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道文教授应用“杨氏利水定喘方”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期经验
2015-01-24张静颖指导杨道文
张静颖指导 杨道文
(1.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2.中日友好医院,北京 100029)
·专家经验·
杨道文教授应用“杨氏利水定喘方”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期经验
张静颖1指导 杨道文2
(1.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2.中日友好医院,北京 100029)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期 杨氏利水定喘方 经验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医学称之为 “肺胀”、“咳嗽”、“喘证”、“痰饮”、“心悸”、“水肿”等。本病晚期急性发作常出现心力衰竭,西医主要为利尿治疗,但遇老年患者,病情繁杂,且后期西药利尿剂常效果不显,患者生活质量极差,中医此时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利水平喘上,显示出明显优势。中日友好医院杨道文教授在工作中自创“杨氏利水定喘方”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期患者,取得良好疗效。现将杨教授经验介绍如下。
1 证治经验
1.1 病机浅析 本病常因肺部疾患反复发作,久则肺气虚,进一步累及心脾肾导致,导致多脏气虚、阳虚。本病之本为肺气虚,气为血之帅,气虚行水不利,津不归正则化为痰;肺朝百脉,肺气不利,血脉运行不畅,则瘀血内停。本病急性期病机常为痰浊壅肺、痰热郁肺、痰蒙心窍、阳虚水泛等。杨道文教授认为本病病机复杂,不能单一而论。本病的病理基础为伏痰瘀血,每遇感外邪,引动伏邪,导致痰饮阻肺、心脉瘀阻等证的加重。外感之邪导致肺气宣发不能,肃降无权,水液代谢失调,水气泛渍;外邪引动内伏水饮,壅遏阳气,影响脾肾温阳化气功能,气血、水液代谢失调,加重痰饮、瘀血形成。杨教授认为,晚期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期,为本虚标实,本为肺脾肾气虚、阳虚,标为水饮,病机多为外邪侵袭,痰瘀内阻,阳虚水泛,且上述病机之间互相转化影响,使疾病进行性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危及生命。
1.2 治法探究 杨道文教授认为,结合患者症状较缓解期的改变,病情的加重不离水饮之邪,如水邪上凌心肺则喘息不得卧、心悸动,水邪凌遏阳气则导致气血、水液运化失司等等。杨教授根据“急则治其标”的治疗原则,认为首要任务为祛除水饮。《素问·汤液醪醴论》中阐述对水肿病的治疗为“平治于权衡,去菀陈莝……开鬼门,洁净腑”。仲景治疗水气病,常采用发汗、利小便、泻下之法,但考虑本病繁杂,同时需要兼顾驱除外邪、温阳化气、活血祛痰则有助于水液代谢恢复。杨教授根据内经以及仲景的治疗大法,标本兼顾,自创“杨氏利水定喘方”。杨道文教授认为,本方适用于肺心病晚期的急性发作期,以水饮泛渍为主要特点,用药期间需严格监控患者疾病变化,及时调整剂量、方药,且本病患者属本虚标实,正气不足,无力抗邪,邪气留恋祛之不尽,不必驱尽饮邪,饮邪十去其八,疾病明显缓解后,则需辨证论治,利水基础上佐以补虚。
2 “杨氏利水定喘方”组成
2.1 方药组成 “杨氏利水定喘方”是杨教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而创。该方结合桂枝汤、己椒苈黄丸、五皮饮、五苓散、大黄蛰虫丸五方意基础上,在诸多医家方药经验上总结而来。方药基本组成:桂枝、白芍、防己、川椒目、香加皮、大腹皮、茯苓皮、冬瓜皮、泽泻、猪苓、大黄、炙水蛭、土鳖虫、桃仁、杏仁等。
2.2 方意分析及随证加减 杨道文教授经多年临床经验总结,选取经方意在驱除水饮之标邪为主,但同时兼顾疾病之本,即以桂枝汤发汗除邪,以五皮饮加减利水祛痰,以大黄蛰虫丸利水活血,以五苓散温阳化气,组方严谨、选方贴合病机,巧妙不可言喻。
2.2.1 发汗法 桂枝汤加减:本病本虚标实,患者肺气虚弱,感受外感,风邪伤人,营卫不和,需轻发其汗,不可峻猛。根据《伤寒论》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子汤主之”。杨教授巧妙地取桂枝汤中的桂枝甘温透营达卫,解肌发表,外散风寒;取芍药酸苦而凉、益阴敛营。二者共调营卫,使汗微法,同时驱除外邪,而顾护正气。
2.2.2 利小便法 (1)淡渗利水以五皮饮加减。五皮饮出自《华氏中藏经》,主治水停气滞之皮水证。杨道文教授去生姜皮、桑白皮,加用香加皮、冬瓜皮,本方以茯苓皮为君,甘淡渗湿,利水消肿,兼可健脾。香加皮性温,归心、肝、肾经,祛风湿同时可以补肝肾强筋骨;大腹皮、冬瓜皮、陈皮行脾胃之气,疏小肠以恢复其泌清浊之功能,且可行气宽中除满。本方集五皮于一方,淡渗利水,擅行皮肤肌腠间水湿,且散痰浊之邪。(2)活血利水法以大黄蛰虫丸加减。唐容川云“须知痰水之壅,由淤血使然,但去淤血,则痰水自行”,由此可见痰饮、瘀血是本病疾病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反过来影响气机升降出入,加重症状。正如《血证论》言“人身气道不可有塞滞,内有瘀血而阻碍气道不得升降,是以壅而为咳”。杨教授选用大黄蛰虫丸以活血破瘀、通经消痞、以助水行。取本方中大黄下瘀血,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取水蛭、土鳖虫、桃仁活血,同时虫类善走窜,善消脏腑内瘀血,解痰水之壅塞。(3)温阳利水法以五苓散加减。本方源自《伤寒论》,治疗伤寒太阳膀胱蓄水证。本方可外散表邪,内行水湿,并助膀胱气化。杨教授取本方泽泻直达肾与膀胱,茯苓、猪苓淡渗利水;用桂枝温通阳气,内助膀胱气化,又外散太阳经之邪气。
2.2.3 泻下利水法 己椒苈黄丸加减,本方出自《金匮要略》“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睙黄丸主之”。杨教授选防己、川椒目两药,二者长于清腹中水气,使水从肠间而解。
2.2.4 随症加减 喘咳较重,加炙麻黄、杏仁以降肺平喘;若痰多,加紫苏子、莱菔子化痰;若气滞较甚,腹满较重,加厚朴、枳实、鸡内金等行气除满;若患者久病体弱,中气不足,加生黄芪、白术等补中益气。口干、苔少或剥者,加用石斛、沙参以益阴;痰多,口唇紫绀,可加用黑丑以逐水化瘀、化痰平喘。
3 验 案
患者苏某,女性,68岁,支气管扩张50余年,慢性咳嗽、咯痰、气喘约30年,本次因受凉后出现咳嗽、喘憋加剧,静息状态下仍有喘促,口干,双下肢重度指凹性水肿,尿量少,大便溏。口唇紫绀,舌质黯,苔剥少津,脉沉。查体:口唇发绀,颈静脉怒张,肝脏肋下可及,肋下约4 cm,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双下肢指凹性水肿。胸部CT示:肺纹理增粗、增厚,左肺可见肺大疱,双下肺可见支气管扩张影,右心室肥大,可见少量心包积液。超声心动图:右室腔增大,约为29 mm,主肺动脉增宽,约为34 mm,右下肺动脉增宽平均为25 mm。结合患者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诊断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期。组方:桂枝3 g,白芍30 g,防己10 g,川椒目10 g,香加皮5 g,大腹皮10 g,茯苓皮30 g,冬瓜皮30 g,褚实子60 g,猪苓30 g,车前草30 g,石斛30 g,沙参30 g,乌药5 g,牵牛子10 g,炙水蛭10 g,鸡内金30 g。7剂,后患者出现稀便,小便增多,喘憋、水肿逐渐减轻,后病情好转出院。
4 结 语
杨道文教授认为本病急性发作的病机多为外邪侵袭、痰瘀内阻、阳虚水泛,且本病之标为水饮之邪,根据《黄帝内经》及仲景对水肿病的治疗大法,选择多个经方加减组合,不仅使得水饮从发汗、利尿、泻下逐水等方面而解,同时还兼顾了外散外邪、化痰活血、温阳化气以标本兼顾,选方精妙,效果显著。
R249.8
A
1004-745X(2015)02-0269-02
10.3969/j.issn.1004-745X.2015.02.029
2014-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