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微小癥瘕”理论治疗冠心病体会

2015-01-24陈世龙吕桂敏亓桂丽亓振国刘永清

中国中医急症 2015年10期
关键词:风药心脉内经

陈世龙吕桂敏亓桂丽亓振国刘永清

(河北省承德县中医院,河北承德067400)

·证治探讨·

应用“微小癥瘕”理论治疗冠心病体会

陈世龙吕桂敏△亓桂丽亓振国刘永清

(河北省承德县中医院,河北承德067400)

中医治疗微小癥瘕理论冠心病

冠心病近年来呈现高发状态,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生活,给家庭社会带来极大危害,尤其是伴随着生活工作节奏的改变,身心压力增加,有呈现年轻化的患病趋势,不断有年青患者因冠心病突发猝死事件发生。目前临床上采取常规治疗(扩张血管,减轻心脏负荷,抗凝,调血脂等)和手术治疗,对部分患者有效,但大部分患者远期疗效不佳,更有PCI术后短期复发的现象,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笔者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工作,通过实践发现中医药对此病的远期疗效较好,在挖掘经典和融汇新学的基础上创立“微小癥瘕”理论来治疗本病[1],取得一定疗效。现将治疗体会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1.1脏腑虚弱,痰结心脉,形成“微小癥瘕”身体肥胖,久食肥甘厚味,运动不足,长期从事脑力劳动,五脏虚弱,对水液气化之力不足造成痰结心脉心络之证。《内经·咳论》有云“五脏皆使人咳,非独肺也”!《灵枢·厥病》“五脏皆使心痛,非独真心痛也”“五脏皆有痰结,非独脾肺也”。《金匮要略·痰饮》篇亦云“痰饮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张景岳《景岳全书》曰“痰者,无处不到,凡五脏之伤皆能致之”。洪永敦[2]认为痰瘀证是冠心病的主要证型。康善平[3]亦认为痰瘀痹阻是本病的重要原因。笔者认为心脉、心络“微小痰瘕”形成是渐进性的,“微小痰瘕”不但具备痰的性质,亦是力求表述该邪气在心脉心络中,由点滴渐渐积累成痰瘕这一微观过程。正所谓“参天之木起于毫微”为中医预防治疗冠心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1.2气血失和,血瘀结瘕,形成“微小血瘕”《内经·灵枢·痈疽》“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由此可见气血调和则血生于孙络,若气血津液不调和,则血者首先病于孙络。正如《内经·百病始生》所云“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心脉、心络者阴络也,若其病必将血内溢而结瘕,此为微小血瘕理论之渊源。《医学传心录》云“清血出而留滞,则成瘀血,蓄积胃中,多作心痛,治当四物汤加桃仁、红花、乳香、没药、五灵脂、元胡之类”。此为瘀血造成心痛的初级认识,直到王清任应用血府逐瘀汤治疗胸痹,才把“瘀血”这一病机明确引入冠心病的治疗当中,当代刘革命等[4]应用下瘀血汤治疗本病取得良好的疗效,李艳[5]认为血瘀是冠心病的主要病机,可为例证。

1.3风邪客络,心脉挛急,形成“微小风瘕”《内经》云“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笔者认为心脉、心络“微小风瘕”形成,是冠脉的一种变态反应,心络“微小风瘕”形成甚至没有改变冠脉结构,但其使冠脉过度敏感,当机体受到寒冷,情绪,或胆胃炎症刺激时冠状动脉非常容易痉挛,甚至水肿,从而引起急性冠脉事件,正像李东垣所谓“风邪不但客于体表,亦留守于脏腑也”。王艳等[6]认为冠心病心绞痛发病特点属风病,应用风药治疗疗效显著;张文宗等[7]通过理论研究和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风药在治疗冠心病中疗效确切。由此可见风邪客络造成风瘕形成之假说是有理论支撑的。

1.4代谢失调,脂凝脂结,形成“微小脂瘕”此证病机类似于“微小痰瘕”,但又有本质的区别。痰者是一种病理产物,而脂者,则为人体能量来源之一,正如《说文解字》所言“脂,戴角者脂,无角者膏”,脂本来是指生命体内的精微物质,只有大量的淤积于心脉、心络,加之寒凝才会造成病理危害。许志效等[8]认为脂凝脂结是造成冠心病的重要病机;谢英等[9]认为通过充分合理地降低血脂,可以有效减少冠心病的复发。笔者认为“微小脂瘕”的形成,不单单存在于心脉,心络,五脏六腑以及全身脉道皆受其影响,若结瘕在肝则肝功能受损,若结瘕在胰腺则影响胰岛素水平,结瘕于血脉则引起血管张力改变,引起血压升高。总之笔者认为全身各器官、组织“微小脂瘕”的形成,是造成胰岛素抵抗的重要因素。

2 治疗

2.1通络散瘕汤笔者根据心脉、心络4种“微小癥瘕”形成的病理特点,创制通络散瘕汤:蜈蚣3 g,水蛭3 g,天竺黄10 g,防风12 g,丹参15 g,鳖甲10 g,三棱8 g,莪术8 g,鬼箭羽12 g,山慈菇6 g,生山楂10 g。《医方考》有云“蜈蚣能从毒而化毒,水蛭能散瘀而破血”。笔者应用于此虫类之品搜风通络,弃败血而蠲沉积,引导诸药入血脉孙络,故为君药;丹参、鬼箭羽活血化瘀兼有补养心脉之能,正如张锡纯所云“一味丹参饮,功同四物汤”。笔者认为顺应脏腑“本性”则为补,心脉者,以通为本性,故此二药通血脉为补也。三棱、莪术、性燥烈散阴性癥瘕必用之品;鳖甲、山慈菇性阴柔化阳性癥瘕必用之品也,四者同用则散癥、散瘕之力宏。又以天竺黄化痰,防风祛风,生山楂降脂共为佐使之品也。

2.2分类治疗1)“微小痰瘕”阻碍心脉、心络。痰者,阴邪也。《金匮要略》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丹溪心法》云“脾气虚,则痰易生而多”。笔者治疗此型病症在通络散瘕汤基础上加浮海石,此物热痰能降,湿痰能燥,结痰能软,顽痰能消,乃祛痰散瘕之要药,若脾虚不足者法当加入二陈汤。赖昌生等[10]认为二陈汤治疗胸痹、心痛痰阻气机者有良好疗效;若阴痰瘕聚过久则加入白芥子、橘红,以助散瘕通络之功。2)心脉、心络微小血瘕形成。《内经》云“寒气客于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入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医学衷中参西录》云“有因心体肿胀,或有瘀滞……其脉恒为涩象,或更兼迟。宜治以拙拟活络效灵丹加生怀山药、龙眼肉各一两,共煎汤服”。雍履平[11]在论述活络效灵丹功效时云“气血为流动之物体,若静而不动,非脏腑气血凝滞而积聚即经络气血凝结而湮瘀,无论瘕或疼痛不外乎气血凝滞”。王清任亦应用血府逐瘀汤治疗血瘀型胸痹。笔者借鉴先贤之法,治疗本证应用通络散瘕汤,加入乳香、没药、红花、桃仁取得了不错的临床疗效。3)心脉、心络“微小风瘕”形成。此风瘕之风,指的是内风也,《内经·风论》曰“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善怒吓,赤色,病甚则言不可快,诊在口,其色赤”。《内经》认为五脏皆有风证,李杲继承了《内经》思想,应用风药来治疗脾胃疾病。笔者从此处得到启发,依据风盛病多掉眩、痉挛的特点与冠脉痉挛相合,所以认为应用祛风止痉之药对本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范红霞[12]认为“因气候变化或夜间发生的心绞痛应用风药疗效显著”。笔者治疗本证,使用通络散瘕汤基础上,加入全蝎、白僵蚕、羌活、钩藤等药,通过临床观察,大大减少冠脉痉挛的次数,对本证型心绞痛有良好疗效。4)心脉、心络“微小脂瘕”形成。《内经》云“五谷之精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类经》认为此中“膏”即是“脂”这也说明了脂在一定范围之内是正常的营养物质,但是因为当代人们饮食过度,营养过剩,正如《医学正传》“肥盛者,乃躯脂满溢”,大量的“脂”在人体能沉积,最终形成了病理性质的脂瘕,所以《内经》说“高梁之变,足生大丁”,生动地诠释于此。方唯一[13]亦认为高血脂是动脉硬化,冠心病发病的重要因素;笔者治疗本证型,在通络散瘕汤基础上加入草决明、荷叶、红曲、绞股蓝,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效果。

3 典型病例

王某,女性,56岁,教师,2014年4月7日来承德县中医院就诊,主诉:心前区疼痛半年,夜间或天气变化时加重,喘咳,心悸双下肢水肿半个月加重5 d。现病史:患者于2013年6月因急性心梗,行冠状动脉搭桥术手术成功后,仍有咳嗽、咯痰喘息,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断为心力衰竭(冠脉痉挛)。来诊前患肺部感染,再度住院治疗半个月,好转出院,但出现双下肢水肿,咳痰清稀,痰量较多,舌质淡,脉弦紧。刻下:胸闷,胸痛,气短,心悸,双下肢水肿,纳眠可,小便少,大便正常,乏力气短畏寒,受寒后有明显胸闷。既往史:高血压病史8年,无糖尿病史,BP:145/90 mmHg。中医诊断:胸痹,心悸。西医诊断:冠心病,心功能3级,辨证此证为:心脉、心络风瘕形成,法当祛风散瘕活血通脉。中药处方:蜈蚣3 g,水蛭3 g,天竺黄10 g,防风12 g,丹参15 g,鳖甲10 g,三棱8 g,莪术8 g,鬼箭羽12 g,山慈菇6 g,生山楂10 g,全蝎3 g,白僵蚕10 g,羌活10 g,钩藤20 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4月23日复诊,患者胸闷,心悸消失,咳嗽减轻,双下肢水肿仍在,予以上方,去山慈菇、生山楂,加车前子20 g,包煎。组方:蜈蚣3 g,水蛭3 g,天竺黄10 g,防风12 g,丹参15 g,鳖甲10 g,三棱8 g,莪术8 g,鬼箭羽12 g,全蝎3 g,白僵蚕10 g,羌活10 g,钩藤20 g,车前子20 g。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温服。5月15日复诊,患者所有症状消失,要求巩固,于上方去掉泻肺利水之剂给予5剂巩固,随诊患者痊愈。

[1]陈世龙.微瘕理论在临床上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15):140-141.

[2]洪永敦,杨海霞.冠心病痰瘀证与多因素的相关性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7(2):184-186.

[3]康善平.冠心病痰瘀痹阻证特征性客观指标研究进展[J].山西中医,2014,30(6):55-58.

[4]刘革命,郭新侠,熊尚全,等.下瘀血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07,42(10):10.

[5]李艳.活血化瘀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100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10(1):225-226.

[6]王艳,郑国庆.风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张志远学术经验系列(八)[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3):436-439.

[7]张文宗,王振涛,张会超.风药在冠心病中应用的理论探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5):267-270.

[8]许志效,李久民,计小青.脂凝脂结理论与胸痹心痛的关系[J].河北中医,2008,30(8):860-861.

[9]谢英,洪昭光,李曦.冠心病患者血脂治疗间隙的调查研究[J].中华老年心血管病杂志,2000,2(4):237-240.

[10]赖昌生,赖祥林.二陈汤临床应用进展[J].中药信息,2005,22(2):51-54.

[11]雍履平.略论张锡纯治痛活用活络效灵丹[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8(S1),4:54-55.

[12]范红霞.辩证加入风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体会[J].中国中医急症,2009,18(1):140.

[13]方唯一.血脂异常与冠心病及其调脂治疗[J].医师进修杂志:内科版,2004,27(7):5-9.

[14]高敏,呼海娟,崔炜等,冠心病多因素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24(4):6859-6872.

R541.4

A

1004-745X(2015)10-1777-03

10.3969/j.issn.1004-745X.2015.10.030

2015-06-03)

(电子邮箱:674329149@qq.com)

猜你喜欢

风药心脉内经
心脉隆注射液治疗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心功能不全的临床研究及经济学评价
企业分拆上市的动因及经济后果研究
——以心脉医疗为例
《内经》“脾(胃)-脑”神识系统的理论滥觞及内涵延伸
东垣倡风药在脾胃病中的运用溯源
基于“开玄府,通络脉”理论探讨风药泄浊化瘀在痛风性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
心脉隆注射液热原检测方法的比较
了解社会底层心态为精准扶贫把“心脉”
治疗偏头痛用风药
风药在中医外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