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清溪鳖业创意农业模式研究

2015-01-24杨良山何海玲何丁喜徐建荣

浙江农业科学 2015年3期
关键词:清溪甲鱼稻田

杨良山,何海玲,何丁喜,徐建荣

(1.浙江省农业科学院a.农村发展研究所,b.浙江省创意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c.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d.科技推广与产业处,浙江杭州 310021;2.德清县农业局,浙江德清 313200)

浙江清溪鳖业创意农业模式研究

杨良山1ab,何海玲1c,何丁喜1d,徐建荣2

(1.浙江省农业科学院a.农村发展研究所,b.浙江省创意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c.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d.科技推广与产业处,浙江杭州 310021;2.德清县农业局,浙江德清 313200)

介绍清溪鳖业有限公司鳖稻共生创意农业模式的主要做法,分析该模式的效益及形成路径,提出推进创意农业发展,建立创意农业人才的评价体系和培训机制,建立创意农业项目的评价体系和扶持机制,建立发展创意农业的扶持机制,建立保护发展创意农业的风险保障机制,建立鼓励共享创意农业成果的政府奖励机制,建立投资创意农业项目建设的土地利用机制,激励创意农业主体的创意激情和共享创意成果的热情。我国目前农业建设用地政策不落实,设施农业用地并不能用于生产基地生活设施的改善,无法满足新型经营主体或者新型职业农民、创意人才对优质生活、体面生活的需求。因此有必要进行试点,加强生产基地的生活空间的创建,改善生产基地的生活条件,吸引更多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参与。

创意农业;稻田养鱼;鳖稻共生

我国是世界上池塘养鱼最早的国家。春秋晚期(公元前460年左右),越国范蠡撰写了世界上第一部养鱼的专著《陶朱公养鱼经》,详细介绍了其在无锡太湖水域人工养鲤鱼时建池、孵化、混养、轮捕等一系列技术。

稻田养鱼是一个富有新生命力的农业生产模式,是名副其实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食品安全型的农业。稻田养鱼的生产方式与饭稻羹鱼的生活方式一样,是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曾被形象地称为“四小工程”:小水窑、小肥料厂、小粮仓、小银行。已有2 400余年历史的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入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从20世纪60年代起,为提高水稻产量,我国稻田开始大量施用化肥、农药,且施用量逐年增加,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稻鱼的和谐共生,加大了稻鱼矛盾。改革开放以来,稻田养鱼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1983年,原农牧渔业部水产局在四川省温江区召开“全国首次稻田养鱼经验交流现场会”;1994年12月,农业部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稻田养鱼,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意见》的通知,2005年农业部开始实施全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稻田养鱼因其显著的生态、质量安全和稳粮增收效应,迅速推广至全国。

浙江稻田养鱼历史悠久,特别是近年来,全省以“养鱼、稳粮、增收”为出发点,通过开展稻田养鱼模式创新与技术推广工作,目前全省稻田养鱼面积超过8.47万hm2,推出了稻鱼共生、稻鳅共生、稻虾共生、稻虾轮作、稻鳖轮作、稻鳖共生等极富创意的新型稻田养鱼模式。其中浙江清溪鳖业有限公司探索成功的稻鳖共生模式,实现了既种植又养殖,既发展农业又发展渔业,既讲究鱼粮产品数量又讲究食品质量安全,取得了多重效益,同时极大地激发了渔农民种粮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全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创意农业是把创意作为一种要素,提高产品品质,拓展农业功能,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新型农业业态。浙江清溪鳖业有限公司打造的鳖稻共生模式,符合创意农业的外部经济性、技术集成性、高效高值性等特点,是一种典型的符合生态文明建设需求的创意农业发展模式。

1 概况

浙江清溪鳖业有限公司充分利用鳖稻2种生物的自然习性,通过完善和优化鳖稻共生生态系统,实现了鳖为稻除虫、除草、松根、增氧,稻为鳖提供蔽护场所、运动机会和优质活食,鳖稻共生,互促互惠,达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省力环保、粮渔共赢、优质高效”的目标。

1.1 方法

1.1.1 适时

首先,水稻播种适时。为了使鳖下田后对秧苗的影响降到最低,通过采用工厂化育秧技术,选育新的水稻品种,使秧苗提前2个月左右下田。既延长了水稻营养生长期,提高了稻米品质,也能为幼鳖提供较好的蔽护场所,减少了白鹭等鸟禽对幼鳖的伤害,同时也避免了幼鳖在田间活动时对禾苗的不利影响。其次,幼鳖适时下田。当气温适宜幼鳖生长时,放幼鳖下田,确保幼鳖获取最长的田间活动时间。

1.1.2 适量

稻田面积适量。对稻田进行整理,形成单块面积约1.33 hm2的长方形稻田,在确保农机使用效率的同时,也为幼鳖的生长提供适宜的空间。

水稻行间距适量。使水稻宽行间距达到90 cm,窄行间距保持在30 cm左右。既方便幼鳖活动,又充分发挥作物的边际优势,提高水稻产量。

幼鳖放养数量适量。每667 m2稻田放养600只左右的幼鳖,确保幼鳖拥有适宜的活动空间和采食空间,减少幼鳖之间的冲突。

集鳖池面积适量。按照田面面积10%左右的比例,在稻田的2个对角挖面积667 m2左右的集鳖池,既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水稻种植面积,也能为幼鳖提供充足的活动空间。

饲料投放适量。每日投饲量约为幼鳖采食量的70%左右,投喂膨化浮性饲料,在保证幼鳖基本食物需要的同时,也能促使幼鳖积极采食其他自然食物。

1.1.3 分段

刚孵化的稚鳖放入温室中饲养,提高稚鳖、幼鳖的成活率。体重达到200 g左右时,再放入稻田中饲养。

1.1.4 分田

公母分田。在放养前,将幼鳖按公母分开,分田饲养,减少幼鳖因发情而导致的互相撕咬,防止幼鳖互相伤害。

大小分田。在幼鳖放入稻田前,按个头大小将其分开,个头一致的幼鳖放入同一块稻田中,可有效防止幼鳖因食物、空间等原因而发生打斗。

1.2 效益

实践表明,清溪鳖业的鳖稻共生模式,可以实现1+1=5的效果,即水稻+水产=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农民增收+企业增效。

1.2.1 经济效益

该模式2013年每667 m2水稻产值8 800元,鳖产值14 400元,鳖稻2项累计实现年产值23 200元。其中每667 m2成本12 900元,利润10 300元。

1.2.2 社会效益

保障粮食安全。该模式每667 m2产稻谷500 kg左右,与常规单纯生产水稻产量相差无几。但与单纯水产养殖相比,每667 m2净增粮食产量500 kg。

保证食品安全。该模式采用鳖粪肥田,不施任何化肥;利用鳖清除害虫,通过扩大水稻间距减少各种病害发生,不施任何农药;鳖在良好的自然环境下生长,运动量大,体质健壮,发病少,也不投喂任何水产药物,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了食品安全。

减小劳动强度。由于充分发挥了鳖和稻的生理习性优势,减少了施肥、施药、除草等人工环节,大大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和单位土地的用工量。同时科学设计集鳖池,在水稻收割前烤田时,利用鳖的亲水习性,将鳖自然引入集鳖池,可以实现成鳖的集中捕捞,避免了大范围找鳖,大大减少了捕鳖的人工和劳动强度,也减少了漏捕以及伤鳖等情况的发生。

1.2.3 生态效益

杜绝施用化肥。研究表明,幼鳖生长过程中,每长100 g,能产生500~1 000 g左右的排泄物,排泄物中的氮正好能满足水稻生长的需要。加上还田的稻草和稻草喂鱼后形成的鱼粪、投饲形成的残饵,完全能满足水稻全程生长的需要。

减少环境污染。该模式充分发挥鳖稻各自的自然习性和优势,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最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通过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的相生相克,实现了系统的动态平衡,从而保证了整个系统的健康运转,基本不需施用农药,避免了农药残留和流失,减少了环境污染。

节水节能减排。该模式稻田水深在0.4~0.8 m,提高了蓄积雨水的能力,减少了对水资源的依赖,且全程不需要换水,用水量可以节约80%,既减少了对外水的依赖,也减少了进排水的能源消耗。由于鳖粪都通过了水稻的自然吸收处理,烤田时排出的水中废弃物的含量低,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水稻收割的同时将稻草粉碎,收割结束后即蓄水养殖草鱼等草食性鱼类,来年捕鱼作为幼鳖的饲料。既大大减轻了对稻草的处理用工,又减少了对饲料的依赖,保障了饲料安全。

2 发展历程

浙江清溪鳖业有限公司通过开展多技术集成、多领域合作,不断创新,成功打造出了一种经济效益好、社会效益高、生态效益明显的创意农业发展模式。研究和探讨该模式的发展历程,对于促进浙江省创意农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 树立自然生态发展理念

20世纪90年代初期,甲鱼市场价在400元· kg-1以上。当时的甲鱼养殖场,都是全封闭的工厂化模式,投入非常大。这种模式下,甲鱼生长缺乏阳光,病害风险十分巨大,空气、水环境污染十分明显。

由于缺乏建设全封闭温室的资金,清溪鳖业开创了利用塑料大棚温室与露天泥池相结合养殖商品鳖的方法。这种方法,解决了商品鳖养殖的资金和病害2大难题,同时公司也摸索出了独特的亲鳖培育和产卵技术,并掌握了具有孵化率高和成活率高等特点的恒温恒湿孵化技术,引起了中华鳖养殖界的强烈关注。

由于受养殖模式的限制,温室养殖的甲鱼越来越不受消费者欢迎。而清溪鳖业在简易条件下养出的甲鱼,因为野性大、活力强、口味鲜而受消费者青睐。普通甲鱼市价只有20多元·kg-1,清溪鳖业的甲鱼却能卖到96元·kg-1。2005年12月,清溪鳖业开始大规模实行这一全新的甲鱼生态养殖模式。

2.2 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品种

德清县境内有1个中华鳖品种,该鳖属于中华鳖品种中的优良分支,其体形优美,裙边宽厚,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是我国特有的、十分珍稀的水产经济动物。1996年,清溪鳖业在多年养鳖实践的基础上,成功应用野生鳖种提纯,培育出德清花鳖良种。此后公司养殖的鳖连年被杭州市养鳖协会评为名牌甲鱼,还在首届中国浙江渔业博览会和中国浙江国际农业博览会上荣获金奖,2002年8月又被评为浙江省消费者协会推荐的唯一品牌甲鱼。产品曾获中国名牌农产品、中国名鳖、国家原产地标记注册产品、浙江省著名商标、浙江名牌、浙江省水产双10大品牌、湖州市政府农产品质量奖、德清县10大名特优农产品等20余项荣誉称号。

乌鳖原产于太湖流域,全身乌黑铮亮,肌肉中白蛋氨基酸含量几乎是其他鳖的2倍,25-碳5-烯酸EPA和22-碳6-烯酸DHA总量高达17.08%,富含黑色素,具有消除自由基、抗氧化,提高免疫力等功能。1992年清溪鳖业开始挑选乌鳖进行培育,经过近10年的试验,终于破解了乌鳖遗传性不稳定的技术难题。2008年3月,由浙江清溪鳖业有限公司和浙江省水产引种育种中心联合培育的清溪乌鳖,在第4届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第1次全体委员会议上,通过了农业部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新品种认定。目前,公司在德清建立了全国首个国家级乌鳖繁育中心,经过连续多代群体的培育,清溪乌鳖种群已经达到了几十万只,商品鳖畅销北京、杭州等地。

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结构的改善以及保健意识的增强,天然香米的市场需求日益扩大。香稻具有品质优良、香味浓郁、清香可口、营养价值高等特点,被视为稻米中的珍品。德清自古是鱼米之乡,但德清大米一直没有形成响亮的品牌。为了将德清大米打造成为名牌产品,同时也为了实现鳖稻共生模式的效益最大化,2006年始,公司在浙江、沈阳、湖南、海南、江苏等优质米产区“海选”稻种,通过层层筛选,选择了具备生育期长、感光性强、植株健壮、抗病强、叶形好等特点的嘉优系列稻种,作为鳖稻共生的稻种。后来又与科研院所合作,在海南建立南繁基地,成功繁育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清溪系列香稻品种。2011年11月,被誉为拥有生态香、节地香、品种香、品牌香等“4香”特色的清溪香米,在衢州举行的第10届中国优质稻米博览会上,获得金奖产品称号。

2.3 建立能渔能粮生产基地

为了确保不破坏耕地,清溪鳖业对甲鱼养殖池进行了特别设计。直接在水田四周用砖砌成围墙,内侧用水泥抹平防漏水,池底就是原来的水田,这样,不仅没破坏耕作层,而且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有效养殖面积,同时这种池塘灌上水就可养鳖,放干水就能种粮,鳖池随时可以重新变为粮田。在排水设计上,利用空心砖砌成排水井,充分发挥了排水、防逃、耐用等功能;并设计了不同高度的排水口,满足养鱼、种稻、拷田等不同需要,大大节约了人工。

2.4 探索生态循环生产模式

甲鱼生态养殖生产周期长,一般需要连续养殖3年,3年以后,甲鱼粪便堆积,土壤里病毒滋生。常规的晒塘消毒无法改善池塘的生态环境,而且因为不能破坏耕作层,甲鱼塘不能像常规鱼塘一样通过清淤来改善池塘养殖环境;另一方面,鱼塘土含有大量的氮、磷以及其他有机质,又是水稻等农作物的最佳肥料。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清溪鳖业决定放水种稻,鳖稻轮作,利用水稻充分吸收塘泥中养分。试验表明,鳖池丰富的养分不仅让水稻每667 m2产量比普通稻田提高10%~20%,鳖粪独特的营养成分也提高了稻米的品质。同时大大减少了下一茬养殖中鳖的各种病害,真正实现了“养为种服务,种为养服务”的良性循环。此后,清溪鳖业又不断创新,发展鳖与大小麦、油菜等冬季经济作物轮作,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鳖粮轮作模式,大大缓解了渔粮争地的矛盾。

2.5 试用绿色生态生产设施

为了更充分地发挥鳖粪稻的市场价值,清溪鳖业致力于高端有机稻米的生产。为了解决有机大米不能施农药的问题,结合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特点,清溪鳖业借鉴当地防虫网栽培模式,大胆提出了用防虫网阻隔害虫的想法,并精心设计了几个单个面积达4.27 hm2的巨型防虫网。这种防虫网用尼龙网拼结而成,网眼约1 mm,一般的飞虫进不去。由于水稻整个生长过程都在防虫网内完成,害虫无法进入,因此无须打农药。同时也防治了由害虫传播的病害,达到了防虫治病的效果,大大减少了水稻病害的发生。这种方法生产的“帐子大米”,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售价最高达70多元·kg-1。浙江清溪鳖业有限公司也申报了“帐子大米”的国家专利。清溪鳖业公司负责人王根连因为发明了“帐子大米”而入选由浙江日报、浙江在线联合举办的2007“两创”新闻人物候选人。

2.6 形成稻鳖共生发展模式

稻鳖轮作,尽管较好地解决了种稻的肥料和养鳖的病害等问题,但这种模式,种了田就不能养鳖、养了鳖就不能种稻,水田利用率较低。而且由于直播稻密度大,不透风、光照不良,容易生发病虫害。

2011年,为了更好实施鳖稻轮作和促进德清县优质大米生产,清溪鳖业建设了面积达1万多m2的工厂化育秧中心,不仅解决了水稻育秧、机插等问题,同时也催生了一种全新的水田生产模式-稻鳖共生。实践表明,采用机械化插秧的稻田,特别是通过实施宽窄行种植后,不但禾苗健壮,而且甲鱼活动时不容易受伤,也不容易损伤禾苗。同时采用深水浅水交替灌溉等技术措施,淹死褐稻虱等部分害虫的卵。

稻鳖共生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缩短了时间差。土地总产量与产值比常规模式有较大的增长。水稻生长的过程中直接吸收花鳖排泄的粪便,不需施用化肥和农药,保证了农产品的品质与安全。

2.7 引领营销服务先进理念

清溪鳖业在品牌的培育过程中,积极引进各种先进的营销和服务理念。首先,实施体验营销理念,充分保障消费者对农产品的知情权。其次,实施会员制销售模式,让利于会员,保障会员的经济利益。然后,实施鲜活营销,保证消费者对农产品鲜活度的要求。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日益注重粮食的颜色、形状、品质、营养、成熟期、鲜活度等。在长期生产管理实践中,清溪鳖业深刻地认识到,贮存温度也是影响稻米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表明,控温贮存对大米保鲜有明显效果。为了保证大米的新鲜品质,公司的稻谷收割干燥后直接放入15℃以下、相对湿度60%以下的冷藏库贮存,保持稻谷1年以上的寿命,并能和第2年新产的稻谷接上。为了尽可能减少稻米加工暴露在外的时间,公司采用会员制的销售模式,有计划地生产、加工和配送。

2.8 创新中华传统农业文化

推进农业文化创新,是创意农业的主要功能之一。鳖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脂肪、钙、铁、动物胶、角蛋白及多种维生素,是不可多得的滋补品。《神农本草经》中著有:“鳖可补痨伤,壮阳气,大补阴之不足。”为打响清溪品牌,做好鳖文化,自2005年起,每年4-8月,公司都会邀请数千名消费者参观生产基地,现场验证甲鱼的生长环境,了解清溪花鳖的绿色生产过程,切身感受公司的生态理念,品尝公司产品的自然风味以及公司开发的以鳖为食材的各种美味;开放公司养殖生产环节,供消费者观看甲鱼生蛋、小鳖孵化、甲鱼捕食等过程,了解甲鱼的生长习性,欣赏公司打鳖高手的钓甲鱼表演;利用公司的烘干车间,建设了基地“碉楼”,登上“碉楼”,消费者可以俯视稻鳖共生大米生产基地的全貌。公司专门建设了甲鱼村,消费者可以在这里钓甲鱼,了解与甲鱼有关的诗词、营养、习性、吃法等知识;品尝以清溪花鳖为原料生产的保健品“清溪牌宁宝片”和“清溪鳖酒”。为便于消费者随时了解和监督公司生产情况,公司拆掉原先的水泥板围栏,全部改成塑料栅栏,消费者走在基地周边的道路上,对生产基地的情况一目了然。

3 浙江清溪鳖业创意农业模式发展的几点启示

实践证明,创意农业是一种外部经济性十分突出的农业形态,其孕育需要创意主体综合集成各种技术和知识,并加以灵活应用。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建立激励机制,加大创意农业新型主体的培育和激励。

3.1 建立创意农业人才的评价体系和培训机制

发展创意农业,必须有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创意人才。创意农业是一门边缘科学,好的创意来源于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广阔的知识面的创意人才。以王根连为首的清溪鳖业创意团队,拥有水稻育种和种植、植物保护、中华鳖育种和养殖等农业种养技术,同时拥有较为丰富的病虫害防治、信息技术、农业工程技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目前国内外对创意人才尚无标准化的评价体系,建议能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尽早建立创意农业人才的评价指标体系,筛选出具有较高的创新素质和发展潜力的创意农业人才,跟其他领域的人才一样,列入浙江省人才培养计划,尽早形成具有浙江省农业特色的创意农业阶层,推动创意农业的发展。

3.2 建立创意农业项目的评价体系和扶持机制

浙江清溪鳖业的发展史,全面展现了创意农业发展的艰难历程。清溪鳖业在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扶持,但这种扶持均是以各种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或技术推广等为依托,具有专业性强、目的性强等特点。创意农业是一种多学科综合的农业形态,具有边缘科学的某些特点,其形成和发展有其自身的特性和规律。建立创意农业项目的评价体系,并对有关的创意农业项目进行符合其自身发展规律的扶持,是促进创意农业发展的必要之举,同时有利于创意农业项目的监管。特别是对财政类扶持资金进行科学的绩效评价,能更好地发挥创意农业项目财政扶持资金的激励和引导作用。

3.3 建立保护发展创意农业的风险保障机制

清溪鳖业创意农业模式的发展历程表明,创意农业既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农业,也是一种日积月累的探索性农业,需要实施主体长期坚持不懈的探索。清溪鳖业在长期的创意农业探索中,先后经历了经费紧张、自然灾害、病害风险、鸟害、水污染等各种逆境,有些在公司的努力下成功化解,有些在无可奈何中接受损失。在整个实施过程中,公司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尽管有些创意项目也能借助于政府部门的有关资金扶持,但在目前的扶持政策下,存在额度过小、配套资金筹措难、检查验收复杂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了公司创意项目的及时顺利实施。因此,建立包括资金扶持、风险保障等在内的综合性的创意农业扶持机制,是促进创意农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

3.4 建立鼓励共享创意农业成果的政府奖励机制

创意农业成果具有较强的外部经济性,其成果共享对于推动当地乃至其他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浙江清溪鳖业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不断地产生新的创意模式,形成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创意农业成果;另一方面,积极主动地与周边农户、行业内相关从业人员甚至是政府部门共享成果。稻鳖共生模式成功以后,德清县农业局、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浙江省农业厅以及农业部均先后在浙江清溪鳖业有限公司召开现场会,中央电视台《致富经》等主要媒体先后多次到基地拍摄相关纪录片,《农民日报》等主流报纸先后多次对稻鳖共生模式进行了详细的报道,各地的参观者更是络绎不绝。在共享公司的创意农业成果上,公司展示出了宽广的胸怀。公司不仅全面开放生产基地供有关人员参观、拍照、摄像,公司主要负责人或技术人员还经常应邀详细介绍该模式的具体做法。在共享成果的过程中,公司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表现出了一个农业龙头企业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但公司既没有向参观人员收取参观门票,也没有收取任何技术转让费和接待费用,同时也未向有关政府部门申请相应的扶持经费。

对共享创意农业成果的激励,主要有成果交易产生的经济收益等物质激励,同行的肯定性评价以及政府的肯定性评价等精神激励,以及政府部门的各种奖励或扶持经费。目前共享创意农业成果的主要激励来自同行的肯定性评价以及政府的肯定性评价等精神激励,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创意人才开发创意成果、共享创意成果的积极性,制约了创意农业的发展,应该建立政府主导的创意农业成果共享激励机制,促进创意农业成果及时快速地传播,充分发挥其效益。

3.5 建立投资创意农业项目建设的土地利用机制

创意农业是一种新的农业形态,其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新的创意主体的支撑。创意农业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创意农业人才的来源渠道和创意农业资金的来源渠道必须多样化。

近年来浙江省各级政府大力加强农业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近几年大力加强现代农业综合区和粮食功能区建设,农业的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建设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受建设用地指标控制、农用地转用难等因素的制约,农业生产基地的生活空间建设,却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工人的生活用房简陋,生活用水困难,部分农业生产基地甚至没有生活用电,除部分休闲农庄外,一般的农业生产基地既没有接待设施,也没有餐饮和住宿条件。一方面无法留住年轻的高素质人才扎根生产基地从事农业生产,另一方面也无法吸引和留住大量的其他领域的专业人才进驻基地,在生产基地施展其专业才华,推动创意农业发展。另外随着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一大批对农业有激情、对农村有感情的工商企业主,表现出越来越大的农业投资热情,而且他们在投资建设中,对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的质量需求较高。2014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在国家年度建设用地指标中单列一定比例专门用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配套辅助设施”。这一政策有利于相关生产基地对基地配套设施进行改善,但实践过程中,一方面,地方政府落实该政策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因为建设用地并不能用于基地生活设施的改善,也无法满足新型经营主体或者新型职业农民、创意人才对优质生活、体面生活的需求。因此有必要进行试点,加强生产基地生活空间建设,改善生产基地生活条件,吸引更多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参与。

[1] 赵士洞,张永民.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集(一)[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

[2] 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浙江省稻田综合种养技术与模式[J].中国水产,2012(3):47-48.

[3] 李明爽.稻田综合种养技术破解稻田低质低效难题[J].中国水产,2012(8):14-17.

[4] 汤亚斌,马达文,程成立,等.鳖稻共生模式试验[J].养殖与饲料,2012(9):94-95.

[5] 王皓.2013年稻田综合种养技术示范项目总结会在浙江召开[J].中国水产,2013(12):13.

[6] 李书民.探索完善新技术新模式做好稻田综合种养大文章[J].中国水产,2013(6):7-8.

[7] 钟国才,陈威,劳传忠,等.控温储存对籼米品质的影响[J].食品科技,2014,39(3):112-116.

[8] 陈介武,吴敏芳.试析青田稻田养鱼的历史渊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3): 147-150.

[9] 徐文辉,赵维娅.浙江新农村庭院经济发展模式和树种选择[J].江苏农业科学,2010(1):388-390.

[10] 夏如兵,王思明.中国传统稻鱼共生系统的历史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9,20(5):245-249.

[11] 游修龄.稻田养鱼-传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典型之一[J].农业考古,2006(4):222-224.

[12] 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浙江省稻田综合种养技术与模式[J].中国水产,2012(3):47-48.

(责任编辑:侯春晓)

S 966.5

A

0528-9017(2015)03-0419-06

10.16178/j.issn.0528-9017.20150343

2014-11-03

浙江省重点软科学研究项目(2013C25088)

杨良山(1969-),男,湖南冷水江人,副研究员,经济学学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发展、创意农业。E-mail: 15305814881@163.com。

文献著录格式:杨良山,何海玲,何丁喜,等.浙江清溪鳖业创意农业模式研究[J].浙江农业科学,2015,56(3):419-424.

猜你喜欢

清溪甲鱼稻田
“鳖”不住了!从26元/斤飙至38元/斤,2022年甲鱼能否再跑出“加速度”?
抓甲鱼
稻田摸鱼记
《清溪雅集》
喜清厌浊 清高脱俗
牛市或延续至全年,甲鱼接下来还会再涨一轮吗?
清溪河
稻田里的写真
稻田里的小猪佩奇
甲鱼变鱿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