少养殖户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