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 “法天则地”在中医学中的重要性

2015-01-24王景明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5年16期
关键词:中医学素问自然界

王景明

昆明卫生职业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

浅议 “法天则地”在中医学中的重要性

王景明

昆明卫生职业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

法天则地,即遵循天地自然规律,是老子精神的最高境界。中医学在形成过程中受同时代自然科学和哲学思想的影响,其独具特色的 “天人合一”观就源于老子的 “法天则地”思想。笔者从中国古代哲学家对自然的基本认识出发,以文献研究为主,结合中医基础理论,阐释自然之道与人体的生命现象,认为对于人体生命现象的研究,应以天地之道为指导,对于生命的保养和疾病的防治,也应遵循天地之道。

法天则地;中医学;生命现象;养生;疾病防治

老子学说的最高境界是人法自然,即法天则地,亦即遵循天地自然规律。《老子》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种人法自然的思想,不仅影响同时代自然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也渗透于中医学的各个方面,如中医对于人体生命现象的认识,中医的养生治疗思想等。

恩格斯在其 《自然辨证法》一书中指出:“自然科学家可以采取他们所愿意采取的那种态度,但他们还是得受哲学的支配。”医学自然也不例外,总要受一定的世界观的影响。这种靠直觉思维总结而出的自然规律,在科学技术极其落后的远古时代,乃至在今天,都不失为探寻真理的手段之一。因为科学也需要直觉,爱因斯坦就是一个直觉的信奉者。可以说,离开直觉,科学探索就少了一条腿。

远古的中国先民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一方面渐渐认识到人与周围环境的密切关系,认识到人 “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灵枢·岁露》);另一方面受同时代自然科学和哲学思想的影响和支配,如老子人法自然的思想,又如 《吕氏春秋》 “类同则召,气同则合,声比相应”的自然感应原则等,逐步形成了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的思想及观念,即 “天人合一”观。

这种 “天人合一”观,究其实质,其实是老子法天则地思想的延伸。以这种思想为指导,中医学不仅对人体生命现象的认识日渐丰富,而且,在养生治疗方面形成应“顺应天时”的指导性原则。

1 法天则地按自然之道认识人体生命现象

人是自然界进化的产物,按照老子法天则地思想及 《吕氏春秋》的自然感应原则,人与外界环境有着物质同一性,即人与自然界有着共同的规律性,自然界的发展变化与人体生命活动之间在规律上具有一致性。这种一致性的原因在于天地同构或同类,即同类可以相感相动。因此,从天地之象的变化中可以寻求并认识人体的生命现象,即取象比类。《素问·举痛论》开篇即说:“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张介宾注解云:“天与地一理,其阴阳气数,无不相合。”即古人在论述人体生理现象时,常将人与自然界的天地相联系。如受四时气候等规律性变化的影响,万物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等生理性适应变化,人亦不例外。再如,天地有三阴三阳六气,人体有三阴三阳六经之气;天地有五行,人体有五脏;天地有十二经水,人体有十二经脉等等。

法天则地作为我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当其渗透于中医学以后,必然会对中医学的各个领域产生深刻影响。如中医之阳气说,中医之气血理论及恬淡虚无的养生观等,莫不如是。

1.1 天地阳气与人体生理病理 人与自然界相应,古人通过对太阳的观察和体悟,认识到阳气于人体的重要作用及阳气的昼夜消长规律等。

言及阳气于人体的作用,《素问·生气通天论》即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细而具说,作为人体阳气之一的卫气,主要布散于人的体表,可温养肌肤,抗御外邪,《灵枢-决气》形容其如雾露之溉,有 “熏肤、充身、泽毛”的作用。

人体阳气因自然界寒暑更替及昼夜的变化而增减,由此影响人体的机能活动及病情的轻重。《灵枢·五癃津液别》指出:“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溜于膀胱,则为溺与气”。此即说明春夏阳气升发于外,气血易于趋向于体表,故皮肤易松弛,汗腺易开,汗出较多;而秋冬之日,阳气收敛内藏,气血闭行于内,因此,皮肤致密,汗少尿多。一年之中,自然界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节律,一日之中也有相似的变化,故人体阳气也具有朝生、日中长、日入收、夜藏的周期变化。“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素问·生气通天论》)。人体阳气白天运行于外,趋向于表,推动着人体脏腑组织等进行各种机能活动。早晨,阳气生发,中午阳气隆盛,夜晚则阳气内敛,于是 “阳入于阴则寐”。

《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说:“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何也?歧伯曰:四时之气使然。黄帝曰:愿闻四时之气。歧伯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张介宾对此注释云:“春之生,阳气升也;夏之长,阳气盛也;秋之收,阳气降也;冬之藏,阳气伏也。是气之常,皆以阳气为言也。”由于昼夜自然界阳气的变化,致使人体内的阳气也相应表现出朝生发、午最盛、夕始弱、夜半衰的改变,从而影响邪正斗争,病情因此出现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不同。实际上,临床上许多疾病确实有日轻而夜重的规律,如水肿,如腹胀,如疼痛等疾病,莫不如是。

1.2 日月之道与人体气血 早在《内经》问世以前,人们对 “脉”、“血气”及血气的流行等即有一定的认识,如《管子·水地》即说:“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另外,人们观察到,人体阴阳气血因春夏秋冬气温寒暑的变化而变化,因月相盈亏而或旺或衰。《素问·离合真经论》指出:“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涌而陇起。”《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则指出:“春者,天气始开,地气始泄,冻解水释,水行径通,故人气在脉;夏者,经满气溢,人孙络受血,皮肤充实。长夏者,经络皆盛,内溢肌中;秋者,天气始收,腠理闭塞,皮肤引急。冬者盖藏,血气在中,内著骨髓,通于五脏。”

《素问·举痛论》将人体气血的运行与自然界中水的流动,日月天体的运行相类比,得出气血流行不止,环周不休的结论。其言:“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灵枢·脉度》篇亦指出:“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阴脉荣其脏,阳脉荣其腑,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 《素问·八正神明论》云: “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廓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廓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

另外,从四季更替,日月盈亏,寒暑循环往来等直观体验中,古人认识到自然界存在着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规律。通过取象而比类,《内经》将人体经脉气血的运行与自然界水的流动及日月运行相类比,由此而得出人体经络气血的流行无休。《素问·举痛论》言之:“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又言:“经络之相贯,如环之无端”。

2 法天则地循自然之道指导中医养生及疾病的防治

老子提倡以 “道”养生。“道”,既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物质,又是事物演变的根本规律。因此,老子及其道家养生说的核心即是让人的生命活动符合自然规律,即道法自然,法天则地。无论精神、形体、饮食起居等,皆应顺应自然,将个体生命与无限宇宙相互融通,以追求人生自然的境界,体悟天地自然之道的和谐与和美。

对于精神心理等的调摄,也应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恢复心的本性。以道家的观点看,心的本性是静,心的能量来自于宇宙,而宇宙的运动是 “虚静中的运动”。老子主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道德经·十六章》)。致虚者,天之道也;守静笃,地之道也。天之道若不致虚,以至于达到至极,则万物之气质不实;地之道若不守静,以至于至笃至实,则万物的生机便不会发生。天有天源,地有地根,天下没有无根之物,万物之极即万物的本性、本原,都是最虚静的,人亦如是。宇宙的本质是虚静,而生命的本质也是虚静,因此,效法天地自然之道,应成为养心、养性的常道。庄子继承老子思想,提出 “无为”观点,认为一切人为皆为自扰,其结果必自受其害。

中医学将道家思想与中医理论相结合,亦提倡返璞归真,顺乎自然的调摄养生,由此与天地阴阳保持协调统一而益于身心健康。《素问·痹论》则说:“静则神藏,躁则消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亦说:“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因心具有宁静、收敛、和调的生理特性,如 《素问·脏气法时论》所说:“心欲软”,因此,静养藏神可强身,可延年益寿。《素问·上古天真论》即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去妄念,存天性之真,以复本归真。不少动物因无自扰于心,而将老子 “致虚极,守静笃”的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犹如母鸡之孵卵,闭目敛神,精神内守,专注于所孵的鸡蛋上。再如千年鹤、万年龟,因其虚静到极点而长生不老。这是一种修定的功夫。当其修定时,其个体生命即与无限宇宙相互融通。

其实,欲使思想清静,最重要的是凝神敛思,用心专一。《遵生八·清修妙论》说:“专精养神,不为物杂,谓之清;反神服气,安而不动,谓之静。制念以定志,静身以安神,保气以存精”。如此,不求静而自静。

为了顺应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了四季养生大法,并总结为圣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言:“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四时阴阳者,万物之始终,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至于形体动作,亦应顺乎自然,和调阴阳。欧阳修提出 “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东汉名医华佗创编 “五禽戏”,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的动作以养生。再如,太极拳及各种气功等,莫不遵循天道自然规律,亦静亦动,犹如生命之动静结合,养形亦兼养神。

乃至饮食起居等的摄养,古人很早就提出 “与日月共阴阳”,如 《千经要方》指出:“善摄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而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则指出,春季宜 “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季宜 “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季宜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日则宜早卧晚起,莫在日出后”。

故可说,顺应天时,即根据四时气候、阴阳之变化而养阴养阳的思想,是法天则地思想的具体体现。

总而言之,万物复归其根,“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R2-0

A

1007-8517(2015)16-0055-02

2015.05.16)

王景明 (1964-)女,云南昆明人,副教授,现主要从事教学行政管理及脾胃病的中医临床诊治。

猜你喜欢

中医学素问自然界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自然界的一秒钟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试论多纪元简对金漥七朗《素问考》的借鉴和袭用
盘点自然界中你没见过的怪异生物
中医学对脑心的论述