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结肠炎60例临床观察

2015-01-24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5年16期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健脾

刘 彬

山东省齐河县焦庙镇中心卫生院,山东 齐河 251100

临床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结肠炎60例临床观察

刘 彬

山东省齐河县焦庙镇中心卫生院,山东 齐河 251100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慢性结肠炎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给予柳氮磺吡啶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自拟中药汤剂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6.7%;治疗组复发率为8.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结肠炎的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慢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柳氮磺胺吡啶

慢性结肠炎临床治疗主要采用抗菌素及免疫抑制剂等进行对症支持治疗,但药物不良反应较多,复发率高,部分存在激素依赖或激素抵抗。本病属于中医 “久泻”、“久痢”、“痢疾”等范畴。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结肠炎6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8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慢性结肠炎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治疗组中男性41例,女性19例;年龄为22~66岁,平均年龄(45.5±3.5)岁;病情:轻36例,中19例,重5例;初发37例,复发23例;症状:左下腹疼10例,里急后重6例,有轻度压痛12例,大便黏液10例,肠鸣音亢进6例,便秘15例,脱肛1例。对照组中男性39例,女性21例;年龄为21~68岁,平均年龄(44.5±2.5)岁;病情:轻38例,中18例,重4例;初发36例,复发24例;症状:左下腹疼9例,里急后重5例,有轻度压痛11例,大便黏液8例,肠鸣音亢进7例,便秘18例,脱肛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 《中国痔瘘学》的相关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分型标准[1]。年龄≥18岁;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腹痛、黏液血便等症状持续性发作,病程较长,全身症状较为明显;纤维结肠镜或钡餐检查至少有1项特异性改变,自愿接受本次研究,近期未使用中西医药物治疗。排除标准:年龄低于18岁,超过65岁者,细菌性痢疾明确诊断者,阿米巴痢疾、肠结核等不明原因结肠炎,大便常规检查发现白细胞、脓细胞患者;过敏性体质者;细菌培养结果为阳性者;妊娠、哺乳期妇女;合并肝肾、心脏、脑血管、造血功能障碍者;未遵医嘱用药,不能有效判断治疗效果者;伴有精神障碍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柳氮磺吡啶 (上海中西三维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1020450,规格:0.25g/片)治疗,每日4次,每次1片,10d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自拟中药汤剂治疗。组方:广木香5g,黄连12g,生地榆12g,炒白芍18g,白芥子8g,补骨脂12g,肉桂5g,赤石脂12g,肉豆蔻10g,麻黄4g,鹿角胶12g,吴茱萸8g,五味子12g,茯苓12g,炒白术15g,党参12g,地黄25g,姜炭8g,生甘草8g。水煎400m l,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温服,连续服用1个月。

1.4 疗效判定[1]痊愈:临床症状消失,体质恢复正常,能正常生活或工作,结肠镜复查示病灶消失,溃疡病灶已形成瘢瘕;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体质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恢复,但并不能完全正常生活或工作,结肠镜复查示黏膜仍存在轻度炎症改变,或假息肉形成;无效:经治疗无任何效果,体质没有恢复,不能正常生活或工作,内镜及病理检查结果均无改善。总有效率 (%)=(痊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6.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复发率比较 经半年随访,治疗组患者复发5例,复发率为8.3%,对照组患者复发16例,复发率为26.7%,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慢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以结肠黏膜广泛溃疡为特征的慢性炎性结肠病变,病变局限于结肠黏膜,多发于乙状结肠、直肠等处,也可累及降结肠、横结肠乃至全结肠,主要表现为炎性水肿、腹痛、便秘、腹泻、溃疡、里急后重、脓血便或黏液血便。病程漫长,反复多变,轻重不等,且各症状交替发作,有发生癌变的可能。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青壮年。有数据显示[2],欧美国家发病率显著高于我国,但近年来,在我国发病率呈逐年递增趋势。本病病因尚未清楚,发病机制较复杂,与自身免疫、饮食习惯、生活工作习惯、遗传、感染、变态反应、精神等因素有关。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确的消化系统疾病,目前认为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致,发病机制可概括为[3]:环境因素作用于遗传易感者,在肠道菌丛的参与下,启动肠道免疫及非免疫系统,导致免疫反应和炎症过程。西医治疗缺乏病因治疗,临床多采用氨基水杨酸、免疫抑制剂进行对症处理。中医认为本病与脾、胃、肝、肾关系密切,尤以脾为中心。患者感受湿热之邪、饮食不洁、饮食失调等导致气机阻滞、肠络受损,病位在肠,湿热是主要致病邪气,其病因有脾虚、外邪、饮食、情志,临证有寒热虚实。活动期以大肠湿热、肝郁肠弱、标实邪盛为主要病机,应该以调气活血、健脾畅肠、燥湿清热为主。

中医治疗该病以清热化湿、健脾燥湿为法,笔者自拟方中,广木香行气止痛,温中和胃;白芥子利气通络,豁痰散寒,温中止痛;茯苓健脾利湿,和中止泻;炒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姜炭温中止痛,温经止泻疗温痹中恶;补骨脂补相火而清君火,和黄连相伍,辛中有苦,温中寓清;五味子敛肺滋肾,生津收汗;黄连清热泻火,清肠化湿,燥湿解毒;生地榆抗菌消炎,收敛止血;炒白芍补血柔肝,平肝止痛;麻黄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地黄具有改善阴虚发热,月经不调之功效;肉豆蔻行气消食,暖胃固肠;鹿角胶温补肝肾,化瘀止血,益精养血;吴茱萸温中止痛,理气燥湿;党参补中益气,健脾益肺;生甘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全方共奏清热化湿,健脾燥湿之功。柳氮磺吡啶被认为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首选药物,但易复发[4]。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复发率亦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结肠炎的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1]曹吉勋,徐廷翰,邓贤举.中国痔瘘学 [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16-298.

[2]何文玉.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进展 [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32(8):81-84.

[3]程发峰,王雪茜,刘敏,等.王庆国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 [J].中医杂志,2011(2):141-142.

[4]王新月,孙慧怡.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探讨从肺论治溃疡性结肠炎[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4(3):153-155.

R574.62

A

1007-8517(2015)16-0058-02

2015.05.08)

猜你喜欢

溃疡性结肠炎健脾
“结肠炎”背后的亲子关系问题
老年健脾操(一)
老年健脾操(二)
老年健脾操(四)
老年健脾操(三)
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ESE-3在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结肠癌中的意义
足底溃疡性扁平苔藓合并普秃一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0例
黄芪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